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 4 月的一天,一篇名为《质数间的有界距离》的论文,出现在美国知名期刊《数学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上。 这篇被认为全世界只有 12 个人看得懂的论文,立即让全球数学届炸了锅。 《自然》杂志向世界宣布,“一个数学界的重大猜想被敲开了大门!” 《纽约时报》引用《数学年刊》前主编彼得 · 萨纳克的评价称:“这一工作很深邃,结论非常深刻。” 《卫报》则以“鲜为人知的教授在折磨了数世纪数学精英的大问题上迈进了一大步”为标题报道。 而更让大家惊讶的是,这篇论文的作者是一个名不见经传,年近六十的华裔老师。 他的名字叫张益唐! 在此之前,张益唐从未真正被学术圈重视,从餐馆刷碗、送外卖,到当临时会计,漂泊海外的他前半生历经蹉跎 … 从名不见经传到解开 200 多年无解难题,这段传奇故事是如何开启的呢? 北大数学天才的成长之路 张益唐在 1955 年出生于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清华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的教授,母亲在政府机关工作。 童年时,父母因工作缘故搬去了北京,而张益唐则在上海由祖母养大。 随后,文革来了。 当时全国学校纷纷停课,在没有人可以教授他知识的情况下,一套《十万个为什么》丛书成了张益唐最好的朋友。“因为那个时候压根没人可以帮我”,书中关于物理、化学、数学的介绍让他着迷,每每遇到疑惑,张益唐就从书中尝试找答案。 22 岁那年,张益唐在《人民文学》读到一篇讲述数学家陈景润刻苦钻研在“哥德巴赫猜想”,并取得突破进展的故事。这深深打动了他,并激发了张益唐投身数学的热情。 1977 年恢复高考,为了考上大学,张益唐开始刻苦的自学。“我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学习高中物理、化学的所有知识,偶尔还学学历史,有点仓促。” 次年,他如愿进入北大,成为文革恢复高考后,数学系的第一批学生。刚进北大没多久,“我就发现数学里的奥秘越来越多,越来越吸引人。” 北大系统而严密的训练,为张益唐打下了非常扎实的数学基础。在学校,张益唐对数字的敏感与天赋也为师生们津津乐道,他不需要通讯录便能把班上所有同学的生日轻松记下,并在每年给好朋友发邮件祝贺。 本科毕业后,张益唐已经很清楚自己的志趣与能力,并决定继续留在北大读研,师从当时研究解析数论的导师潘成彪。凭借天赋与勤勉,张益唐被公认为北大 1982 级的数学尖子。 1985 年夏天,美国名校普渡大学的代数专家莫宗坚(T. T. Moh)受邀来访北大,那时,时任北大数学系主任的丁石孙早对张益唐欣赏已久,他在第一时间推荐张益唐跟随莫宗坚前往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读博士。 就这样,本可以留校任教的张益唐,在 30 岁那年踏上了前往美国的飞机,但就在旁人以为他将就此春风得意之际,命运却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 博士生涯历经坎坷 来到普渡大学这所培养了抗日名将孙立人、物理学家邓稼先的名校,张益唐对未来充满了希冀,加上导师莫宗坚是领域内研究雅可比猜想(Jacobian conjecture)的专家,更是如虎添翼。 很快,斗志昂扬的张益唐便将目光投向了导师的领域,面对这个棘手的世界难题,他对莫宗坚说,准备把“雅可比猜想”作为博士论文,尝试证明雅克比猜想中隐含的东西,而不是直接证明猜想本身。 这让导师诧异不已,雅可比猜想于 1939 年被提出,是代数几何领域中最难攻克的难题之一,它所涉及的知识体系与信息量绝非一个博士生所具备。而眼前这个中国来的毛头小子,却如此执拗,想要解开被数学家形容为“灾难性“的问题? 但张益唐做到了! 