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买房买生意上iU91
12
返回列表
楼主: 大道明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联谊] 不墮愛河中(有图片)

[复制链接]   [推荐给好友]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0 15:51 | 只看该作者

家庭风波恨连连

家庭风波恨连连 (催眠.轮回转世的系列报道)                                
                                               

  贞惠是一位五十二岁的坚强女子,自从丈夫生意失败,负债累累后,她就出来闯事业,十年下来,把这个家稳住了,债还了,家庭经济也好转了,老公却怪她没有把家庭照顾好,为此她感到很自责,认为有亏女人应尽的责任。

  最近,她卖了一间房子,原以为有权利处理这些钱,没想到却惹来丈夫的一阵冷嘲热讽,两人闹得恨气冲天,她因此而抑郁难伸,人就变得恍恍惚惚的,想自杀,也想杀人。她在这种爱恨相交、冤气难平的心情之下前来求诊,急切地想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

  1:恶夫杀妻夺产

   她看到一辆板车,在马路上前进,有一个女人坐在上面,车子由一头瘦驴拖着,一直往城郊走去,来到空旷之处,赶车的人走了,来了一个老头子,开始在地上挖坑。

  这时候她才感觉到,原来车上坐着的那个古装女人,其实是飘着的,这个女人就是她自己,时而坐着,时而飘在板车上的一口大木箱上,仔细观看以后,她才发现那是一口很简陋的棺木,里面躺着自己,没有送葬的行列,旁边只有一个糟老头和丑老太婆。

  这种死法太凄凉了,令人感到窒息,我认为绝对有追查的必要,于是要她回溯到她死时的情况。

  她看到她生病了,躺在床上,样子虽然憔悴,但并不很老,有一个丫环进来了,捧着一碗汤药,服侍她喝下,然后又看到另一个仆人进来了,站在一旁。

  她好像病得很重的样子,忽然间,她感到天旋地转,无法呼吸,心脏也沉重不堪,人很快就飘起来了。

  这时候,她看到那个丫环及仆人跪在地上哭泣,另外有个男的也进来探个头,面有喜色,他是农夫打扮,是她那一世的丈夫,跟今世的丈夫是同一个人。

  不久,另外一个婢女打扮的女人也来探了头,一样面有喜色。这时,她仍飘在床上面,把一切看得清清楚楚的。她再仔细认了一下,发现跪在地上的两个人,在今世就是她的儿子和女儿。她说,她们两人当时跪在地上号啕大哭的样子,很让她感动,就是这点感动,使她愿意今世为他们而活。

  她又回溯到更早的时日,看到自己原来是个脾气很坏、性子很跋扈的的女人,也是有钱人家的独生女,招赘家中的长工为夫,但对他一直很凶,常常指着他破口大骂,她的年纪也比他大了些。

  由于丈夫婚前就与婢女相好,所以联手害死了她,家产也被夺了,难怪他们两人对她的死,都表现出很高兴的样子。

  2:前世情缘

  在更早的一个前世,她是富家千金,而他是个仆人,有一次,她的脚受伤了,无法走路,年长的他就一路背着她,呵护着她,使她很感动。在这一世,当小姐的她最后嫁给了别人。冤仇前世结在一个更遥远的前世,他是一名弯腰驼背的男人,而她是一名衣着华丽的翩翩公子,两人是相识的朋友,偏偏这个驼子娶了个漂亮的美娇娘为妻。这名女子经常和公子打情骂俏,两人发生恋情,就此把驼子谋害了。这就种了在刚才那个前世里遭丈夫谋害的因。

  3:仇怨难消

  这是比较晚近的一世,很可能就是今生的前一世。她看到自己是名小兵,而她的丈夫是她的主人,她必须做很多事来服侍他。她看到自己在替他擦皮鞋,而他动辄打骂,直到有一次,忍无可忍,就举枪射杀了他,然后开枪自尽。两个人都倒在血泊中。外面的士兵进来看到奄奄一息的她,就拖出去,把她丢进河里,经过很远的一个河段,流到一个在河边洗衣的少女面前,这名少女千辛万苦救活了她。后来两个人结了婚,生了一男一女,女的跟她今世的女儿是同一个人,男的则是另一个今世也认识的人。

  她这一世居然大难不死,活到很老,有一次在山上散步,不慎掉进了山谷里,摔断了背,觉得非常痛,才离开人世。她很快地就飘起来,看到儿子气急败坏地往山谷下冲,要去搭救她,可是太迟了。

  4:相报何时了?

  在贞惠的故事里,值得警惕的是,即使人死了,并非一无所知,他的意识仍然可以“看”到、“听”到周围的人所说所做的一切事,再把这些事情,加进生命的记忆之中,而在来世的生命中表现出来。

  由此可见,人与人之间,的确不可随便相互陷害。

  他们夫妻两人至少已经纠缠了五个人世了,还要继续冤冤相报下去吗?他们今世该如何做呢?至于那位在前世救她,且与她()结为连理的女人,将来是否具有何种缘分呢?做人实在太麻烦,也太有趣了。

  人,就是生生世世沉迷在这种无穷尽的爱恨轮回中,乐此不疲。一恨未了,他恨又来,恨恨难消;一爱未成,他爱已生,爱爱难圆。爱情,实在是人生最大的业障啊!值得一提的是,原本她一直断断续续地患着背痛的毛病,直到她看到前世自山上掉进山谷摔断背部之后,背痛才开始好了起来。

  5:今后的决定

  一个礼拜之后,她回来再做催眠,一探下回分解,我跟她说,今世最重要的课题是去解决她与丈夫之间的恩怨。

  她也决定要在今世将这一段爱恨情仇做一个圆满的解决,所以,即使有一万个不愿意,她也决定用爱心与耐心,来跟丈夫和平共处下去。

  这一个决定是正确的,但这一条路并非一帆风顺,需要很大的爱心、智慧与毅力才可能办到。

  6:婆媳之间

  然后她表示很想看一看她跟她婆婆之间的关系,她说,当初来提亲时,她婆婆脸色一沉,显然不喜欢她,也看不起她的娘家,这一个印象,一直留存在她的记忆之中,无法忘怀。

  在催眠中,她看到有一世自己是个小男孩,是她今世婆婆的儿子,这个妇人拿着鸡毛掸子打他,他一直跪着挨打,不敢起来。后来这个妇人弃他不顾,随着情夫出走了。他最后才由善心人士收养。这一对好心的夫妇,就是她今世的父母。

  而在更早的一世里,她看到自己是一名婢女,常遭女主人毒打,那个女主人就是她今世的婆婆,后来她忍无可忍,就用毒药谋杀了她,她自己因此被砍了头。

  这对婆媳的恩怨极深,非有极大的智慧与爱心是无法化解的,在催眠中,我要她用超意识的智慧与能力来处理这件事情,而她也得到了最好的答案。

  我又带她进入来世,她看到自己不再和今生的婆婆和丈夫碰面。我想她今世似乎已经得了(),晓得如何去处理这些错误与恶业的人际关系,从此进入安祥、圆满、快乐、幸福的生活。

  7:再续新良缘

  她还看到下一个重要的生命时期是在西元二*0八七年,这时她变成了一位翩翩少年,带着新婚的妻子,在巴黎度蜜月,这个妻子就是前世救过他,也跟他结过婚的女人。

  他们两人的长相不像西方人,应该是东方人,但似乎不是纯粹的中国人或日本人。他在蜜月旅行之中看见了埃及的金字塔。当时的飞机较小,而且比较扁平,有些像蝙蝠的形状,速度很快。另外有一种快速的交通工具,类似日本新干线的子弹车,穿梭在全世界各地,十分便捷。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界限已经消失了,隶属于不同的大联盟。人民好像可以自由地前往联盟里的任何地区旅行或就业。

  在他的工作场所里,可以看到来自各地的东方族群聚首共事,彼此之间相互尊重。他们所穿的衣服都是亮亮滑滑的,以银色系列居多,让人感到格外轻松舒服,走起路来也更加轻快。他们的家就在一个圆形的建筑物里,采光良好,地面很光滑,家俱以圆的线条居多。他还可以看到办公桌上自己的名牌,但认不出那上面的字,因为既不是中文,也不是英文,而是像阿拉伯或泰国文字,是她今世的认知能力无法读出来的。

  他的工作是操纵十分精密的仪器,包括一座观测太空与星球的大型银幕,可以看到太空船的飞行状况。这一世他与妻儿享尽了人间的乐趣,这种恩爱关系将会延续下去,直到西元第三十五世纪为止。

  8:佳缘非天成

  因此,不论恶缘或良缘,绝非老天爷刻意安排,而是人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我们不能责怪老天爷厚此薄彼。

  当你的丈夫或太太对你不好时,最好不要怨天尤人,继续让恶缘越结越深,使你永世不得超脱。而应致力于用爱心将恶缘终结掉,以确保今生后半段日子的顺利,以及在来生得到一个美满幸福的姻缘。没有得到爱情的人,就没有埋怨的权利。

   如何了结恶缘,开创或延续甜美的良缘,正是我们每一个人这一生当中,必须好好去完成的大事。
温馨提示
本站接到网友举报,有人发布招聘(保姆管家、助理文秘、中文教师等)、交友和送宠物等信息,目标主要是针对女士行骗。为了增加欺骗力度,有的招聘中留了本地电话号码,那些电话号码实际上都是虚拟号码,其实他们人不在本地。建议大家提高警惕,不要随意提供个人信息并与对方纠缠,谨防“杀猪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8 02:21 | 只看该作者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美女与土匪

   

