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买房买生意上iU91
查看: 3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警惕美国最歹毒的阴谋!

[复制链接]   [推荐给好友]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9-23 22: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警惕美国最歹毒的阴谋!


美国对付世界上别的国家,不论是他的所谓“盟友”,还是敌对的或中立的国家,并非全靠武力,更多的是玩“阴”的。打的是一场场不见硝烟的战争,杀人于无形,兵不血刃。而这些阴招,有时从表面来看,还蛮有善意,让人以为美国还颇有好心,因而更拥有欺骗性,也就更具有杀伤力。这些阴招之中,美国最拿手的,也是最常用的就是美国人精心设计的“隐蔽经济战”。

    上个世纪,就有不少的国家倒在了美国“隐蔽经济战”之下,以至经济萧条,国家动乱。

       一、何为美国的“隐蔽经济战”?

       20世纪70年代,美国为了谋求自身的经济利益,牢牢掌握住世界霸权,制定了“世界经济有控制解体战略”,并操纵国际性经济组织,达成了所谓的“华盛顿共识”。      

       具体的说,美国的策略就是:以提供发展所想到贷款为诱饵,向世界各国(主要是美国要算计的国家)推销其精心设计、包装的“规范化经济政策”。例如,取消受援国的政府调控职能,建立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推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采取严厉的财政、金融紧缩政策,放开消费品的价格,管紧货币,向发达国家开发金融市场,实现自由贸易等等……

       美国还为这些政策设计了华丽的外衣,在海外大肆宣扬,搅乱他国的人心,待机谋利。由此,拉开了“隐蔽经济战”的序幕。

      这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二三十年来,这些政策的四处推行,加剧了世界各国的贫富差距。有些国家上了贼船,只能惟美国的马首是瞻,对美国少有不从,便被美国借用这一“游戏规则”打倒,结局是政局动荡、百业凋敝。

      
二、“隐蔽经济战”的牺牲品

      1、兔子也吃窝边草


      最早倒在美国“隐蔽经济战”之下的是拉美国家。20世纪70年代,美国即对拉美各国实行了他的“隐蔽经济战”。先是引诱拉美国家大举从美国借贷所谓的低息贷款。但这低息贷款都附加了市场浮动利率的条件。就这样,美国于80年代大幅提升利率,将拉美国家拖入债务危机。美国更是落井下石,指使他控制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乘机再度提供贷款……拉美国家的外债雪球越滚越大,到后来是: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社会动荡。 拉美国家成了美国“隐蔽经济战”的首批牺牲品 .


      2、最大的对手倒在“隐蔽经济战”下。

      二战以来,前苏联就是美国最大的对手,美国总是千方百计的想搞垮前苏联。到了上世纪80年代,美国在与前苏联大搞军备竞赛的同时,更是对前苏联极力灌输“规范经济理论”。前苏联解体后,美国控制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又对俄罗故技重演,诱迫俄罗斯推行“规范化经济政策”,并美其名曰“休克疗法”。天真的俄罗斯人至今还在“享受”美国恩赐的“长期剧痛”--在茫茫苦海中寻找岸边。


        3、奴才也落入了陷阱  


        二战以来,日本真可谓是美国最忠实的奴才,可美国为了自身的利益,并不吝啬牺牲这个忠实的奴才。同样是上世纪80年代,为了遏制日本咄咄逼人的经济发展势头,主子诱使奴才取消金融投机管理制,推行金融自由化、全球化。西方的资金大量涌入日本外汇、股票和房地产投机市场,日本的泡沫急剧膨胀。哈哈,泡沫破灭的结果是引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日本这忠实的奴才被他的主子拖入了经济长期萧条的泥潭。


      4、小跟班也难逃魔掌  


    亚洲经济的蓬勃发展势态,令美国深感不安。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利用东南亚国家对出口的依赖性,强迫他们全面推行贸易、金融自由化,取消政府对外国资本流动的管制,导致这些国家的外债结构严重失调。美国投机资本大量涌入推波助澜,获利后又大举撤资,造成股市暴跌,最终导致金融风暴。致使一些亚洲“小龙小虎”很快成了“小虫小猫”。


    仅东南亚金融危机造成的全球损失,在3年内就达2万亿美元,这相当与一场世界大战的耗费。这些金融危机之所以发生,是与发展中国家未能识破美国的阴谋分不开的。他们在推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忽略了自己国家的经济安全,才会有如此惨重的损失。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别国的教训,检查自己政策与方针的漏洞与失误,谨防美国“隐蔽经济战”暗箭伤人,是我们长期要做的一件事情...
最讨厌那些忘恩负义的家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1-9 13:05 , Processed in 0.040073 second(s), 31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