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买房买生意上iU91
楼主: Genivar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同胞们:为了我们的父母恳请大家尽快去签名!

[复制链接]   [推荐给好友]
31#
 楼主| 发表于 2010-5-21 10:41 | 只看该作者
The link is always working.
7 [0 O7 S# X. {: X3 [% V. q ) t; N; A7 J/ N" i2 @: V5 x
http://www.sponsorourparents.org/index.ph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10-5-23 12:52 | 只看该作者

支持楼主

已经签名了。' x. w  K3 ~" O- V. M( c8 T) r

' l! }, q) t6 [5 F很奇怪同样的帖子在多伦多就火的很,一呼百应;而在MONTREAL却会听到那么多不和谐音。每一个担保父母来加的人,首先要满足政府的收入要求。换言之这些人本身都是努力工作实实在在的纳税人,而不是那些自己吃着政府资助却嫌老人增加了政府负担的。
[URL=\"http://www.self-travel.ca/myTravel/?fromuid=16\"] [/UR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10-5-23 13:19 | 只看该作者

和谐音

Post by goodluck916;2577384 : B2 m: v7 h. @/ G; f8 |
已经签名了。
# Y( F% i& c8 b' |$ Q
7 s: @/ Q8 ^4 [0 m+ q, M很奇怪同样的帖子在多伦多就火的很,一呼百应;而在MONTREAL却会听到那么多不和谐音。每一个担保父母来加的人,首先要满足政府的收入要求。换言之这些人本身都是努力工作实实在在的纳税人,而不是那些自己吃着政府资助却嫌老人增加了政府负担的。

4 E. x0 Z2 e( n& K' k) ?+ { / X/ y1 w4 R4 r- D% b
要"和谐",中国最"和谐".
5 Z* t6 C8 O  j4 A0 r 3 y$ y% a4 \: z$ u
"一呼百应",其实很可怕.遥想当年"走啊,看杀头去",或者想起文革期间,"走啊,抄家去,走啊,砸学校去,斗私批修", 还有今天的中国,"要团结在以XXX为核心的XXX周围,祖国上下,也是一呼百应,街头巷尾,标语口号一定保持统一",这边幼儿园,多少无辜幼儿莫名其妙成刀下鬼,而那边SB会(傻X会)正开得如火如荼,正跟世界展示一个"和谐发展的伟大国家"7 S  A: m* y+ c5 a0 X' K7 B6 E

% G5 q6 Q% }: p9 _想起网上一副对联, "和谐社会花似锦,科学发展势如涛", 基本上也是大江南北,"一呼百应", 无奈还是有"不和谐音",硬是给这副"一呼百应"的对联加了个横批--------"一派胡言".1 f6 r# s1 Z  w2 g
0 l5 y1 p/ L8 _7 R- J+ W
如果你说的跟多伦多比较的那些是事实,那我倒觉得这说明蒙特利尔还有一点独立思维能力的中国人,比多伦多可能要多点, 还是有很多中国过来的移民没有被那个"和谐"的"神奇的国度"完全洗了脑.只知道喊口号,光凭一腔热血瞎冲动,煽动狭隘的民族情绪,忽略最明显的事实和道理,不正是我们选择离开那个"和谐社会"最根本的原因吗? 都来了加拿大,尝试一下按西方的理性思维去生活吧,至少人类社会各国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一个问题,一个相对讲理性的社会,而不是遇事就简单地从感情出发,意气用事的社会,发展得相对比较好.
. T3 K; z( N+ c! a8 Z% K# ?' ^
7 m7 ^! |5 L* R6 M人非草木,谁无父母,但这不是我们可以不顾事实和道理的借口. 如果全世界移民过来的都不讲道理,这样下去,我看加拿大离"和谐社会"也不会太遥远, 到那时,我们也许不在了,可我们的后代,他们往哪里移民呢? 火星吗?
" x2 v; N1 X* n6 X
1 g1 m1 X4 l3 R, B* o* ~讲事实和道理,比如说,不妨尝试回忆一下,"当初应该没人求你也没人逼你来加拿大,是你自己愿意来的".* ~& y8 R3 x& B! ], @; `

