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1岁7个月随我们一起移民温哥华,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和本土出生的孩子一样,记事起就接受着本地的教育理念。虽然在家里贯彻中文教育,但是有些规则和文化的东西俨然已经渗透骨髓。今天就谈谈孩子口中常说起的“公平”二字。 某日放学,儿子跟我说,有个小朋友很喜欢他今天带去学校的巧克力饼干,但是他没有直接给他吃,而是和那个小朋友说好了,明天那个孩子也带一样零食,如果儿子满意,那么两个人就交换。我听着觉得真新鲜啊,这么小就会做交易了,于是没有吭声,静待明天的结果。第二天放学,我问他交易的结果如何,他说没有交换。我问他为什么,他说那个孩子带来的零食他不喜欢,所以他没有和他交易。我当时觉得真逗啊,他们还真当那么回事,不就是一块饼干嘛?大方点送给人家吃不可以吗?儿子坚决地说,不可以送,因为没有说送,是说好了喜欢才交换,这样才公平。虽然从理论上说得过去,但是从情感上我觉得小子有点较真。 不久前,孩子班上有个小朋友的妈妈带了一些棒棒糖,说是给他们作为放学后的甜点。放学前老师随机地发给他们每人一根,因为是随机发放,所以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拿到自己喜欢的颜色。等放学出了教室,我就看见儿子和另外两个男孩围城一个圈,在说些什么,我凑上去一看,那两个孩子在玩“剪刀,石头,布”,最后儿子和赢的那个孩子交换了棒棒糖。看着儿子转身过来,我就好奇地问他刚才一幕怎么回事?他说,他拿到的是蓝色的棒棒糖,他的同桌喜欢蓝色口味的,想跟他交换,他正在想跟不跟他交换,这时候旁边另一个孩子也提出想跟儿子交换,这下两个都要交换(虽然儿子觉得同桌先提出来的,是否应该先和他交换,但是又觉得自己也还没有立马答应他),所以儿子觉得公平起见,让那两个孩子剪刀,石头,布,三盘分胜负,谁赢了跟谁交换。结果是同桌输了,他只能跟同桌说声对不起,和另外一个男孩交换了糖。哦,原来是这么回事。我所见的那个输的孩子也平静地接受了结果,他并没有提出来说他是先想交换的那个人,三个人同时剥开糖纸笑着吃着。我有点佩服小家伙们自己公平地解决问题和坦然接受结果。 还有一次去商场,商场在做什么活动,给进来的每个小朋友发一个糖果,儿子也拿到一个,但是拿到手发现并不是他喜欢的那一种,看着他脸上一丝为难的表情,我就建议他去跟发糖的阿姨说,看能不能换一个他喜欢的。他对我说:“You get what you get,you don′t get upset.”我还怕他是不好意思,接着跟他说:“换一块糖没关系的,阿姨会理解的。”他看着我认真地说:“不可以这样的妈妈,拿到什么就是什么,这很公平。再说我也没有吃过这种糖,我可以试试的。”说实话,当时我真被小家伙的行为感动了,他能学会坦然地让自己接受结果,即使内心有点挣扎,但是还是能平静地接受。 在这里的学校,但凡几个比较大的节日比如圣诞节啊,情人节啊,复活节啊等等,班上的小朋友都有互相交换礼物的习惯。所以,今年和儿子商量着一起做点什么给同学们作为圣诞礼物,最后我们达成自制袜子雪人作为礼物,儿子也帮助我一起动手制作。因为是手工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调整大小,饱满度和色彩搭配,所以,每个雪人的样子和颜色搭配上也有所不同。最后,在完成雪人制作后需要分别装入礼物袋,然后写上名字。当儿子开始分装的时候,我下意识地说:“把那几个饱满点的,颜色鲜艳的雪人送给你那几个好朋友吧。”儿子抬起头看着我疑惑地说:“为什么?”我说:“没有为什么呀,因为他们和你关系好,把好看点的送给他们啊。”“你这样就不公平了。”儿子一脸正经地说:“应该是拿到哪个雪人放进谁的袋子就是谁的,不能特意挑选。”为娘的真是汗颜,我又一次无法辩驳了,他的做法把我心里的那些小算盘暴露无遗。好吧,我承认有点小私心。在他的心里,公平是最基本的准则,即使是对朋友之间。 这种公平的原则似乎已经在他小小的身上刻下了印记,让他的行事为人都有个准则为依据。这不得不说西方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先做人再做事。他们把这种观念从小就植入孩子的心里,让他们通过所行所为表现出来。当他们长大以后,他们就会以这种准则和标准来规范自己,同样他们又会传承给下一代,这样一代又一代,整个社会就构建在规范的原则下,社会才会越来越和谐。从他身上我不得不反思自己,我们这一代新移民,是否也应该多学习点这种规范,而不是取笑老外不懂得变通。
|
Copyright © 1999 - 2025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5-1-21 23:53 , Processed in 0.139482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