一天晚上,有位从海外某地来的女居士求见妙法老和尚。

“师父,我是律师事务所的律师。我们事务所近来接手了一桩离奇的离婚案件。一位看上去端庄美丽,但神态却十分憔悴的中年妇女,请求我们协助她与其丈 夫离婚,理由是其丈夫经常强暴她。我们受理此案的转天,约其丈夫来事务所,发现她丈夫一副文弱模样,并非体壮强悍之人。待我们向其讲明情况后,他竟恳求我 们协助做其妻子的工作,万万不可与他离婚。因为他妻子精神上受过严重的刺激,如果离了婚妻子会无家可归,甚至就活不成了。后来,他向我们讲述了他妻子的悲 惨命运,我们全体同事都倍感震惊,深深地同情他们这个不幸的家庭,因此很想帮助他们。可是这个可怜的女人却非要求离婚不可,我们也无计可施。我利用这次休 假就是特地来请教您,这个美丽的女人为什么会有如此坎坷的命运,另外她还有没有可能康复?请师父慈悲开示。”

“请你说说这个女人的命运有何不幸。”

“这个女人和她的先生原籍香港,从小学开始就是同班同学,彼此十分要好。高中毕业时,有一天两人在公园散步,男孩向女孩提出大学毕业后希望女孩能嫁 给他的请求。没想到女孩听后却哭了,而且哭得十分伤心。她说自己十分爱他,可是却没有资格嫁给他。在男孩一再追问下,不得不道出了苦衷:在她八岁时父亲去 世了,转年母亲又结婚了。在她十四岁时,继父禽兽不如的强暴了她,其母亲虽然知道却也只能忍气吞声。从此噩梦开始了,继父长期霸占她至今。男孩听后十分气 愤和同情,立即决心救她脱离魔爪。男孩的父亲在香港经营鞋厂,家资颇丰。他隐瞒了女孩受辱的情况,只是向父母表明二人坚定的爱情,并希望能一起去加拿大上 大学。

“他们终于如愿以偿。大学毕业后,他们结了婚并经营起自己的鞋店。一久又生了一个可爱的男孩儿,一家人过着快乐无忧的生活。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他 们的儿子在八岁时被绑票,他们没敢报警,送了几十万赎金后却发现儿子已被抛尸在野外。儿子的死使夫妻二人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尤其是他妻子,久久不能 复原。谁知祸不单行,没过一年,他们一辆装满皮革的大货柜车从码头返回时被劫,由于拖延了和商家的合同,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然而笼罩在这对夫妻头上的厄 运并没有就此散去。三年后的一天晚上,他们的鞋店正要打烊,门前突然停下一辆大货柜车,从车上跳下六个蒙面劫匪。他们不由分说冲进店里将毫无防备的夫妻二 人封住嘴巴捆了起来,并将他们的现款和身上的首饰洗劫一空。最令人发指的是,他们竟当着她丈夫的面轮奸了她。事发之后她精神彻底崩溃了,一直恍恍惚惚,经 常产生幻觉,认定她丈夫强暴了她,所以坚持要离婚。请教师父她前世究竟造成了什么孽,今生的命才这样苦?我们真想帮帮她!”

在场的人都为这个凄惨的故事而震惊,真想不到一个柔弱的女人竟会接连在精神上和肉体上遭受如此的戕害,不由得埋怨上天的不公。

这时妙法老和尚轻轻叹了口气:“这个女人前生是个男孩,生在穷人家中,父母早亡,他就四处流浪。讨过饭、给地主家放过羊,后来受不了非人的虐待,逃 了出来,靠偷摸为生,最终跑到山上当了土匪。从此,打家劫舍、欺男霸女、杀人越货,无恶不作。一次他到村子里抢劫,见到一户人家的女人生得有几分姿色,就 捆绑其夫,强暴了这个女人。以后数年,常来欺凌。这对夫妻畏其凶悍,只能忍辱偷生。

“这一世,土匪转生为这个苦命的女子,其残暴的养父就是前生那个长期被土匪霸占的妇人转世,今生向她报仇索债来了。至于她的儿子被杀、财物被劫、遭 匪徒轮奸都是她前世为非作歹应得的报应。正所谓‘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当然,谁也不能因前世的恩怨来推卸今生触犯国法所应受到的制裁。作恶必然会遭 到国法的惩治,同时还会为今后埋下无穷的祸殃。‘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奉劝那些正在作恶的人,赶快回头,或者停止恶行,忏 悔罪业;或者主动到司法部门自首,以求宽大处理。以免恶报来时,悔之晚矣。因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即使逃脱了法律的制裁,也逃不掉自己所作的恶业。 经书上云‘因果报应,如影随形’,‘纵使千百劫,所作业不亡’这都是在劝戒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可不慎啊!”

妙法老和尚的一席话说得大家无不信服,连连惊叹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这时有人提问:“这个女人前生做土匪时可以说是作恶多端,今生又为何会遇到对她如此情深义重的丈夫呢?”

“有一天夜里,土匪在打劫后回山途中,遇到一个衣衫褴褛,遍体鳞伤的小男孩在伤心的哭泣。他顿时回忆起自己悲惨的童年,于是萌发了恻隐之心。当他询 问得知小孩儿因为丢失了地主家的牛而被毒打,并还被威胁说如果找不回牛就报官,让他爹坐牢之后,十分气愤。土匪从口袋里掏出了一把钱塞在小孩手里。叮嘱他 拿钱赔了东家的牛,再和他爹做点小生意糊口,就不要再给东家干活了。小男孩捧着钱就给土匪磕头,感激涕零地说,下辈子做牛做马也要报答他的救命之恩!这个 小男孩就是这个女人今生的丈夫。所以不论她遭受什么样的磨难,他始终不离不弃,矢志不渝地关心她,爱护她。”

老和尚一番娓娓道来,令大家心中的疑云豁然散开。

“普通人由于不懂佛法,不明白因果报应如影随形的道理,一生当中都会由于六根不净,无明妄动而心随境转,所作所为善恶夹杂。如果这个女人能够接受佛 法,真诚忏悔自己往昔所作诸恶业,那么弥天大罪也会一忏便销,就好比坚冰遇到烈日,又好比釜底抽薪,断去了灾祸与不幸的来源。她如果能做到守五戒十善,每 天恭恭敬敬念一遍《地藏菩萨本愿经》,回向给前世她伤害的众生,持之以恒,宿业一定会消除,今后的命运就会得以转变。”

妙法老和尚的谆谆教导被女律师仔细地记在了本子上。大家都松了口气,相信这个可怜的女人很快就可以摆脱厄运地纠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7-10-31 11:29 | 只看该作者
宿世情执

  
妙法老和尚带着我在某大道场挂单期间,该院的尼众住持向老和尚讲述她们这儿 有两个沙弥尼,相貌庄严,20出头的年纪,出家前同是某大学的毕业生,都有硕士学位。发心出家后,诵经拜忏、敲打念唱、四大威仪,样样出色,大部头的《楞 严经》都背下来了。她们应当是尼众当中的佼佼者。然而却有一个令住持调教不过来的毛病--「同性恋」。

我把她们称作女尼甲和 女尼乙吧。起初是两个人谁也离不开谁,睡觉俩人要挨着(通铺),站队要站在一起,进殿早晚课也要一前一后,禅堂打坐、斋堂用斋都要坐在一起,这么说吧,就 是去洗手间,俩人都不分离,起初大家谁也不注意,时间久了,大众中便开始议论和注意上了。因为,就是住持派其中一个去办事,另一个也一定跟着,不让去就闹 情绪,这一发现问题不要紧,却影响到道场内所有尼众的清净。虽然大众嘴里不说,可心里随时都在注意着她俩,倒也没有发现她俩真的有不轨行为。在住持找她俩 多次谈话、甚至批评后,女尼乙开始疏远女尼甲了。谁知这一下倒坏了,女尼甲不能忍受乙的疏远,俩人之间出了争执,虽然不敢大声吵架,可俩人常常急得面红耳 赤。吵归吵,甲仍然不许乙离开半步,就好像母亲呵护刚会走路的孩子一样。据她俩说,她们的这种情感从中学刚认识时就开始了,可以说是「一见钟情」。说来也 怪,从认识就再也没有分开过。到了大学开始住校,俩人是上下铺,可常常是俩人睡在一个铺上。女尼甲对住持说:「她只要不在我的视线之内,我心里就忐忑不 安,我也觉得这不正常,可是无法控制自己的心。」

住持希望妙法老和尚能帮助解决这个难题。老和尚沉默一刻后说:「她们俩前三生是母 子,母慈子孝,恩爱至深。再一生成为夫妻,关系更加亲密,如漆似胶,厮守一生。因为淫心重,来生堕为一对燕子,朝夕不离。这对燕子把窝建在了一个寺院内的 大树上,所以天天都能听经闻法,今生才能同转为女身,聪明强记,又一同出家修道来了。好好修行,今生就可以了生脱死。如果多生以来溺于情爱的心还不能放 下,来生会堕地狱,再想接触佛法就难了。

老和尚应住持的请求,又特地为女尼甲乙作过一次长谈,当她们明白彼此因缘后,当即发愿要放下,去大殿求忏悔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7-11-8 21:33 | 只看该作者

生活里有很多烦恼,我们应该有些耐心

生活里有很多烦恼,我们应该有些耐心


佛陀旅行经过一个森林,那天非常热,又是中午。佛陀觉得口渴,就告诉弟子阿难:“我们刚才经过了一条小河,你去取些水来。”   

阿难往回走,但是他发现那条小河非常小,之前又有些车子经过,溪水被能的很浑浊,本来沉淀的泥土都跑上来了,水不能喝了。他回到佛陀身边,告诉佛陀:“小河里的水很脏,不能喝。”   

佛陀说:“不会,你再去看看”   

阿难只好照办,当他第二次回来的时侯,阿难问佛陀:“您坚持让我去,但我还是不能做些什莫让河水变的纯净?”   

