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by 风华正茂;3331266
很多人会这个话题呲之以鼻,当然是安全又省油,不过这里平衡点就很难说了。就像honda civic销售非常好,很多人买,非常省油,零件质量又过关,使用时间又长。但是我个人一直不看好这类小型车。看那车盖子,好像一脚就能踢个洞。
我举三个例子:
1年初我老婆在普通公路上,时速不过30多公里的速度下与一辆小车追尾,她开的美国Van不过是保险杠掉了漆,左 侧大灯碎了,车盖子有些变形,而对方小车后风挡全碎,后备箱快欠到车身里面了,幸亏后座没有人。
2 一个朋友开车从一个高速桥上冲开护栏,掉到了桥下的另一条高速上,幸亏车皮实(SUV),高速上没有车,人只是有些淤青。
3一位母亲带着两个孩子开着韩国小车与美国车对面相撞,母子俱亡,美国车车主受点轻伤。
也许例子极端了点,有时我也气愤美国车容易出毛病,不像日本车那样开个几年一点毛病没有,我也不知道到底应该怎样选择才是明智的。不过,个人认为车结实,安全性高点是首要的,要不警察怎么开的都是美国那又重又笨的车内?好像没看警察开日本车巡逻的。当然资金充裕,买原产地是欧洲的车可能更好。
你们看呢。
Post by 1a2b3c;3331566
论汽车安全性:偏见是如何形成的
2013-09-09 13:00:26 来源: 南方网 暂无网友评论
分享到: 0
浏览字号:大 中 小 | 打印本页 | 通过Email推荐给好友:初冬泡泉游园优惠
一个叫“左岸的小熊”的网友发了条微博,虽然不是什么“大V”,也同样引起不小的争论。争论的原因,是他在微博中引用某供应商副总的话,说万车死亡率最高的是某德系品牌,这和多数人的认知迥异。
关于各品牌万车死亡率数据,说实话,我也很好奇他的出处,我想说的不是这个,而是大家对于汽车安全方面的一个误区。在很多人眼中,日系车不安全,可是,你找不到任何权威的事故伤亡统计数据支持这一点,而第三方车辆安全测试机构的结果,如果愿意去统计一下的话,你会发现,日系车整体上的表现不仅不差,可能还是最好的。
有点颠覆你的认知对不对?别急,我们一起来看看数据。
先看国内的。我统计了一下C-NCAP的碰撞测试结果,在启用2012版新规则后,C-NCAP测试的30款车型中(截至2013年第二批),得分最高的两款都是日系车,分别是天籁和CR-V;而在2009版规则下测试的84款车型,结果更有代表性,50分以上的车型共5款,日韩系各两款,本土品牌1款,没有德系,也没有美系。
大家可能会嗤之以鼻,说C-NCAP不权威,那么谁权威呢?比较公认的是美国IIHS,因为这是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它的测试结果会和车型保险费率挂钩,人家不敢开玩笑。
在IIHS新推出的、号称史上最严的“25%偏置正面碰撞”测试中,截至目前,受测车型一共55款,获得最高G评的仅有8款,除了VOLVO S60外,全部都是日本车,分别是斯巴鲁森林人、讴歌TL、本田雅阁、铃木凯泽西、2门思域、4门思域、本田奥德赛。美国IIHS总裁Adrian Lund表示,“本田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汽车品牌”。
那么大家“日系车不安全”的成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家对车辆安全性的理解存在误区。不论哪种安全测试,都是以乘员或行人受到的伤害程度为评价依据,而平日里大家所见或经历的多是些不涉及人员伤害的小事故,很多人把同等烈度的轻微碰撞里,车辆的不同受损程度,视为车辆的安全性了。
事实上,汽车行业发展到现在,主流品牌之间,在安全性上彼此差距真的已经不大。对于车辆安全,还是那句老话,不安全的车很少,不安全的司机太多。大家买车时与其过分关注所谓的车辆安全性,还不如好好提升一下自己的文明交通意识,以及安全驾驶技能,别一紧张总是油门当刹车。
2011年的数据,各国的万车死亡率,日本是0.77,英国是1.1,加拿大是1.2,澳大利亚是1.17,法国是1.59,美国是1.77,中国呢?6.2!造成这种巨大差距的,显然不是车辆本身,而是开车的人。
来源: 广州日报网络版 作者: 青主
Post by kittyabc123;3331593
请不要误导别人。
其实安全与否,那些什么五星或类似的碰撞实验只是一个参考,里面也牵涉到很多利益因素。。
举一个例子,同样的泥团大小不同,拿他做碰撞实验,大的要比小泥团死的难看。。
你能说小的就比大的安全吗?
