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bordercolorlight="pink" bordercolordark="white" border="0" bordercolor="pink" cellpadding="2" cellspacing="2" width="80%"> <tbody><tr><td class="p1" align="center">
<center>
爱的徒劳——紫式部爱情观浅析
◇唐人后◇ </center> </td></tr> <tr> <td class="p1">
爱情,作为文学作品中(不只是文学,在其他艺术领域都是如此)一个永远也表述不尽的主题,表现了人类对爱情的品质,诸如忠贞、纯洁等的信念和追求。在 中国《诗经》三百篇的爱情诗中,我们可以看到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憧憬和追求;在《旧约》的《雅歌》篇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婚夫妇的情意缠绵;在莎士比亚名剧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我们可以看到爱情的伟大力量足以化解两个顽固家族结下的世仇;在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一剧中,我们可以看到爱向恨转变之后的巨大 毁灭性力量……日本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爱情也是它着重表现的一个方面。在比较研究中,我们发现,日本的爱情文学表现出的更多的是它的大和民 族性。它既不同于西方文学的壮烈的悲剧性,也不同于中国文学的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完满结局。日本的爱情文学,不管是万叶时代的“真情、男子汉气概”,还是 《古今集》推崇的“优雅、女性美”,都是把爱情提升到审美的高度,并且把恋情与无常这两大主题交织在一起,“奏出了日本文学的悲怆基调。”
奠定这一“悲怆基调”的是产生于平安后期的物语小说《源氏物语》。物语主要描写的是以源氏为中心的三代人的爱情故事,揭示了平安贵族的爱情心理和人生 态度。日本学者中西进教授认为,“将《源氏物语》视作至福至爱的爱情小说”, “其实,这是严重地忽视了这种对恋爱持批判的态度”。 中西进是在对《源氏物语》引用白居易讽喻诗的情况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的基础上得出这一结论的。他在《源氏物语与白乐天》一书中写道:“《源氏物语》是批判爱 欲的作品”。 作者在物语中表述的是对爱的绝望和由此而来的对恋爱的否定,“由于否定恋爱的反命题反而增加了文章的分量”。 根据中西进的研究,《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讽喻诗的讽喻精神进行了直接完全的引用。但是,只要我们细加分析就知道,这种引用有两种情况:一是如中西进所说的 直接引用,比如《不致仕》,《骊宫高》等的引用。不过,这类诗歌的主题并非中西进所说的“比重偏大”的“关于人类之爱的主题”(中西进在这里指的是“戒 艳”——引者),所以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类。至于与我们的主题有关的“戒艳”诗的引用,则属于第二种情况,“以讽喻诗的某一节为基础,采取断章取义的办 法,完全离开原诗旨趣”。 也就是说,白居易的“戒艳”诗在《源氏物语》中并未起到讽喻的功能。物语作者对“戒艳”诗的引用并不在于讽喻,所谓“批判爱欲”的观点也就不能成立。
《源氏物语》的表述是含蓄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往往隐藏在所引前人的作品之中。但我们不能因此就简单地说,所引作品的主题就是物语的主题。我们还应该根据作品在物语中的具体引用情况、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故事发展的整体基调等等,来考察作者的真实意图。
白居易的“感伤”诗《长恨歌》中有一个“替代”的情节,在《源氏物语》中有很普遍的引用。关于《长恨歌》的引用,中西进在《源氏物语与白乐天》一书中 给予了很重要的地位,但他并没有看到“替代”情节引用的重要性。本文以“爱的徒劳”为题,试图通过对这一引用情况的分析,推断出作者的爱情观;并进一步根 据作者的亲身经历,所处时代的特征,论述形成这一爱情观的原因。
一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钿擘黄金合分钿。