佛陀说:“你什莫事也不要作,否则你将会使它变得更不纯静。不要进入那条溪流,只要在外面,在岸边等待。如果你进入溪流,你将会把水弄得更混,溪流自己会流动,你要让它流。”   

当阿难第三次来到那条溪边时,河水变的那末清澈,泥沙已经流走了,枯叶也消失了。阿难笑了,他取了水快活的回来,拜在佛陀的脚下:“你教导的方法真奇特,你给我上了伟大的一课:没有什莫东西是永恒的,只需要耐心。”   

佛陀教导我们,凡事无常,没什莫东西是永恒的,每一样的东西都是转瞬即逝的。即使是同一条河流,也没有一样的东西可以保持永恒,只要耐心,只要等上一些时侯,那些叶子将会流走,那些泥沙将会再度沉淀,那些水就会再度变的纯净。   

一条河是这样,生活也是这样,有时,生活里会有很多烦恼,但是我们也应该有些耐心。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皆解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7-12-9 01:23 | 只看该作者
治愈一切病的良药---慈悲与智慧



                                                                                                                                                                世界上的良药,每一种只能治几种疾病﹔心灵的良药----智慧与慈悲,却可治愈一切的病苦。

  人们常常叫嚷要去寻找内心的平和,其实它一直都在,从不需要你去寻觅。当你从为欲望而劳役终日的忙碌中静下来时,自然会感到它的存在。
  人们逃避家庭、城市、社会及自己的问题而逃至深山中去寻觅心内的平静。既然是要寻觅"心内"的平静,又怎么可能在心外寻得呢?
  快乐只可以在心内寻得,并不在于你身处之地方。有人花费半生积蓄往外国的海滩度假,结果却败兴而返﹔有些人却可以在水灾灾区中划艇作乐,玩个不亦乐乎。
  有人远走他方以寻觅内心的平和。但如果你心中没有平和,尽管跑到天涯海角也不会寻得到它﹔假如你心中一早有了平和,你也就没什么地方是一定要去的了。
  如果心中没有快乐,即使走遍天涯海角,也永远不会找到乐土﹔心中若然满足快乐,哪怕身在牢狱茅厕,一样可以悠然自在。
  当你的心充满祥和,去到哪里都一样欢喜自在﹔当你的心充满智慧,一花一草都令你见到真理。
  我们见到的世界只是自己内心的反映﹔在心情开朗时,见到的人都友善亲切﹔在心情烦躁时,碰上的人仿佛都面目可憎。
  我们的心影响着我们所见到的世界。拥有一颗快乐的心的人,见到的是一个值得欢欣的世界﹔内心充满仇恨的人,见到的是一个令人愤怒的世界﹔心中满是受伤的人,见到的是一个充满悲哀的世界。
  透过评批的眼睛看,世界充满了有缺陷过失的人﹔透过傲慢的眼睛看,这世界充满了低贱愚痴的人﹔透过智慧的眼睛看,你会发现原来每一个人都有值得你尊重及学习的地方。
  有智慧的人----在独处时会管好自己的心,在不是独处时则会管好自己的口。
  自知为愚者的愚者并不愚蠢﹔自以为聪明的愚者却是愚者中之愚者。
  与他人相处时,是谦虚学习的好机会﹔在个人独处时,是反思自省的好机会。
  在你的心开始懂得以智慧去观察时,生命的真谛便会在每一刻、每一地方、每一事物中向你展现。
  只要你仔细去看,即使一个醉汉或一个疯子,都有一两件东西值得你学习。
  每一个人都是你的导师。慈悲的人教授慈悲之道﹔横蛮的人教授忍辱之道。
  穷凶极恶、蛮不讲理的人是教你安忍的明师。在碰上一个这样的人时,你应该欢喜对待。你可不是每天都可以碰上学习考验忍耐的良机!
  为什么我们会在与横蛮的人相处时生气呢?因为他的嗔心唤醒了我们本身之嗔恨。当你心中再无嗔心时,面对恶人并非什么受不了的事﹔事实上,你根本不再会觉得世上有任何恶人。
  每个人都喜欢自主。但如果你在他人对你说了句什么后就大发脾气,你就是正在把自主权付托了予他﹔慢慢地,除了你自己外,每一个人都成为你心的主人。如果你向往自主的话,先去学懂主宰自己的心。
  如果你为了人家的一句话就大发脾气,或者是飘飘若仙,你的心其实是在跟着别人的话走。把自己的快乐托付在别人随便的一句话上面,是很愚蠢的一回事。
  视处处为难你的人为你发了狂疯的至亲,不要生起忿恨,应该对他更加怜惜。
  我从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视钓鱼或狩猎为娱乐。我们的生命怎么可能会透过另一个生命的结束而变得更加精彩呢?
  如果有人把你的子女抓去,玩弄一会再加以杀害,而这只是为了周末有点什么娱乐而已,你会有什么感想?我不认为你会欣赏认同这些人的嗜好。同样地,我不明白为何你会视钓鱼与狩猎为娱乐,这只是无谓的杀生。当杀害生命成为你的嗜好时,你的世界是很可悲的!
  动物需要呼吸,你也需要呼吸﹔动物需要饮食,你也需要饮食﹔动物会高兴也会悲伤,你也会有时高兴,有时悲伤。有些人说动物与人类不同,所以就可以妄加杀害,我从未听过比这个更无稽的谎言。
  一切人,一切事物都是相连的。在施予的时候,你实在是利益自己﹔当伤害另一个生命时,你是在伤害你自己。
  宇宙万物皆为一体。在你伤害大地、河川及这上面的生灵时,你其实正在伤害你自己。
  在别人做了些有利世界的事时,若能生出随喜的心,你也就是参与了这一件善行。在别人做了伤害其它生命的事时,你的认同就等于你的参与这个恶行。
  随喜是妒忌心的妙药。在他人得到快乐时,若你为他心生欢喜,你就会被他的快乐所熏染。
  单单去祈求厄运消失并无作用﹔如果你想避免痛苦,就要避免去做招致这些果报的言行。
  如果你要做的是一种善行,你不需要向上苍祈求保佑﹔如果你要做的不是善行,怎样祈求也都没什么用处。
  虔诚的人会不惜走遍千山万水去朝圣来讨心目中的神明之欢心,他们却不知道:帮助自己家门前的穷者与饿者可能会更令神明高兴。如果它们的神明是无处不在的话,他们必定也就在这里,就在他们的家门外。
  如果问题可以解决,你没必要忧虑﹔如果问题无法解决,你再忧心也无补于事。
  居住在文明城市的人,常常埋怨生活不好,有这种那种的艰辛。要解决艰辛是很容易的﹔好好看一看穷苦国家的惨苦生活,你的所谓"艰辛",突然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生命的本身并不艰苦﹔艰辛的感觉只来自你的对抗与不满。
  痛苦与疾病只是病征而不是病灶。先医好你的心灵,它们便会自然痊愈。
  所有的痛苦、疾病及障碍都源于你的贪念、嗔恨、执着、愚昧与妒忌。最有效的治疗是先医好你的心,否则你的病苦将永无休止。
  正如一个武士需要对外在的环境保持警觉性来保家卫国﹔我们必须对自己的心念时时观照来保护自己。
  在你做坏事时,少不免会东张西望,避免给看到。其它人看不看到其实只是其次,最重要的是你的心会看到,而你没可能可以逃避自己的心。
  根部有毒性的树所长出的花、果及叶也都是有毒的。同样的,任何由贪执及仇恨所驱使的念头、语言或行为都只会带来痛苦的果报。
  心是所有行为及其成果的根源﹔由一个充满仇恨及贪欲的心所引发出的言语、行为及念头只会带来痛苦﹔相反地,一个慈善的心所引导的身、语、意运作皆会带来福乐。
  你没可能打败所有的敌人,但在你打败了心中的我执时,基本上就等同降伏了所有仇敌。
  我执是把我们与痛苦系在一块儿的枷锁﹔在我执被放下时,真正的解脱自在就在跟前。
  风雨并不能损大石之分毫﹔恶言及攻击并不能伤害一个"无我"的人。
  一个"无我"的人已经超越了嗔恨、愚痴、妒忌及执妄的层面。他是一个享有真正之快乐的人,因为世上的痛苦,不可能伤害一个"无我"的生命。
  放下一点点执着,你便会有一点点自在﹔放下多一点执着,你会有多一点的自在﹔在完全放下时,你便会体验到完完全全的欢喜自在。
  很多国家尝试以战争来达致和平,我倒想知道这其中的逻辑性。
  以战争来争取和平,其可行性和以油去灭火一样高。
  用暴力及权势争取回来的名利地位并非什么大成就。畜生所做的也不过是如此!
  任何以仇恨作为动机的言行,永远不可能成为化解仇恨的一种方法。
  在一场纷争中,不论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一宗家庭纠纷或只是一场打架,其实永没有对的一方,凡有参与的都是错的一份子。
  解除核武器并不会达致和平。当人在被嗔恨心支使下,即使用一块石头也可以杀害很多生命。只有解除嗔恨才可以达致和平。
  由心开始,从心着手,净化心灵,才是达致和平的唯一有效方法。
  善心是唯一的和平之道。在没有善心的时候,你没可能有内心的平和﹔在连你都与自己过不去的时候,哪有可能达致整个世界的和平呢?
  在你完全放下嗔恨的一剎那,你眼中的世界就变得和平﹔当每一个人都放下嗔恨的时候,整个世界就会变得和平。
  内心与外在的世界并非两回事。当每一个人心中都再无仇恨时,世界和平就自然地会展现在面前。
  你不一定要是英雄豪杰才能拯救这个充满暴戾的世界﹔你只需要以慈悲心对待你遇到的每一个人,这个世界就已因你的存在而变得祥和了。
  要令这个世界变得美好,并不需要大声弘扬什么理念,只需要令自己成为慈与悲的化身。当心中洋溢慈悲时,你就象一盏明灯,照亮了周遭的人﹔当他们心中的慈悲之灯被燃着时,自然会再燃亮更多的生命!
  慈悲心有点儿像感冒病----在你沾上了它时,你周围的人很难不受牵连传染。
  在弘扬慈悲精神的时候,你不需要向别人灌输什么教育﹔当你的心有了慈悲之时,他们自然会察觉到,他们心中的慈悲自然会被唤醒。最有效的教育往往不需要说话。
  当你是对的时候,你并不需要说什么﹔在你理亏的时候,不论你说什么也没用!
  有人说过:"如果你是对的一方,你没必要发脾气﹔如果你是错的那一方,你没资格去发脾气。",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来自他人的言行,并不可能对你造成伤害﹔你之所以感到受了委曲,只因为你对这些言行介怀。
  受到他人无理的迫害,固然是你的不幸﹔但如果你以仇恨心响应,则更加加深了你的不幸。
  仇恨并不能伤害到被恨的人,只会伤害到自己。
  想想看:在发脾气的时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不太好吧!哪为什么把仇恨带在身上呢?仇恨对你与别人都没有用处,它只是一件不论带多短的时间与旅途都嫌太笨重的一个包袱。
  憎恨一个人是一种很费神的事情﹔如果你不喜欢这个人,何必为他费神呢?如果你喜欢这个人,哪又干吗要去憎恨他呢?
  在他人做了令我们不快的事时,我们往往会去憎恨他,就好象憎恨是一种报复似的。要去恨一个人需要不少精力,而仇恨只是一个沉重的包袱,每一分一秒都在伤害自己,却不会影响到被恨的对象,哪又有何意义呢?
  为什么没有人会对一块石头大吵大闹呢?因为石头的静默令挑舋生事者无从入手。在你可以像大石般沉默时,生事者迟早会失兴致而另去他方。
  心如如不动,不理他人对你说什么或做什么,就像是安坐于有毒的刺藤丛中一样:虽然你不能令刺藤消失,但起码不会给它刺伤自己。
  谦卑并不等于懦弱。谦逊其实是世上其中一种最大的力量。试想想:傲慢与谦卑,哪一样较难做得到?
  骄慢并不会令你得到他人的尊敬﹔谦卑反而令人尊敬。
  一个真正谦卑的人不只是对他人谦卑,即使对一条虫、一朵花,也会谦卑尊重。
  最不中听的话,往往是对你最有帮助的指引。
  对一个不明生与死的人来说,人生是一种很令人烦恼的事情。
  学习去思维生死----开始的时候这会令你不安,但当你克服了对它的恐惧时,思维生死只会使你的生命越来越灿烂丰盛。
  提醒自己死亡随时会来临,就是策励自己不要枉过每一天。
  你认为日落是一种人生美景,我只觉得它是一个提醒我,又向死亡踏前了一步的时计,叫我好好的善用剩下来的生命。
  死亡并不可怕。有生就必然有死﹔自出娘胎,我们每一分钟都在朝死亡步近。真正可怕与可悲的是:在生与死之间没有做过什么。
  死亡本身并不是一件好的或者坏的事情,只是自然变幻的一个程序。对一个没枉过一生的人而言,死亡的确没什么可惧的地方。
  死亡之可怕,只源于你对生命的执恋。
  对一个可以随时面对死亡而无惧无悔的人来说,生命中再也没有什么可以伤害到他。
  与其抱怨不能令自己长生不死,倒不如好好令生命之旅程不枉一走。
  万事万物无不在变幻当中。把生命与快乐寄望于事物的常久不变上,无疑只会令生命中的每一天都面对失望。
  万事万物均依因缘而自然发展:先是产生,然后维持状况一回儿,最终就改变消失。尽管你大哭大闹,它们还是一样会变幻消失,这只是自然的规序,并非好的或坏的一件事。在你明白并接受了这个自然法则后,你的生命就会好过得多了。
   在欣赏电影的时候,我们会投入其中,全神贯注,甚至因受到剧情牵引情绪而大哭大笑。但想想电影是什么?不外乎红、蓝及绿色的变幻光束投射于白布上,再配 上些声音而已,却令观众信以为真,把剧情发展视作最重要的大事。同样的,生命中之苦与乐也不过只是一系列的变幻景况,维持并不太久,只是当事人困在局中, 才感到是天大的事情而已。我们当然要尽生命中之责任,却毋需过于介怀成果﹔生命也不外乎是另一场电影而已!
  快乐之道其实很简单----生活顺景时,要知道福乐并非永恒﹔生活不遂意时,视困境为过眼云烟。不要把这些体验看得太认真,要知道苦与乐来来去去,变幻不定。在看透这一点时,你就可以自在地旁观,世事翻腾反复而不扬一条眉毛。
  在你能把宇宙万事万物皆视为梦幻泡影时,你将永不会再感受到痛苦与束缚。
   小鸟在唱,小狗在吠。小鸟只不过鸣唱,小狗也只不过在哮吠。这些只是声音,不多不少,不好不坏!但你的心却在批述:"呀!这鸟鸣实在悦耳!", "那狗吠声真令人心烦!"。引致你兴奋或厌烦的并不是鸟声或狗声,问题出在你自己的心上!要做一个快乐的人,你只需知道:"这是小鸟的鸣声,那是小狗的吼 声!"就足够了。
  乐听赞美,不喜他人的批评﹔心欲名利,不欲失去它们﹔这些心态就像锁链一样,把我们与恒久的内心痛苦连在一起。只有在超越它们时,我们才可能体验到自在与快乐。
  你的心不停在说:"我需要这个!我需要那个!"不要理会它的要求。你早已拥有你所需要的一切,但你却永没可能得到所有你所想要的。而我可以向你保证,即使没有它们,你的生命也一样可以很自在快乐。
  过一种简简单单的生活,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快乐的秘密不过如此而已。
  要为自己创造一个快乐的生命其实很简单,你只需要两种材料:一个简单的生活方式和一颗满足感恩的心。
  与其对不能得到的欲求耿耿于怀,倒不如对你已经拥有的满足感恩。
  人生最大的财产是健康,最大的财富是心足,最大的胜利是无嗔,最大的成就莫过于不论在何时何地都能悠然自得。
  要令自己在生命中永不失望,最好的方法是不要对人对事有所希求﹔在心中没有欲求的时候,生命就不会再有失落。
  欲望与执恋是令我们感到痛苦的原素。在消除了此二者时,我们几乎没可能会不快乐自在。
  人总以为拥有的愈多就会愈快乐﹔事实是要求的愈少才会愈快乐。
  还未"拥有"的人为了争取而受苦,早已"拥有"的人为了不想失去而痛苦,你看:"有"与"没有"和快乐与否并无直接关系。但世人都穷一生去追求欲望,这其实是不是有点傻?
  快乐与拥有多少物产并无关系。在你缺乏财富时。你日思夜念要得到它们。在你拥有财富时,你会日夜担心怕失去它们。你见过一个快乐的富翁吗?他们其实与穷人一般痛苦。要寻找快乐,你必须找对地方----自己的心。
  人们总以为财富与名气等于快乐。如果你心里已充满了快乐,你根本不需要名利﹔如果你心里没有快乐,纵管坐拥全世界的财富与名利也都没有什么意思。
  如果你只懂得终日劳碌于争取更多的金钱及保护你已有的财富的话,它们对你其实就已没有什么真正的好处了。
  如果你真的想常常快乐,就不要把快乐建基于你所拥有或所缺少的事物上﹔视你的财富、你的房子及车子都是向别人借来的,好好利用它们,但不要执恋它们﹔哪你自然会享受一个简单但快乐的一生。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追求快乐而做的,但往往是在我们放弃刻意追求快乐而做种种事情时,它才会悄悄来临。
  一个火把可以点燃更多的火把而不失本身之火焰。快乐就如火焰一样,你可以不断施予别人快乐,却不会因此而牺牲自己的快乐。
  快乐就像一盏油灯。当灯被点亮时,它不需要向黑暗说:"让我来照亮你吧!",它不再需要做其它的什么,房中的黑暗角落自然就会被照亮起来。同样的,当你的心中充满快乐时,你不需要刻意地去做什么,你周遭的生命也自然会被照亮。
  他人的话----不论说的人如何伟大,对你都没什么真正的益处,除非你把他的智慧变为你自己的智慧。
  先弄清楚慈悲与智慧的种种,然后仔细地思维内里的深义,最后把它们用在你的生活中。你越运用它们,你就越会感到它们是达致快乐的路向。在最后,你自己变成了智慧与慈悲,你的举手投足都就是悲智的表现。
  我所说的对你并没有一点用处,除非你把它刻在你的心上,而不是单单记在脑袋中。在你能做到这一点时,你的所有心念、行为及谈吐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反映它们,你的每一句话,甚至你的举手投足都成为对整个世界的开示。这个世界将会因为你的存在而得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4 19:23 | 只看该作者
圣严法师:如何和不喜欢的人相处

