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语中有一句俗话,“施比受更好”(it is better to give than to receive)。加拿大有一位女教授就一直在寻找这个说法是否有科学证据。应该说现在已经找到了。 温哥华西蒙·弗雷泽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拉腊·阿克宁(Lara Aknin)最近在学校向听众介绍她的研究发现。 她说:“我是西蒙·弗雷泽大学的社会心理学教授。我要给大家介绍的研究成果题目是:使人更快乐的科学根据。能为别人花费时间和金钱的人通常比那些只考虑自己的人更快乐。尤其是基于一些正确的理由为别人花钱就更让花钱者觉得快乐”。 阿克宁教授近年来花了很多时间思考那些乐于施舍的人会不会?何时会?为什么和能得到怎样的情绪上的回报。到目前为止,她和她的合作者已经发表了诸多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在2008年通过实验证明了哪怕为别人只花5块钱就可以带来比自己花5块钱更多的快乐。而在2013年又证实,这样的实验结果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贫穷国家,乃至小规模传统社会都是相同的。 快乐首先来自于良好的社会关系 她的最新研究是与另外两名学者一起完成的,研究报告的题目是《乐观的情绪与推广有益社会的行为》。这篇论文有三个主要内容, 一是积极的情绪可以增强有益社会的行动;二是积极的情绪,例如乐观, 可以带来有益社会的行为;第三,从事有益社会的行为可以带来积极的情绪。 文章认为,人类本来都是亲社会的。人们愿意帮助别人可能出于各种原因。而我们关注的是积极情绪的作用。积极情绪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获得正面的经验,也可以促成未来的相似行动。简言之就是,有证据表明积极的情感在人的成长期间能够促进亲社会行为并得到奖励。 在对成人的研究中,他们曾经随机选择了700名成人,发给他们一份调查表,表上把快乐程度分为10级,让受调查者选择自己大概属于那一级。然后选出自认快乐程度最高的70人,再对他们进行深入的调查。结果大多数都是有很好的社会交往和朋友圈,也有的是从参加体育运动获得快乐。 助人确实也可以带来更多的快乐 阿克宁教授说:“除此之外,通过帮助别人收获更多的快乐也是一种方式。无论是献血,还是为他人付出时间,受到无私或其它原因的激励作出善行。这些人在情感上获得的快乐回报要大大高于以自我为导向的行为”。 阿克宁教授还曾研究慷慨助人的动机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她说,并非所有的给予都一样。慷慨的行为通常都是出于对他人的关心或关心,但“亲社会行为“也可能是出于自私的目的。例如有人捐款可能是为了出名或税收抵免,也有人是为了给同事给老板留下好印象。所以,她也研究以自我目的为导向的给予行为会带来怎样的经验和情感回报? 给予和快乐之间是双向关系 阿克宁教授的研究还发现,给予和快乐之间不仅是单向关系,而且是双向关系。她说:“帮助别人可以让人感到快乐,而快乐的人更有可能愿意帮助别人。无论是对成人的研究,还是对儿童的研究,都存在这种积极的反馈循环可能性”。 阿克宁教授说,孩子们从两岁开始就有能力做出帮助别人的行为了。他们在一项实验中选择了64名20个月大的孩子,然后观察孩子们的给予行为。“我们观察孩子们在把东西给予别人时的表现,其中有一样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物品,另一种是属于实验者的物品。我们发现孩子们在给出属于自己的物品时,笑得更多。我们为此寻找原因。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分享和帮助令给予者感觉良好。 她的研究成果被选入加拿大庆祝建国150周年的系列讲座的150个题目之一。 |
Copyright © 1999 - 2025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5-1-21 23:14 , Processed in 0.138297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