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众所周知,这是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句子,对于以研究白氏文集作为家学的紫氏部来说,更是熟悉不过了。汉皇派遣的方士在“虚无飘渺间”找到了杨贵妃, 贵妃嘱托方士将这“钿合金钗”带回交给汉皇。这旧物“钿合金钗”据说是“七月七日长生殿”汉皇送给杨贵妃的订情之物,意义当然非比寻常。“钗留一股合一 扇”,在中国的旧小说中有一篇“破镜重圆”的故事,与此很相似。虽然具体的信物不同,但心愿是一样的:希望离别之后能够重逢。但又有不同,这里是尘世与仙 界两个世界,两界相隔,人仙殊途,重逢谈何容易?所以洪升安排他们在月宫相会。虽然这只是一个虚幻的愿望,但是,白居易却连这么一点安慰都不给读者。在白 居易看来,汉皇除了这一半的“钿合金钗”外,是得不到其他的慰籍了。在这里,“钿合金钗”不只是爱情的信物和再次相会的凭证,还有一层意义,即作为杨贵妃 的替代而存在。杨贵妃将钿合金钗寄与汉皇,不是也有希望汉皇“见物如见人”的意思吗?但“替代”终归只是一个替代,即便可以睹物思人,聊作慰籍,替代却不 能完全取代先前之物(人),拥有替代的人并不能得到完全的慰籍;所以汉皇最后只能长叹一声:“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在《源氏物语》中,多次出现“遗爱”、“遗念”、“替代”等词语和与替代有关的情节。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替代并非广义上的替代,比如玫瑰代表爱情, 春天代表希望等等。这样的替代在每个民族的文化中都是普遍存在的。《长恨歌》中“替代”的意思是:由于爱人的逝去,只能以他物来代替她从而得到慰籍。《源 氏物语》中的“替代”,只要意思与此类似,我们就可以看作是对《长恨歌》的引用。
《源氏物语》中 “替代”情节的引用,主要集中在与桐壶帝、源氏、薰君有关的故事中。
桐壶帝的故事发生在《桐壶》卷的前半部分,作为引出全书主人公的序幕,完全移植自《长恨歌》,所以引用得非常明显。首先出场的是“已故更衣的遗物衣衫 一套,梳具数事”。 桐壶帝不顾桐壶更衣的身份和地位而对她加以专宠,使得更衣遭受后宫的嫉妒而忧伤致死。“深秋有一天黄昏,朔风乍起,顿感寒气侵肤。皇上追思往事,倍觉伤 心,便派韧负命妇赴外家存问”。前面所提的便是太君犒赏命妇的礼物。命妇将太君所赐礼物呈请皇上御览。皇上看了,想道,“这倘若是临邛道士探得亡人居处而 带回来的证物钿合金钗……” 这里虽然否定了“衣衫一套,梳具数事”的替代意义,却取得了很好的引用效果。接下来是一个不很明显的引用,刚刚出世的源氏公子,一开始作为更衣的替身而存 在。桐壶帝在给太君的信中也说:“今请视此子为亡人之遗念,偕同入宫”。 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这个看作是常人之心,后面也有葵姬死后源氏将夕雾当作葵姬的替身的情节;但在《源氏物语》中却有特别的意义。中西进说:“白诗中不曾出 现的皇子登场于《源氏物语》,恐怕是作为更衣的轮回,表明新的生命的存在。对此,我同意古泽未知男氏将源氏称作‘人的遗物’的观点。” 虽然源氏公子是一个“人”,但显然在这里他被赋予了物的属性。也就是说,这两个“替代”与《长恨歌》中的“替代”是完全一致的,即以“物”作为人的替代。 最后出场的藤壶,她有“酷肖桐壶娘娘”的“倾国倾城之貌”,另外,更为重要的一点,她和桐壶一样具有女人的属性。这里是以一个人替代另一个人,不同于《长 恨歌》的替代。作为紫氏部的独创,从而奠定了日本文学的一个审美传统。
源氏的世界,从《桐壶》卷卷末一直延续到《云隐》卷,主要以源氏为中心,由周围许多女性的爱情关系构成。“由于藤壶女御相貌酷似母亲,这幼年公子便深 深恋慕”, 再加上桐壶帝鼓励他们亲近,源氏对藤壶渐渐产生了恋情。但这种悖伦之恋是见不得阳光的,所以源氏常常感到万分痛苦,希望能找到一个可以代替藤壶的人。由于 一次机缘,源氏偶然遇见了藤壶的侄女紫姬,紫姬长得酷似藤壶。“我很想要她来住在身边,代替了那个人,朝朝夜夜看着她,求得安慰。” 于是,他把紫姬带在身边,在她成年之后便同她结了婚。紫姬在各方面都表现得很优秀,源氏常得意于此(因紫姬是他一手抚育大的)。但相对于“完全的女性”的 藤壶来说,一个紫姬是不可能完全满足源氏的。所以,即便到了不惑之年的四十岁,他对女性的追求还是没有停止。这应该也可以算作是在追求藤壶的影子吧。他所 追求的每一个女性,只不过是藤壶的一个不完全的替身罢了。
薰君的世界是从《香皇子》卷到《梦浮桥》卷。由繁华的京城退居到落寞的宇治山庄,具有非常消极的避世意味。薰君的世界就是一个消极的趋向佛教的世界。 虽然对待人生的态度是消极的,但薰君对待爱情的态度却是真诚的,并且也有一份执着在里面。他本是为了向宇治八亲王请教佛法而去到宇治山庄,却因对宇治大女 公子产生了恋情而又回到了尘世,他又重走在了他的父辈走过的路上。由于受到父亲的影响,大女公子对尘世的恋情抱着一种虚幻的理解。她拒绝了薰君,并想促成 薰君和她的妹妹二女公子的结合。不久,她在悒郁中死去。薰君的忧郁和延宕,使得二女公子最终嫁给了香皇子。真正作为大女公子替身出现的是她的异母妹浮舟。 浮舟的面貌比二女公子还更酷肖大女公子。薰君把浮舟藏在宇治山庄,却被香皇子发现。纠缠于二位公子之间的浮舟痛苦万分,跳河自尽未遂,最后出家,不再见薰 君的面。
桐壶帝、源氏、薰君三个人的世界,可以构成三组人物图:桐壶帝——桐壶更衣——藤壶女御;源氏——藤壶——紫姬;薰君——大女公子——浮舟。由前面的 分析可知,物语的男主人公与自己喜爱的女性都无法做到常相厮守,他们只能寻找一个与自己的恋人相貌酷似的人来取得慰籍。但所谓替身,并不能完全取代先前那 一个人,他们所得到的慰籍是不完全的。虽然物语中并没有写明桐壶帝对藤壶有任何不满足,反而是说,(桐壶帝)“爱情自然移注在藤壶女御身上,觉得心情十分 欢慰”, 但从后面藤壶与源氏产生恋情的情节来看,桐壶帝和藤壶的爱情并不完美。紫姬作为藤壶的替身,赢得了源氏最多但却不是全部的爱。源氏对女性无止尽的追求给紫 姬造成了很大的伤害。而浮舟,则更是被薰君当作供在宇治山乡的本尊,失去了主体人的属性。总之,被作为替身的女性无法得到真正的幸福,只能拥有替身的男性 也不能得到完全的慰籍,得到的,只是无尽的长恨罢了。
