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严九元 来源:智谷趋势 今天(12月9日),距离特朗普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获胜,刚好一个月。 这一个月,特朗普主要干了三件事: 1.搭班子:组阁是头等大事。 2.定重点:弃TPP、废医改、修桥造路,雄心加野心,破立兼有。 3.清纠葛:与众议长瑞安言归于好,表态不调查希拉里,意在为即将到来的“特朗普时代”减少绊脚石。 除了这三件事之外,特朗普还有一个举动引发关注,那就是与中国过招。 在基辛格眼中,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没有之一。特朗普对“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发起挑战,且不按套路出牌:开先例与台湾领导人通话、通过推特率先发布爆炸性信息、接连在人民币汇率和南海问题上发难。 梳理一下,特朗普在短短30天之内对中国放了5个大招,这背后的信号意味深长,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战略悬念是:特朗普时代,美国会不会采取“联俄抗中”的策略? 01五件大事 尽管特朗普选择的新任驻华大使,被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但综观特朗普30天的举动,不按套路者居多,五个与中国相关的招式,可以用“两通电话、两条推特和一个会面”来概括。 1. 与中国领导人通电 11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特朗普通电,祝贺其当选美国总统。通读新华社约四百五十字的通稿新闻,“合作”一词出现的次数就多达六次。这是两个领导人的第一次接触,显得四平八稳,试图以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合作”来淡化两国的分歧。 不过,某种意义上,这是一通姗姗来迟的电话。11月11日,特朗普在采访中公开说,与世界很多领导人都通了电话,但中国除外。直到特朗普当选后6天,中美两国领导人才通电。 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虽然在特朗普当选之后,中法英等大国领导人都与他通话表示祝贺,但是,只有11月14日特朗普与普京的通话活动被特朗普的网站报道,而且在网页上加以重点推荐。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直到16日,为了回应纽约时报等媒体的质疑,特朗普才将他与中国、英国等其他国家领导人的通话活动以列表的形式加以通报。 特朗普的这个“小动作”,透露的信息颇耐人寻味。虽然俄罗斯和中国是公认的美国两大对手,但特朗普现在显然想打破这样的局面,他在竞选时对普京多有称赞,并且在网页上给了俄罗斯特殊“照顾”,但把中国摆在什么位置,他似乎还没完全想清楚。 2. 会见基辛格 选上美国总统八天之后,特朗普会见了基辛格。作为美国首屈一指的中国事务权威,当年尼克松秘密访华的直接操盘手,93岁的基辛格对中国的了解未必比美国少。 对于中美两国的差异,基辛格曾如此写到:“两国的文化和政治背景有着重大差异。美国的政策着眼于务实,中国则偏重概念。美国从未受过邻国威胁,中国的边境四周却无时不刻强敌环伺,虎视眈眈。美国人相信每一个问题都有解决办法,中国人却认为每个问题的解决只会引起新的问题。美国人对眼前形势一定要拿出结果,中国人注重的则是大局的发展。美国人制定‘可以做到的’计划,中国人只确定总的原则,进而分析它的走向。” 特朗普的阵营里面缺少“知华派”,这让人怀疑特朗普能否处理好对华关系。报道称,中美关系是两人交谈的重点,特朗普显然在补课。 会见特朗普的15天后,基辛格来华,与国家主席习近平会面。基辛格是过去30天唯一一个与中美两国领导人都有直接交谈的人,这个中间联络人此行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告诉中国,特朗普在打什么算盘。以基辛格为纽带,中美两国高层在互相摸底。 3. 和蔡英文通话 和蔡英文通话,是特朗普胜选之后惹出的第一场外交风波。这是1979年中美恢复外交关系后,美国总统(包括侯任总统)与台湾地区领导人的首次通话,其严重性再怎么评估都不为过,以至于负责亚洲事务的外交官纷纷紧张地给白宫打电话,询问美国是否要进行重大的政策转变。 这是特朗普向中国射出的第一支箭。关于这起“意外”,有两大问题至为关键: 第一个问题:特朗普是有心还是无意? 