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边是大中城市房价高企,那边是高收入人群通过投资不动产等手段获得的财产性收入不断增加,对于增收渠道匮乏、每月只能眼巴巴指望一张工资卡的普通劳动者而言,还房贷、还信用卡、老人看病、孩子上学,哪一样不花钱?再看看工资单,更觉得增长成了龟速。 双十一过去一周多,上周五潇洒剁手的小伙伴们,挥一挥衣袖,收到无数账单,陆续进入吃土状态。此时,岛妹大东家的一篇文章正中大家心声,原题为《降成本,该怎么涨工资》,在被各方转载后,题目被改成《普通劳动者工资水平仍偏低,该怎么涨?》,更加击中列位求涨工资而不得的蠢蠢欲动之心。 工资较快增长? 有专家说,过去十多年,工资实现了较快增长。但果真如此吗? 数据显示,近两三年,劳动力成本有所上升,劳动报酬占国民总收入(GNI)的比重虽然从2008年的48.5%回升到2013年的51.1%,但并没有达到历史高点,2000年为53%,1994年为54.6%。甚至在80年代中期,这一比重曾高达60%。 呐,再有人说你工资涨得太快时,你就抛出国家统计局的这张图。 呵呵,好一个“较快”增长,专家的语言艺术真是杠杠的。 按理说,发展成果理应人民共享,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增进人民福祉,如今既然经济发展了,为什么不能给老百姓多涨点工资,多增加些获得感和幸福感? 再说了,现在经济处于下行期,消费成为发展重要动力,国家一直提倡扩大内需,消费升级,提振经济,可是各地又在纷纷降低工资涨幅。这手里的钱变少了,咱们还怎么光荣地为国消费呢?这不是互相矛盾吗? 说到底,还是得问,为什么工资涨得慢了? 工资为啥涨得慢? 从长周期看,改革开放初期至今,我国劳动报酬长期在世界中处于偏低水平的状况没有改变。虽然本世纪初曾有过昙花一现般的较快增长,但由于过去欠账太多,基数太小,又没有在总体分配结构上进行调整,只能是相对、短期和补偿性的,工资上涨缺乏后续的制度性保障。 从眼面前看,近几年经济发展换挡变速,许多行业发展面临困难,在高速增长期被掩盖的粗放发展问题,如今一一显现,成本高,效率低,而本该继续上涨到合理水平的工资,反而成了“替罪羊”,上涨的势头生生被按了下来。按照工资涨幅要与经济运行主要指标相衔接的说法,如今的现实合理性也没有了。 除了大环境变化造成的慢,不同地域、行业间的分化愈发明显,咱们主观感觉上的变慢也更真切。有图才有真相,先看以下两张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 看完你会发现,2015年,就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而言,增速最低的地区中部(8.6%),比最高的西部(11.9%)低了3.3%;增速最低的行业采矿业(-3.7%),比最高的教育行业(17.7%),在2014年基数差别并不是太大的情况下,低了21.4%。同为辛辛苦苦工作的劳动者,工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在此对负增长的采矿业抱以深深的同情。 但是,不是岛妹拉仇恨,为什么有的行业就能涨得又快又容易呢?看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在2014年基数已经破10万元的基础上,还涨了11.1%,这不是要逆天吗?还有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专家不是说工资增长应与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相匹配吗?去年的经济增速是6.9%,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增速是6.6%,那些远超两项指标的行业又是如何做到自带光环的? 这固然与当前互联网相关行业处于发展风口、一些行业固有优势较强等有关,但如果困难行业普通劳动者的工资福利水平还这么龟速地增长,对优势行业过快增长的工资水平不及时调整,只会让社会贫富分化更严重,埋下更多社会矛盾的引子。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边是大中城市房价高企,那边是高收入人群通过投资不动产等手段获得的财产性收入不断增加,对于增收渠道匮乏、每月只能眼巴巴指望一张工资卡的普通劳动者而言,还房贷、还信用卡、老人看病、孩子上学,哪一样不花钱?再看看工资单,更觉得增长成了龟速。 工资上涨为什么这么难? 其实岛妹也很纳闷,过去几十年,GDP的蛋糕越做越大,可为什么工资想涨得快点就这么难呢? 先来看看固有的分配体制。表1显示,1995年到2014年间,绝大部分年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占GDP比重远远低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悬殊最大的2011年达9.08%,后者几乎是前者的两倍。 