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根据社科院《财政补偿体制演变与公立医院去行政化改革》研究显示,建国以来财政补偿医院力度在持续下降,从最初的财政全包,到包床位、包人员,到2000年后仅余的离退休人员经费。 在医院无法获得充足财政补偿的情况下,为了维持医院的运营,其服务费用势必上涨。 2、便宜的药买不到买得到的不便宜 国家严控医疗价格,初衷在于打击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提高医疗成本,同时倒逼医生提高劳动效率。但由于制度还不够成熟,医生提高劳动效率的理由不充分(其一,医疗资源匮乏,医生总体供不应求;其二,提高劳动效率并没有伴随相匹配的劳动收入的提高),所以存在医疗价格难以控制,某些时候甚至增加医疗成本的情况。 以药品为例,在2015年6月以前,中国的大多数药价由政府统一制定。政府统一定价确实降低了大部分药品的出厂价,不过也造成了两个不良的后果:部分便宜的药没人生产,部分药品的流通成本变高。 药品降价导致部分廉价药“失踪” 便宜的药没人生产的原因很好理解:假设A药在1995年卖5元一瓶,到2005年还是卖5元一瓶,厂商生产赚不到钱,于是就不生产A药,转而生产疗效差不多、但是售价(利润)更高的B药。于是病人原来用便宜的A药,后来只能用贵的B药,造成了医疗成本的增长。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中国经济周刊》曾报道过,因无利润治疗甲亢的国产基础用药他巴唑几乎全部停产。他巴唑零售价为1.8元一瓶,一瓶有100片,可供病人服用数月。由于他巴唑停产,国内又缺乏代替性的药品,病人只能改用30元一盒的进口药“赛治”。 患者最终承担了层层加码的药价 同样以A药为例,甲乙丙公司生产A药都是5元一瓶,而A药从制药厂到病人手里一般需要经过——》地区级药品采购——》医院药品采购——》医生开药的过程。既然药是一样的,价格也是一样的,那么各级采购过程中,医药公司、药商、代理人只能采取“别样”的方式来提高自己药品的竞争力,而这些“别样”的成本,最终还是由病人买单。央视曾经曝光,癌症辅助治疗药芦笋片的出厂价格每瓶仅为15.5元,而病人从医院购买此药时每瓶需要付213元,其利润高达1300%。 |
Copyright © 1999 - 2025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5-1-22 06:56 , Processed in 0.164028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