日本学者秋山虔教授注意到了这种引用的重要性。1987年在NHK放送大学讲授《王朝文学》时,他提出了紫氏部的爱情观,“对于绝对无法得到的恋人, 只好用形代(替身)来代替”,“《源氏物语》中多次安排了用替身代替求之不得的恋人,精神恋人的情节,深刻反映出作者无可奈何的爱情观。” 差不多一个世纪之后的川端康成在他的小说《雪国》中也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无可奈何的爱情观,在《雪国》中具体表现为“爱的徒劳”。作者写道:“尽管驹子 的爱情是向着他(指岛村——引者)的,但他自己有一种空虚感,总把她的爱情看作是一种美的徒劳。”
二
虽然《源氏物语》中的“替代”情节是引自《长恨歌》,但替代这一思考方式,却有着浓厚的日本特征。川端康成的另一篇小说《千只鹤》,就是对这一概念的 现代版的诠释。替代这一独特的思考方式,来源于对完美的不懈追求和完美的不可追求。所谓“完美”,在《源氏物语》和《千只鹤》中,具体指的是永恒的女性美 以及对这种永恒的女性美的永恒的爱。有一篇文章《论川端康成的创作》, 对“日本式的永恒爱”作了非常精妙的论述:
(《源氏物语》中桐壶帝与桐壶更衣、藤壶女御;源氏与藤壶、玉?、紫姬;薰君与大女公子、浮舟)这些关系看上去虽然是千头万绪,却都产生于一个内在的 原因,即过去的与现在的美重合,永恒的感情以“物”为寄托而延续。光源氏留恋已逝的生母,结果对现在的继母产生了感情,他爱上玉?也是因为玉?是她母亲活 生生的替代品,最后他娶紫姬为正室,也不过是因为这位藤壶的侄女与她的姑姑容貌酷似。光源氏对母亲的爱并没有因母亲死亡而终止,而是以藤壶为“物”作了承 继,藤壶死后以玉?,紫姬做进一步的传承。死亡反而令本来短暂的情爱在替代品的协助下得到超越时空的永恒。男主人公对已逝的爱和美的追念转移成了现在的情 感,也许其中寄托这种爱与美的具体对象已变,但植根于过去的情感不变,这就是典型的日本式的永恒爱。
从作者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源氏的爱欲并非兽欲的荒淫无度。物语中的头中将,是一个用来对比和映衬源氏的人物。在许多方面他都能与源氏一比高下,但在 恋爱方面,他只不过是一个鱼色之徒罢了。和他不同,源氏虽然也有过一些低级的冲动,但更多的是对女性美的普遍追求。这里说的“女性美”,既包括肉体美,更 包括精神品德上的修养。作者在物语中写道:“源氏公子每逢听人谈起女子的情况,看起来似乎当作家常闲话听取,其实他牢记在心,永远不忘。” 而且,“凡是公子所交往的女子,都不是寻常之人,都有独到的优点。” 《帚木》卷有一段关于源氏对待爱情的态度的文字:“源氏公子的本性,不喜欢世间常见的那种一时冲动的色情行为;不幸而有一种癖好,偶尔发作,便违背本性, 不顾遗恨无穷,而做出不应该有的行为来。” 这里所说的“癖好”,指的就是源氏“多情重色”,对女性美的执着追求。正如他自己说的:“我对富贵并不感兴趣,惟有风月情怀,始终难于抑制。” 源氏的一生,可以说是不断追求女性美的一生。
“从美学角度分析,源氏面临的,是一种相当普遍、广泛存在的美的生成机制。” 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特别是对完美的追求,更是盘踞在人类头脑中的一个永恒的理想。虽然美的存在是普遍、广泛的,但完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每一种事物 都有它自身的缺陷,人亦如此。于是,替代便产生了。法国当代哲学大师、“解构主义”创始人雅克?德里达,在他的理论中,有一个“替补”的概念。替补 (supplement)一词由“补充”和“替代”双重意义构成。一方面,“替补是存在的增补和累积”。另一方面,“替补又是为了替代。替补总是介入或悄 然插进替代的行列。如果它填充,就犹如某物填充了空白之处。如果它再现和塑造意象,那是因为意象是先前匮乏的存在。替补是附加的,次要的,但在增补过程中 又成了取代者。替补不是简单地对已经确定的存在的增补,而是以替代方式出现”。“替补因存在的虚空而起,是存在不完美的证明。” 虽然德里达的替补概念与爱情没有直接的联系,但仍可应用到我们正在研究的题目中来。根据德里达的理论,替代的前提是存在的不完美。所谓“存在的不完美”, 包括两种情况:其一,每一种事物都有它的“丑陋”之处。比如,紫姬差不多是完美的,但她的强烈的妒嫉心却是一个源氏无法容忍的缺点。所以,既没有美丽的容 貌,也没有高雅的举止的花散里,却能因她的毫无嫉妒之心而在六条院独占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其二,由产生到消亡,这是每一事物不可避免的自然发展规律。这 是最大的不完美。人,亦逃不脱衰老和死亡。死亡,代表的是美的完全消失(完全空白)。用来填充这个“空白”的替代品,可以看作是对死者的完全替代。