有人认为特朗普粗心大意,无意中配合了台湾搞的小动作,但种种迹象显示,特朗普应该是有意打破常规。 特朗普此前请教过基辛格,基辛格不会不提醒台海问题的敏感,特朗普不至于如此粗心大意。事后特朗普及其助手事后没有显示任何姿态,重申“一个中国政策”(纽约时报称,这“令白宫感到恼火”)。特朗普身边的一些智囊支持特朗普的这个做法。 特朗普事先知情,事后理直气壮,他开出这一枪,十之八九是有备而来。 第二个问题是,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特朗普是个商人,他知道中美斗得鱼死网破只会两败俱伤,两个核大国最终不能不回到谈判桌前,但是,他要为上任后的谈判获取更多筹码。 奥巴马第一任期间的驻华大使洪博培这么解释“特朗普和蔡英文的通话”: “台湾即将成为美中关系的一个更加突出的重点。作为商人,唐纳德·特朗普习惯于在任何关系中寻找杠杆。成为总统后,特朗普很可能把台湾看成是一个有用的杠杆点。”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何帆也认为,特朗普是想借此获得筹码: 特朗普是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的,他是故意这样做的。特朗普是要改变美国的对台政策,挑起一场对华战争吗?这倒也不是。跟中国打一仗,对美国有什么好处?那么,特朗普的真实意图到底是什么? 其实也很好猜。以特朗普的性格,他就是要搅局,搅局之后,才能占据主动。他要先从中国的手里夺走一些东西,到谈判的时候再还回来一些,然后还要以此为筹码,从别的地方索取更多。他理性地选择了非理性的策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他的威胁变得更加可信。 4. 抨击人民币汇率 可以肯定,对于一个大声宣扬要把制造业岗位抢回来的美国总统,他不会对人民币汇率问题无动于衷。竞选期间,特朗普就把“中国操纵汇率”频频挂在嘴上,威胁要对中国出口商品征收45%的关税。汇率一直是中美关系的火药桶,毕竟直接和民众的饭碗相关,彼此可让步的余地并不大。 12月5日,特朗普在推特上抨击中国压低汇率,并对美国的商品征收重税。这是特朗普当选后首次就人民币汇率问题发声,丝毫不掩饰不满意的姿态。 如今,美元持续走强,人民币汇率明年破7是大概率事件。上任后,特朗普会不会真的给中国贴上“汇率操纵国”的标签,会不会打起贸易战,还是一桩悬案,但贸易纠纷增加肯定是免不了的。 5. 炮轰中国南海行动 在抨击中国人民币汇率过低的同时,特朗普也将枪口对准了中国在南海建设军事设施。竞选阶段,特朗普眼中的中国更多是经济意义上的中国,这一次,特朗普罕见地从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的层面来审视中国。 虽然抨击奥巴马的外交政策是“彻头彻尾的灾难”,但是特朗普将继承奥巴马任期提出的“重返亚太”战略,南海问题上他激进的可能性比退缩要大得多。 近日,中国智库南海研究院发布的《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力报告(2016)》称,美国对盟国的义务不会改变,其保卫南中国海航行自由的姿态也不会改变。随着中国军力增强,中美有关南中国海的紧张关系可能加剧。 现实利益在哪,特朗普就会倾向把兵力囤积在哪。亚太GDP占全球60%,特朗普对此不会不心动。 国内知名国际关系学者、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朱锋在分析特朗普的外交政策时认为: 展望特朗普外交,更有可能是华盛顿将转而奉行一项“新实用主义”的政策。这种政策倾向的主旨,是在保持美国不受挑战的军事优势和战略主导地位的同时,在商业、金融和市场竞争力等方面捞取实利。特朗普的外交战略将给中国更大的战略和经济压力。 胜选一个月内特朗普对华动作时间表 02三大特点 纵观特朗普过去一月对华的这五个动作,我们可以发现下面三点: 1. 矛盾提前暴露 未来四年,中美之间的矛盾焦点提前暴露出来了。特朗普一共在三个地方向中国发难,台湾问题、人民币汇率问题和南海问题,这些问题过去频频引起中美摩擦,特朗普上台后,摩擦程度升级或是大概率事件。 2. 利用“模糊”策略 现在特朗普还在试探中国,中国也在揣摩特朗普,这是双方之间的第一次交锋。为什么说特朗普占了便宜呢?因为现在特朗普有两个“非正式”的庇护,他还不算正式的白宫主人,他的发声渠道是非正式的个人推特,正是这种模糊性,使得他可以放大话后装作若无其事,然后由白宫去扑火。 历史学者黎蜗藤分析: 特朗普首先利用自己还不是正式总统的身份,制造了模糊空间;更重要的是,他利用个人推特,进一步提高“非正式”的掩护。这种形式,在特朗普时代,以后极可能会成为一种标志性的发放信息形式,是“新常态”。 