* _/ _# u# S2 m% i' |或者搞清楚另一个事实: "加拿大永久居民身份是加拿大政府给符合资格的申请人授予的特殊待遇, 它本身不是你的任何权利"
  Q* i8 P5 ]# ~" C: b6 | " W( M  H& m7 n+ [1 I- m5 Y
回头拣起你的历史课吧, 哥白尼,布鲁诺,张志新,林昭.....他们不需要"一呼百应", 历史一再证明他们这种"虽千人,吾往矣"者的伟大,而象中国66-76年那种"一呼百应", 带给人类的除了灾难只是灾难. + g( c/ o6 h2 x5 ?% b) w
" k! O, |5 a8 W7 M0 o
说回来,签名表达意愿是你的自由,但动辄上纲上线,象楼主这样,怀着煽动的情绪指责加拿大政策"不人道"(同时还拼命想把父母弄到这么个充满"不人道"政策的国家来,个人觉得楼主这事情做得实在太滑稽,充满讽刺意味); 或者象你这样罔顾他人也有不响应的自由,一顶"不和谐音"的大帽子扣上(非常中共官方和CCTV的口吻,就比较贻笑大方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10-5-23 13:36 | 只看该作者
父母来加拿大没文化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10-5-23 19:59 | 只看该作者

看到很多寂寞的老人

看到很多寂寞的老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10-5-26 13:44 | 只看该作者

转贴:探亲老人独守空房的痛:孩子已经变了

近年来,随着到国外留学和工作的中国人数量不断增多,许多老人为了和子女团聚,千里迢迢地来到陌生的土地。他们在国外探亲、依亲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呢? $ U' ?* k  _' g; h( S6 |; q- A
“儿行千里母追随”。许多华裔移民在国外艰难打拼,多年也不能见父母一面。因此,当工作和生活稳定下来后,他们一般都要接父母前去探亲、团聚。在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地,人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老人。, n' F9 w3 E* k1 u/ w0 n
有数据显示,目前在美国的中国老人就有10万人左右。这些老人出国为的是与子女相聚,享受天伦之乐,同时也可照顾孙子孙女,减轻子女的负担。但是,老人们很快就发现,他们与自己曾经熟悉的子女之间有了许多的隔阂与矛盾;离开家乡到异乡,陌生的环境和不同的文化氛围,使他们备感空虚和寂寞。
) v; W2 J- `0 D; [“孩子已经变了”# j' ~8 P" _$ @* O' q1 O" N
有一对老夫妻到美国新泽西州去看儿子,没过多久,就吵着要回家。原因是他们与儿子对中国的看法不同,经常发生争执。老人认为,儿子离开中国十多年了,对中国发生的变化不了解,却总爱评论以前的中国,说国外怎么怎么好,崇洋媚外。最后,两位老人认定“孩子已经变了”,在大吵了一架之后,决定返回中国。 ; A5 ?+ Y4 J: w6 I
老邢到美国是来帮助儿子带10岁的孙子的。他是东北人,急脾气,坚信不打不成材的老理儿,儿子小时候就没少挨他的揍。到美国后,儿子就警告老爷子,在美国打孩子是不允许的。但是有一次吃午饭时,孙子故意把蔬菜全都挑出来扔掉,邢先生觉得小孩子太不知道珍惜了,巴掌就忍不住落在了孙子的身上。孙子不哭不闹,拿起电话叽里呱啦讲了一通。一开始,老邢还以为他是在向儿子和媳妇告状呢,没想到15分钟后,一辆警车就停在了门口。原来孙子报了警。
0 _5 q6 _7 \/ O: W. o“常驻父母”不容易/ C" R% Q5 z! Y0 u* j- H8 n  U4 O
还有不少新华人,在有了孩子后把父母亲接去帮忙。在国外请个看小孩的、管吃管住的保姆不容易,少说也要七八百美元。接父母去“进一步发挥余热”,既能和父母团聚,又能减少经济压力,按说这是两全其美的好事,其实不尽然。# N% ]4 F% `$ ?" ^# _
10年前,53岁的邱素琴从河南郑州的一家纺织厂提前退休,专程去美国照顾即将出世的孙子。在美国10年,她帮忙带大了两个孙子,自己也锻炼成了“老纽约”,她心里感到非常欣慰。
( l; o- i+ b6 u, O/ W, f可是有一天,当老师向家长反映,说孩子少言寡语并不爱和小朋友玩后,媳妇坚决地认为是平时孩子和奶奶讲了太多的中文,而影响了语言的发育。从那以后,婆媳矛盾也就逐渐增多。媳妇隔三差五地表示出对婆婆的不满,像煮菜的口味甚至上菜的顺序,甚至还直截了当地说:“您来了这么久就不想回去看看吗?”就这样,邱素琴的心也凉了,她觉得这个家不再需要她了。她选择了回国,并决定以后不再往来。5 U6 _7 q) `; s1 W
邱素琴在美国居留期间还拿到了“绿卡”,希望和家人一起安享晚年。当她发现与媳妇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时,还可以选择离开,那些没有退路的“常驻父母”又该如何呢?
2 ^( ]2 U, b+ y7 j3 ^9 A
8 |+ W) t7 y* o3 a) M& N; `独守“空房”的痛. {  g2 m1 a) q  W