安全与否真正看的就是在车和车的同样情况下的碰撞。
同样的碰撞,不同质量,肯定小质量的吃亏。不要谈什么吸能骗人的, 当吸能的幅度到了可能你的身体就成为吸能的一部分。
开车的习惯很重要, 是安全的必要因素。 但你能保证不被别人撞吗,你可能不犯错误, 但如果别人犯错误累及你了。。。
能解释为什么前几天,两个华人开的COROLLA和*****T对撞两个华人遇难,对方的4 个人没什么大事情吗?那是对撞啊,硬碰硬啊, 性能又用吗? 那还是棒子车那
钱可能省了, 后悔晚已。。
Post by 1a2b3c;3331690
你们能拿出一个本田车不安全的权威证据?
每个人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为什么总有人吃闲饭,操淡心?
你们自己不喜欢日本车,不买,别人开日本车,和你们碰撞上,你们应该更安全,更放心,应该暗自庆幸才对。因为你们的车更能碰撞。
所以你们应该保守这个绝密的秘密。
Post by 1a2b3c;3331690
你们能拿出一个本田车不安全的权威证据?
每个人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为什么总有人吃闲饭,操淡心?
你们自己不喜欢日本车,不买,别人开日本车,和你们碰撞上,你们应该更安全,更放心,应该暗自庆幸才对,所以街上日本车越多你们越安全,这个简单道理你们懂吗?因为你们的车更能碰撞。
所以你们应该保守这个绝密的秘密。
这么看来,用日本车的人应该基本上是不要命的傻瓜
Post by 风华正茂;3331698
时间久了,不是非常确定,我记得从2013年起,有些汽车碰撞试验才加入侧翻滚这项,测试汽车侧面和顶棚的抗压能力,而日系车好像只有Sibaru 满足安全要求,其他均未作过类似测试。
另一方面,现实中车的碰撞很少有机会和同类似规格的车碰在一起,如果小车和大Van 碰上,谁吃亏好像不用争辩就知道。而汽车碰撞试验是和墙较劲,什么车除了坦克恐怕都会成为废铁,那种安全性就不好说怎么回事了。
我好奇的是有没有真正不同类型汽车的对撞试验,那个结果如何,是不是也证明小车多么安全,特别是日系表现得那么耀眼呢?请教于大伙。
Post by iop;3331710
Ford F150 and Honda Civic frontal crash test by IIHS
[youtube]NCelD0qr8Do[/youtube]
Post by 风华正茂;3331722
多谢,片子有点吓人。F150损伤小点,Civic 有点惨。CIVIC crush很厉害,就是所谓的吸能么?
Post by iop;3331727
CIVIC 确实crush很厉害, 就算报废,不是有保险公司吗?
关键看人是否安全。Civic的车门没有变形,说明撞击的力量没有传递过去,驾驶员安全。
看来你关心车子的损坏程度,多过关心人的安全啊。
另外个人觉得,车的安全和 size 有关,和品牌无关。
看看下面的德国车对德国车的视频:小车车门严重变形。
建议大家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买大车。
[youtube]sKSPxQjPOm0[/youtube]
Post by david.mtl;3331961
楼上两位比较客观,这种贴本来就是争论贴,理越辨越明啊
Post by kittyabc123;3331973
客观不客观的谁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前几天,多伦多, COROLLA 正碰COB
ALT, COROLLA里的两个中国人遇难,而对方的4 个人没什么事情吗?