打破人们习以为常的套路,就是特朗普最大的套路。 3. “胆小鬼博弈”悄然开场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何帆认为,特朗普要玩的这个游戏,在博弈论里叫做“胆小鬼博弈”: 假设有两个“飞车党”开着摩托车,从两边迎面过来。如果两个人都不避让,就会撞在一起,车毁人亡。如果一个人避让了,另一个人就会以胜利者的姿态,嘲笑对手是胆小鬼。一般来讲,“胆小鬼博弈”的均衡解是,到最后一秒钟,双方都会猛地转向,相互避让。 这不会是特朗普的最后一次搅局。等他上台之后,对中国的贸易制裁、把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在朝核和南海问题上对中国施加压力等等怪招,都有可能祭出。特朗普想让中国跟着他的步调走,想让中国一次又一次地当“胆小鬼”,这是中国绝对不能接受的。 “胆小鬼博弈”,考验的是不仅是双方手中有哪些王牌,更要看谁的软肋更多。 特朗普已经开始戳中国的软肋,环球时报12月5日的社论也不甘示弱: “做好明年1月20日以后中美关系震荡的充分准备,与特朗普的挑衅进行有理有力的斗争,决不让他在上任之初得到实际便宜,这应是中国对付这位白宫未来主人的阶段性策略。只有把最初这一仗打赢了,中美接下来的谈判才有基础。” 03两支箭 特朗普,来者不善,这是目前学界对特朗普上台后中美的主流看法。这种判断,既源于中美之间老大老二之争的结构性矛盾,也跟特朗普的个人气质有关。相比奥巴马和布什,特朗普对中国可能要更具攻击性。 特朗普的父亲从小就希望他在市场中成为一名具有攻击性的“杀手”和“国王”,他选择的方法是把特朗普送进军校,而那是一个在特朗普的回忆中“非常强势、非常粗鲁的地方,到处都是能把你打出屎的警官”,这段经历塑造了特朗普性格深处的攻击性。 “使美国再次强大”和“美国优先”是特朗普竞选时期的口号,这两个口号背后的对标,不是世界上任何其他中国,而是蒸蒸日上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 11月份,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其静发表报告《特朗普当选,中国面临巨大挑战》,报告认为,特朗普“将使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制造和外交局面将面临大变局: 1. 精准打击中国制造 面对制造业空心化和劳工阶层大量失业的现实,特朗普对美国经济开出的药方可以总结为:对外搞贸易保护主义,对内搞新自由主义。 中国的劳动力密集产业已在全球失去竞争优势而正在艰难地进行产业升级;同时,美国的再工业化也绝不可能是发展劳动密集性产业。这意味着,中美之间的经济关系正在或者已经从之前的产业互补关系转变为产业竞争关系。 在中国制造业对美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已基本丧失殆尽的现实情况下,美国只需采取比较轻微的保护措施就很可能对中国形成非常有效的打击。对于一个视中国为头号竞争对手、敌视现有国际贸易规则、作风彪悍且不按常理出牌的美国新总统特朗普,我们有什么理由认为他不会这么干呢? 2. 地缘政治对中国单刀直入 轻意识形态而重经济利益的特朗普很有可能对中国单刀直入,在地缘政治上对中国形成前所未有的挑战美国很可能与俄罗斯迅速和好。在整个竞选活动中,特朗普频频表达对俄罗斯总统普金的敬佩之情并因此招来美国各方面的批评和非议,比如希拉里阵营就宣称普京在背后干扰美国选举。 不过,除了特朗普是“大嘴的”因素之外,一个更合理的解释应该是: 一方面,在特朗普看来,国力已弱的俄罗斯并不能对美国的霸主地位形成挑战,尤其俄罗斯还没有能力损害美国的经济和就业机会; 另一方面,作为中国最大邻国的俄罗斯却有可能是美国围堵中国的一个潜在的重要帮手,因为俄罗斯骨子里也不喜欢过于强大的中国。 我们应该还记得:共和党总统尼克松抛开意识形态偏见、顶住国内压力而在1971年7月派基辛格秘密访华,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联合中国围堵美国当时最大的对手苏联。 历史很可能重演,只不过是角色发生了变化,即:共和党总统特朗普选择与俄罗斯和解,以便可以集中力量来围堵美国当前最大的挑战者中国。 |
Copyright © 1999 - 2025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5-1-22 02:52 , Processed in 0.125496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