  
      中国人常说的“人缘”,日本话称为“人气”。例如,有的明星在戏里的演出不一定很出色,但是他有某种特质,无形中会吸引许多影迷,很受大家欢迎;有的明星 则没有这种特质,但他的戏演得好、歌唱得好,所以还是会有许多戏迷、歌迷支持他,这是因为他透过美妙的歌声、精湛的演技,或是他的看法、想法与大家结缘, 所以大家都喜欢他。

  像我透过写作、演讲,也和很多人结了缘,因此我走在路上时,很多人见到我就会说:“你是圣严法师吗?我看过你的书。”我虽然不是直接与读者面对面,而是间接透过书本作媒介,也算是与大家结缘。

  从佛教的观点来看,这就是“缘”。如果结的缘是好缘,别人自然会主动亲近你,喜欢和你做朋友;如果结的缘是恶缘,别人就会讨厌你,不愿意和你合作。所以,如果大家都不喜欢你,或许就表示你平时不愿与人结善缘。

  彼此有缘的人相处在一起,必然感到亲切、欢喜;遇到和自己无缘的人,光看对方的模样就觉得讨厌,他的一举一动,都让你不顺眼、不喜欢,甚至连发型和动作都可以嫌弃。

  其实问题并不一定出在对方身上,因为喜欢或讨厌是主观的感受,有些可能是你自己从小养成的观念,有些则可能是过去的经验在脑海里留下的印象。例如,看 到三角脸的人,就联想到毒蛇的头是三角形的,觉得很可怕;看到瘦长的脸又联想到马脸,觉得很难看;看到圆形脸,又认为是烧饼脸,不雅观,无论看到哪一种脸 型,都一样有意见。又或者,某类型的人曾经在某个机缘下,带给你很不舒服的感觉,从此以后,看到这类型的人你就觉得反感。

