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电影《中国合伙人》在中国狠狠火了一把,演员黄晓明刻画的“土鳖”下海经商成功逆袭的故事,让观众一下记住了上世纪80年代最早出海创业的那批中国企业家。那一年,被称为“中国草王”的张仁武正在美国犹他州自己买下的艾斯克兰迪农场等待收割最新一茬紫花苜蓿,并酝酿在美国再买下一个农场。3年后,他感叹道,《中国合伙人》正是自己创业故事的翻版。从大学毕业下海卖蘑菇发家,到买下美国农场种苜蓿,张仁武和自己的同学一起成为最早到美国购买并大规模经营农场的“中国合伙人”。记者近日专访张仁武,他为记者讲述自己如何一步步从国内走到美国经营农场。 第一桶金 1987年,张仁武从山东大学生物学系毕业。当时20岁的他,和同时代的大学生一样都有一个出国梦,但是因为英语考试不及格,最终没有获得去美国留学的机会。毕业后,张仁武被分配到内蒙古疾控中心,成为一名研究鼠疫等流行病的主治医生。受当时下海经商氛围影响,张仁武尝试着把实验室已成熟的食用菌培养技术商业化,开始种植蘑菇并推向市场,短短一年就挣了十多万,而当时“万元户”已经是相当了得。 尝到甜头后,张仁武一路从种蘑菇到种芽菜,后来又尝试种鲜银耳。他的财富也从十几万,很快变成上百万。“北京各大酒店宾馆我都跑过,点菜的时候,服务员就拿着我用培养基种的一排排鲜银耳,顾客看中哪朵就割哪朵,一朵20块钱”,张仁武告诉记者。但是鲜银耳在北京上市后,由于他低估了北京市场大小,销售环节回款出现问题,资金链很快就面临断裂。一年左右,他赔得只剩下20多万。 但在这过程中,张仁武利用自己的技术做了一件事,就此打开了他通往美国的市场之路。上世纪90年代末,因为当地焚烧秸秆,成都双流机场经常关闭,张仁武看到新闻后动了心思。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他知道焚烧秸秆残留物里面有大量蛋白质,这是动物养殖饲料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就此,张仁武开始生产秸秆饲料,并于1998年注册成立了北京绿田园生态农场有限公司,开始给北京三元等大型养殖企业供应饲料。1999年底,张仁武挣回了鲜银耳赔掉的钱,公司还盈利100多万。 农场生态很好,时常有动物出现 美国农场主 2007年,张仁武第一次来到美国。此时他对于美国没有太大感触,这一次到美国是为了找农场。大学时的班长、在美生活20多年的老同学邵闻陪着他,在美国中西部考察苜蓿草种植农场。 苜蓿有改良土壤、抑制扬沙的作用,也是公认的饲养奶牛最佳粗饲料。为了迎接奥运,北京在昌平等郊区推广苜蓿种植。来美国之前,张仁武的公司已是国内苜蓿种植和加工的龙头企业。但随着政府政策调整,北京种苜蓿农户不断减少,张仁武的公司发展也受到影响,这也是他去美国找农场的原因。 美国的考察令张仁武茅塞顿开:美国控制着全球70%的苜蓿草产量。如果从国外进口苜蓿干草,相当于把国外的土地、阳光和水进口到中国,将极大缓解中国苜蓿饲料不足的问题。张仁武给《环球时报》记者算了一笔账,中美之间贸易一般是中国出口到美国较多,而从美国到中国回程的集装箱经常装不满,所以运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1吨牧草从美国运到天津港,运费只有13美元,而1吨牧草从天津运到北京,则需要120元人民币(专题)”。 2008年中国奶业爆发三聚氰胺丑闻后,国内各大乳企开始意识到,牛奶要获得高蛋白,还是得从源头入手,让奶牛吃上苜蓿草这样高蛋白的饲料。 此时,张仁武也加紧了美国买农场的步伐。机会来了,因2008年金融危机而陷入经营危机的犹他州艾斯克兰迪农场挂牌出售。经过一年的谈判,农场主将这个始于1776年、面积达2.2万英亩(约合13万亩)的农场以远低于原来的价格卖给了张仁武。这时候时间已经走到了2011年。 实际上,张仁武之前也去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考察过,而澳大利亚的农场价格要便宜得多。之所以最后选择在美国买农场,让张仁武心动的还是美国的现代化农业以及专业的工人。“去美国看看,才知道现代化农业是什么样”,张仁武形容,有很多大型机械化设备收割牧草,那么大面积的农场只需要6个工人管理。 收购这个农场后,张仁武原本打算自己从国内带一些工人过来经营,但是美国工人的专业化,让他最终没舍得这样做。苜蓿草每年收割4至5茬,收割季节每隔 25至28天收割一次,农忙的时候,附近犹他大学的老师和学生也过来做短工,而自己农场的工人更是日夜加班,“有时候半夜一两点睡,早晨6点多起来一看,美国工人已经趁太阳出来前,将草打好捆”。原本张仁武担心美国人不愿意加班,但是当地美国农业协会的负责人告诉他,农业的特性就是如此,该忙的时候就得忙,工人不会要求加班费或者不加班。 艾斯克兰迪农场现在的厂长叫弗兰克,收购之初,包括弗兰克在内的美国人都对黑头发的中国人能否管理好如此大面积的农场产生怀疑。但张仁武以自己的技术和经验,加上熟悉美国生活的老同学邵闻的帮助,农场很快走上运营轨道,扭转了美国人的看法。“美国人热情、直爽,不是那么计较,所以和美国人打交道,坦诚沟通最重要”,张仁武总结道。 但看过央视纪录片《与全世界做生意》的人都知道,张仁武也和美国人“翻过脸”。张仁武打通市场后,与其合作的美国公司百利想绕开他直接给中国奶企供应牧草。对此,张仁武在片中很强硬地要求美方“道歉”。采访中,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这一幕不是摆拍,而自己也一早预料到美国商人会这么做。百利这条路没有走通,现在依然跟张仁武合作,他则拉着百利投资国内农场,“只有共同的利益才能将美国商人捆绑在一起”。 中国合伙人 张仁武告诉记者,自己跟苜蓿打了一辈子交道,但是很少看到苜蓿花开是什么样子。因为作为饲料,苜蓿必须在初花期收割。“很多人以为,农场生活是田园牧歌式的隐居生活,但农业枯燥无味也是外人很难理解的”,张仁武表示,有时候自己一天能走四五十公里,农忙的时候自己也跟工人一起干活。 和黄晓明在《中国合伙人》中所塑造的形象一样,张仁武也一直顾忌借贷经营,对资本的进入更是排斥。采访中,他多次向记者强调“没借过银行一分钱”。但是现在,他已经改变看法,开始引入战略投资者,抓紧布局苜蓿草种植的全球产业链。 目前,张仁武已经将国内的主要业务布局在被称为中国“草都”的内蒙古赤峰市东北部的阿鲁科尔沁旗,在那里建立苜蓿农场、加工厂等等。他表示,希望公司将来有一天能在中国上市,而这一天“应该用不了多长时间”。(来源:环球TIME 作者:杨沙沙)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2-22 10:30 , Processed in 0.138668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