表2的3条线则更加明显,1996年到2004年的19年间,城乡居民收入在增速在大部分时候都没有跑赢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 表1 表2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5 看完是不是明白了什么? 国家要集中力量办大事可以理解,但发展经济说到底是为了改善民生,增加百姓福祉,既然国民经济的蛋糕越做越大,为什么只给财政多分,却不能给老百姓多分些?二者无论从比重还是增速来看,差距都如此之大,难免有与民夺利之嫌。可是想真的改革固有分配机制,涉及各方错综复杂的利益,比涨工资本身还要难得多。 把工资水平保持在较低水平恐怕还有另一层考虑。当初为了加速原始积累,劳动力被人为压低,形成了中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为了继续保持这种优势,或者不让优势太快消失,工资也不能涨得太快。甚至有一些人主张,经济迈向新常态,需进一步压低劳动力成本才能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相关部门决策时是否受此影响,还真是不好说。 对于企业来说,当然也有难处,涨工资这件事,根本不是给员工工资卡上多打些钱就完事了,背后的隐性成本也要随之提高。按目前的社保费率计算,企业单在员工的五险一金缴费费率就超过35%。给员工每多涨点工资,就要多缴纳一大笔社保费。 想提振消费,没钱你怎么花? 也有人要问,说工资涨得慢,为什么这几年消费还这么火爆,甚至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传统“三驾马车”中硕果仅存的一辆?这个双十一大家不还在疯狂剁手吗? 岛妹觉得,双十一的火爆,既有商家制造出的需求刺激,也因为一些力度较大的折扣优惠,使平时惜购的需求集中爆发。 至于消费火爆,其实也不尽然,看看下图中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便一目了然。更重要的是,这一增速与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均工资增速趋势几乎吻合,呈现了很高的相关性,可以说,工资增速的下降,已经对消费造成了明显的影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随着居民收入增长,我国经济发展正在从投资驱动型向消费驱动型转型。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如果工资涨得慢,消费时难免洒脱不起来。说白了,没钱你怎么花? 再说了,涨工资这么难,就算涨了,你就真的守得住吗?除非你跑得过CPI,跑得过GDP,逃得过股灾,在房价起飞前买过房,别人撺掇你买高额P2P时没动心,否则,工资还没捂热又打水漂了。 今年年中,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曾发布《中国劳动力成本问题研究课题报告》,其中提到,中国在过去37年间,人均GDP增长了约20倍,而城市和农村居民收入只增加了约13和14倍,城市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分别有30年和26年低于GDP增速。 收入多年没跑赢GDP,究竟怪谁?原因很多。下一步该怎么做,更得好好琢磨。 对于企业来说,想减负,别净盯着咱那点工资,关键还得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对于决策和治理者而言,既然知道企业成本过高,附着在劳动力上的社保费率以及制度成本等综合性成本都高,那就赶紧着手呀,改善民生、为企业减负、提振经济,统筹设计好了才能兼得。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一直是本届政府努力的目标。多为更多普通劳动者增收,让他们进入中等收入群体范围,使其工资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匹配、与劳动生产率提高相匹配,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同时要完善老百姓资本收益渠道,工资收益和投资收益都能健康增长。至于某些专家建议的,继续通过人为压低工资、压低消费的方式来保持经济竞争力的老路子,还是坚决抛弃的好。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2-22 09:54 , Processed in 0.265115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