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买房买生意上iU91
查看: 70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南孚电池完了,一个民族品牌从此消失]

[复制链接]   [推荐给好友]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5-8-20 19: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福建省南平南孚电池有限公司成立于1988年,在全国电池生产行业可以说是首屈一指。2003年,南孚占据全国电池市场的半壁江山,总销量超过7亿只,产值7亿6千万。南孚已发展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五大碱性电池生产商。
    
2003年8月,南孚突然被其竞争对手美国吉列公司收购。这一事件当时在全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个曾经让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民族力量”――南孚电池怎么一夜之间就落入美国人手里了?
    
2004年7月,也就是南孚被吞并将近一年之后,做为厦门大学经济系南平考察组的成员,我参加了与南孚CEO丁曦明先生以及其他高层领导的座谈会,从而详细了解到“南孚并购案”这一事件的事件的始末。
    
1988年,南平电池厂与福建兴业银行、中国出口商品基地建设福建分公司(简称“基地福建公司”)、香港华润集团百孚有限公司(基地福建公司的子公司)合资组建福建南平南孚电池有限公司。1999年,南孚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南平市政府吸引外资政策的要求下,上述股东以南孚69%股份作为出资与摩根士丹利、荷兰国家投资银行、新加波政府投资公司合资组成中国电池有限公司。其中,外方持股49%,中方持股51%。新成立的中国电池有限公司掌握了南孚的绝对控股权,也就是说外方股东只要再增加2%的股份,就可通过中国电池间接控股南孚。
    
丁曦明总经理向我们吐露了当时合资的苦衷:“南孚其实并不缺乏资金,相反,我们的资金很充裕。南孚当时是被迫合资的!”谈到南孚被迫引入外资,南孚的另一位高层管理人员激动地说:“摩根士丹利是一只狼,与它合资根本就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做为国际风险投资大鳄,摩根士丹利要入股一家企业的理由很简单,无非是看中其潜在的市场价值,时机一到便将其所持股份抛售,从股票升值中赚取巨额利润。南平市政府引进国际风险投资的举动无疑是“引狼入室”,南孚后来被出卖给竞争对手的厄运便由此开始了:首先是百孚公司由于经营不善,造成巨额亏损,被迫向摩根士丹利出让了中国电池8.25\%的股份。接着,摩根士丹利以1500万美元获得了原属基地福建公司的20%中国电池股份。2002年,外方股东又收购多达1000万美元的中国电池股份。至此,中国电池有限公司的绝大部分股份基本上都已转入外方股东手中,而它们对南孚的控股也已达到了72%。本来摩根士丹利希望中国电池有限公司能够在海外上市,从而给它带来巨额的股票收益,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电池迟迟未能上市。外方股东等不及了,它们以1亿美元的价格将中国电池的全部股份出售给美国吉列公司。外方股东的总投资约为4200万美元,一下子?赚了5800万美元!。2003年8月11日,生产“Mach3”剃须刀和金霸王电池等消费产品的美国吉列公司宣布,已经买下中国电池生产商南孚电池的多数股权――南孚成了它的子公司了。
    
短短几年时间,南孚由中国电池生产业的巨头变成了其竞争对手的子公司,而且这个竞争对手曾是它的手下败将。吉列的金霸王电池进入中国市场十年,却始终无法打开局面,市场份额不到南孚的1/10。现在好了,最大的竞争对手消失了,而且还得到了一家年利润8000万美元,拥有300多万个销售点的电池生产企业,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大半个中国市场。本来南孚的优质碱性电池已打入国际市场,此时正是向海外发展的大好时机,可是为了避免和母公司争夺市场份额,南孚只好匆匆鸣金收兵。由于不能与金霸王正面冲突,现在南孚有一半的生产能力被闲置着。南孚正渐渐地失去活力。南孚被并购,不仅对其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对其员工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南孚被收购后不久,原总经理陈来茂便黯然辞职。他用十几年的辛勤奋斗换来的知名品牌―“南孚”,已经是别人的了。南孚的员工们心里都感到了极大的失落――南孚已经不属于他们了,南孚已经不是中国的了。南孚的明天在哪里?自己究竟在为谁工作?
    
当年,孙雯那句铿锵有利的“民族力量!”曾让“南孚”这个响亮的品牌传遍中国的大江南北。现在呢?“现在这条广告我们已经不能再用了。” 丁曦明悲愤地说,“如果我 们还称自己是‘民族力量\',国人会戳我们的脊梁骨!”
    
离开南孚时,我的心情很沉重。南孚事件中外国风险投资的收益翻了一倍还多,赚了个盆溢钵满。美国吉列公司也轻而易举地除掉了它在中国最大的竞争对手。然而,一个很有希望的民族品牌却从此消失了。
2#
发表于 2005-8-20 20:08 | 只看该作者

上升到“民族感情”好象言过了

归根到底是本土资本市场的不成熟,以及企业对资金市场运作不熟悉所致。如果“南孚”真是个出色的企业,有健全的管理,有丰厚的投资回报,长期而言其价值应该反映在其市场价值上。控股、收购与反收购是稳健经营的公司必须经历的课程。但如楼主文中所言,上述这些都没有发生,结果是不迫切需要资金的公司却通过最昂贵的渠道融资;然后是企业管理经营权失控而败退下来。
要建立一个持久的品牌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一但成功其回报是丰厚的。在建立品牌的道路上不仅是在产品开发、市场推广和客户服务上努力。企业所有者要对其所经营的事业有信心和热情---而且不因短期利益而轻易动摇。也就是说,当你选择做一种业务的同时,你必须做好了放弃别的可能业务的准备。企业要扩展,当然要同时扩展业务和拓宽资本来源。但同时也是选择伙伴的问题---你不希望跟道不同者一起,知道对方对业务的理念与你相左。
相信大家都知道Montreal St-Laurent大街上那家犹太人开的烟肉店,叫Stwardz什么的。从1928年一来就专注于做一件事情,就是烟肉。在客如云来的今日,竟然也不考虑扩展和开分店。这当然是个极端的例子了。但回想下国内很多企业对业务的专注和对经营管理权的重视(尤其是那些经营权和管理权不清的国企)就差远了。
要建立一个民族品牌,首先是建立个品牌;需要的更多是经营管理的技巧经验而非仅仅民族感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1999 - 2025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5-1-25 00:10 , Processed in 0.043480 second(s), 32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