Post by kittyabc123;3331321
有些人就是要钱不要命总盯着油耗看。。。说实话宁可买两三年的美德二手车也不要买新的日本小车CIVIC,HONDA。尤其是家里又小孩,要开高速的人你实在要买就多买点保险防意外吧。。
前两天多伦多的两个华人就是开CIVIC惨招不幸的,对方的COBALT里的4人没什么事情,是对撞啊
Post by kittyabc123;3331973
客观不客观的谁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前几天,多伦多, COROLLA 正碰COB
ALT, COROLLA里的两个中国人遇难,而对方的4 个人没什么事情吗?
Post by iop;3332024
我想知道到底是Civic , 还是Corolla。 能给个新闻连接吗?
谢谢!
Post by kittyabc123;3332039
看这里。。可惜没有图片。。
http://bbs.wenxuecity.com/auto/304177.html
Post by iop;3332024
我想知道到底是Civic , 还是Corolla。 能给个新闻连接吗?
谢谢!
Post by kittyabc123;3331973
客观不客观的谁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前几天,多伦多, COROLLA 正碰COB
ALT, COROLLA里的两个中国人遇难,而对方的4 个人没什么事情吗?
Post by 风华正茂;3331698
时间久了,不是非常确定,我记得从2013年起,有些汽车碰撞试验才加入侧翻滚这项,测试汽车侧面和顶棚的抗压能力,而日系车好像只有Sibaru 满足安全要求,其他均未作过类似测试。
另一方面,现实中车的碰撞很少有机会和同类似规格的车碰在一起,如果小车和大Van 碰上,谁吃亏好像不用争辩就知道。而汽车碰撞试验是和墙较劲,什么车除了坦克恐怕都会成为废铁,那种安全性就不好说怎么回事了。
我好奇的是有没有真正不同类型汽车的对撞试验,那个结果如何,是不是也证明小车多么安全,特别是日系表现得那么耀眼呢?请教于大伙。
Post by 起大泥;3332097
顶棚压力测试很早就有了,好多年了,具体数据您可以去网站看。现在承重超过30000LB的只有奔驰的M级,但奔驰的C级又低得不像是奔驰,所以不能看牌子,要看车款的测试结果。
Post by 起大泥;3332097
顶棚压力测试很早就有了,好多年了,具体数据您可以去网站看。现在承重超过30000LB的只有奔驰的M级,但奔驰的C级又低得不像是奔驰,所以不能看牌子,要看车款的测试结果。
Post by 风华正茂;3331266
很多人会这个话题呲之以鼻,当然是安全又省油,不过这里平衡点就很难说了。就像honda civic销售非常好,很多人买,非常省油,零件质量又过关,使用时间又长。但是我个人一直不看好这类小型车。看那车盖子,好像一脚就能踢个洞。
我举三个例子:
1年初我老婆在普通公路上,时速不过30多公里的速度下与一辆小车追尾,她开的美国Van不过是保险杠掉了漆,左 侧大灯碎了,车盖子有些变形,而对方小车后风挡全碎,后备箱快欠到车身里面了,幸亏后座没有人。
2 一个朋友开车从一个高速桥上冲开护栏,掉到了桥下的另一条高速上,幸亏车皮实(SUV),高速上没有车,人只是有些淤青。
3一位母亲带着两个孩子开着韩国小车与美国车对面相撞,母子俱亡,美国车车主受点轻伤。
也许例子极端了点,有时我也气愤美国车容易出毛病,不像日本车那样开个几年一点毛病没有,我也不知道到底应该怎样选择才是明智的。不过,个人认为车结实,安全性高点是首要的,要不警察怎么开的都是美国那又重又笨的车内?好像没看警察开日本车巡逻的。当然资金充裕,买原产地是欧洲的车可能更好。