  由此可见,喜欢或不喜欢,可能起因于自己在过往的经验中,在某一时刻停驻过心头的记忆,也可能是过去世所带来的好恶,以至于见到某类型的人、闻到某种味道、听到某种声音,都会产生自然的心理反射作用。

  所以,如果某个人让你觉得很讨厌,可能是你过去世没有和他结善缘,或根本结的就是恶缘;也可能是你在这一生中,没有意愿要与这类型的人结缘。但是,你 讨厌的人未必会真的对你造成不好的影响,那只是你主观意识在作祟,导致你排斥、不愿接触对方;如果对方也有同样的回应,就会造成互相敌对的局面,渐渐地, 自己就变得没有人缘了。

  当我们遇到不喜欢的人时,不妨这么想,就是因为自己前世没有和对方结善缘,所以这一生他老是来烦你、整你、让你难过,但这些困扰可以让你有更多磨练的 机会、成长的空间,你反而应该感谢他。即使你善待对方,对方还是对你不好,你仍旧要继续与他结善缘,因为既然过去未曾与他结好缘,此生更应该与他结善缘。 如果能有这种观念,即使见到自己不喜欢的人,也会觉得对方是来成就自己的菩萨。

  所以,如果别人对你不好,你仍然要善待他;如果别人伤害你,你仍然要一本初衷地照顾他;如果别人欺负你,你应该要原谅他,这就是“广结善缘”。如此坚持下去,别人便会逐渐被你的态度所转变。

  也许此生你一直付出,都得不到对方正面的回应,但还是要继续和他结善缘,这种缘叫“来生缘”。毕竟连草木、动物都有感情,更何况是人呢?只要心存善念 不断地付出,对方一定会转变,即使今生不转变,来生也会转变。所以,只要抱持著与他人结“来生缘”的信念,便不会觉得和自己不喜欢的人相处是件苦差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4 20:18 | 只看该作者
闻思净罪 ——晋美彭措法王开示:男人与女人之间的贪著
世 间上的痛苦和快乐都是由于自己的业力所造成,尤其痛苦的根本就是贪嗔痴等三毒烦恼,如龙猛菩萨所说:"贪嗔痴及彼,所生业不善;不善感诸苦,恶趣亦如是。 "那么远离烦恼所招感的果报与前恰恰相反,实际上就是快乐。在我们所造的业中搀杂有贪嗔痴成份的都是恶业,断除贪嗔痴以后都变成善业。此窍诀的中心内容就 是说明贪嗔痴是一切祸害的根源,如果真正断除了贪嗔痴,暂时和究竟的安乐都能得到,因此断除贪嗔痴对于凡夫来说,实在是至关重要。


广义的贪心是指对轮回中色声香味触等一切诸法的贪执。前面已经屡次指出,不管是有情世界中的帝释天或转轮王等,或是器世间的三千大千世界都是无常的本性,因此轮回中诸法都为痛苦和无常所摄,我们对轮回中一切盛事、妙欲等都不能生起贪心。


在传统说法中,所谓的贪心是指青年男女对异性所生的贪染心。其实这也不一定都是青春少年,不少已是风烛残年的老人也会生起 贪染心,特别是早年熏习比较严重的老人,其贪心也象烈火一样炽盛,藏族有一种说法叫:"虽然已经老态龙钟,但他还是喜欢美丽的姑娘。"但是,无论是男人还 是女人的身体,都不值得依赖,都是空性,都属于痛苦和无常,是不清净的法,所以没有任何值得可贪的。


男人与女人之间互相吸引贪著,这贪欲是一切祸害的根本,虽然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但并没有进行认真缜密的思维。


  
无论是希求往生极乐世界还是获得阿罗汉的果位,有 世俗贪心的人是不可能靠近,更不能达到这种目标。贪心炽盛的人,完全无法忆及极乐世界的功德,比如一个年青的男人正苦恋着一个女人,这时死魔突然来到其面 前,他根本不会观想、祈祷阿弥陀佛,而是一直贪恋着女友,在此痴迷不舍的心态中死亡、趋入中阴、然后转世。虽然已经隔世,但在贪执心的束缚与驱使之下,那 么他的来世就很有可能会变成是女友身上的小虫,重来这个苦难世界感受无量的痛苦,这种人已经失去了往生极乐世界的机会,因果丝毫不爽。


贪心也是一种颠倒的心态,只要作详细的观察,人的身体实际上是一切不净物的来源,它经常 产生和排泄的都是一些肮脏污秽的物质。如果身体每天生产美食、甘露等洁净的事物,我们也还可以贪著,但是人身上的九窍流出的东西全都不洁净,不论是头上的 垢屑、口中的唾液、面上的鼻涕,还是身上的汗垢以及肛门流下的污秽粪便,并无一丝能够分析为清净,所以人的身体本来就象是一个不净物的滤器。人的身体也是 由血、肉、肠、骨、髓、鼻涕、口水和大小便等三十六种不净物组成,如果里里外外详详细细加以观察,除了不净物以外,再无清净可爱之处,根本不值得拥抱、亲 近。


男人和女人,不论穿著的衣服如何华丽,如藏人穿的是氆氇或羊羔皮,并以珊瑚、松耳石等宝 贝作装饰,并在脸孔上涂脂抹粉,这样外表看起来虽然好看,但如果其身体被戳一个洞,那洞中流出的物质就能把她全身的衣服都污染;又如把一个人的内脏掏出 来,那么旁边所有人的妙衣都会被搞脏,如果以一个人的不净粪染污了清净的衣服,作为正常人谁也不愿意再穿,所以每个人的身体都同样污秽不净。由此,你们认 真想一想,对人的身体有何可贪可喜的呢?不管是对男人还是女人的身体,真正要做详细的观察,确实没有什么值得为之贪恋。


如果我们特别喜欢异性的容貌,就象从前一个婆罗门女对某男子生起了不可抑止的贪心,结果这贪心致使她濒临死亡。众多经典中讲,一般女人的贪心比较强烈,但男人的贪心有时也不可想象,他们之中也可分为上中下三等,如释迦牟尼佛曾讲过他的眷属当中难陀的贪心比较深重。


譬如有些女众,看到一个长得比较可以的男人,就无法自控地欣赏他的一举一动,如果你特别 喜欢他的脸孔,那将他的鼻子割掉后,你也应对其余部分生起贪喜心,但这时你为何不再贪爱他脸上的其他部分?如果他的脸真有那么好看,那么割下鼻子、耳朵 后,你也就不再喜欢看到他,甚至一想他就会恶心、呕吐。这时,对身体的其它部分你为什么就不贪了呢?


同样,女性不净的身体,男性对之也生起贪心。如果是真正的五部空行母,其身体中自然散发俱生的妙香,而世上平凡的女人却只 能不断地在身体上涂抹香水,可是某些贪心比较大的人嗅到女人身上涂敷的妙香时,也会油然生起贪心。如果你真正喜欢妙香,那你应该去享受大商场中陈设的各种 高级香脂。你为什么只对女人身上所涂抹的妙香会生起特殊的欢喜心呢?实际上几百个女人坐在一起也是臭哄哄的。


男性与女性之间喜欢互相注视,但如果你经常喜欢欣赏异性的容貌,觉得他的脸是那么好看, 那我们可以把他脸上那层比较细薄的皮肤削开,这时皮肤没有过后,那你还喜欢看吗?同样,如果你喜欢他的身体,那把他身体外面的皮肤削开,再把他里面的内脏 掏出来,这时再看看你到底贪的是什么地方。


如果把外面皮肤削完过后,再把这个血肉模糊的身体放在你面前,那你这时只会是感到非常恐 惧,根本就不会生起贪心。既然如此,我们现在知道你是对异性外表这层如莲花花瓣般非常细薄的皮肤生起了贪心,因为对整个身体的内内外外进行了观察,除了不 净物与薄皮以外,就再也没有别的了。如上分析,既然你对那些没有任何意义的对境生起贪心,确实是很不值得,是一种颠倒和愚痴。


如果男人对自己的女朋友生起了欢喜心,或者就象那些结了婚的人一样,自己有了一点儿财产 时,就会为自己的妻子购入众多珊瑚等珠宝首饰,他害怕若不满足妻子的贪欲,她就会投入别人的怀抱。所以有些人为了使女朋友生起欢喜心,会为她当牛做马,但 他们这样辛辛苦苦根本就不值得,因为实际上他所喜欢的这个女人,除了外表和装饰等微尘组成外,就再也没有什么值得为之贪恋。


贪欲心的本性是始终无法得到满足,越享受欲乐越会增上贪心,犹如干柴烈火。从未经历过男女间贪欲的人,虽然心中会有贪欲,还不会严重到不可抑制的程度,但如果享受一次贪欲后,就会越来越希求继续享受,结果不断地增长贪心,始终没有满足的时候。


有些人很天真地认为,自己只享受一次贪欲就足够了,但这样断绝贪欲无疑是异想天开,如同饮用盐水只会越喝越口渴,越享受贪欲越增上,永远也无法满足。


假如在世间上享受贪欲会得到满足,那在我们一生中也曾享受过数以千次的各种妙欲,在这个 无始无终的轮回中,我们也享受过无数次的妙欲,可以确切肯定并不存在一个不曾享受过的贪欲。以前享受过了但今日我们的贪欲还在不断增长,并没有随着时间的 推移而减轻,故我们应该依靠佛教的对治法来加以断除。


六道众生中除了地狱众生外,其它的众生如傍生和人等都有不净行,即使那些渺小的动物也同样追求贪欲,但欲壑难填,看到它们也是非常可怜!所以无论有情转生到三界中的哪一个地方,愈享受世间贪欲,将来愈无法满足,对此我们应该依靠有效的对治法来断除之。


其实我们认真去观察贪欲时,男欢女爱乃至于世间上最诱人的妙欲都是有为法, 是无常的性质,无有任何意义。即使一生之中都沉浸在不净行之中,也无法得到满足,最后得到的苦果却需要多生累劫去承受,这种诱人的贪欲除了把众生引入三恶 趣外,对往生也没有任何的助益,依赖贪心,不但所得的安乐甚少而短暂,而且今生和来世获得的痛苦众多又漫长。比如拉马车的牲口,它为了在路边吃一撮草,却 遭受到不断地鞭挞。所得的利益只有一口草那么少,但自已却感受巨大的恐怖与痛苦。得利少,苦更多,世间贪欲就是如此


