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杯文化 Cheers 干杯,据说是古希腊人创造的。传说古希腊人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在喝酒时,很多器官都可以享受到喝酒的乐趣:鼻子可以嗅到酒的香气,眼睛可以看到酒的颜色,舌头可以辨别酒的味道,惟有耳朵被排除在外。怎么办呢?聪明的希腊人终于想出一个办法:在喝酒之前,互相碰一下杯子,清脆的响声传入耳中,这样,耳朵也高兴了。
新年将近,相信朋友们的饭局也越来越多,让小编来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各国的干杯文化,Cheers!
中国 中国的祝酒词为“干杯”。在中国,所谓“干杯”“干杯”,当然只有杯子干了才叫干杯。所以在中国的酒桌上,大多在整个宴会进入高潮时就开始频繁举杯以及干杯了。注意哦,在碰杯时客人的杯子不可以比主人高,晚辈的杯子也必需低于长辈,以示尊重。
日本 日本的祝酒词为“かんぱい”(音同干杯)。在日本喝酒时,通常等到所有人都就绪后,一起喊过“乾杯”才开始喝。而且通常为两人之一先帮对方倒好酒,再将酒瓶转交。不然,为自己倒酒,在日本被称为无法“出世”,即无法出人头地。
韩国 韩国的祝酒词为위하여(音同干杯)。韩国在酒桌上基本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长幼有序”——长辈先喝,晚辈随后,且不能面对长辈喝酒,而是要侧过脸喝;“右手斟酒”——韩国与日本比较相似,一般不自己斟酒,而是互相斟酒,且斟酒时要右手拿酒瓶,同时左手轻扶住右手腕或酒瓶,以示对对方的尊敬;”双手碰杯“——别人给你斟酒时,酒杯不能放在桌上,而应双手捧杯或同样右手举杯,左手扶住右手手腕,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德国 德国的祝酒词为Prost。德国人喝酒最重视的是眼神交流,在酒桌上往往要与每个人分别碰杯,并且一定要看着对方的眼睛。因为德国人认为,两个人如果在干杯的时候不正视对方的眼睛,不仅是一种粗鲁的举止,而且会带来霉运。
法国 法国常说“Santé!”祝对方健康,用“Cul sec!”来表示类似中文“干杯见底”的意思。法国人喝红酒讲究仪式、讲究意境,也讲究风度。 首先,倒酒至杯身三分之一处,即酒杯直径最大的位置,从而既保留足够的杯内空间,挽留住酒散发出的香气,又保证在酒杯摇晃时,酒不至于溅出杯外; 其次,正确的姿势是手指捏住杯杆,甚至用拇指与食指捏着杯底也不为过。之所以这种既不自然、又不平衡的姿势才是正确的,是因为一方面须避免将人体温度传导给红酒,另一方面防止手指印留于杯身,影响对酒的观赏; 再说敬酒,西方敬酒时将杯子高举齐眼,注视对方,最少要喝一口以示敬意; 最后一步饮酒,最关键也最优雅,红酒入杯后不要即刻饮下,入口前还有个晃杯的动作。晃杯的目的在于释放酒的香气,同时给酒留有充足的氧化时间,使酒愈发柔和。然后把酒杯举至鼻唇处,轻嗅酒香,小啜一口,注意哦,法国人绝不会直接将酒咽下去,而是要留在嘴里,让舌头的各个部位与红酒充分接触,既使酒再次氧化,又充分刺激你的所有味觉神经。
美国 美国的祝酒词为大家所熟知的“Cheers”,程序较法国要简化得多。在美国的酒桌上通常是先给所有人的都斟上酒,然后主人向宾客致祝酒词,之后大家一起干杯。
爱尔兰 爱尔兰的祝酒词为Sláinte。“轮流文化”(Rounds culture)在爱尔兰饮酒礼仪中尤为重要。根据Irish Central,如果你和爱尔兰人外出,肯定有人会请你喝酒——通常一个人会和酒吧里所有人喝酒。这叫作“让自己动起来”。记住这有一个未成文的条件,即别人请你喝酒,你要回请。同时,跟上别人的节奏很重要,这样你不会看起来傻乎乎的。
匈牙利 匈牙利的祝酒词为:Egészségedre。在匈牙利,自己给自己斟酒,千万、一定、绝对不要去跟别人碰杯,这种行为会被误认为是“有针对性地攻击对方”。
节日聚会,小酌怡情,了解各国的酒文化就更必不可少。小编在此提醒各位,喝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哦,微醺不误事才是最好的状态! 预祝大家天天都快乐!干杯!!!
您还可能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