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利尔的中餐馆在近十年来一直处于衰退状态,这些年关了不少原先还可以去的馆子,比如,南岸的富合、新金华、稻香自助餐;北边St-Laurent区的金丰酒家、富金华海鲜酒楼;西边的东方皇宫;唐人街的中餐馆更是如宿舍楼道里的电灯开了关、关了开。蒙特利尔的中餐馆不但少,而且都很烂。
每当有国内朋友来访的时候,我都带他们去吃西餐,为了掩盖本市中餐烂的家丑,告诉他们,既然出国了,就要多品尝一下异国风味。
蒙特利尔没有好中餐馆子原因有多方面,华人人口少是首当其冲,这个城市的华人不足六万,按南北口味一分,就更少了。人口少,餐饮市场自然就小,好中餐厨师自然留不住。
有些不错的中餐馆由于先主年届退休,找到了“体面”工作的后代们无人愿意继承“老窦”为之奋斗了大半生的事业,后继无人于是转售给新移民。而缺乏经营餐馆经验的新移民很难传承,更谈不上经营得更好。St-Laurent区金丰酒家的关门就是典型的一例,早些年那个餐馆在柬埔寨华人的经营下,有早茶服务再加上附近飞机大厂Bombardier中午员工的帮衬,生意还算不错。后转手给一位天津来的新移民,用餐馆设备和酒楼抵押向银行贷款了40万元,经营不到两个月就关门了。关门的原因不知道因为经营不善,还是成心为了那贷款。
近几年出现了一些新移民开的馆子,由于来蒙特利尔的新移民多是为上学而来的技术移民,为了生计选择了餐饮业。且不论这些新移民们有无餐馆经验、厨艺和好的厨师,从内心深处轻视服务业的他们,不可能开出好的馆子。一位曾经做IT的新移民,不知什么原因开了个小餐馆,在博客里说自己这是“逆天”,可见其内心深处把从IT白领到经营餐馆的转变看得何等之巨大,内心的挣扎是何等之艰巨与痛苦。
新移民跟老一代移民的心境不同,老一代移民把身家性命都押在了餐馆上,一家老小的生活和孩子们上私校的学费就靠它了,只有用心经营把生意作旺。而新移民,志存高远,边开餐馆边惦记着读个博士硕士,或者找到一份专业工作,开餐馆只是临时过度的权宜之计。两种目的,必然两种结果。
还有些开餐馆的中国新移民,开馆子目的不是想从餐饮上赚钱。前几年大陆人在唐人街开的“X记小厨”着实火过一阵子,还有跟这“小厨”有密切关系的“渝航”,口碑曾经也还不错。没开几年,这俩馆子都易手换主了。“小厨”的创办人来加拿大前并非做餐饮的,为了开餐馆曾回国拜师学厨艺大半年。就这么一个似乎有志献身蒙城餐饮业的新移民,在几年后跟周围的朋友说,我开餐馆不是为了炒菜而是为了炒馆子。
前些年,每每看到报纸上有新移民新开餐馆的广告,都要前去捧捧场。遗憾的是,去一家失望一家。有不止一家,新开的餐馆用的是二手桌椅。也不止一家,正当吃饭的点儿,点广告上的招牌菜,服务生说“对不起,已经卖完了”。
也有人把蒙特利尔的中餐叶不旺盛归咎于这里的华人新移民多是上学领B/L的,消费力有限。或许。但是,看看周末排队等早茶的,还有那日益增多的消费无顾忌的小留学生们,说这里的华人餐饮消费力不足,未见得对。
不管什么原因,这些年,蒙特利尔的中餐业呈向下循环( negative spiral )态势是事实。馆子越差越没人去吃,越没人来吃馆子经营得就越差。
有一IT后生曾跟我展示过他做的口碑网,试图让网友给蒙特利尔的餐馆打分以评优劣供食客们选择。我告诉他,兄弟,凭良心讲你这玩意儿真不错,可惜它生错了地方。就那么屈指可数的几个中餐馆,口碑好不好你都得去吃,谁让你想吃中餐呢,冇得选。
好几年没进过蒙特利尔的中餐馆了,嘴馋了,就开上车6小时南下New York City或着往西Toron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