享受世间妙欲犹如服食甜蜜的毒药,享受时异常甜美可口,但吞下肚后却会丧失宝贵的生命,结果与当初的期望恰恰是相反的。只要已经享受过任何一种贪欲的快乐,其业力一定会与之形影不离,这种痛苦的果报纵经千百劫也必定会成熟。贪欲实际是一切痛苦的根本。


我们在世间享受如白马过隙一样短暂的快乐,但痛苦却是遥遥无期。比如两个出家人触犯了淫戒,他们当时所获得的区区安乐不足挂齿,但将来遭受的痛苦却是无穷无尽。他们不但违犯了别解脱戒而且毁坏了密乘戒,即违越了密乘十四根本戒中的第五条根本戒。


我们贪着世间的妙欲,就如野兽贪着琵琶的妙音时被猎人趁机射杀,同样只要贪着世间妙欲则 会危在旦夕之间。我们所贪爱的色声香味触等妙欲,实际上是把我们引入地狱的因。如果我们能无误通达各种痛苦的果报,如亲见地狱阎罗卒执持利器追杀那些罪业 众生后,那我们就不会再去造恶业,也绝对不敢再对异性生起贪恋之心。


痛苦的果报一直如影随形地紧跟着我们,但我们却仍然恍惚迷离,不知警惕,因此世间人是愚不可及、非常的可怜。无始以来,正是贪心把六道众生束缚在轮回中无法得到解脱,因此我们现在若不运用殊胜的智慧来对治贪欲,那么将来也会感受无有休止的痛苦。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贪欲具有令人不寒而栗的过患,同时也对世间上贪欲粗重的众生生起无比的悲心。我们也应该这样观想:凡 夫为了享受这短暂的安乐,其代价却是三恶趣的痛苦,心坎深处自然对他们生起强烈的悲心。我在一个作明佛母的赞歌中曾这样唱到,业力深重的人将非常珍贵的戒 律也换成一刹那的淫乐,这种人真是可怜!


  
如果在一瓶清凉的甘露中放进一点点不净粪,由此甘 露也即刻变成令人作呕的不净物,那么再也无人问津了。同理,如果一个人心中隐藏着极猛烈的贪欲,则终其一生也无享受快乐的机会。麦彭仁波切在其它教言中 讲:"如果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已经被女人所控制,别人也会时时传扬他的过失,自心也不可能转移到善法方面来。"


如果有人已经通达烦恼的本性,他就可以依靠如理如法的对治来断除烦恼获得解脱。这里所谓 的对治,也就是在胜义中一切烦恼犹如虚空,远离一切戏论,在名言(世俗)中,烦恼如幻如梦,显现而无有自性。明了以上道理之后,此人便是证悟了烦恼的对治 法。如是我们恒时修持烦恼的违品,则烦恼会自然灭尽。


若对外境与自身执著为端严美妙,就会生起剧烈的贪心。比如以为女人的身体娇媚可爱,这种 非理作意再三生起后,相续中的贪心就会象大海中的波浪一样重重无尽,不可抑制。在此世间,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大多仰慕异性的姿容,但当我们用智慧去观察 时,则不管是自认为多么殊妙的外境,其实都并无任何可爱的地方。


我们所贪执的人身,本来是大便小便、脓血、鼻涕以及各种小虫等不净物构成,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现量见到。一旦我们亲见这 些不净物排泄出体外时,都不会产生起愉悦的心情。实际上人的身体就是一个装满各种污秽不净物的肉皮口袋,既然当我们见到一块普通粪便时也不会产生畅快感 觉,那我们怎么会对充满一大堆不净粪的身体生起贪染之心呢?


对于你所贪爱的人,假如他身体的一部分残缺以后,你是否还会象原来一样喜欢他呢?如你所贪执的这个男人或女人的鼻子没有 了,或者是眼睛、耳朵没有了,我们看见他都是不会生欢喜心的,至于由各种不净物聚合成为一体的这个人身,我们为什么还对它产生欢喜心呢?根本就不存在产生 欢心的对境。


其实我们所贪执的人身也是由各种体细胞聚集而成的,比如你所贪着的某人的大眼睛,实际上也就是由晶状体、捷状肌、角膜等物质所组成的,如此分析之后,人身中也就不存在欢喜心的对境了。


在此我们再回过头来分析一下能贪执的心,如一个男人爱上某女人而结为夫妻,开始时认为她 青春美丽,不可方物,但过一段时间后,他就不再情意看到自己的妻子,当初他非常贪爱的妻子现在已经毫无吸引人之处,于是他又开始追求别的女人了。实际上以 前他所钟爱的女人,与今天他所讨厌的妻子同为一人,根本就无有任何差别。


因此有贪心的这种人,就如疯子,那狂乱的分别念就象是风中的绵絮一样飘忽不定,今天追求 甲,明天喜欢乙,以前他喜欢的美人,后来他会认为过于平凡。假如美丽的本性真实存在,那么你的心情为何前后有如此巨大的变化?不应有任何变化。以前所喜欢 的人也应该永远喜欢,并且你所喜欢的人应该得到全人类的一致认同。但事实并非如此,如某女以为某男的眼睛勾魂摄魄,非常迷人,但另外的女人对此并不表示欣 赏。


在我们房顶上的一些小鸟的贪心强烈,它们也经常象人一样舍弃旧友结交新朋。但在我们看 来,这些小鸟并不美丽,在形相上它们彼此之间也并没有任何差别。我们人也是同样的道理,比如对于同一个女人某人会认为她好看,但另一个人则会认为她一点也 不好看,但实际上这都是由于自相续的分别念在作怪,如果是牦牛看到这个女人后,心中根本就不会有好与坏的评价。


本来本性并不存在的东西,但贪心重的人反而执著为实有,如是对女人的身体生起贪心,而在离贪的瑜伽士或一个不净观行者看来,女人的身躯一点也不美丽动人,对此一丝一毫的贪心也不会生起。我们对外境的诸如名闻利养等一切贪着也是同样的道理。


又比如,对于污秽的不净粪,人类会感到恶心不愉快的,但在狗与猪看来却是一种美味可口的食品。因此对于好、坏等判别全是众生的分别念而已,这与疯子的心念无有任何差别。


作为人身的五蕴本来是无有任何实义,五蕴聚合也无稍许实义,并且它还是三大痛苦的本性, 是刹那生灭的法犹如闪电。若详细观察后,就会知道轮回一切诸法皆是苦的本性、空的本性,并无任何东西值得贪恋。从身体的五蕴乃至器情世界中的一切本无可贪 之处,但凡夫因分别念以为外境实有存在,就这样将自心捆缚了,于是给自他都带来巨大难忍的痛苦。本来不净以为清净,本来痛苦当作安乐,本来无常执为常有, 如此给今生来世带来无尽的痛苦。


在此主要宣说了对治贪心的窍诀,其实也可以此类推其余的烦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8-6-20 12:47 | 只看该作者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8-11-8 10:58 | 只看该作者
无常观

      
凡是存在的都是无常

        所谓「常」就是永远不变、不会衰败、甚至也不会消灭、死亡,永恒长存的,叫做「常」。既然是无常,就表示它是会改变、转变、衰变的,甚至到最后也一定会消灭、死亡的,这叫做「无常」。

        世间凡是存在的都是无常的,不是永恒存在、永远不变的。所谓「凡是存在」的,那就无所不包,因为宇宙之间所谓的存在,有属于有形的物质存在,我们眼 睛看得到,耳朵听得到的都是;再来就是无形的、精神方面的,也是属于存在的一种,譬如我们的思想、观念、学问、学识、念头,都不是永远如此,永不改变;我 们的心念时时刻刻、剎那剎那不停的转变,我们即使拥有固定的思想观念,可是遇到某种机缘,思想观念也会改变,这是属于无形、抽象方面的无常。那么,心外之 物,譬如我们的身体,属于物质界,也是无常的,是由细胞组成,而细胞却是不停的在新陈代谢,因此我们的身体当然也会跟着无常。我们的身体从初生的婴儿体, 到童年、少年,经过了青壮年,然后就会趋于衰老,甚至病变,到时候一定会死亡 ── 所谓肉体的生、老、病、死。其它譬如桌子、椅子、田地、房子等种种器具物品,时时刻刻也都在衰变当中,不可能永远保持固定的形状,这就是所谓器物的「生、 住、异、灭」。至于山河大地、地球、太阳系、银河系,甚至整个大宇宙,也都是时刻在转变衰败,最后也会趋于毁灭,这就是「成、住、坏、空」。不管是精神界还是物质界,都是无常的,人最后会死,物最后会灭,这就是无常的道理。

无常观


        佛教讲的「无常」,往往是指人的死亡,所以佛教的无常观,其实就是对「死」的看法及观念。这里引用一些譬喻故事来解说:

        在佛陀的时代,佛陀就强调无常感的重要,并常引用「四种马」来譬喻众生感觉「无常」程度的不同。

        第一种是「良马」,所谓「良马见鞭影而跑」。这种马很聪明,看到主人的马鞭,就知道要跑,不可以再慢吞吞的走了。

        第二种是「好马」,虽然没有像良马那么聪明,可是主人的马鞭碰到牠尾巴的毛端,牠就知道要跑。

        第三种是「庸马」,这种马就比较迟钝了,必须等到马鞭打在身上觉得痛了,才吓到、晓得要跑。

        第四种是「驽马」,这种马最迟钝,马鞭打在身上痛入骨髓,才晓得要跑。

四种不同程度的无常感

        这四种马譬喻四种对「无常」不同程度感觉的人。

        第一种人,他看到花开花落,就体会到人生的无常,看到火葬场烧死尸的浓烟,就感觉到生死事大,就会去思惟「人,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死了还有没有死 后的世界?如果没有,那就一死百了;如果还有,死后会是怎样的世界?是苦?是乐?」他会去思惟这个问题,而想要去了解它。如果真有死后的世界,那么他要追 寻绝对安乐的世界。这种人在佛门是根器比较敏锐的,只要看花朵开了,虽然生命非常灿烂,可是经过一段时间,花朵枯萎了、凋零了、掉落了,他当下就感觉自己 跟花朵一样。