在德里达的理论中还有一个概念,“能指的滑动”。“文本作为‘能指链’,其所指虽在不断生成、延伸,但并没有一个单一、明确的方向,而是在不停地滑 动,向不同的方向散射和扩张。”“符号的所指即意义因符号所处的语境而异,它始终处在‘差延’之中,永远在‘滑动’,不停地‘转移’、‘撒播’,可以有无 限的‘替补’,因而只能呈现为一种‘踪迹’。” “美”这一概念正是如此,它所指的意象是多意的,不确定的。不同的人,处在不同的环境下,对美的理解可能完全不同。因而源氏才会说出“世间女子个个可爱” 这样的话来。作者也在物语中写道:“凡是公子所交往的女子,都不是寻常之人,都有独到的优点。”当藤壶在源氏的头脑中形成了一个“完全的女性”形象,她已 经是作为抽象化了的美的代表。所以,源氏想找一个人来替代她是不可能的。他只能从一个女性到另一个女性,从一个恋爱到另一个恋爱;他对女性的追求只能是一 个永远走不到尽头的过程。
爱的徒劳正是源于爱的完美、爱的无限和爱的绝对。一方面,由于存在的不完美,恋爱只能以“替代”来延续;另一方面,由于爱的“能指”在无限地“滑 动”,永远达不到“终极所指”,这种“替代”也就永远没有止境,这种对永恒爱的追求也就永远不可能成功。可是,人们对完美的渴望却不允许停止追求的脚步。 在这样的矛盾之中,爱情才显得凄美。这也就是大和民族爱情的特征之所在。
三
完美的不可得,这是作者产生无可奈何或者说徒劳的爱情观的一个形而上的原因。从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所处时代的特征来看,又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一点,也是最直接的一点,是紫氏部本人不幸的爱情婚姻生活。紫氏部一生中没有完美的爱情和婚姻。二十多岁时嫁给了四五十岁的同族中的贵族藤源宣 孝。宣孝虽然多才多艺,却早已儿女成群,大儿子藤源隆光已经二十六岁。紫氏部与丈夫之间生下一个女儿,婚后两年多丈夫就去世了。在《紫氏部日记》中,有一 段关于紫氏部重回故里的描写,从中可以对她的凄怆心情窥见一斑。过去同丈夫一起生活过的地方已经变得荒凉不堪。凉风习习,暝色幽幽,独坐抚琴,能不怆然? 自己心爱的乐曲早已被闲置一边,可怜蒙尘。过去丈夫爱读的书籍也惨遭虫蛀,连侍女们也在一旁叹息,夫人真是太不幸了。孤独无告的紫氏部默默忍受着凄楚与悲 哀,她只好将全部身心投入到《源氏物语》的创作中。她倾注心血塑造出来的光源氏,正是她心中理想化的高贵、温柔、多情、责任心强、美貌、才华横溢的精神恋 人。她苦苦追求却无缘相见的梦中情人,正是她亲自用文笔塑造的替身。
不只是紫氏部,平安贵族女性的爱情婚姻都是不幸的,这是由她们所处的地位造成的。奈良时代,在经济、政治方面,女性都有较高的地位,女性不但可以分到 土地,还可以在宫中任女官。从六世纪到八世纪中叶,日本先后出现了六人八次登皇位的女皇。这种从上古延续下来的母系氏族制的女性地位,进入平安时代以后, 渐渐降低以至女性完全成为男性的附庸。政治方面,宫中女官的行政作用日趋弱化,逐渐成为天皇的侍妾。在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男尊女卑的现象。婚姻关系方 面,贵族男子不但拥有一夫多妻的特权,而且由于日本历史上延续下来的访婚制的存在,使得男子可以更“自由”、“合法”地占有女性。“一个男子可以同时有好 几个妻子,她们分别住在娘家,丈夫轮流到各个妻子家过夜,翌晨离去,妇人处在只能等待男人夜间来相会的不安定的地位。” 正如古歌中所咏的:
对人说:明月良好。好似说:盼君到来,唯有等待。
紫氏部的一生,不也是处于这种等待的被动地位吗?这是第二点。
藤源道纲母把她的日记定名为《螟蛉(即蜉蝣)日记》,并在日记中写道:
恍若蜉蝣无依托,存兮亡兮心莫识。
在这里,道纲母把女性比作蜉蝣,不但表明了她自己对爱情悲观绝望,莫可依托的痛苦心情,还唱出了整个平安贵族女性爱情婚姻悲剧的最为哀彻之音。与道纲 母不同,紫氏部没有把眼光只局限在女性身上,而是把视角投到整个贵族社会。作者所处的时代,正是日本氏族贵族社会没落的时代。当时的贵族社会,生活奢靡, 政治腐败,对于逐渐壮大起来的武士力量感到无能为力和恐惧,只会龟缩在平安京狭小的天地中争权夺利。作者在《玉?》卷反映了这一点。虽然在写作这部物语的 时候,藤源氏摄政关白还在盛时,但紫氏部没有为盛时所惑,却从贵族灵魂深处看到了贵族阶级崩溃的前途。在《源氏物语》中,作者不只一次暗示了这种荣华过后 的败落。而在这种行将败落的趋势下,紫氏部看到了生命的短暂易逝,命运的不可抗拒和人生的虚无不定。《紫氏部日记》中有一首和歌,道出了作者这种虚无的心 态:
水鸟飘游不关情,吾亦蹉跎度浮生。
在物语中,她又借薰君之口,赋诗云:
眼见蜉蝣在,有手不能取。
忽来忽消逝,去向不知处。
“世事也都是像这蜉蝣一般,‘似有亦如无’。” 由人世的无常看到了恋情的虚幻,又由爱的徒劳看出了人世的无常,“爱情的无常流转正是人世与生命的无常”。 这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这是第三点。
完美的爱情,这是人类共同的一个理想和追求。然而,自己的以及周围女性的不幸的爱情婚姻遭遇,却让紫氏部看清了爱情的可望而不可及。这只就女性所处的 被动地位而言;对于占统治地位的男性,他们的爱情就会是美满的吗?贵族阶级在权势上的日趋没落导致其精神上的颓废和心理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哀叹。佛 教的无常和末法思想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在社会各阶层传播。人世本无常,爱情又怎能完美?推而广之,人生只是个虚幻,爱情也只是个虚幻。越是执着于完美 的爱情与人生,则越会陷入绝望与无奈的境地。紫氏部以五十四卷的巨幅写就的《源氏物语》,表达的不仅是对徒劳的爱情的一种无奈,更是对虚无的人生的一种哀
