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前割了你的年终奖,酸爽吗 撰文|蜜姐 明天就到了一年一度的大型血拼(被割韭菜)“狂欢”电商节了:双十一。 这三个字是相当值钱,去年价值:1682亿元。 从2009年开始诞生的这个奇葩购物街,当年的双十一销售总额为5200万,仅27个品牌参与。仅仅过了8年,2017年销售总额暴涨了3235倍! 此等商业神话,得益于阿里巴巴和参加双十一的商家们这十来年孜孜不倦地开发割韭菜的第101种方法。 不管你抢到了多少购物券,提前预付了多少定金,最后收到了多少包裹,结果都不过是被花式割韭菜,有的人甚至连年终奖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的了。 01 存下来的钱才是你的钱,支付宝和余额宝里的钱都是别人的钱。 不管是双十一,还是淘宝、天猫这些年的销售额暴涨,其中有两大割韭菜大杀器功不可没:支付宝和余额宝。 淘宝网早在2003年就推出了支付宝服务,之后支付宝从淘宝独立出来,成为独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但一直是“无照驾驶”,直到2011年才得到了央行颁发的支付牌照。 不过2009年支付宝就推出了手机移动支付这个“杀钱”于无形的服务。 但仅仅这样还不够,马云粑粑和阿里需要更多的现金流,需要你消费更快捷、消费得更多。2013年又推出了余额宝这个360度无死角的“杀钱”收割机,基本你的全部收入都被安排上了。 2017年,蚂蚁金服发布了一项有关年终奖的调研结果:“千禧一代”(80后、90后)是余额宝的忠实用户,45%的90后和44%的80后选择把年终奖放在余额宝里。 余额宝的妙处在于你感觉自己在理财,但这钱跟你没多大关系,最后都是别人的,主要是阿里巴巴的。 余额宝与支付宝账户互通,你钱在支付宝里就是给阿里贡献现金流,放在余额宝里就是方便下次剁手而已。 一年搬砖到头,最后发现了除了余额宝里的一点钱以为(明年贡献给阿里巴巴或其他商家的钱而已),完全就是两手空空。 当然这不是最惨的,这已经是很理智的支付宝用户了。 爱上或被迫爱上花呗的年轻人那才叫一个惨。忙忙碌碌一年又一年,结果完完全全是财富的搬运工。甚至还没有拿到手的工资都提前搬给了花呗。 02 说完大杀器,再来说双十一的小套路。 双十一,商家提前涨价,刷销量之类实在太普通,早就被被韭菜们看明白了。所以今年的玩法就更加多元化、复杂化。是的,目的就是要你看不懂。 没点智商,懒于算账是玩不了双十一的。当然,如果你意志坚定,数学厉害,也是能薅到一点点羊毛,不过剁手除了给阿里贡献销售额以外,你的另一大贡献是给阿里用户的耗时多增加几天。 集赞PK这个“毁人不倦”的点子也是害苦了一众剁手和吃瓜群众。 本来你无心参与双十一,奈何七大姑八大姨,除了结婚送喜帖的朋友们又天天来找你点赞了。一来你得表面和气地配合点赞,二来你得天天忍受双十一对你的诱惑。 更倒霉的是前几天你有耐心点赞,后面没耐心了,还得罪亲友:给他点赞,不给我点赞,你几个意思?! 但其实走火入魔的集赞者们,日子也不好过。揣着被踢出群,被人烦的小担心,得罪身边人、透支人脉去集赞,最后耗时几天、十几天疯狂集赞,才分了几块钱、十几块钱。有没有被玩坏的感觉? 还有一些商家平时7天无理由退换货的商品,打着双十一活动的旗号,“特价商品,不退不换”了。上万商家参与的双十一,群策群力、年年翻新的套路恐怕比马里亚纳海沟还要深。 想占便宜可能性不大,倒是囤了一大堆用不着、等着过期商品的可能性更大。 03 为了全方位“洗劫”你的钱包,阿里巴巴还有一大利器:闲鱼。 要是真买了用不上的东西,还可以在闲鱼上卖二手货呀。轻轻松松斩断你买买买的思想负担。而且使用方便,无需单独开通账户,用支付宝或淘宝账户就能登录。 用闲鱼也是一个大坑。你花了几天、几个小时选出来的商品,最后也没用,还得花时间跟买家沟通,最后能七折卖出去就不错了。直接损失30%,还赔上了大把时间。 