你们看呢。
Post by 风华正茂;3331266
很多人会这个话题呲之以鼻,当然是安全又省油,不过这里平衡点就很难说了。就像honda civic销售非常好,很多人买,非常省油,零件质量又过关,使用时间又长。但是我个人一直不看好这类小型车。看那车盖子,好像一脚就能踢个洞。
我举三个例子:
1年初我老婆在普通公路上,时速不过30多公里的速度下与一辆小车追尾,她开的美国Van不过是保险杠掉了漆,左 侧大灯碎了,车盖子有些变形,而对方小车后风挡全碎,后备箱快欠到车身里面了,幸亏后座没有人。
2 一个朋友开车从一个高速桥上冲开护栏,掉到了桥下的另一条高速上,幸亏车皮实(SUV),高速上没有车,人只是有些淤青。
3一位母亲带着两个孩子开着韩国小车与美国车对面相撞,母子俱亡,美国车车主受点轻伤。
也许例子极端了点,有时我也气愤美国车容易出毛病,不像日本车那样开个几年一点毛病没有,我也不知道到底应该怎样选择才是明智的。不过,个人认为车结实,安全性高点是首要的,要不警察怎么开的都是美国那又重又笨的车内?好像没看警察开日本车巡逻的。当然资金充裕,买原产地是欧洲的车可能更好。
你们看呢。
Post by 风华正茂;3332884
以前对车耗油没有太多的概念。Van是油老虎,冬天百公里差不多有20个油,夏天也得14,5个。感觉每个星期都要加油(半箱左右)。
今年年初,老婆追尾,保险公司给了个Nissan的入门机小车做交通工具。开了一个星期,感觉油好像都没怎么下,太省油了,估计百公里也就7,8个油。
如果这样算来,一年按两万公里算,油钱就省了一半,估计得有1000-2000刀的差距,可见确实是支出差距巨大。
我也觉得Van费油,不过感触不深。 自从老婆和别人追尾后,我就常想,如果高速上这样的话,那谁能活命呢?是省着这点钱重要还是命重要。大家挣钱当然不容易,但我们来这里也希望安全的生活,所以如果不是对油钱斤斤计较的话,还是开大点的车吧。
Post by 1a2b3c;3333135
典型例证:
用一个美国大van比较Nissan的“入门机小车“,这个车不会比civic大,这就是你们必然会得出的日本车不安全结果的秘密。
为什么不用同级别的美国van比较日本van,比较他们的安全性,可靠性,燃油性能?
日本车里面的van也有很多。
中国田忌赛马的成语故事,你学得非常好,而且活学活用
你得出的结论:还是开大点的车吧。
但是有许多日本车比许多美国车都要大,比许多德国车都要大,为什么唯独是日本车就都不安全呢?比许多美国车都要大,比许多德国车都要大的日本车是不是应该比这些小美国车,小德国车安全呢?这不是与你的“还是开大点的车吧“ 最新结论矛盾吗?
你的第一个帖子的一段话:
也许例子极端了点,有时我也气愤美国车容易出毛病,不像日本车那样开个几年一点毛病没有,我也不知道到底应该怎样选择才是明智的。不过,个人认为车结实,安全性高点是首要的,要不警察怎么开的都是美国那又重又笨的车内?好像没看警察开日本车巡逻的。当然资金充裕,买原产地是欧洲的车可能更好。
你们看呢。
所以,看了你所有的帖子,给人的感觉,你的大脑是一团乱麻,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你的几乎每一个帖子都漏洞百出,你觉得不是这样吗?
其实,每一个不论青红皂白,在这里说日本车不安全的人,都和你一样,大脑是一团乱麻,不知所云,或者是人云亦云。
Post by 风华正茂;3333199
我非常讨厌你这种指责别人的语气,如果你咸的蛋疼得话,离开这个话题远远的.
我讨厌日本人,也不希望买日本车,没有必要你在这里指责我.至于安不安全是我个人的看法,于你无关,如果你非要纲上线的话,我说一句,你滚远点.