</td></tr></tbody></table>
<table bordercolorlight="pink" bordercolordark="white" border="0" bordercolor="pink" cellpadding="2" cellspacing="2" width="80%"> <tbody> <tr> <td class="p1">
爱情,作为文学作品中(不只是文学,在其他艺术领域都是如此)一个永远也表述不尽的主题,表现了人类对爱情的品质,诸如忠贞、纯洁等的信念和追求。在 中国《诗经》三百篇的爱情诗中,我们可以看到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憧憬和追求;在《旧约》的《雅歌》篇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婚夫妇的情意缠绵;在莎士比亚名剧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我们可以看到爱情的伟大力量足以化解两个顽固家族结下的世仇;在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一剧中,我们可以看到爱向恨转变之后的巨大 毁灭性力量……日本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爱情也是它着重表现的一个方面。在比较研究中,我们发现,日本的爱情文学表现出的更多的是它的大和民 族性。它既不同于西方文学的壮烈的悲剧性,也不同于中国文学的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完满结局。日本的爱情文学,不管是万叶时代的“真情、男子汉气概”,还是 《古今集》推崇的“优雅、女性美”,都是把爱情提升到审美的高度,并且把恋情与无常这两大主题交织在一起,“奏出了日本文学的悲怆基调。”
奠定这一“悲怆基调”的是产生于平安后期的物语小说《源氏物语》。物语主要描写的是以源氏为中心的三代人的爱情故事,揭示了平安贵族的爱情心理和人生 态度。日本学者中西进教授认为,“将《源氏物语》视作至福至爱的爱情小说”, “其实,这是严重地忽视了这种对恋爱持批判的态度”。 中西进是在对《源氏物语》引用白居易讽喻诗的情况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的基础上得出这一结论的。他在《源氏物语与白乐天》一书中写道:“《源氏物语》是批判爱 欲的作品”。 作者在物语中表述的是对爱的绝望和由此而来的对恋爱的否定,“由于否定恋爱的反命题反而增加了文章的分量”。 根据中西进的研究,《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讽喻诗的讽喻精神进行了直接完全的引用。但是,只要我们细加分析就知道,这种引用有两种情况:一是如中西进所说的 直接引用,比如《不致仕》,《骊宫高》等的引用。不过,这类诗歌的主题并非中西进所说的“比重偏大”的“关于人类之爱的主题”(中西进在这里指的是“戒 艳”——引者),所以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类。至于与我们的主题有关的“戒艳”诗的引用,则属于第二种情况,“以讽喻诗的某一节为基础,采取断章取义的办 法,完全离开原诗旨趣”。 也就是说,白居易的“戒艳”诗在《源氏物语》中并未起到讽喻的功能。物语作者对“戒艳”诗的引用并不在于讽喻,所谓“批判爱欲”的观点也就不能成立。
《源氏物语》的表述是含蓄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往往隐藏在所引前人的作品之中。但我们不能因此就简单地说,所引作品的主题就是物语的主题。我们还应该根据作品在物语中的具体引用情况、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故事发展的整体基调等等,来考察作者的真实意图。
白居易的“感伤”诗《长恨歌》中有一个“替代”的情节,在《源氏物语》中有很普遍的引用。关于《长恨歌》的引用,中西进在《源氏物语与白乐天》一书中 给予了很重要的地位,但他并没有看到“替代”情节引用的重要性。本文以“爱的徒劳”为题,试图通过对这一引用情况的分析,推断出作者的爱情观;并进一步根 据作者的亲身经历,所处时代的特征,论述形成这一爱情观的原因。
一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钿擘黄金合分钿。
