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拼娃”的文章一出,总能在网上红火几轮,焦虑的爸妈开启刷屏模式。这不,别人家孩子的简历又来了! 今天,#5岁小盆友的简历#上了中国的热搜 看了这位5岁小朋友的简历,明白什么叫“输在了起跑线上” 在简历中,5岁小朋友是这样介绍自己的:文史艺数体全面发展…… 每周写三篇英语日记,做过20多本思维书,通过实验了解浮力、密度、磁力、重力…… 幼儿园小班到中班,年阅读量从100本上升至500本,这阅读量秒杀一众成年人 京都大阪胡志明,河内芽庄长滩岛……5岁小朋友的足迹超越了99%以上的老阿姨 简历引发了很多网友的热议,很多人哀叹:“自己连一个5岁孩子都比不过啊!”“你以为是孩子的差距,其实是你!”“每一次拼娃的背后,都是一场没有尽头的军备竞赛啊。这样的娃,每个月得花多少钱?” 截至周四晚,已有成千上万的人加入到这个讨论中来,一个与该男孩有关的话题已被浏览了逾3800万次。 堪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Kansas)教育学教授赵勇说,这场辩论反映出中国家长在让孩子进顶尖学校方面普遍有焦虑感。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体系中,考试成绩决定了学生上哪所大学,以及他们能够从事的职业。 “不管好学校有多少所,人们总是在追求最好的,”他说。“孩子上什么学校代表着一种成就,一种父母的成就。但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好的教育。” 这份简历是写给上海星河湾双语学校的,目前还不清楚简历是什么人制作的。与住在美国及其他地方城市学区的家长一样,中国城市的家长为了帮助孩子进入重点学校,通常会聘请辅导。 星河湾学校的一名工作人员拒绝发表评论,只是说学校的录取程序不接受家长发的简历。男孩的父亲也拒绝评论,说他不想让人们过多地关注自己的儿子。 在中国,争取被顶尖学校录取的竞争出了名的残酷。在一些城市,为确保孩子能上重点学校,富人和有关系的人会支付有时被称为“赞助费”的大笔资金。 北京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中国需要更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也需要改变仅用考试成绩评估学生的做法。 “竞技化就是把所有学生排队,”他说。“在排队情况之下,当然家长肯定希望孩子排在最前面了,那就加剧了,就出现这种焦虑竞争。” 男孩的简历读起来就像是一份PowerPoint演示文稿,上面有成长图表和简笔人物画贴图,以及对他的逆境商数和艺术才华的讨论。简历还给出了他详细的时间表——记忆训练的时间,上英文日记课、体育课和钢琴课的时间——以及他的艺术创作样品,包括他画的狗和鱼。 “我从小打针就不哭,”他在简历中说。“从一岁半开始,摔倒了就自己爬起来,大家都夸我勇敢。” 简历的结尾处列出了男孩读过的英文书,包括《饥饿的松鼠》(The Hungry Squirrel)和《天空中的泡泡》(Bubbles in the Sky)。在简历上一张照片里,他手托着头,脸上露出沉思的样子。 简历上还有一张星河湾赤褐色校门的照片,旁边配了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星河湾的校门才会对我打开呢?” |
Copyright © 1999 - 2025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5-1-22 06:53 , Processed in 0.040002 second(s), 22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