我曾经指着当地人的鼻子把他骂个狗血喷头,但我在华人论坛上好像从来没有骂过人,你是第一个.少给我装个什么逻辑性,讲什么大道理,我开美国车确实费油,确实结实,但毛病不少.你少来给我义正词严的比较,记住了,你高速上开车果出车祸,一定找准了,别和比你车级别高的车碰,你碰不起.你输不起,明白了?
Post by sitangruan;3333313
楼主可以保持一些风度。如果对方的观点论据你不同意,可以逐条反驳,口出恶言有什么意思?
滚不滚不是楼主你说了算。
Post by 风华正茂;3333708
其实这是个论坛,我只是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当然可能会有失偏颇,大家当然会有不同意见。这个世界并不是只有对和错,黑和白,很多事情并不是只有两极的。我不是日本车的粉丝,我确实也钦佩日系车的质量,美国车在这点上确实有很大的差距。尽管各种测评表示美国车质量近年有了很大提高,但差距还是明显的。我周边很多朋友开日本车,确实毛病少,反而开美国车的经常修车。我纠结于到底应该换什么车。但日系小型车单薄的体形让我没有安全感。我没有什么权威数据,但我感觉是这样,难道就不能说了?有些人拿着一些所谓的权威来指责我,好像我包藏祸心,诋毁某些品牌的车。
不是每个人都能买的起高档的suv,那种安全性很高,也不是每个人遇到车祸的时候,都正好是和一个对等车型的碰撞,那么怎么衡量安全性和经济性就是一个有些矛盾的选择。难道这就是逻辑不清,自相矛盾?
我们当然需要权威数据来佐证观点,但权威数据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这里面的水很深,不是外行所能完全理解的。我讨厌有些人动不动拿出权威报告,大帽子压人,好像别人都是别有用心一样。
人和人不一样,我说话向来直来直去,得罪了不少人,但我至少是坦白的,没有隐瞒观点。
感谢你的提醒,我有些话说的不得体,没有风度,这是我的错。
Post by 1a2b3c;3333222
被揭穿以后的典型反扑: 狗急跳墙一样的谩骂,你们一直没有跳出这一连串的怪圈。
你既然讨厌日本人,也不希望买日本车,那开始就这么光明白正大的说不很理直气壮吗?这样还会像个人样。为什么还要打出那么多幌子,不是明显的装B?
装B怎么也装不像,就像当了婊子还要立牌子,被人嫖了,想要钱,即使是羞羞答答,总归没有处女那般的单纯,就是个活该如此!
喜欢不喜欢谁,尊重不尊重事实,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就算是最仇恨的敌人,能够成为对手的敌人,他们也有值得学习的东西。你这样的人,歪曲事实,欺骗他人---自己的同胞,而且是性命攸关的大是大非,还要作出一种自己是最关心他人的样子,你会心安理得?
你讨厌日本人,也不希望买日本车,就可以欺骗他人---主要自己的同胞,说日本车不安全?
你讨厌日本人,也不希望买日本车,就可以打着关心别人生命的旗号祸害别人?
妄顾他人的生命,仅仅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私利-----对日本的仇恨, 最鄙视你这种虚伪的自私和自恋的人。
Post by I-C-U;3334000
你变得越来越厉害了
Post by 1a2b3c;3334229
我不希望自己厉害,我觉得人都是有感情的,在此前提下,尽量做到以理服人。
我也是个比较率直的人,谁说的有理有据,我不对的时候,一样的可以接受。
LZ, 你和绝大多数的反日人士不一样,现在觉得有点,欣赏你的性格,收回我前面对你的不当言辞,真诚的在这里说一句:
抱歉!
