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买房买生意上iU91
查看: 3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南方周末: 重建,政府要把握大格局 ZT

[复制链接]   [推荐给好友]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6-7 10: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重建,政府要把握大格局
专访台湾「9·21重建会」执行长

  2000年6月,“9·21震灾灾后重建推动委员会”正式成立,黄荣村担任首任执行长

  在重建中发现问题

  南方周末:现在是四川大地震的第10天,从现在起,救援应该着重做什么?

  黄荣村:要继续救援和医治伤者,不能放弃希望。我认为最需要提防的是疫病,还有
就是给受伤人员提供医疗、安置与救助,要保证外界物资顺利进入。

  还有,统计工作很重要。“9·21”的时候,与救灾同时,灾情统计工作就已展开。当
时,从全台各地征调许多土木工程师检查灾区房屋损毁情况,贴单———红色或黄色,表
明房子是否可继续使用。

  另外,就是可以开始使用大型器械慢慢进入,清理废墟。根据“9·21”经验,这一步
至少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

  南方周末:我们注意到,校舍倒塌的事件台湾“9·21”地震也出现过,你们是否检讨
过其原因何在?

  黄荣村:重建一启动,马上就会发现很多问题。我相信大陆差不多也会面临这样的情
况。“9·21”地震后,我们发现,全台有超过1500所学校受损,其中293所完全倒塌。其
中多数是小学,其次才是中学。我们发现其原因之一是:小学的校舍多为老式、长条形建
筑,一旦和震波方向垂直,必倒无疑;国中建筑相对比较新。所以重建时,我们要求校舍
必须建成“U”型或者“L”型。第二,后来加盖的楼层———我们称之为“老背少”—
——倒塌多,我看大陆也有存在这个问题。第三,就是以前的建筑防震係数设得太低,当
然也不排除建筑有偷工减料的成分。

  南方周末:后来是否追究了相关责任?

  黄荣村:追究责任在台湾意味着要让检调部门介入调查,为保留证据,那么原址就不
能动,以台湾司法的程序这一查就得好几年,不能清除就不能重建……这些问题都曾引起
很大争议,但后来还是决定都清除掉。事实上不可能完全追究,有些是历史问题,没法处
理。有些还是可以追究的,不过那可能是一些高层、没完全倒的建筑了。

  南方周末:重建时,对建筑标準是否更为严格?

  黄荣村:“9·21”之后,震区防震係数从“震乙区”提升到“震甲区”,房子的标準
都相应提高。

  比如,体院馆和学校开始按照避难所的标準兴建,学校建筑要强化,如果再有地震,它
应该是最后倒的。所以,四川震区现在就要制订规划纲领。功劳给民间,政府别抢功

  南方周末:在“9·21”地震的救援和重建中,民间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黄荣村:民间力量真的作用很大,民间社团、大学,尤其是志工做了非常多的事情。
如果政府机构能主动跟他们联繫,发挥他们的作用,民间效率会非常高。而且,能做的要
先让他们去做。比如政府要重建一个项目,首先就得先经过“採购法”,而民间就可以直
接行动。所以要先尊重民间的意思。救灾过程中,能发挥最大功能的还是公职部门,不过
民间组织能做政府难做的事情,比如他们能照顾死者尊严,可以做灾民的抚慰工作。

  还有,就是宗教团体的作用绝对不能忽视。台湾最主要的是佛教、天主教和基督教,
他们既有实质的救助,比如协助救援、救济和重建家园,灾民就业都有,更主要的是心理
辅导的作用。

  对于大陆的实际情况而言,则可以考虑发挥大学的作用。

  南方周末:怎么协调民间组织,让他们更好地参与?

  黄荣村:其实挺难的。工作中也会有观点不一样,宗教团体比较有组织,其他的很难
规范,有争吵,没关係,这个时候,人家民间也急着要帮忙,政府应该有耐心,风度好一点,
要忍辱负重。

  民间,宗教组织,大学,医院,义工组织,各有所长,最好採取“认养”的方式,协调行
动。这样容易把事情做好。

  当然,像是公共工程、路桥、防疫等,还有经费的统筹,真正困难最大的,规模大的工
作,应该政府承担。大的规划,要政府做,不能乱无章法。但是,功劳要尽量给民间,政府
不要抢功。重建过程,政府做了事情,老百姓看得很清楚。政府要耐得住骂

  南方周末:“9·21”重建工作似乎经常被媒体批评……

  黄荣村:重建最重要的是效率问题。不过总体而言,我觉得我们做得不错,但大家总
会骂啊!基本是一路做,一路骂。日本坂神地震后政府被骂,美国卡特里娜风灾后政府也
被骂。一开始肯定快不了,不可能一年做好,我看大陆也会面临这个问题。要能够稳住,
尽力去做就对了。政府应该耐得住骂,闷着头,把大格局做好。

  比如就有批评我们宣传费花了很多,其中有误解,但有些讲得没错,无论如何,都要说
明清楚。媒体指出的一些确实问题,赶快改,有些不实的,我们要告诉他们我们是怎么做
的。毕竟是人道志业,大家目标一致。慢慢地,批评都会减少。

  一方面要规划,一方面又要一路修正,毕竟大家都没遇到过。所以,信息要公开,要透
明。媒体批评会有助于我们调整。那时,重建会每个星期都开内部的业务会,每个处都要
汇报工作,完全对媒体开放,让记者听。我们还会跟灾民开会,都是公开的,没有闭门会议。

  当然媒体也有误导的,比如灾区有些地方被报道得特别多,一开始就被认为灾情最严
重,分配的资源也有倾向。但没关係,后来随着勘查的深入,我们也慢慢地修正。不是故
意不均,要随时检讨。
[URL=\"http://www.ichinamag.com\"][/UR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1999 - 2025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5-2-4 22:15 , Processed in 0.038635 second(s), 31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