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是多事季节,北京至少遇上三大麻烦:一是“习危机”。习近平主席因贸易战进退失据和搞个人崇拜,被党内外批评,威权受挫;二是贸易战。北京被美国总统川普弄得束手无策;三是经济放缓。现在夏天过去了,习近平在北戴河会议后重振声势,习的权威危机已大体化解。贸易战方面,北京一面重申不让步的强硬立场,一面则静观其变,等待11月美国期中选举后的政治变化,这是没有对策的对策。至于经济放缓,是比贸易战更麻烦和重大的问题。 中国今年第二季经济增长率6.7%,虽是2016年以来最差,但放缓幅度不大,问题也不大;今年5月之前,中国经济一切都很好,股市、人民币汇率、资金外流等不再成为问题。但5月后至整个夏天,麻烦不断,有如“潘朶拉盒子”被打开,股市下跌,人民币兑美元持续下跌,企业营收减少,经济放缓迹象明显浮现。中国被美国加征25%关税对经济的影响,要秋天后才逐渐浮现;换言之,整个夏天经济放缓,在贸易战未产生影响前就已出现,反映中国经济本来就已出问题。 中国经济为什么放缓?主要是今年初开始“去杠杆”政策。去杠杆目的是针对债务而设。2008年金融海啸前,中国负债总数(包括企业和地方政府负债)是GDP的141%,到2017年第三季,增至GDP的266%;国际货币基金会和经济学家都说,中国大量负债,已成泡沫,泡沫随时可能因倒债而破灭,酿成金融危机。因此,北京今年初开始推行减少负债的去杠杆措施。 所谓“去杠杆”,指收紧信贷,银行不再那么容易借出钱,地方政府和企业也不容易贷到款;企业和地方政府借不到钱,负债就不会增加。去杠杆主要是打击“影子信贷”,包括企业和地方政府向不受政府监管的民间借贷机构借钱;另外,还延后和减少地方政府发行债券。近期研究证实,去杠杆措施是造成经济放缓的主因。 放宽信贷和收紧信贷,是中国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头30年,经济能高速成长,主要是因政府投资,特别是基建投资;金融海啸后的十年,每当经济放缓,政府例必以基建投资作为刺激经济的手段,以维持6.5%的“中高速成长”。胡锦涛时代温家宝总理力推4万亿人民币基建投资计画,影响迄今犹在。 有研究甚至指出,如果当时没有投资基建手段,中国金融海啸后十年,根本就不可能有如此高的成长。问题是,扩大基建投资,等于让地方政府和企业容易借到款,反而增加了它们的负债。 习近平面临的难题是:是否继续今年初以来的去杠杆改革,以减少负债,逐步拆解巨大债务的定时炸弹,避免债务泡沫破灭酿大巨灾?抑或在经济放缓下,又拿出投资基建的刺激经济手段,以维持6.5%的经济成长? 这是两难问题。如果选择用基建投资维持经济增长,意味负债将继续增加,去杠杆改革又要延后,而且负债再增,泡沫破灭的危机随之增加。但如果选择继续改革和收紧信贷,则经济势必进一步放缓,而去杠杆实施越久,今年余下的时间和明年的经济成长,势必加快减速。 习近平2013年推出“中国梦”,将2020年中国经济目标定为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去年中共19大,他又将2035年的目标,定为“基本实现代化”。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必须放宽信贷;政府进行投资,透过银行将大量资金贷给地方政府和企业,才能达到经济成长目标。这里又面临放宽信贷,抑或收紧信贷问题,习近平将如何选择? 彭博新闻报导,川普已放话,最快一周后,再对2000亿元中国产品加征25%关税。如果真的成为事实,中国经济将受到更大规模的关税冲击,影响可能于明年浮现;换言之,明年中国经济可能出现明显减速。 习近平2012年上台以来,一直强调中国要相信自己,相信“中国模式”;他在去年19大还说,要将“中国模式”出口,协助解决人类的问题;中国改革开放40年,创造经济奇蹟,证明中国模式可行。但现在经济放缓,习近平不得不回到中国模式的核心难题:如要增长,就必须放宽信贷和投资基建,但这将增加负债;如想减少负债,避免债务泡沫破裂,则必须收紧信贷,不能再投资基建。这个两难的大问题,不但考验习近平,也考验中国模式。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1-24 22:19 , Processed in 0.174717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