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众所周知,这是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句子,对于以研究白氏文集作为家学的紫氏部来说,更是熟悉不过了。汉皇派遣的方士在“虚无飘渺间”找到了杨贵妃, 贵妃嘱托方士将这“钿合金钗”带回交给汉皇。这旧物“钿合金钗”据说是“七月七日长生殿”汉皇送给杨贵妃的订情之物,意义当然非比寻常。“钗留一股合一 扇”,在中国的旧小说中有一篇“破镜重圆”的故事,与此很相似。虽然具体的信物不同,但心愿是一样的:希望离别之后能够重逢。但又有不同,这里是尘世与仙 界两个世界,两界相隔,人仙殊途,重逢谈何容易?所以洪升安排他们在月宫相会。虽然这只是一个虚幻的愿望,但是,白居易却连这么一点安慰都不给读者。在白 居易看来,汉皇除了这一半的“钿合金钗”外,是得不到其他的慰籍了。在这里,“钿合金钗”不只是爱情的信物和再次相会的凭证,还有一层意义,即作为杨贵妃 的替代而存在。杨贵妃将钿合金钗寄与汉皇,不是也有希望汉皇“见物如见人”的意思吗?但“替代”终归只是一个替代,即便可以睹物思人,聊作慰籍,替代却不 能完全取代先前之物(人),拥有替代的人并不能得到完全的慰籍;所以汉皇最后只能长叹一声:“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在《源氏物语》中,多次出现“遗爱”、“遗念”、“替代”等词语和与替代有关的情节。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替代并非广义上的替代,比如玫瑰代表爱情, 春天代表希望等等。这样的替代在每个民族的文化中都是普遍存在的。《长恨歌》中“替代”的意思是:由于爱人的逝去,只能以他物来代替她从而得到慰籍。《源 氏物语》中的“替代”,只要意思与此类似,我们就可以看作是对《长恨歌》的引用。
《源氏物语》中 “替代”情节的引用,主要集中在与桐壶帝、源氏、薰君有关的故事中。
桐壶帝的故事发生在《桐壶》卷的前半部分,作为引出全书主人公的序幕,完全移植自《长恨歌》,所以引用得非常明显。首先出场的是“已故更衣的遗物衣衫 一套,梳具数事”。 桐壶帝不顾桐壶更衣的身份和地位而对她加以专宠,使得更衣遭受后宫的嫉妒而忧伤致死。“深秋有一天黄昏,朔风乍起,顿感寒气侵肤。皇上追思往事,倍觉伤 心,便派韧负命妇赴外家存问”。前面所提的便是太君犒赏命妇的礼物。命妇将太君所赐礼物呈请皇上御览。皇上看了,想道,“这倘若是临邛道士探得亡人居处而 带回来的证物钿合金钗……” 这里虽然否定了“衣衫一套,梳具数事”的替代意义,却取得了很好的引用效果。接下来是一个不很明显的引用,刚刚出世的源氏公子,一开始作为更衣的替身而存 在。桐壶帝在给太君的信中也说:“今请视此子为亡人之遗念,偕同入宫”。 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这个看作是常人之心,后面也有葵姬死后源氏将夕雾当作葵姬的替身的情节;但在《源氏物语》中却有特别的意义。中西进说:“白诗中不曾出 现的皇子登场于《源氏物语》,恐怕是作为更衣的轮回,表明新的生命的存在。对此,我同意古泽未知男氏将源氏称作‘人的遗物’的观点。” 虽然源氏公子是一个“人”,但显然在这里他被赋予了物的属性。也就是说,这两个“替代”与《长恨歌》中的“替代”是完全一致的,即以“物”作为人的替代。 最后出场的藤壶,她有“酷肖桐壶娘娘”的“倾国倾城之貌”,另外,更为重要的一点,她和桐壶一样具有女人的属性。这里是以一个人替代另一个人,不同于《长 恨歌》的替代。作为紫氏部的独创,从而奠定了日本文学的一个审美传统。
源氏的世界,从《桐壶》卷卷末一直延续到《云隐》卷,主要以源氏为中心,由周围许多女性的爱情关系构成。“由于藤壶女御相貌酷似母亲,这幼年公子便深 深恋慕”, 再加上桐壶帝鼓励他们亲近,源氏对藤壶渐渐产生了恋情。但这种悖伦之恋是见不得阳光的,所以源氏常常感到万分痛苦,希望能找到一个可以代替藤壶的人。由于 一次机缘,源氏偶然遇见了藤壶的侄女紫姬,紫姬长得酷似藤壶。“我很想要她来住在身边,代替了那个人,朝朝夜夜看着她,求得安慰。” 于是,他把紫姬带在身边,在她成年之后便同她结了婚。紫姬在各方面都表现得很优秀,源氏常得意于此(因紫姬是他一手抚育大的)。但相对于“完全的女性”的 藤壶来说,一个紫姬是不可能完全满足源氏的。所以,即便到了不惑之年的四十岁,他对女性的追求还是没有停止。这应该也可以算作是在追求藤壶的影子吧。他所 追求的每一个女性,只不过是藤壶的一个不完全的替身罢了。
薰君的世界是从《香皇子》卷到《梦浮桥》卷。由繁华的京城退居到落寞的宇治山庄,具有非常消极的避世意味。薰君的世界就是一个消极的趋向佛教的世界。 虽然对待人生的态度是消极的,但薰君对待爱情的态度却是真诚的,并且也有一份执着在里面。他本是为了向宇治八亲王请教佛法而去到宇治山庄,却因对宇治大女 公子产生了恋情而又回到了尘世,他又重走在了他的父辈走过的路上。由于受到父亲的影响,大女公子对尘世的恋情抱着一种虚幻的理解。她拒绝了薰君,并想促成 薰君和她的妹妹二女公子的结合。不久,她在悒郁中死去。薰君的忧郁和延宕,使得二女公子最终嫁给了香皇子。真正作为大女公子替身出现的是她的异母妹浮舟。 浮舟的面貌比二女公子还更酷肖大女公子。薰君把浮舟藏在宇治山庄,却被香皇子发现。纠缠于二位公子之间的浮舟痛苦万分,跳河自尽未遂,最后出家,不再见薰 君的面。
桐壶帝、源氏、薰君三个人的世界,可以构成三组人物图:桐壶帝——桐壶更衣——藤壶女御;源氏——藤壶——紫姬;薰君——大女公子——浮舟。由前面的 分析可知,物语的男主人公与自己喜爱的女性都无法做到常相厮守,他们只能寻找一个与自己的恋人相貌酷似的人来取得慰籍。但所谓替身,并不能完全取代先前那 一个人,他们所得到的慰籍是不完全的。虽然物语中并没有写明桐壶帝对藤壶有任何不满足,反而是说,(桐壶帝)“爱情自然移注在藤壶女御身上,觉得心情十分 欢慰”, 但从后面藤壶与源氏产生恋情的情节来看,桐壶帝和藤壶的爱情并不完美。紫姬作为藤壶的替身,赢得了源氏最多但却不是全部的爱。源氏对女性无止尽的追求给紫 姬造成了很大的伤害。而浮舟,则更是被薰君当作供在宇治山乡的本尊,失去了主体人的属性。总之,被作为替身的女性无法得到真正的幸福,只能拥有替身的男性 也不能得到完全的慰籍,得到的,只是无尽的长恨罢了。
