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7日),凤姐新作在凤凰新闻客户端上发表,她从自己因为在美国说脏话而被社交网站拉入黑名单的事说起,谈到了美国教育,她说自己在美国辅导邻居小朋友作业时,发现美国课程比中国难多了;美国普通的中学就已经开设艺术课,学到中国“只有中产阶级家庭才有可能花钱让儿女去学”的艺术特长。从而讲到中美两国的思想差异:美国人会带着配偶出席公共场合,中国则不会,因为中国人认为“妻子是附加角色,是不可以参与丈夫的公共活动”。 以下是《罗玉凤:我给美国小孩补课,发现课程比中国难多了》全文: 最近才看到一则旧闻,说几名中国教师受邀赴英教学。他们说那里的孩子让他们抓狂:“上课时,有人在聊天,有人在吃东西,甚至有人在化妆。” 这种英国学生自由散漫的形象在美国也有。我在美国生活几年,发现高福利制度下的美国人跟中国人各种“不合群”。他们的人生较顺利,令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特别差。 在美国人面前不可以说任何诅咒语言,否则他们会很受伤害,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社交。最突出的一次是我被美国知名社交网站match.com打入黑名单。 在中国的时候,我们经常说一些:讨厌,滚,去死,之类的话。重庆人甚至经常把“格老子,猪脑壳”挂在嘴边。当我在美国继续这么做的时候,悲剧就发生了。 一天我的match.com账号莫名其妙关闭,他们给我发来一封邮件。其中一个单词communication(通信)我不认识,所以这封邮件讲的什么我也不明白。 换个马甲继续用,之后我收到第二封信。我的match.com账号彻底不能用了。我去找纽约政府律师求助,他们给我发来一封信说正在处理。两个月后他们给我发来处理结果,但是我已经搬家了,没收到信。 目前我拿朋友的马甲在这网站上使用。我有朋友更惨,因为在美国的银行出言不逊而被银行赶出来。美国银行赶人是直接把你的钱做成支票给你。对你说:“对不起,我们银行不欢迎你,请你到别家去吧。”之后被赶的人终身无法在该银行开户…… 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这让他们普遍有一种救世主心态,认为他们有解放全世界的责任和义务。表现最明显的就是由哥伦比亚公司制作的电影《the interview》(《刺杀金正恩》)。 这部影片里,美国人通过高科技手段,推翻了腐朽的金氏王朝,他们的导演还和朝鲜高官谈了一场恋爱。这部电影,可以说代表了美国主流社会的价值观。不过和中国人对教师,公务员等职位趋之若鹜相比,美国人对公务员并不热衷。他们收入不高,没什么吸引力。 从美国的学校教育谈起。之前我住的地方,邻居有个八岁小孩,小孩常常把作业拿回家,让我给她讲。美国课程比中国难得多。小学二年级已经开始学乘除法了,看图作文也是天天有,当然有的作业是发散的,比如:写出你家中六个正方形物体的名称。学校有游泳课,每个星期会带孩子们参观博物馆,动物园。 我去外州做工,看到餐馆老板儿子的五线谱就大吃一惊,在中国只有城市中产阶级家庭,才有可能花钱让儿女去学这些“艺术特长”。但是美国普通的中学,就已经开设艺术课,学生可以自由选学一门。 同时学生还可以选学两门外语。美国人成年后大多会讲多国语言,拥硕士学位的美国人中,每20人即有一人会讲中文,有时候他们的中文非常流利。 美国的学校讲究素质教育,他们在航空航天,生物技术,物理,化学等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他们常常包揽很多诺贝尔奖项。但是这些东西在我这个中国人看来,几乎没有什么作用,他们太自由散漫了。 我在布鲁克林经常看到美国父母给小孩子打上耳钉,他们十几岁就开始约会。在美国的军营里,经常可以看到遍布纹身的士兵。美国的学校虽然也经常进行品德教育,但是数量非常少。 中国人讲究“无规矩不成方圆”。中国的小学一年级起,就开设了品德教育课程。除此之外,在语文教材中,也经常有一些热爱家庭,互相帮助,讲诚信,爱劳动一类的品德课文。中国的中小学都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公益捐款,植树等活动。所以中国人大多比较有纪律性,端正严肃。 我们的生活也受传统思想影响,比如“光宗耀祖,孝顺”。所以中国人的社会性很强。中国人讲究“求同”,也就是社会角色的认同。像我这样长期接受中国教育的人来说,在美国的确很不习惯。 这些年随着中国国力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渐上升。中国人也渐渐有了类似美国的民族自豪感。比如经常参与援助非洲或其它国家的项目,参与一些国际上的人道援助等。中国人很多也开始了解国际新闻,变得international(国际化)。 有趣的是:美国政治人物参与公共活动,总是带上配偶,表示自己与民众一心。他们在参与竞选,出席活动,都会有与家人和孩子的照片一起登上媒体头条,即使是在美华人也是这样。 而中国人深受儒家文化影响,讲究“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妻子是附加角色,是不可以参与丈夫的公共活动。中国的政治人物一般不会带上妻子儿女出现在公共场合,以表示他们全身心的为人民服务。 作为中国人,我们有五千年的文化传统。而且这个文化传统具有连续性,它们是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应当为此自豪,并努力保持我们的传统文化。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2-22 10:23 , Processed in 0.135345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