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报道, 美国《世界日报》称,包红包是过年的一项大学问,如果住在美国,与在中国的父母分隔两地,孝亲红包要怎么给呢? 根据春节习俗,长辈给晚辈的红包称作“压岁钱”,而子女若已出社会工作,也会给长辈红包,意为“添岁”,以祝福长辈增福添寿。一些在美定居的华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虽然不与父母同住一地,每逢农历新年,他们仍会通过汇款等方式给父母红包,以表达孝敬之心。 另外一些华人则表示,来美多年后,已没有给父母红包的习惯。他们说,除非刚好在过年时回国探亲,否则并没有机会亲手将红包交给父母,汇款的话,感觉已失去原意;父母往往也会体贴子女在海外打拼不易,对他们表示不用拘泥这项习俗。 华人重传统 大多不愿免俗 住在新泽西州的杨先生说,他在出国前,由于有稳定的收入,当时就有按月给父母孝亲费的习惯,搬到美国后,若每月汇款,被扣下的手续费不划算,所以他每年春节,会将款项一次汇给父母。他说,跟在中国一样,他包孝亲红包也会取个吉利数字,像是3600元,只是单位换成美金。 住在加州的施小姐说,由于三个孩子年龄尚幼,搭飞机十分麻烦,干脆邀爸妈春节来美国一起过年,机票由她出,当作是给父母的红包。她笑说,其实她的爸妈每次来美,都会带上装满四个行李箱的土产、礼物,对小孩而言,就像是迟来的圣诞老人,也一解她的思乡病,而且爸妈都会准备丰厚红包给三个小孩,让她每年还能“倒赚”。 纽约的苏先生说,他有三个兄弟,每人都会准备孝亲红包,所以他觉得自己也未能免俗。不过他表示,住在中国的其他兄弟,是父亲节、母亲节、生日与三大节,都会给父母红包,而且会带父母上餐馆,并轮流买单;相形之下,只身在美的他,就少了为这些家族聚餐付账的机会。 金钱观差异 美国人难理解 在美华人在是否给孝亲红包的议题上,也可能面临文化差异的冲击。嫁给美国人的任小姐说,孝亲红包对她而言,是个很难向丈夫启齿的问题,她说,由于美国文化中,没有孝亲费这种观念,她光是向丈夫解释,就费了很大一番唇舌,两人还因此吵了好几次架。 任小姐说,她的丈夫认为,逢年过节送礼给父母无妨,但若每年固定给父母金钱,他就难以接受。任小姐引述她丈夫的话:“难道他们没有自己的存款或年金吗?我的薪水也没给我爸妈啊!” 任小姐说,自己来自观念传统的家庭,而且她出国念书的全部费用,都是父母资助,让她更希望通过孝亲费回报父母。不过,她毕业后就结婚,完全没有私人积蓄,加上她是专职主妇,婚后没有实质收入,使她更觉得没有立场要求丈夫掏腰包。 她表示,自己的兄长每年都会准备红包给父母,她也认为这是成年子女的责任,但家中只有她这个嫁到国外的女儿,即使回家探亲,除了一些伴手礼外,对父母都没有实质回馈,让她内心十分难受。 有心无力 留学生艰辛打拼 此外,据了解,许多在美留学的研究生,不会给父母红包,即使已过而立之年亦然。一名在纽约求学多年的黄姓研究生说:“说来惭愧,还没拿到博士前,我多少还是要靠爸妈接济。”他自嘲,随着博士论文一年又一年写不出来,仿佛青春期被拉长一样,这份“压岁钱”,可能要一直领到他获得学位,才能还给爸妈了。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2-22 10:45 , Processed in 0.248805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