日本学者秋山虔教授注意到了这种引用的重要性。1987年在NHK放送大学讲授《王朝文学》时,他提出了紫氏部的爱情观,“对于绝对无法得到的恋人, 只好用形代(替身)来代替”,“《源氏物语》中多次安排了用替身代替求之不得的恋人,精神恋人的情节,深刻反映出作者无可奈何的爱情观。” 差不多一个世纪之后的川端康成在他的小说《雪国》中也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无可奈何的爱情观,在《雪国》中具体表现为“爱的徒劳”。作者写道:“尽管驹子 的爱情是向着他(指岛村——引者)的,但他自己有一种空虚感,总把她的爱情看作是一种美的徒劳。”
二
虽然《源氏物语》中的“替代”情节是引自《长恨歌》,但替代这一思考方式,却有着浓厚的日本特征。川端康成的另一篇小说《千只鹤》,就是对这一概念的 现代版的诠释。替代这一独特的思考方式,来源于对完美的不懈追求和完美的不可追求。所谓“完美”,在《源氏物语》和《千只鹤》中,具体指的是永恒的女性美 以及对这种永恒的女性美的永恒的爱。有一篇文章《论川端康成的创作》, 对“日本式的永恒爱”作了非常精妙的论述:
(《源氏物语》中桐壶帝与桐壶更衣、藤壶女御;源氏与藤壶、玉?、紫姬;薰君与大女公子、浮舟)这些关系看上去虽然是千头万绪,却都产生于一个内在的 原因,即过去的与现在的美重合,永恒的感情以“物”为寄托而延续。光源氏留恋已逝的生母,结果对现在的继母产生了感情,他爱上玉?也是因为玉?是她母亲活 生生的替代品,最后他娶紫姬为正室,也不过是因为这位藤壶的侄女与她的姑姑容貌酷似。光源氏对母亲的爱并没有因母亲死亡而终止,而是以藤壶为“物”作了承 继,藤壶死后以玉?,紫姬做进一步的传承。死亡反而令本来短暂的情爱在替代品的协助下得到超越时空的永恒。男主人公对已逝的爱和美的追念转移成了现在的情 感,也许其中寄托这种爱与美的具体对象已变,但植根于过去的情感不变,这就是典型的日本式的永恒爱。
从作者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源氏的爱欲并非兽欲的荒淫无度。物语中的头中将,是一个用来对比和映衬源氏的人物。在许多方面他都能与源氏一比高下,但在 恋爱方面,他只不过是一个鱼色之徒罢了。和他不同,源氏虽然也有过一些低级的冲动,但更多的是对女性美的普遍追求。这里说的“女性美”,既包括肉体美,更 包括精神品德上的修养。作者在物语中写道:“源氏公子每逢听人谈起女子的情况,看起来似乎当作家常闲话听取,其实他牢记在心,永远不忘。” 而且,“凡是公子所交往的女子,都不是寻常之人,都有独到的优点。” 《帚木》卷有一段关于源氏对待爱情的态度的文字:“源氏公子的本性,不喜欢世间常见的那种一时冲动的色情行为;不幸而有一种癖好,偶尔发作,便违背本性, 不顾遗恨无穷,而做出不应该有的行为来。” 这里所说的“癖好”,指的就是源氏“多情重色”,对女性美的执着追求。正如他自己说的:“我对富贵并不感兴趣,惟有风月情怀,始终难于抑制。” 源氏的一生,可以说是不断追求女性美的一生。
“从美学角度分析,源氏面临的,是一种相当普遍、广泛存在的美的生成机制。” 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特别是对完美的追求,更是盘踞在人类头脑中的一个永恒的理想。虽然美的存在是普遍、广泛的,但完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每一种事物 都有它自身的缺陷,人亦如此。于是,替代便产生了。法国当代哲学大师、“解构主义”创始人雅克?德里达,在他的理论中,有一个“替补”的概念。替补 (supplement)一词由“补充”和“替代”双重意义构成。一方面,“替补是存在的增补和累积”。另一方面,“替补又是为了替代。替补总是介入或悄 然插进替代的行列。如果它填充,就犹如某物填充了空白之处。如果它再现和塑造意象,那是因为意象是先前匮乏的存在。替补是附加的,次要的,但在增补过程中 又成了取代者。替补不是简单地对已经确定的存在的增补,而是以替代方式出现”。“替补因存在的虚空而起,是存在不完美的证明。” 虽然德里达的替补概念与爱情没有直接的联系,但仍可应用到我们正在研究的题目中来。根据德里达的理论,替代的前提是存在的不完美。所谓“存在的不完美”, 包括两种情况:其一,每一种事物都有它的“丑陋”之处。比如,紫姬差不多是完美的,但她的强烈的妒嫉心却是一个源氏无法容忍的缺点。所以,既没有美丽的容 貌,也没有高雅的举止的花散里,却能因她的毫无嫉妒之心而在六条院独占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其二,由产生到消亡,这是每一事物不可避免的自然发展规律。这 是最大的不完美。人,亦逃不脱衰老和死亡。死亡,代表的是美的完全消失(完全空白)。用来填充这个“空白”的替代品,可以看作是对死者的完全替代。
在德里达的理论中还有一个概念,“能指的滑动”。“文本作为‘能指链’,其所指虽在不断生成、延伸,但并没有一个单一、明确的方向,而是在不停地滑 动,向不同的方向散射和扩张。”“符号的所指即意义因符号所处的语境而异,它始终处在‘差延’之中,永远在‘滑动’,不停地‘转移’、‘撒播’,可以有无 限的‘替补’,因而只能呈现为一种‘踪迹’。” “美”这一概念正是如此,它所指的意象是多意的,不确定的。不同的人,处在不同的环境下,对美的理解可能完全不同。因而源氏才会说出“世间女子个个可爱” 这样的话来。作者也在物语中写道:“凡是公子所交往的女子,都不是寻常之人,都有独到的优点。”当藤壶在源氏的头脑中形成了一个“完全的女性”形象,她已 经是作为抽象化了的美的代表。所以,源氏想找一个人来替代她是不可能的。他只能从一个女性到另一个女性,从一个恋爱到另一个恋爱;他对女性的追求只能是一 个永远走不到尽头的过程。