        第二种人,他看到送葬的人群、或是棺木、灵车经过,就体会总有一天自己也会这样,所以引起学佛修行的心。

        第三种人,必须让他看到自己的邻居或朋友的死亡,或者参加了朋友的葬礼,才体会到总有一天也会轮到自己,因此想到非修行不可了。

        第四种人,必须等自己最亲近、最关心、疼爱的人,譬如自己的父亲、母亲或兄弟死去了,他才会警觉到自己不久也会像他们那样。如果连亲人死亡,也没有 深切的感受,直到自己年纪衰老,重病在身,才感觉无常,这是比较迟钝的人。若是连自己老病来临,也不觉得无常已经迫在眉睫,那真的是毫无无常感的人。没有 无常感的人比较没有宗教情操,也不会去追求宗教的信仰并进一步修行。

阎罗王的来信

        在佛门里面所谓老实学佛、老实修行的人,必定有一个重要基础, 就是无常感很重;所谓「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并不是等到人老或者重病才想到无常,即使年纪轻轻,身体健康,他也会觉得无常就在眼前,这就是无常观深厚的 人。他会积极的去学佛、修行,如果不精进的话,是不可能成就的,何况要在今生今世解决生死轮回,那非修行不可,因此可知无常观的重要。

        在此用「阎罗王的来信」作譬喻:有一位老人家去世了,他的神识︵一般世俗人讲的灵魂︶来到阴府阎罗王面前,阎罗王根据老人家的生死簿而判定他的罪 业,阎罗王告诉老人家:「你在世的时候,可说恶多善少,应该受某种刑罚。」老人家当场惊吓的不得了,就哀求阎罗王说:「阎罗老王爷啊!你如果早通知我的 话,我就可以改过, 行善积德,也不至于今天来到这里受你的审判啊!」阎罗王就说了:「我早就通知你了,而且不止一封信、二封信,好多封啊!当你头发白的时候,是我通知你的第 一封信;当你牙齿摇动,是第二封信;当你眼睛模糊,耳朵听不太清楚的时候,是第三封信了。我通知你已经很久了,是你自己没有注意到!」当阎罗王说完这些 话,跪在老人家旁边的这位年轻人就说:「阎罗王啊!你通知他好几封信了,可是你还没有通知我呀!怎么也把我叫来呢?」阎罗王就说:「我通知你的信也已经好 几封了,你还记得吗?当你同班某同学被水淹死,那是我通知你的第一封信;当你的邻居、跟你同年龄的某某被火烧死,是我通知你的第二封信了;当你的表兄几年 前遇到车祸死亡,是第三封信啊;你村庄的某位年轻人刀伤而死,某一位少年人因患重病而死,是第四封、第五封信啊!我通知你的几封信,老早就寄出去了,你怎 么没有警觉呢?」

莫谓老来方学道,孤坟都是少年人


        「莫谓老来方学道,孤坟都是少年人。」我们常以为人老才会死、生病才会死,其实不然,无常来临就会死,不论健康、生病、老年、少年都一样。何况,死 本来就是必然的现象,有生就有死。跟死没有缘份的人,世界上一个也没有,这个地球上大约有六十亿人口,在一百年之内都会死,当然会有少数还活着,但再多过 几年,也非死不可。一般人对死都非常忌讳,有人看到死、听到死、想到死,都说是不吉利的,所以大楼电梯很少有四楼的号码,医院里面也没有四号病房,这就表示人对死的恐惧。但是再怎样恐惧,也非面对不可,逃避它最后会被死所逼迫而痛苦;如果积极的面对它,就有可能解决它、超越它。所以我们学佛的人,不可以逃避,要正视死亡。

        很多出家人,尤其是高僧大德们,往往以一个大大的「死」字贴在床头,特别是眼睛容易接触到的地方,时刻提醒自己,是否已经超越了死亡?当我们死的时 候,如果是精进修行的人,或许不至于堕落三恶道,还可以出生人道继续修行;或者他愿生极乐世界的心是决定性的,且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他就会往生极乐世 界。不然的话,所有的人死亡的时候,他的神识一定会再受阎罗王审判,再受六道轮回。

念佛超越阎王关

        所谓六道轮回,往往是在三恶道比较多,任你有拔山盖世的英勇、有掀天揭地的才能,但是谁能避免在阴间与阎罗王面对面对簿呢?只有超然世外,念佛愿生 极乐世界的人,不只免于跟阎罗王见面,甚至能使阎罗王对他恭敬礼拜。凡是念佛的人,不但鬼神不能害他,阎罗王也不敢请他来;除此之外,上自王侯将相,下至 贩夫走卒,都要经过阎罗王这一关,也因为如此,佛教才重视死,重视无常,目的是要超越它。

        我再引用几则故事,来证明念佛人令阎罗王敬重的事迹:

        唐朝时,有一位名叫房翥的人突然死亡了,他的神识来到阴府,阎罗王就跟他说:「根据生死簿,你曾经劝一位老人家念佛,现在这位老人家已经往生极乐净土,你承受这种福德,也可以往生,因此今天请你来见面说明」。这位房翥居士跟阎罗王说:「我曾许愿要诵一万部《金刚经》,还要到五台山去朝山,现在还没有想要往生极乐。」阎罗王就说:「诵经、朝山都是善事,可是总不如早生极乐;往生极乐,比诵经、朝山的功德好上千百万亿倍。」可是房翥心意已经决定,阎罗王只好让他再回到阳间。从这件事情就知道,劝人家学佛、念佛,不只自己也能往生极乐,又能感动阴间,受到阎罗王的敬重。

        又有一个故事,在饶州有一位军人叫做郑邻,去世之后来到阴间,因为寿命还没尽,必须让他回到阳间,不过在回阳之前,阎罗王跟他说:「你回到阳间之 后,要努力行善积德,看到人家杀生,就念阿弥陀佛,那么被杀的畜牲,也会去投胎转世,或者超生到好的地方,这样你也能够获得福报。」从这点可知念阿弥陀 佛,也可以超荐亡灵,同时使自己增福延寿,不只是将来往生西方而已。这两件事都是记载在宋朝王日休居士所写的《龙舒净土文》。这本书很有名,专门讲述净土 的教理。

        再跟大家讲一个譬喻叫「三愿未了」── 三个愿望还没有完成的故事:

        有位出家人去拜访一位在家的朋友,劝导他要把握光阴学佛、念佛,这位朋友说:「学佛、念佛很好,我也有这个愿心,只是我还有三件愿望没完成:第一件 是我的房子要换新,新房还没盖。第二件,我还有一个儿子没结婚。第三件是还有个女儿没出嫁。等这三件事圆满了,我就专心学佛、念佛。」可是没过几天,这位 朋友突然去世了,这位出家师父就很感叹的写了一首诗说:「吾友名为张祖留,劝伊念佛说三头;可怪阎公无分晓,三头未了便来勾。」这首诗是说,我的朋友名叫 张祖留,我劝他学佛、念佛,他说还有三件事情没完成,可是阎罗王毫无情份,不等他至少完成一件,这么早就把他的命勾去了。这就是所谓:「阎王注定三更死, 不能留人过五更。」死是不许商量的,一旦面临死的时候,怎样求情都不可能,除非你当下念佛,或许还能延寿,否则也能往生极乐,不跟阎罗王见面。

念佛法门简易殊胜


        念佛法门其实很简单,不一定要出家,也不一定要住到寺院,甚至闭关、进入深山。念佛是很方便、容易的,功德又很殊胜,能直接了脱生死,且必定成佛。 不管在家、出家,男众、女众,有没有深入经藏都没关系,只要有往生极乐的愿心,并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以目前的身份、工作、环境,有时间就念 佛,随你的根性能怎么念就怎么念,念多少就念多少,这样不只现生蒙受阿弥陀佛光明的保护,消灾免难、逢凶化吉,增福延寿,临终也能往生极乐世界,彻彻底底 的解决无常、超越生死轮回。如果我们的无常观很深,又愿生极乐、称念弥陀名号,那么保证今生今世能超越轮回,往生极乐。
      
        南无阿弥陀佛!

纽西兰之奥克兰AM990电台节目
[url="http://www.purelandsect.org/"][/ur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8-11-8 11:05 | 只看该作者
无常观

      
凡是存在的都是无常

        所谓「常」就是永远不变、不会衰败、甚至也不会消灭、死亡,永恒长存的,叫做「常」。既然是无常,就表示它是会改变、转变、衰变的,甚至到最后也一定会消灭、死亡的,这叫做「无常」。

        世间凡是存在的都是无常的,不是永恒存在、永远不变的。所谓「凡是存在」的,那就无所不包,因为宇宙之间所谓的存在,有属于有形的物质存在,我们眼 睛看得到,耳朵听得到的都是;再来就是无形的、精神方面的,也是属于存在的一种,譬如我们的思想、观念、学问、学识、念头,都不是永远如此,永不改变;我 们的心念时时刻刻、剎那剎那不停的转变,我们即使拥有固定的思想观念,可是遇到某种机缘,思想观念也会改变,这是属于无形、抽象方面的无常。那么,心外之 物,譬如我们的身体,属于物质界,也是无常的,是由细胞组成,而细胞却是不停的在新陈代谢,因此我们的身体当然也会跟着无常。我们的身体从初生的婴儿体, 到童年、少年,经过了青壮年,然后就会趋于衰老,甚至病变,到时候一定会死亡 ── 所谓肉体的生、老、病、死。其它譬如桌子、椅子、田地、房子等种种器具物品,时时刻刻也都在衰变当中,不可能永远保持固定的形状,这就是所谓器物的「生、 住、异、灭」。至于山河大地、地球、太阳系、银河系,甚至整个大宇宙,也都是时刻在转变衰败,最后也会趋于毁灭,这就是「成、住、坏、空」。不管是精神界还是物质界,都是无常的,人最后会死,物最后会灭,这就是无常的道理。
   
