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川普表示,他打算退出1987年与俄罗斯签订的中程核飞弹条约,因为据称俄罗斯违约加上中国拥有飞弹。许多分析家警告,这个冷战时期建立的军备控制系统现在受到威胁。 克里姆林宫说,他们遵守这项划时代的条约并谴责川普有意退出。彭博与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整理了中程核飞弹条约的签署背景,以及美国想要退出的原因和可能后果。 1. 何谓中程核飞弹条约(Intermediate-Range Nuclear Forces Treaty)? 中程核飞弹条约是1987年12月由时任美国总统雷根(Ronald Reagan)与最后一任苏联领导人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签署,是美国与苏联关于军备控制的重要协议。 在条约签署前,国际军备竞赛激烈。为了因应苏联于1970年代后期部署可能打到西欧的SS-20中远程核子弹道飞弹,美国也在西德、意大利与英国部署飞弹。 双方就限制武器经过多年毫无成果的会谈后,雷根与戈巴契夫终于达成协议,将全面销毁中程弹道飞弹。中程核飞弹条约没有截止日期,呼吁双方销毁并不再部署射程介于500到5500公里的陆基弹道飞弹或巡弋飞弹,无论是搭载核弹头或是传统飞弹皆然。 中程核飞弹条约允许自船舰或飞机发射的类似武器。根据美国国务院,到了1991年,共有2692枚飞弹依据协议销毁。 2. 川普想要退出条约的原因为何? 美国声称俄罗斯没有遵守条约。美国2014年声称俄罗斯在测试9M729陆基巡弋飞弹,射程落在条约规定的范围内。 2017年,美国表示俄罗斯已经部署这类武器。2018年10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宣称俄罗斯违反条约并呼吁展开会谈。克里姆林宫否认违反条约,呼吁美国拿出证据。接着,莫斯科指控美国在欧洲部署的飞弹防御系统违约,但华府否认。 CNN说,若干分析家认为川普政府厌恶国际协议,加上受国家安全顾问波顿(John Bolton)的看法影响,促使川普决定退出条约。 分析家指出,在美国公开指控俄罗斯违反条约前,波顿曾于2011年撰写一篇专栏文章,以伊朗发展飞弹计画为由,提到美国应该退出条约。 前国务院发言人柯比(John Kirby)说:“我认为波顿是促成这项决定的重要因素,符合他对多边协议的厌恶,尤其是他认为将让美国绑手绑脚的协议。” 3. 没有条约会发生什么事? 如果美国退出条约,俄罗斯可能进一步部署据称违反条约的飞弹。美国已在部署自己的飞弹反制,使得欧洲再度出现军备竞赛的可能性升高。 现为CNN军事与外交分析家的柯比,也认为退出条约的决定将让莫斯科获得一些好处。他说:“这让俄罗斯总统普亭(Vladimir Putin)取得胜利,让他得以加速发展飞弹能力。”柯比又说:“他现在可更明目张胆地违约。” 4. 各界的反应为何? 俄罗斯对川普这番宣言提出警告,但指出美国尚未做出退出条约的正式行动。川普有意退出中程核飞弹条约令德国感到不安,因为如果欧洲发生核战,德国将成为原爆点,德国在冷战时期就是位于强权对抗的前线。 法国总统马克宏(Emmanuel Macron)在川普宣布有意退出条约后与他通话,强调“这项条约对维持欧洲安全与战略平衡的重要性”。中国慎防美国再度发展武器,表示退出条约将引起“多种负面效应”。 5. 外交手段能挽救条约吗? 至少自2014年以来,美国与俄罗斯已就据称违反条约情事举行数轮会谈,却没有取得进展。2018年10月初,美国驻北约大使警告,美国可能将“除掉”俄罗斯飞弹,但之后又说,她不是在主张先发制人。 川普威胁退出条约可能是为了对会谈施压,迫使俄罗斯承认违约以保住条约。川普也说,他将考虑协商涵盖中国的新条约,因为北京不是原始条约的缔约方,且最近几年已在部署重要武器。然而中国官员表示,无意加入会让他们大部分核子飞弹遭禁用的条约。 CNN报导,美国军方高层说过,如果中国是中程核飞弹条约的成员,中国拥有的约2000枚弹道与巡弋飞弹中,约95%都将违约。 阿肯色州共和党联邦参议员柯顿(Tom Cotton)等批评人士,称中国是美国应考虑退出条约的原因之一。柯顿在声明中说:“中方在储存飞弹,因为他们没有受到约束。我一直都呼吁美方衡量,这项条约是否符合国家利益。” 6. 其他重要军备控制协议是否受到威胁? 如果美国退出中程核飞弹条约,剩下能够规范全球两大核武强权的条约将是新战略武器裁减条约(New START)。 这项条约是2010年由时任美国总统欧巴马与俄罗斯总统麦维德夫(Dmitry Medvedev)签署,为双方的核武总量设定限制。 新战略武器裁减条约将于2021年到期,若双方同意可以延展5年。目前,尚未展开延长条约的会谈。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2-22 06:18 , Processed in 0.135451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