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半生,一朝绿卡,五年忐忑,终换国籍,欢欣雀跃。后半生,一成外籍,数回国门,是为发展,基于国情。 T3航站楼北京边检总站入境处,两种通道、两类人群、两份情绪。 外国人通道处,熟悉的亚洲肤色、流利的中文、黑色的护照本,填写入境卡、开箱检查,40分钟的拉锯,一览无余的疲惫。 中国公民通道处,自助通关通道和10条人工入境通关通道前,清一色的深红色护照、拥挤的人群、1分钟的等待,卸下防备的舒逸。 前半生,一朝绿卡,五年忐忑,终换国籍,欢欣雀跃。 后半生,一成外籍,数回国门,是为发展,基于国情。 一 年轻时留学海外,从学签熬到工签,最终在众多申请者中成为“幸运儿”之一,熬到排EOI,合法持有PR五年之后申请更换国籍; 聚敛家财,投资移民。在新西兰投资一类1千万纽币,投资二类300万纽币,符合一系列条件之后才能移民…… 近几年,新西兰移民净增数量屡创新高。 2017年8月新西兰移民局统计,新西兰移民流出人数为60,100人,移民新西兰的总人数为132,200人,创下历史新高!截止2017年8月,新西兰移民净增人数为72,100人,同比去年同期的净移民人数为69,100人,其中中国移民约占七成! 这是我们所知道的“一些人”的前半生。 二 现在让我们聊一聊数据里没有提到的事。 改换国籍的华人真的都留在了国外发展么? 选择回国发展的人,是为了什么呢? 想要恢复中国国籍究竟有多难? 据公安部透露,自新中国建立以来,被批准加入或恢复中国国籍的总人数,仅有几百人,而且其中大部分是对新中国有贡献的知名人士。 所以我们可以基本上将改换国籍这件事作为一个不可逆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从红色护照变为黑色护照,表面上看,是新西兰公民权利与中国公民权利的交换。实际上呢? 前几日,一篇名为《你以为我回国是为了爱情?怎么可能》的文章红遍朋友圈,作者详细论述了华人为了追逐外国梦要接受的条件:You are not going to be the best. 移民与精英阶层的隔阂,早已与歧视无关,是社会资源缺失下的先天不足。移民可以通过工作能力达到一定高度,但是再到最后就是那层隐隐约约却牢固异常的玻璃天花板,天花板外隔离了所有top阶层的精英人士。 这样的环境如果没有更大的野心,其实会很安逸。但依然有很多华人最后选择回到了中国发展。 中国对年轻人来说能带来的是什么呢? 机会! 机会,官方来说就是优惠的股权融资等各项金融政策+“千人计划”。通俗来说就是年轻人想要的“黄金年代”的标配。这样的标配的存在基础是:中国的朋友和亲人组成的一张巨大的社会资源关系网。 三 2011年,宋宏伟离开海外,回中国创业。 在国外,他学习工作近14年,已是一家顶尖芯片设计公司年收入30万美元的研发主管;回到中国,他几乎一无所有,工作经验值为零。 六年过去了,随着他搭建的城市照明智能控制平台销量越来越好,宋宏伟从来没有再回国外的念头。如今他已是浙江方大智控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 宋宏伟代表的就是这样一代回国创业的华人。 也是国家为鼓励华裔回国创业而开展的“千人计划”的第一批实际受益者。 “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他一直很赞同乔布斯的这句话。 身为一个70后,从国外博士毕业,不惑之年才开始回国发展,这个想法他酝酿了十年。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发布的《2016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显示,海归选择回国就业的主要原因,排在首位的是“情感与文化因素的影响”,占43.7%。随后分别是“国内整体经济前景好,政治稳定”“国外形势不利于外国学生就业”,分别占37.1%、23.4%。 前半生在追求绿卡,后半生却想回中国。他用自己的努力,实践了自己的“两生”夙愿。 四 和一个清华的朋友聊天,他说听闻一个十分优秀的特等奖校友出国读博后移民再不回来,语气里充满惋惜。 一年的学费只要4000,加之每学期的奖学金与补助,虽然家境不好,但他从未在经济条件上深感差距。 “国家为我们付出了很多。我也想出国深造,但一定要回来。”他说。 新东方发布的《2017中国留学白皮书》里指出,73%的中国留学生计划完成学业后回国就业。 Lockin China发布的《2016中国海归人才发展趋势报告》说,海归人群正在以每年12%的递增速度返回国内。 这个数据说明,只需要6年,回国的留学生数量就可以比第一年翻一倍。中国的海归市场将会面临巨大的变动,部分新兴产业也许会被催生。 数据代表的只有一个个图案,但从纸上谈兵到晓之以情,我们发现有一些东西在改变,在缓缓地与以往不同。 曾经有一篇火遍网络的留学生演讲,将对西方世界的追求描述到极致。在喧嚣之后,开始有人反思我们的华夏心流浪到多远的西方。 中国梦是一回事,外国梦是一回事。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有人在西方苏醒,有人在东方追梦。 游子的心开始慢慢迷恋东方色彩,窗外的蓝天与新鲜空气渐渐变得不再那么唏嘘。 “爸爸,我以后想出国移民,那里有蓝天、白云、新鲜空气,而且到处是金发碧眼的西方美女。”此时,身边的小侄子正在对叔叔撒娇。 50岁的叔叔拍拍他的头说,“那你还想不想吃我做的蒿子粑粑,我可不出去噢!” 孩子在沉默。 我看了看饭桌上妈妈的招牌红烧鱼。反正我一定会回来。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2-22 09:05 , Processed in 0.155769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