无常观


        佛教讲的「无常」,往往是指人的死亡,所以佛教的无常观,其实就是对「死」的看法及观念。这里引用一些譬喻故事来解说:

        在佛陀的时代,佛陀就强调无常感的重要,并常引用「四种马」来譬喻众生感觉「无常」程度的不同。

        第一种是「良马」,所谓「良马见鞭影而跑」。这种马很聪明,看到主人的马鞭,就知道要跑,不可以再慢吞吞的走了。

        第二种是「好马」,虽然没有像良马那么聪明,可是主人的马鞭碰到牠尾巴的毛端,牠就知道要跑。

        第三种是「庸马」,这种马就比较迟钝了,必须等到马鞭打在身上觉得痛了,才吓到、晓得要跑。

        第四种是「驽马」,这种马最迟钝,马鞭打在身上痛入骨髓,才晓得要跑。

        四种不同程度的无常感

        这四种马譬喻四种对「无常」不同程度感觉的人。

        第一种人,他看到花开花落,就体会到人生的无常,看到火葬场烧死尸的浓烟,就感觉到生死事大,就会去思惟「人,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死了还有没有死 后的世界?如果没有,那就一死百了;如果还有,死后会是怎样的世界?是苦?是乐?」他会去思惟这个问题,而想要去了解它。如果真有死后的世界,那么他要追 寻绝对安乐的世界。这种人在佛门是根器比较敏锐的,只要看花朵开了,虽然生命非常灿烂,可是经过一段时间,花朵枯萎了、凋零了、掉落了,他当下就感觉自己 跟花朵一样。

        第二种人,他看到送葬的人群、或是棺木、灵车经过,就体会总有一天自己也会这样,所以引起学佛修行的心。

        第三种人,必须让他看到自己的邻居或朋友的死亡,或者参加了朋友的葬礼,才体会到总有一天也会轮到自己,因此想到非修行不可了。

        第四种人,必须等自己最亲近、最关心、疼爱的人,譬如自己的父亲、母亲或兄弟死去了,他才会警觉到自己不久也会像他们那样。如果连亲人死亡,也没有 深切的感受,直到自己年纪衰老,重病在身,才感觉无常,这是比较迟钝的人。若是连自己老病来临,也不觉得无常已经迫在眉睫,那真的是毫无无常感的人。没有 无常感的人比较没有宗教情操,也不会去追求宗教的信仰并进一步修行。

       阎罗王的来信

        在佛门里面所谓老实学佛、老实修行的人,必定有一个重要基础, 就是无常感很重;所谓「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并不是等到人老或者重病才想到无常,即使年纪轻轻,身体健康,他也会觉得无常就在眼前,这就是无常观深厚的 人。他会积极的去学佛、修行,如果不精进的话,是不可能成就的,何况要在今生今世解决生死轮回,那非修行不可,因此可知无常观的重要。

        在此用「阎罗王的来信」作譬喻:有一位老人家去世了,他的神识︵一般世俗人讲的灵魂︶来到阴府阎罗王面前,阎罗王根据老人家的生死簿而判定他的罪 业,阎罗王告诉老人家:「你在世的时候,可说恶多善少,应该受某种刑罚。」老人家当场惊吓的不得了,就哀求阎罗王说:「阎罗老王爷啊!你如果早通知我的 话,我就可以改过, 行善积德,也不至于今天来到这里受你的审判啊!」阎罗王就说了:「我早就通知你了,而且不止一封信、二封信,好多封啊!当你头发白的时候,是我通知你的第 一封信;当你牙齿摇动,是第二封信;当你眼睛模糊,耳朵听不太清楚的时候,是第三封信了。我通知你已经很久了,是你自己没有注意到!」当阎罗王说完这些 话,跪在老人家旁边的这位年轻人就说:「阎罗王啊!你通知他好几封信了,可是你还没有通知我呀!怎么也把我叫来呢?」阎罗王就说:「我通知你的信也已经好 几封了,你还记得吗?当你同班某同学被水淹死,那是我通知你的第一封信;当你的邻居、跟你同年龄的某某被火烧死,是我通知你的第二封信了;当你的表兄几年 前遇到车祸死亡,是第三封信啊;你村庄的某位年轻人刀伤而死,某一位少年人因患重病而死,是第四封、第五封信啊!我通知你的几封信,老早就寄出去了,你怎 么没有警觉呢?」
   
莫谓老来方学道,孤坟都是少年人


        「莫谓老来方学道,孤坟都是少年人。」我们常以为人老才会死、生病才会死,其实不然,无常来临就会死,不论健康、生病、老年、少年都一样。何况,死 本来就是必然的现象,有生就有死。跟死没有缘份的人,世界上一个也没有,这个地球上大约有六十亿人口,在一百年之内都会死,当然会有少数还活着,但再多过 几年,也非死不可。一般人对死都非常忌讳,有人看到死、听到死、想到死,都说是不吉利的,所以大楼电梯很少有四楼的号码,医院里面也没有四号病房,这就表示人对死的恐惧。但是再怎样恐惧,也非面对不可,逃避它最后会被死所逼迫而痛苦;如果积极的面对它,就有可能解决它、超越它。所以我们学佛的人,不可以逃避,要正视死亡。

        很多出家人,尤其是高僧大德们,往往以一个大大的「死」字贴在床头,特别是眼睛容易接触到的地方,时刻提醒自己,是否已经超越了死亡?当我们死的时 候,如果是精进修行的人,或许不至于堕落三恶道,还可以出生人道继续修行;或者他愿生极乐世界的心是决定性的,且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他就会往生极乐世 界。不然的话,所有的人死亡的时候,他的神识一定会再受阎罗王审判,再受六道轮回。

    念佛超越阎王关

        所谓六道轮回,往往是在三恶道比较多,任你有拔山盖世的英勇、有掀天揭地的才能,但是谁能避免在阴间与阎罗王面对面对簿呢?只有超然世外,念佛愿生 极乐世界的人,不只免于跟阎罗王见面,甚至能使阎罗王对他恭敬礼拜。凡是念佛的人,不但鬼神不能害他,阎罗王也不敢请他来;除此之外,上自王侯将相,下至 贩夫走卒,都要经过阎罗王这一关,也因为如此,佛教才重视死,重视无常,目的是要超越它。

        我再引用几则故事,来证明念佛人令阎罗王敬重的事迹:

        唐朝时,有一位名叫房翥的人突然死亡了,他的神识来到阴府,阎罗王就跟他说:「根据生死簿,你曾经劝一位老人家念佛,现在这位老人家已经往生极乐净土,你承受这种福德,也可以往生,因此今天请你来见面说明」。这位房翥居士跟阎罗王说:「我曾许愿要诵一万部《金刚经》,还要到五台山去朝山,现在还没有想要往生极乐。」阎罗王就说:「诵经、朝山都是善事,可是总不如早生极乐;往生极乐,比诵经、朝山的功德好上千百万亿倍。」可是房翥心意已经决定,阎罗王只好让他再回到阳间。从这件事情就知道,劝人家学佛、念佛,不只自己也能往生极乐,又能感动阴间,受到阎罗王的敬重。

        又有一个故事,在饶州有一位军人叫做郑邻,去世之后来到阴间,因为寿命还没尽,必须让他回到阳间,不过在回阳之前,阎罗王跟他说:「你回到阳间之 后,要努力行善积德,看到人家杀生,就念阿弥陀佛,那么被杀的畜牲,也会去投胎转世,或者超生到好的地方,这样你也能够获得福报。」从这点可知念阿弥陀 佛,也可以超荐亡灵,同时使自己增福延寿,不只是将来往生西方而已。这两件事都是记载在宋朝王日休居士所写的《龙舒净土文》。这本书很有名,专门讲述净土 的教理。

        再跟大家讲一个譬喻叫「三愿未了」── 三个愿望还没有完成的故事:

        有位出家人去拜访一位在家的朋友,劝导他要把握光阴学佛、念佛,这位朋友说:「学佛、念佛很好,我也有这个愿心,只是我还有三件愿望没完成:第一件 是我的房子要换新,新房还没盖。第二件,我还有一个儿子没结婚。第三件是还有个女儿没出嫁。等这三件事圆满了,我就专心学佛、念佛。」可是没过几天,这位 朋友突然去世了,这位出家师父就很感叹的写了一首诗说:「吾友名为张祖留,劝伊念佛说三头;可怪阎公无分晓,三头未了便来勾。」这首诗是说,我的朋友名叫 张祖留,我劝他学佛、念佛,他说还有三件事情没完成,可是阎罗王毫无情份,不等他至少完成一件,这么早就把他的命勾去了。这就是所谓:「阎王注定三更死, 不能留人过五更。」死是不许商量的,一旦面临死的时候,怎样求情都不可能,除非你当下念佛,或许还能延寿,否则也能往生极乐,不跟阎罗王见面。
      
念佛法门简易殊胜


          念佛法门其实很简单,不一定要出家,也不一定要住到寺院,甚至闭关、进入深山。念佛是很方便、容易的,功德又很殊胜,能直接了脱生死,且必定成佛。 不管在家、出家,男众、女众,有没有深入经藏都没关系,只要有往生极乐的愿心,并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以目前的身份、工作、环境,有时间就念 佛,随你的根性能怎么念就怎么念,念多少就念多少,这样不只现生蒙受阿弥陀佛光明的保护,消灾免难、逢凶化吉,增福延寿,临终也能往生极乐世界,彻彻底底 的解决无常、超越生死轮回。如果我们的无常观很深,又愿生极乐、称念弥陀名号,那么保证今生今世能超越轮回,往生极乐。

                南无阿弥陀佛!

纽西兰之奥克兰AM990电台节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1999 - 2025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5-1-25 22:13 , Processed in 0.074053 second(s), 35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