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英国一个住垃圾箱的哈佛教授火了。他计划在一个3平方米的小垃圾箱中住一年,以此向人们展示:即使在艰苦条件下也可以生活得很好。 而在温哥华,另外一种“小型生活方式”也在悄然流行。比如在人家后院弄个几平方的小木房的,又比如,干脆都不需要房子,纯粹以车为家的。 这群 “以车为家”的“现代游牧民”许多年就开始温哥华现身,这几年随着温哥华房价的升天和气候的日益变暖,此类人群突然开始增多。 吃住在一个移动的车内,或面积小的厢车,或比较“专业”、设施也很齐全的RV,又或根据大货车或旧校车改造的移动屋子,想住哪里住哪里,听起来好自由的样子,也让人不禁对这样的生活心生羡慕。 在温哥华,以车为家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 刚刚退休的Kim O’Connell买了一辆RV开始了他的“游牧”生活。他说这样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了一种趋势,人们不愿意付房租或房贷,每周给院子割草。Kim的RV简直就像是“豪宅”。里面空间大、干净整洁,还带有冰箱、炉子、厕所和洗浴间。 别以为只有退休人士才会这样选择,和Kim作伴相邻的,还有年轻的DJ和20出头的小伙子。车不同,但生活方式却类似。他们中有的是自由职业,有的也在城中有着固定的工作。这里面还有一对恋人Danielle Chabassol和Mat Dubé,他俩是“住小一点”(living small)运动的支持者,会把他们的厢车生活和旅行经验Po上youtube和个人博客。 这样的博客真的有激励到别人:温东一对夫妇就是看了这样的博客和视频后受到了启发,把租在快乐山社区的公寓退了,家具、不用的衣服及生活用品也被他们通通处理掉,两人买了一辆厢车,还带着他们的两条狗,开始了温哥华的“旅居”生活。 两口子都是有工作的人,一开始只是想尝试,预计这样住每年可以省下2万5000元的房租,用这个来付个公寓首付其实也是可以的,没想到两人住久了后居然表示已经习惯并喜欢上这样的日子,别说买房,他们已经不打算搬回公寓了。 女方说:没有太多地方储存食物意味着更少逛街以及吃得更健康,而且想住哪里就住哪里,两人几乎住遍了温哥华。女方还说,空间是小,但挤在一起感情更好了…… 不过,说到底,上面的例子多是尚有选择的人,是他们对这样的生活方式的一种尝试。就像那个几年前上了新闻的温哥华平面设计师Mathew Arthur,几年前他就开展了以车为家的实验,在厢车上住一年,测试简化生活的极限。 不过,人家只是实验而已,“新家”有冰箱有音响甚至电脑桌板。他有工作,使用的是公共设施洗澡,可以在外吃饭。每月支付约200元的停车费。但他到底没有能坚持一年,坚持了5个月就因为某个合理理由自己提前结束了这样的尝试。 但对于另外一群人来说,这样的生活就更多是无奈了。 上周,CBC采访了一位住在Sechelt的女长者Doris Anthonysz,这位80多岁的老太太已经在车里居住了长达半年时间。她每个月有1300元的退休金,但自从与之前的房东闹不愉快而搬走后,再也找不到租金可负担的住处。“他们每个月想要800元,我在汽车里更便宜。” 这不是CBC首次报道这样因负担不起租房而不得不以车为家的长者的故事。比如是温哥华西班牙海滩的“住户”,67岁的老爷爷Maurice Bilovus,每年有6个多月的时间会将他的“家”泊在海边。那是一辆破旧的红色雪佛兰厢型车,所谓的家,就是后座和前座之间堆满像垃圾一样的行李和食物……冬天太冷,他会驱车去墨西哥,那里会更暖和。“我知道很多人跟我一样。我这样生活已经有6年了。每月1400的补贴要花1200元租个公寓?怎么可能。” 另一位温哥华的Angela奶奶。她也是一位生活在贫困线下的独居老人,十年来一直住在一辆RV内。 相比厢型车的狭窄空间,RV显得更为流行。毕竟设施更齐全。但是租过RV的人都知道,营地费用并不秀气,因此有很多人不得不打擦边球,到处找地方停车。温西Point Grey就是比较受欢迎的地段,尤其是靠近Jericho 海滩。不过也经常会收到市府的罚单,每次要被罚50至100元。 不过有时候当警察知道Angela是一位独居老奶奶时,并不会太过为难她,有时候甚至会帮她寻找公园的公共停车场找过夜车位。 相对那些因租不起房被迫流浪街头的无家可归人士,以车为家的这群人似乎要好一点,说到底他们还有一个可以躲避风吹雨淋的“盒子”。在大温,这样驾驶自己的“房子”到处生活的人也越来越多,温哥华、北温、高贵林、本拿比等都是他们喜欢的城市。有些人是本地人,有些则是从外省开过来的,温哥华的气候到底更为温和,冬暖夏凉风景美,可以待得更久。 话说回来,虽然以车为家未尝不可,但笔者不认为是多么值得提倡的生活方式。有选择的人偶尔搞一下这样的行为艺术无非是一种体验,但没有选择的人呢?我们就可以回避房价和社会住房不足的问题,请他们透过这样的方式自行解决生活的困窘吗?这会不会太于丹了? 就像那个哈佛教授住垃圾箱的新闻。我很怀疑这个点子是不是来自《破产姐妹》,Max爱上的那个超级富二代不就是住在垃圾箱里吗?哈佛教授想说人即使在艰苦的条件下也可生活得很好,于是他为这个垃圾箱装了太阳能电板、可转化为能源的厕所等等,理念上也是倡导less is more概念。但这样的尝试又能说明什么呢?大家都应该放弃听起来不实际的买房或租房想法,尽量放低生活姿态吗?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2-22 06:19 , Processed in 0.134648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