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把脉灵不灵
孙泽先
现代京剧《沙家浜》有一个桥段,与阿庆嫂接头的人化装成一名中医,一边把脉,一边说道:“常熟城内三代祖传世医,病家不需开口,便知病情根源,说得对吃我的药,说得不对,分文不取。”
中医把脉真的这么灵吗?且听我讲一段以往的经历。
有一次,我到省城之外的一个市去讲学,当地的卫生局局长非要我到家里给她的丈夫诊病不可,我只好从命。在这种情况下就只能把脉而不能问话,因为当地中医院好几名老中医的医术都不在我之下,人家请我看病可能半是求医半是考试。
把脉的时候我仔细地观察了他的丈夫和周围情况。此人中等身材,肌肉不丰,面颊清瘦,口唇不荣,二目有神而眼圈略有发黑。书房宽敞,书柜藏书颇丰,政治、哲学、文史居多,案上文房四宝错落有致,一叠稿纸上压着一方玉石镇纸,烟灰缸中有十数枚烟头,还有一包饼干已经开封,纸篓中有很多揉搓成团的稿纸。他的脉象基本正常,细品之下右关脉略有虚象,偶有间歇脉。
把完脉后我说了一句:心脾两虚、寝睡难安。这时,他紧接了一句说,您说的太对了,就是这个毛病。
于是,我对他说:“中医认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失健运可导致肌肉不丰,口唇不荣,进食急促、爱吃零食,食后即困;气血不足加之劳心过度,可致心悸心烦、健忘失眠。中医称之为心脾两虚之证。这可能和您的职业有关,您一定是长期从事文牍工作的人。”他连连说:“正是、正是,到底是省城的医生,连我的职业都看得出来,我给本市市长已经当了九年的秘书。”
上面诊断都是把脉所得吗?当然不是。
原来,中医诊断方法有四种,叫做四诊,即“望,闻,问,切”。
望诊,是通过视觉收集病人的病理信息。
闻诊,是通过听觉和嗅觉收集病人的病理信息。
问诊,是通过对话收集病人的病理信息。
切诊,是通过触觉收集病人的病理信息,其中包括了把脉,学名叫做脉诊。
对于这四诊,中医经典著作《难经》评价说:“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意思是说,通过望诊就能把握病情者属于第一等级,通过闻诊即可把握病情者属于第二等级,通过问诊能够把握病情者要靠经验,通过切诊能够把握病情者全凭技巧。自古以来,中医都将把脉放在最不重要的位置。这样的评价,在现代心理学中能够得到印证,现代心理学认为,人们通过五官所收集到的信息,视觉占70%,听觉占25%,余下的占5%。中医一向提倡“四诊合参”,就是“望闻问切”都要用,因为病理信息收集得越充分,诊断的准确性才会越高,治疗才会有正确的方向。
上面的病例,其诊断主要靠望诊和经验推断,脉诊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这是在特殊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
旧社会的中医为了招揽生意常用单独把脉的招法,世称“作业术”,那不过是一种技巧而已。现代中医院里业务繁忙,医生接诊每一个病人的时间有限,所以一定要抓紧时间,有什么情况都要对医生说清楚,以免误事。千万别再期望医生做到“病家不需开口,便知病情根源,说得对吃我的药,说得不对,分文不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