备受瞩目的巴黎气候大会预计明天(12月11日)结束,但人们期待中的“巴黎气候协议,Paris Agreement”依然还在全球近200个国家代表彻夜的谈判、讨论之中,以期在会议结束前能够达成这项全球性气候协议。 巴黎艾菲尔铁塔上写着“立即行动”。 © Michel Euler/AP 这周开始的时候,主持国法国曾乐观表示,这将是“充满希望的一周”,现在,这种情绪逐渐被焦虑和失望所替代。 加拿大广播公司记者阿伊德(Nahlah Ayed)全程采访了这次大会,在最新一期的文章中,她称,谈判异常艰巨,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依然分歧严重,已经形成的草案还在不停修改当中。 彻夜艰难的谈判 12月5日,巴黎气候大会的与会国签署了“巴黎气候协议”的草案,被认为是为期两个星期的气候大会的重大进展之一。不过,在进入谈判的最后阶段,依然有许多关键性的议题没有达成共识。 加拿大新上任的环境部部长麦克肯娜(Catherine McKenna)在推特上表示,作为气候大会的协调人之一,星期四她一直工作到凌晨6点半。 她在接受CBC采访时表示,这就像是在大考之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策略招数,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的共同目标是什么,必须采取一定的妥协与折中。我相信,只要我们头脑中都有那个共同的目标,一定能够达成这个历史性的协议。 阿伊德在报道中称,这些主要分歧包括了:第一,是否应该设立一个基金,主要帮助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贫穷国家;第二,限制地球温度升高的目标设定为1.5度,还是2度;第三,未来应如何审核以及帮助各国达到减排目标。 发展中国家:“需要排放” 12月9日,北京天安门广场警卫首次戴上口罩执勤。 © 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她还指出了另一个重大分歧,就是一直存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问题。 发展中国家,包括世界两个排放大国中国和印度,反对制定有约束力的减排协议,而发达国家则坚持需要写明有约束力的排放目标。 包括加拿大在内的发达国家认为,这次的协议一定要包括对各国有约束力的减排目标。 此外,发展中国家称,他们“需要排放”,这是经济发展的需求;并且,坚持要在协议中标明,发达国家提供的援助数目等。 而就在“巴黎气候大会”召开期间,中国北方地区被严重雾霾笼罩,北京更是首次发出了“红色预警”,要求学校放假,学生们尽量待在室内。而一张戴着口罩的天安门广场卫兵照片也在社交网络上疯传。 同时,有记者撰写,印度新德里等城市的空气污染比北京更为严重。 这些因素是否会成为“巴黎气候协议”最终达成的推动力,这要看周五的部长级谈判的最终结果了。 “环境恶化需要付出代价” 在协议达成期限到来之际,世界更多领导人呼吁看到环境问题的迫切与严重性。美国国务卿克里表示,人类将会为“环境恶化付出代价”。 而目前,在参与气候大会的近200个国家已经形成了伞形集团、欧盟集团、基础四国、77国+中国、非洲国家、以及小岛屿联盟等错综复杂的集团,他们各自代表自己的利益,有相互交织,也有相互抵触。 与1997年“京都议定书”签订时相比,人类对于气候变化带来的恶果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因此在这次的巴黎气候大会上,更多的国家,比如中国,展现了积极的态度。 当然,如何能够达成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主张,或者谁将最终做出让步,这都是对参与国的考验。 “加拿大会做得更多” 11月30日,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右二)在巴黎气候大会上召开记者招待会。 © PC/Adrian Wyld 加拿大上一任哈珀保守党政府执政时,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而且,在对抗气候变化上也表现得兴趣缺缺。 而在今年的联邦大选中,当选的自由党政府其中一项承诺就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加拿大会做得更多。 加拿大环境部长麦克肯娜接到了法国外交部部长的邀请,担任最后关键时期的谈判协调人,是受邀的14位部长之一。这是加拿大十年来首次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担当重要角色。 麦克肯娜解释说,由于自由党政府刚刚上任,将会在巴黎气候大会90天之后,发布加拿大的减排新细则。不过,这次大会上,加拿大的目标是让“所有国家担负起应该承担的责任”。 新当选的总理特鲁多上一周率领庞大的代表团抵达巴黎,并承诺未来五年内,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总值26.5亿美元援助,主要是帮助他们发展新型能源设备,应对环境污染。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1-23 21:13 , Processed in 0.132220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