许多老人到国外后,因为无法和外界交流,活动只能局限在自家院墙中,再加上儿女工作忙,没有时间顾及他们,心中增添的不是亲情和喜悦,而是孤独和寂寞。' \2 Q" Z1 j: Q: D' y  c; j
有人玩笑地把中国老人在美国的境遇形容为“五子登科”——听不懂英语是聋子,看不懂文字是瞎子,不会说话是哑子,不会开车是拐子,拿起电话不会答,“手抖得像筛子”。
  W1 }7 g) q9 r$ ?/ g, j曾在北京一所大学教生物学的刘教授和夫人,到美国后,7年里已经跟随女儿一家辗转了4个州5个城市。去年夏天,刘老夫妇又随女儿搬到了威斯康星州的城郊。虽然住的是“豪宅”,老人却十分怀念国内的生活。在国内,他们的退休生活丰富多彩,与老同事、老朋友一起,交往融洽。然而,在这里往往只有儿女一家人,而他们的工作又忙,没有时间陪伴父母,精神上的苦闷也无处倾诉。
2 _! B% W2 ^/ u  E
0 I/ ?; W1 S$ G, a) v解开心中的“结”( f* _# b+ ~+ m0 O2 y+ m
许多常驻老人在国内独立自主,为了和子女团聚来到国外,成了完全依附儿女、没有朋友、没有经济收入,甚至没有自己的居住空间的“三无”老人。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鸡零狗碎的家务事和微不足道的小情绪,也容易被放大,成为单薄生活的焦点。9 B7 @2 C" p) @$ j: _+ O
如果说家庭矛盾和孤独寂寞是老人们心上的“结”,解开这个结更多的也还是要靠他们自己。
- ?- C) q% b9 ^+ [8 D因探亲而到加拿大的侯君梅,现在已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职业保姆,每月1000多加元的工资让她的口袋渐渐丰满起来。每周六天住在雇主家,周日一天回子女家住,还总给孙子孙女带很多好吃好玩的。祖孙三代都非常珍惜这难得的一天,关系十分融洽。
# S; A% A1 p$ a/ H* A此外,在有的国家,探亲老人也可以依靠政府为低收入老年人提供的福利做到自立,当然前提是拿到“绿卡”。
1 ~1 n6 g0 e# _3 G. Z* |! e
" e6 f/ n, G2 ]2 R; w6 J( L卢老夫妇,真正享受美国的生活是从搬到老年公寓开始的。在那里,他们重新拾起了年轻时因为太忙而丢掉的爱好。卢先生学习画中国山水,卢太太则在鸡蛋壳上描画京剧脸谱。作品积多了,他们就在公寓的活动室里举行小展览,再分送给邻居们。
. N$ m' b& g$ w' |) r  Q针对探亲老人在国外遇到的问题,有关专家建议,无论是子女还是老人,在申请老人去国外长期居住之前都应慎重考虑。从子女的角度,最好是在有足够的经济基础之后,起码在能为老人提供独立的住房或有可能申请到老年屋的情况下,接父母去享受天伦之乐。如果是需要父母过去帮忙,就要包容、忍让、孝顺,尽量避免家庭矛盾。从老年人的角度,也要充分了解子女的状况,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做好思想准备,让自己安享晚年。
8 [  _  W. Y9 b1 K+ h
& V. L$ A0 s) H- X% t# S9 y本文来源于 出国之家http://www.chuguohome.com(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http://www.chuguohome.com/haiwaishenghuo/159976_2.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10-5-26 14:13 | 只看该作者

頗有同感

頗有同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10-5-27 08:44 | 只看该作者
我虽然不办理父母移民过来,但是我深深理解骨肉分裂的痛苦.
" I. E9 M  [! e4 W楼主,我顶你一手,并马上前去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10-5-27 08:49 | 只看该作者
楼主,我已经签名,同时感谢你的热心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10-5-27 09:59 | 只看该作者
加拿大政府当然是不希望太多的老年人过来的,他们要的是大批能工作能纳税的年轻人。7 k- v1 m  y# Z" W, B5 J: q
所以如果希望加国政府的对中国父母团聚政策妥协一些,可以向政府发出的声音是(可以直接向各选区的国会议员联系),“如果故意延长父母团聚签证,那么我们年轻人就不得不离开加拿大,回国照顾父母!”' ]+ _0 t. L& K% F
这个方法也许会有点作用。对付这么精明的政府,光靠呼吁作用不大,必须让他们也有点危机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4, 2024-5-31 09:17 , Processed in 0.048720 second(s), 35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