爱的徒劳正是源于爱的完美、爱的无限和爱的绝对。一方面,由于存在的不完美,恋爱只能以“替代”来延续;另一方面,由于爱的“能指”在无限地“滑 动”,永远达不到“终极所指”,这种“替代”也就永远没有止境,这种对永恒爱的追求也就永远不可能成功。可是,人们对完美的渴望却不允许停止追求的脚步。 在这样的矛盾之中,爱情才显得凄美。这也就是大和民族爱情的特征之所在。
三
完美的不可得,这是作者产生无可奈何或者说徒劳的爱情观的一个形而上的原因。从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所处时代的特征来看,又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一点,也是最直接的一点,是紫氏部本人不幸的爱情婚姻生活。紫氏部一生中没有完美的爱情和婚姻。二十多岁时嫁给了四五十岁的同族中的贵族藤源宣 孝。宣孝虽然多才多艺,却早已儿女成群,大儿子藤源隆光已经二十六岁。紫氏部与丈夫之间生下一个女儿,婚后两年多丈夫就去世了。在《紫氏部日记》中,有一 段关于紫氏部重回故里的描写,从中可以对她的凄怆心情窥见一斑。过去同丈夫一起生活过的地方已经变得荒凉不堪。凉风习习,暝色幽幽,独坐抚琴,能不怆然? 自己心爱的乐曲早已被闲置一边,可怜蒙尘。过去丈夫爱读的书籍也惨遭虫蛀,连侍女们也在一旁叹息,夫人真是太不幸了。孤独无告的紫氏部默默忍受着凄楚与悲 哀,她只好将全部身心投入到《源氏物语》的创作中。她倾注心血塑造出来的光源氏,正是她心中理想化的高贵、温柔、多情、责任心强、美貌、才华横溢的精神恋 人。她苦苦追求却无缘相见的梦中情人,正是她亲自用文笔塑造的替身。
不只是紫氏部,平安贵族女性的爱情婚姻都是不幸的,这是由她们所处的地位造成的。奈良时代,在经济、政治方面,女性都有较高的地位,女性不但可以分到 土地,还可以在宫中任女官。从六世纪到八世纪中叶,日本先后出现了六人八次登皇位的女皇。这种从上古延续下来的母系氏族制的女性地位,进入平安时代以后, 渐渐降低以至女性完全成为男性的附庸。政治方面,宫中女官的行政作用日趋弱化,逐渐成为天皇的侍妾。在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男尊女卑的现象。婚姻关系方 面,贵族男子不但拥有一夫多妻的特权,而且由于日本历史上延续下来的访婚制的存在,使得男子可以更“自由”、“合法”地占有女性。“一个男子可以同时有好 几个妻子,她们分别住在娘家,丈夫轮流到各个妻子家过夜,翌晨离去,妇人处在只能等待男人夜间来相会的不安定的地位。” 正如古歌中所咏的:
对人说:明月良好。好似说:盼君到来,唯有等待。
紫氏部的一生,不也是处于这种等待的被动地位吗?这是第二点。
藤源道纲母把她的日记定名为《螟蛉(即蜉蝣)日记》,并在日记中写道:
恍若蜉蝣无依托,存兮亡兮心莫识。
在这里,道纲母把女性比作蜉蝣,不但表明了她自己对爱情悲观绝望,莫可依托的痛苦心情,还唱出了整个平安贵族女性爱情婚姻悲剧的最为哀彻之音。与道纲 母不同,紫氏部没有把眼光只局限在女性身上,而是把视角投到整个贵族社会。作者所处的时代,正是日本氏族贵族社会没落的时代。当时的贵族社会,生活奢靡, 政治腐败,对于逐渐壮大起来的武士力量感到无能为力和恐惧,只会龟缩在平安京狭小的天地中争权夺利。作者在《玉?》卷反映了这一点。虽然在写作这部物语的 时候,藤源氏摄政关白还在盛时,但紫氏部没有为盛时所惑,却从贵族灵魂深处看到了贵族阶级崩溃的前途。在《源氏物语》中,作者不只一次暗示了这种荣华过后 的败落。而在这种行将败落的趋势下,紫氏部看到了生命的短暂易逝,命运的不可抗拒和人生的虚无不定。《紫氏部日记》中有一首和歌,道出了作者这种虚无的心 态:
水鸟飘游不关情,吾亦蹉跎度浮生。
在物语中,她又借薰君之口,赋诗云:
眼见蜉蝣在,有手不能取。
忽来忽消逝,去向不知处。
“世事也都是像这蜉蝣一般,‘似有亦如无’。” 由人世的无常看到了恋情的虚幻,又由爱的徒劳看出了人世的无常,“爱情的无常流转正是人世与生命的无常”。 这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这是第三点。
完美的爱情,这是人类共同的一个理想和追求。然而,自己的以及周围女性的不幸的爱情婚姻遭遇,却让紫氏部看清了爱情的可望而不可及。这只就女性所处的 被动地位而言;对于占统治地位的男性,他们的爱情就会是美满的吗?贵族阶级在权势上的日趋没落导致其精神上的颓废和心理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哀叹。佛 教的无常和末法思想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在社会各阶层传播。人世本无常,爱情又怎能完美?推而广之,人生只是个虚幻,爱情也只是个虚幻。越是执着于完美 的爱情与人生,则越会陷入绝望与无奈的境地。紫氏部以五十四卷的巨幅写就的《源氏物语》,表达的不仅是对徒劳的爱情的一种无奈,更是对虚无的人生的一种哀
</td></tr></tbody></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