如果你选择最近卸载淘宝等购物APP,其实也不能解决问题。因为后面还有双十二、黑色星期五、圣诞节、元旦节…… 在这个消费泛滥的年代,你首先得想办法搞清楚,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而不是别人想你成为什么样的人)等等,这些基本的人生问题,才有可能治好穷病。 延伸阅读:我们还需要“双十一”吗? 当马云在这一年选择把阿里这一庞大商业帝国的掌舵之位传递给张勇时,人们才突然意识到,这位在十年之前创造了天猫“双11”的会计师,究竟对阿里意味着什么。 如果我们把时间线拉得更长一些,会发现十年后的今天,世界经济依然未曾走出2009年的震荡阴影。也正是在那一年,光棍节不再是对单身者的嘲讽,“双11”这一全民消费狂欢被人为制造;也正是从那一年开始,不断刷新纪录的“双11”交易额使得消费的力量被不断彰显,而消费也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的末位,逐渐成为如今不得不依赖的主力军。 “双11”的价值不言而喻。除了它让世界在真正意义上意识到中国的消费潜力,完成对国内市场的电商消费启蒙之外,它还像一个敦促中国公司乃至行业前行的压力测试阀。典型案例是,中国的快递业从最开始的爆仓到后来的相对有序,其背后是对物流基础设施的巨额投资与布局。除此之外,天量交易规模毫无疑问成为中国云计算与大数据产业前行的极大动力。 但另一面,无论是曾经的造局者阿里,还是这些年跟随它试图分取红利的其他电商玩家们,一个无法继续回避的事实是,流量红利正随着网民数量乃至人口数量增长率的下降而无可挽回地逝去。战场上每一位玩家心里都明白,树不会长到天上去,不断创造峰值的数字记录,迟早有一天会迎来抛物线的顶点。 事实上,“双11”的边际效应早在天量规模出现之前就已经到来。在销售关口的峰值消费,对供应链由下而上的企业们来说,每一年的这一季,都是一次极端生存考验。 如果说在这一段旅程的前半段,很多企业往往难以对急剧增长的销量做出判断,那么在这十年的后半段,“双11”在完成压力测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形成了资源配置失衡的蝴蝶效应。它要求企业不得不重新配置自己手中的资源,而这几乎改变了中国消费品生产企业的生态——不仅仅意味着企业在生产设备、订单、物流、销售等每一个环节都要考虑到“双11”的峰值效应,更意味着他们需要考量,“双11”的天量销售过去之后,为天量交易所投入的生产成本,究竟应该如何对冲。 站在消费者层面,十年前人们为“双11”的天量交易数据震惊,社会学家们为其背后所隐喻的消费社会之症忧虑,但一切似乎并没有我们所预期的那么糟。能够看到的趋势是,“断舍离”文化所造就的不光是情绪上的消费理性,还同样体现在对消费品的选择上。低价偏好的作用力不再那么明显,对于品质的消费成为新的“升级点”。而这也使得今天的“双11”,不断调整变换自己的营销套路。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双11”所进行的消费启蒙红利已经过去。接下来的零售市场究竟还有多少蓝海可供探寻,还有多少空间可供挖掘——十年之后的今天,后电商玩家们需要未雨绸缪“双11”硬币的另一面。 曾几何时,我们以为互联网+能够带领中国公司们寻找到完全不同于沃尔玛模式的零售之道。但在“双11”购物狂欢十年之后,我们或许能够理解中国式电商在颠覆线下后又不得不重返线下的原因——那个在十年前引领风潮创造了“双11”狂欢的张勇,如今的打法是,试图用互联网技术加码布局精细供应链的盒马鲜生。 |
Copyright © 1999 - 2025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5-1-21 23:18 , Processed in 0.142292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