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前驻法国大使、现任外交学院长吴建民18日在武汉遇车祸丧生,终年77岁。他骤然去世,引发大陆外交界、学界、媒体和海外许多怀念他的评论,推崇他是中国外交话语中的珍稀声音。但同时,大陆也出现幸灾乐祸或辱骂声,甚至指吴是汉奸。此际中国鸽派、鹰派拉锯,为何鸽派成为耻辱象徵,连邓小平的「韬光养晦」都有人恶评是当今乱象的罪魁祸首,很不寻常。 中国当前的主流氛围是大国崛起、意气风发,鹰派声音自然占上风。习近平主政下,强势对外作为,包括「一带一路」、创设「亚投行」;在南海伸张主权,与美国对呛,尤其国际法庭即将对南海主权争议判决前夕,舆论场战鼓隆隆,强硬派声音高涨。吴建民意外身亡,就像胡耀邦当年逝世引发民间改革声浪,鸽派似也藉机抒发被压抑的声音。 吴建民为毛泽东、周恩来等担任过法语翻译,是专业外交官。中国近年争夺外交和国际话语权,吴建民也不例外。他不譁众取宠,而是平实沉稳,曾为中国人权等问题力辩,也常敢顶风说出与权力当道者认知和路线有出入的话,颇具勇气。有人归纳他一些谈话,平实中带着深邃道理,譬如:外交的软和硬都不是目的,能建构中国良好的发展环境,才是目的。中美关係有很多矛盾,习主席和欧巴马达成新型大国关係不容易,为甚麽大家感觉硬和凶就是好,讲道理就是软。软实力的根本,就是你要站得住脚,人家觉得你有道理,讲不出道理,光是凶,你越凶,人家就越防你。处理小国关係也要考虑对方利益,中国历史上是大国,容易犯大国主义情绪。过去中国在舞台边缘,现在基本到舞台中心了,就要考虑世界利益,这是责任。 对南海问题,吴建民主张从大外交全局处理,通过谈判找到解决方法,不能靠武力解决。如果靠武力,中国就麻烦了。外交必须聚焦合作、管控分歧,狭隘的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如今在全世界膨胀,「民粹主义的本质是反对改革,狭隘民族主义则反对开放」。今天的中国远不是1894年的中国,看不到有人敢打中国;14亿人的国家崛起,历史上没有先例,小国对大国担心忧虑甚至恐惧,中国人如果鲁莽、很凶,人家会觉得这个国家太可怕。 这些主张都沿着邓小平「韬光养晦、不争霸」延伸,却被强硬民族主义者嘲弄是「鸽派」。吴因此与解放军少将罗援、「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都有过交锋,他指责环时的尖锐报导绑架了中国与日本的外交;罗援宣扬战争论犯了时代性错误,谁高举战争旗帜,谁就会碰得头破血流。吴对被讥为鸽派非常愤怒,因为鸽派也被扭曲为投降主义、汉奸行径。 吴建民的观点,80和90年代曾是主流。习近平主政后,主张中国发挥更强有力、更独立角色,不受美国主导的国际体制束缚。有分析认为,吴建民逝世巧合标志邓小平韬光养晦路线澹出或结束。但北大国际关係学院教授王缉思就认为,韬光养晦没有错,欧巴马执政后,美国也在韬光养晦。中美这种对比启人深思。 吴建民之逝引发争论,也显示中国正站在十字路口,国家前途和发展方向的不确定感,随着国力「坐二望一」,民众反而越来越徬徨忧惧,左右路线无时无刻不借事件争论拉锯,这种反思有其积极正面作用。但不可否认,部分中国人太急躁,中国梦、强势民族主义,急于将中国推向世界中心,超越或取代美国,自以为是、浮躁盲目、仇外排外、民粹盛行等,以致出现「恶性民族主义」说法。 老外交官观察国际事务经验,难免格局眼光较高,较内敛、柔和与理性,与老子的「以柔克刚」、美国学者奈伊的「软实力」有雷同处,却被躁进的民族主义者视为卑躬曲膝和耻辱,官媒自然须负部分责任。一些体制内人士担心,民族主义和民粹盛行,外国对中国态度转趋强硬,可能限制今后中国改变外交策略的能力,其影响就不妙。 这些讨论并无绝对的对或错,至少呈现:一,中国也需要多元声音,不能一言堂,胡锡进和「解放军报」都承认这一点。二,鹰派主张符合「政治正确」,宁左勿右,风险较低,但没必要将不同主张贬低为汉奸,何况鹰派的得失从南海纷争中可慢慢检验其功过。三,中国「和平崛起」就是鸽派主张,对外谦抑不等于软弱媚外,中国须更讲道理,才能避免习近平说的「犯颠覆性错误」,最终才能成为受人尊敬的大国。四,韬光养晦可调整,但应避免想以战争解决问题。中国没这个本钱,太鹰派的爱国主义终将误国。
|
Copyright © 1999 - 2025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5-1-22 06:11 , Processed in 0.144341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