Post by 3DVRD;3333764
大家平和理性地讨论这个问题比较好。常有学生拿到驾照后问我买什么车好,我说这是一个很不好回答的问题,我没法给你任何建议,因为涉及到很多东西,有经济的因素,有驾驶技术的因素,还有安全的因素,只能自己作主。前两天,本来在这里回了一帖,担心惹来不高兴,就删掉了。今天想想,还是写一写,或许对一些朋友有点参考价值。
单纯从力学的角度来看,有几点认识:
(1)一般而言,车越重,惯性越大,越安全;
(2)同等重量的情况下,合理的设计很重要。吸能的概念是对的,可以设想一下,同等重量和速度的两辆车,都撞到一个类似刚体的墙上,一辆车前面的钢板很厚头很硬,车头凹进去10厘米就停下来了,另一辆车则凹进去了50厘米,后者的冲击力会成倍降低。所以我们不能仅看一辆车的损坏情况来判断一辆车的好坏。吸能的设计要合理,我个人认为,最理想的设计是划定一个对司机和乘客的最小保护区,这个保护区应该很刚性,而保护区以外,就是吸能区,根据人能够承受的冲击力来设计吸能区的刚度,通过最大程度地破坏吸能区来吸能。不知道日本车会不会把司机所处的位置也搞成了吸能区,这样就太糟了。任何设计都会有个范围,你不能指望一辆车以几百公里的速度撞到水泥墙上司机还能毫发无损。
(3)车重并不总是好事,车重意味着惯性也大。我在删掉的帖子里,想问的是为什么车会从一条高速跑到另一条高速?除了速度快以外,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车重且皮厚,所以才会冲破栏杆,掉到下面的高速路上去,没出事纯粹是侥幸。
下面几点与力学没什么关系。
(4)根据统计,司机可以避免80%以上的事故。在车辆和司机之间,更重要的是司机,司机是安全的主要决定因素。驾校的车辆很少发生死亡事故,知道的只是两三年前sherbrooke市发生一起,与卡车相撞,教练当场死亡,学生重伤,估计是教练睡着了,据说是30多年来的唯一一起。驾校的车基本都是小车,低的伤亡率也佐证了司机是最重要的安全因素。
(5)开小车并不一定总比开大车危险。上面的(1)是从力学的角度出发的,这里是从心理角度考虑的。假设我开smart,前后都短,重量也轻,我知道我谁都惹不起,所以我不会强插,不会跟别人太近,不会和别人斗气,也不会开得太快。我也会更注重我的驾驶技术,遵守规则等等。有点类似于人和老虎,知道赤裸相对,肯定是搞不过,所以躲远一点,或者是带上武器,远程打击。所以,一些统计数据表明小车的的实际死亡率并不比大车高也就不奇怪了。
(6)买小车、大车和买人寿保险有点类似,不能说哪一种就是一定好了,视自己的情况,对自己各方面的评估。
Post by 风华正茂;3333708
其实这是个论坛,我只是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当然可能会有失偏颇,大家当然会有不同意见。这个世界并不是只有对和错,黑和白,很多事情并不是只有两极的。我不是日本车的粉丝,我确实也钦佩日系车的质量,美国车在这点上确实有很大的差距。尽管各种测评表示美国车质量近年有了很大提高,但差距还是明显的。我周边很多朋友开日本车,确实毛病少,反而开美国车的经常修车。我纠结于到底应该换什么车。但日系小型车单薄的体形让我没有安全感。我没有什么权威数据,但我感觉是这样,难道就不能说了?有些人拿着一些所谓的权威来指责我,好像我包藏祸心,诋毁某些品牌的车。
不是每个人都能买的起高档的suv,那种安全性很高,也不是每个人遇到车祸的时候,都正好是和一个对等车型的碰撞,那么怎么衡量安全性和经济性就是一个有些矛盾的选择。难道这就是逻辑不清,自相矛盾?
