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说:女儿的语文课本上写着,“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他很介意这段文本被写入女儿的教材里。 也是,截掉上下文来看这句话的话,直译过来就是:“不违逆丈夫,以顺应为正确,这是做妾妇的正道。” 再讲白了,那就是“顺应丈夫是妻妾之本分”,怎么样,是不是超·女德的? 让人想到丁璇说:“丈夫是天,妻子就是地,地是永远翻不了天的!” 但是根据我们混迹中文互联网世界多年的经验来看,事情不能被孤立、静止、片面地看待。 比如这篇课文,作者着急地否认掉了它的意义,但是否要结合一下上下文,看看文本到底想表达什么。虽然婚姻登记处派发不明来源的女德小册子的事情也不是没有过,但是我们在教材的把关选择上不至于这么稂莠不分吧? 于是我找了一下教材原文: 为了确保准确性,放扫描件,外加注释不截掉。 可以通读一下原文,大意是说,景春觉得,如公孙衍、张仪,以一己之力可以呼风唤雨,改变天下的局势,这是大丈夫的形象。 但孟子觉得,这些纵横家,不过是曲意逢迎,顺从君王的心思,像这样把顺从当做正确,是妾妇才会做的事情。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不论是否得志,都坚持原则和信念,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如果结合上下文,就会发现,所谓“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孟子对此根本就不是赞扬、要求的态度。而是嗤之以鼻说,“以顺从为正道,那是妾妇才会做的事情,不是男子汉大丈夫的行径。” 如此,这段话最大的问题,并不是赞扬女德,而最多只是矮化女性,觉得妾妇不如男子汉。 作者如果把这个问题理解成女德,觉得教材是在鼓励女孩子“妾妇之道”,这个理解未免不太合适吧。 这甚至与教师的引导都没有太大关系,本身孟子这段话就在否认“妾妇之道”的合理性。作者并没有统读上下文,按照原文语境来思考问题。 我们分析历史人物的言行,不能脱出其时代局限性。在那样一个年代,要求孟子高喊“女性是被审视的他者”,也未免有点为难吧?去掉这句话,则整段话的意思又会不完整。孟子只是在那样一个时代,在那样一个情境之下举出了那样一个例子,倘若深究起来,那么“男子汉大丈夫”本身就是一个矮化女性的说法,这一段话全都是有问题的。 不过问题最大的矛盾,并不在孟子身上,而在于教材编委是当代人,所以他们对教材的原则和价值导向,有重要的责任。 这个问题怎么说呢,我看到督工转了一条微博: 那教案里到底什么情况呢?扫描版的没找到,找了一个电子版的: 教案的意思是,“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所以可以看出,教材对于“妾妇之道”,首先整体持否定的态度,这就排除了女德的嫌疑。 不过,教案也确实没有提到“小人、女人”这一男尊女卑思想的残留。确切地说,是根本就没有对“妾妇之道”这个描述发表任何的看法,无论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窃以为,这说明一个问题:教材编委对“妾妇”这一对女性的描述评价并不敏感,也没有在任何意义上加以强化。这确实本身也是一个问题。 但是就评论区来看,很多人纠结的地方完全偏掉了,变成女德的复活和对女性地位的打压。其实老实说,就算是放在孟子当时,他也是很不屑于妾妇的顺从之德的,如今反而他截头去尾,扣上这样一顶帽子,老夫子泉下有知,估计会气得胡子倒竖,骂这些人“子未学礼乎?” 这个事情跟之前“chua写入语文教材”也有点像,很多人纠结chua这个字南方根本没有,可是那只是对孩子声母韵母运用的拼读练习。出现一个不熟悉甚至不存在的读音是很正常的,重要的是学会拼读的方法。 所以,很多问题可能不在于教材编委想做什么或不想做什么,而在于当事人如何解读这一表达。 那么问题来了,如最开始的爆料网友所质问的,这段教材,到底有没有“打算把中国的未来向何处引导,打算如何荼毒青少年”呢,还是爆料网友的语文功底,其实并不太过关呢? 不禁想关怀一下,编辑和审稿老师的大爷,您现在还好吗? |
Copyright © 1999 - 2025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5-1-21 23:58 , Processed in 0.137939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