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华人网
标题:
世界日报:习近平为什么被称为“总加速师”?
[打印本页]
作者:
928928
时间:
2020-7-22 21:25
标题:
世界日报:习近平为什么被称为“总加速师”?
邓小平推动改革开放,造就中国从落后凋敝,30多年即一跃而成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因此被舆论捧为中国现代化“总设计师”。近年大陆和海外常有人称习近平是“总加速师”,这个加速有好坏两个方向:好的一面认为,习近平将把中国带向强大,和美国分庭抗礼,甚至超越美国;坏的一面却认为,习的政策作为让中共或中国成全球公敌,陷入孤立,将加速中共败亡,也把中国带向不可知的深渊。
习近平是否会成为影响中国历史的大人物?从当前中国政治、社会发展看,他把开革开放后因经济成就而带来的社会开放、公共知识分子发言权和影响力增加,民众视野渐开,中国逐渐融入现代化世界等趋势,都嘎然而止打断,深信这样才能挽救中共红色江山,做法俨然如重回毛泽东时代;他也学毛式统治,搞个人崇拜、定于一尊和造神运动。
无论成功或失败,大陆只要出现大变局,习都会历史留名;至于是美名或臭名,只有等结果才能论定。“总加速师”称法是千钧重担,可能成就千古功名,也可能是万世罪人;而当下中国确实处在重要关口上,把舵的领导人更重要。
这些问题可能几万字都谈不完。概略地说,习掌权后接手一副好牌,经济年年高成长、国力快速递增,与美国有龃龉但和平相处,和日、韩、英、澳、加拿大和东南亚国家外交关系和睦。台海两岸关系空前好,习近平、马英九新加坡之会,开启国共和两岸关系新篇章,香港也太平无事。但短短几年,为什么一切关系全搞砸了?批评者说,换了别人肯定没有习这样的“效率”,也有人只怪美国。这些现象都给“总加速师”称法增加论据和说服力。
对内,习近平采各种高压手段,江泽民、胡锦涛主政20年社会渐趋开放、各方面持续松绑的趋势中断。从借反贪肃清政敌和站错队高干,到七不讲(不能讲普世价值、新闻自由、公民社会、公民权利、党的历史错误、权贵资产阶级和司法独立)、官媒姓党、16条等,到废除集体领导,出现“习核心”称法。中共19大更把“习近平思想”写入党章,欲比肩毛邓;再修宪废国家主席任期制,为终身掌权铺路、不准妄议中央、抓捕知识分子等,中国向左转,满是肃杀之气。
习近平公开惋叹苏联被西方冷战瓦解,苏共“竟无一人是男儿”挽回,他有很深的红二代使命感,看到中共的危机,立志维护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对内维稳压倒一切,也明显重外轻内。譬如高举民族主义大旗,违诺将南海岛礁军事化;砸重金推“一带一路”,花大钱援外抗疫;1月迄今,习已和58个国家领导人通过电话,重塑强国外交形象。但“战狼式”外交荒腔走板、内外受疵议,实际上在伤害中国,评论认为和习的态度难脱干系。
形容重外轻内,譬如武汉疫情爆发,习很晚才赴疫区慰问民众。一个多月来,大陆27省市严重洪灾,近半版图和4000万灾民家园和农田泡在大水中,习却吝于赴灾区探望灾民,中央只拨区区3.05亿人民币救灾,违背各国领导人或胡温时代领导人探望灾民优先的惯例,很不寻常。
习的一切做法似受使命感、危机感驱使,是雄才大略或志大才疏、偏见昧于世界潮流,评价也两极化。马列主义在俄罗斯和东欧实践失败,早被丢入历史灰烬中,习却死抱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自认“习近平思想”和马列、毛泽东比肩,要供全党全民学习。他更把中共专制模式,称为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社会主义,要推销给世界,解决人类命运共同体问题。
北京外交部20日成立“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习强人不仅精通内政外交,还成理论哲学大师,外长王毅因此被批又是一次拍马屁和高级黑,而习也不知谦辞接受了。
美国朝野觉醒反共,不是因川普总统刺激,而是明晓两种制度和意识形态斗争,高压专制和牧民的落伍制度,无视自由民主人权,还想领导世界,美中相争不仅是国家利益之争。
网上流传前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蔡霞的一段录音,她不惧报复,直言中共气数已尽,没人能挽救危局,而“这个人”把中共拖入死胡同。唱衰中共的声音常见,但冷静观察习近平作为,“总加速师”确实正带动中国和美国摊牌,加速奔向未知的十字路口,习近平猛踩油门的影响确实出现了,只是吉凶未卜。
作者:
fightingwolf
时间:
2020-7-23 05:35
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日前在北京开幕,王毅高度赞扬了习近平的外交思想称:伟大的时代必然产生伟大的思想。王毅去年曾说习近平外交思想领先世界300年。
习近平的外交思想是否伟大正确,看看最近两年中国跟世界的关系就知道了,周边邻国除了朝鲜有一个友好国家吗?除了伊朗,中美对抗中有一个盟友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外交是搞关系的,不是树敌骂人的。那些战狼外交官不是在发布会上骂街,就是在所住国借助当地的新闻自由在报刊媒体上谩骂训斥当地政府。这些都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具体体现。
欢迎光临 蒙城华人网 (https://www.sinoquebec.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