短短两年时间,他便完成了博士论文,并宣称解决了雅可比猜想。 然而,张益唐的结果建立在导师莫宗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论文里大量引用了导师已经证明的理论,但当全世界的数学家蜂拥前来,竟发现论证过程中导师莫宗坚的结论存在失误。 数学的严谨容不得毫厘的差池,一步错步步错,这个意想不到的状况,不仅得罪了导师,也让张益唐多年的心血付之东流。 自此,张益唐与导师的矛盾不言而喻。而后 6、7 年他的的研究结果也乏善可陈,直到最后第 7 年才从学校毕业。 导师莫宗坚虽然认可张益唐“十分出色的论文答辩”,但拒绝为他写就工作推荐。在普渡大学的第 7 年,张益唐带着隐忍与不甘走出校园,迈入了社会 … 颠沛流离的打杂岁月 毕业后的张益唐,没有推荐信,学术论文也寥寥无几,想在学术圈谋生的他四处碰壁,却没有研究机构愿意录用。 但事实上凭张益唐的能力,只要放弃数学方向转换到更为实际的领域,在美国找个体面的工作并非难事。在他身边,许多数学系的同学都考取了新的专业,转向电脑科技或是经济金融等新兴行业。 但张益唐放不下,“我好像不大愿意,”他说,“也不知道为什么。” 除数学外,张益唐还热爱散步,这是他思考数学最好的方式。 正如文章开头所述,此后的他开始了七年多的打工生涯和整整大半生的蛰伏。 独来独往的张益唐习惯了与自己相处,白天在赛百味、肯德基、汽车旅馆这样的店面刷盘子、送外卖打零工,晚上就回到汽车或是借住朋友的地下室研究数学。“没什么人干扰,你一个人在那里就可以了”。 每到闲暇时,张益唐会走到附近大学的图书馆,看看有关数论、代数几何的杂志,了解当前的学术进展。但他基本从数学界消失,也很少与人来往,过起了隐居的生活,以至于他的妹妹需要发布寻人启事,在美国寻找哥哥的踪迹。 而那些与他同阶段毕业于北大的同门们,大多有着比他完美的境遇。 张益唐的大学同学沈捷在本科毕业后去了法国求学,在张益唐 1991 年博士毕业那年,已经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同年,张益唐的北大学弟汤涛则已在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大学任教。 本可以大显身手的数学天才过得如此凄凉,这在任何人看来都无比惋惜。 北大校友们的援助之手 1999 那年,张益唐的人生终于出现了关键性的转折。 当时,张益唐的北大数学系学弟唐朴祁,找到了身在在新罕布什尔大学的老同学葛力明,向他提及了张益唐如今的落魄处境与非凡的数学实力。 回忆这位长他们两届的学长,当年学生讨论课上三人侃侃而谈的画面历历在目。 在两位校友的帮助下,张益唐最终谋得了新罕布什尔大学临时讲师的职务。 学术圈内的人都明白,临时讲师的职务不仅收入低,还要担负繁重的教学任务,在科研上却没有任何经费支持。 但重回校园对张益唐来说,能够再次获得学校的学术资源,挣得糊口的工资,最重要是在数学领域做驾轻就熟的工作,已经非常知足。 与其他学者们频繁发表论文,争取终身教职不同,在新罕布什尔大学的时光成为了张益唐学术研究的黄金时期。 14 年的时间对他如白驹过隙,每过一段时间,张益唐都会兴奋的对身边人说“有进展,应该很快就有结果”。 终于,在 2012 年 7 月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张益唐如有神助般在散步中获得了寻找素数的思路,一项轰动世界的结论终于横空出世 … 世间的伟大都是从平凡中生长出来, 在张亦唐的前半生,虽然潦倒但他泰然处之, 虽然身处逆境但他宠辱不惊。 在跌宕起伏的人生境遇里, 张益唐用他深邃而执着的灵魂告诉我们, 最重要的是知道你想要什么。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2-3 13:04 , Processed in 0.147129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