我们当然需要权威数据来佐证观点,但权威数据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这里面的水很深,不是外行所能完全理解的。我讨厌有些人动不动拿出权威报告,大帽子压人,好像别人都是别有用心一样。
人和人不一样,我说话向来直来直去,得罪了不少人,但我至少是坦白的,没有隐瞒观点。
感谢你的提醒,我有些话说的不得体,没有风度,这是我的错。
Post by 3DVRD;3334906
很高兴大家能够心平气和地讨论买车的问题。
我买车,首要考虑可靠。一是和我的职业有关,如果一辆车总出问题,我就没法工作。二是抛锚会让你很难受,也增加了事故风险。上星期去Ottawa,在高速上看见一个司机躺在路边的地上修车,很难想像司机有多难受,那天外面非常冷。其次考虑省油,油价高企,耗油就是烧钱,也是污染环境。看国内的雾霾,跟汽车废气不无关系,有时在路上,看着一个司机开着“坦克”过来,觉得不应该。至于车的安全性,我相信自己的命运主要是由自己控制的,关键在自己的驾驶水平和驾驶方式,小车有小车的开法,开大车不一定能避祸,开小车不一定危险。说个例子,我有一朋友,开宝马SUV,一次因红灯停在路口,已经停了一会儿,后面冲上来一大卡车,没刹住,撞了她的车,她的车又冲到前面去撞了前车,安全气囊出来人被撞晕了,后来被救护车送到了医院,万幸人还没什么事。后来和我谈起她的经历,我说你比较幸运,好在前面不是一辆大卡车,如果被两辆大卡车夹在中间就是大麻烦了。我告诉她,停车时一定不要离前面的车近了,光看到前面车的轮子还不够,还要看前面车的大小和重量,前面的车越大越重,你就要离它越远一些。也许她的车给了她一些保护,但别对车子本身期望太多。重要的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前后左右,找到各种潜在的危险。
Post by 风华正茂;3333708
其实这是个论坛,我只是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当然可能会有失偏颇,大家当然会有不同意见。这个世界并不是只有对和错,黑和白,很多事情并不是只有两极的。我不是日本车的粉丝,我确实也钦佩日系车的质量,美国车在这点上确实有很大的差距。尽管各种测评表示美国车质量近年有了很大提高,但差距还是明显的。我周边很多朋友开日本车,确实毛病少,反而开美国车的经常修车。我纠结于到底应该换什么车。但日系小型车单薄的体形让我没有安全感。我没有什么权威数据,但我感觉是这样,难道就不能说了?有些人拿着一些所谓的权威来指责我,好像我包藏祸心,诋毁某些品牌的车。
不是每个人都能买的起高档的suv,那种安全性很高,也不是每个人遇到车祸的时候,都正好是和一个对等车型的碰撞,那么怎么衡量安全性和经济性就是一个有些矛盾的选择。难道这就是逻辑不清,自相矛盾?
我们当然需要权威数据来佐证观点,但权威数据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这里面的水很深,不是外行所能完全理解的。我讨厌有些人动不动拿出权威报告,大帽子压人,好像别人都是别有用心一样。
人和人不一样,我说话向来直来直去,得罪了不少人,但我至少是坦白的,没有隐瞒观点。
感谢你的提醒,我有些话说的不得体,没有风度,这是我的错。
Post by 起大泥;3336008
如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s7c2Cw-FDc
Post by 起大泥;3335991
如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eF7xgL-dQo
Post by fugang;3336019
这三辆车其中任何一辆换成小车,后果会很严重。
Post by fugang;3336021
美国的小车比日本大车结实。实实在在地对撞。
Post by 1a2b3c;3331579
回想起1980-2000这个20多年里,日本电器,比日本汽车的普及程度还高,现在他却完全没落了,被韩国,美国以及中国的取代了,而不是因为被你们一小部分人给诋毁的。
现在是电子网络时代,任何信息,大家都可以信手拈来,不容易被欺骗。
所以,日本车的普及率还是那么高,那就是他们质量高,每个产品的质量定义都有它的特点,车的质量就是安全性,可靠性,燃油经济性3大指标。
Post by 风华正茂;3373008
好久没发言了,这里转发一个链接,大家自己评说.
http://info.51.ca/news/canada/2014/04/11/334768.shtml
最严碰撞测试:日韩系SUV如纸揉一般
Post by 风华正茂;3373008
好久没发言了,这里转发一个链接,大家自己评说.
http://info.51.ca/news/canada/2014/04/11/334768.shtml
最严碰撞测试:日韩系SUV如纸揉一般
欢迎光临 蒙城华人网 (https://www.sinoquebec.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