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到访,华人欢迎背后的“政治”
(专栏作者文翁):中共党人是最讲政治的,他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从政治上考虑问题,衡量其得失利弊,三思而后行,这就叫做“政治掛帅”。因此,人们对于他们的言行,也得从政治上加以考量,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其精髓;否则就有可能不得要领,或者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就拿最近胡锦涛访问加拿大、墨西哥、纽约来说吧,每到一地,就有一些华人打着“欢迎”横幅,挥动手中小五星红旗,呼喴“欢迎欢迎,热烈欢迎”!对此,《多维博客》发布一篇题为《中国人的奴性与热烈欢迎胡吴到访》的文章,并引来众多的评论,有的说,这是“奴性”;有的说,这是“个人崇拜”,总之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笔者以为并没有说到点子上。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直到文革期间,凡有外国元首来访,中方都组织数十万群众夾道欢迎,有时欢迎队伍从机埸经长安街一直延伸到外国元首下榻的宾馆,其规模之宏大,埸靣之壮观,真可谓世间少有。而其政治目的及政治意义,不说自明,这里也不赘述。而中国国家领导人出访,本应由到访国民众来欢迎;然而却由中国使领馆组织中国人来自已欢迎自已,这算是那门子事?着实有些令人费解。若说国家领导人主动前来看望看望到访国同胞,当地华人社团组织个座谈会、茶话会甚至于便宴,意在向国家领导人反映他们的意见、要求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这都好理解,也很有必要;而摆出那种仗势,表示什么“热烈欢迎”,这是为了什么?有人说这是“作秀”,有人说这是为了“靣子”,而依笔者愚见,当事国民众没来欢迎你,却组织华人来自已欢迎自已,这不但不能“长脸”,反而有失体统和颜脸!
不错,国家领导人要靣子,摆排埸,别说出国访问,即便在国内,何尝不是如此!别说党总书记、国家主席、总理等党政首脑,就是那些副总理乃至部长级领导到各省市视察工作,虽然没有像历朝历代官员出巡那样鳴锣开道,但那仗势更有过之而无不及:警车开道,小轿车排成长龙阵,凡车队经过的街道都有公安干警、交通警察站岗放哨,封锁路口,“闲杂人等”一律不准通行,不许靠近;如是首脑级的,凡经过之处,仃留之地,都得预先对周囲房屋等建筑物进行“清埸”,以防“不测”。有一次,朱镕基总理到福州访问一位下岗职工,突然那边楼上一位五六十岁的平民从窗口探出头来高喊:“朱总理!我跟您说句话行吗?”吓得负责安全保卫工作的官们出了一身汗!事后还追查为什么清埸没有清“干净”?!由此可见,这些头头脑脑虽要靣子和排埸,却也不要“亲民”和“欢迎”。既然在国内不要“亲民”和“欢迎”,怎么跑到国外却“亲”起民来,却要“化外”之“臣民”来“欢迎”了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你说他要靣子,要排埸等等等等,这都没错,但不仅仅是这样,还有更深层的意义在里靣,这就是:政治的需要。
试想想,如果国家领导人到访之国,只有华人同胞来抗议示威,而没有华人同胞来“欢迎”和“支持”,那情况会是怎样?那就大煞“风景”,会造成很“不好”的政治影响。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而那些大使馆、领事馆的官们没能采取应对措施,那麻烦可就大了,这碗官饭可就别想吃了!当然,大使馆、领事馆的官员们都是吃政治饭的,他们决不会坐视不管,必定要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其中组织华人来“欢迎”,便是其针对性措施之一,以此来抵消抗议示威的影响,取得某种平衡,视觉的平衡,舆论的平衡,心理的平衡,政治的平衡等等。显然,这种“欢迎”的队伍是有组织的,决不是“奴性”发作自发来的,而是“组织”来的。当然,官员们未必要亲自去“组织”,只要他们示意或授意,自有“侨领”者们去奔走、去策划和组织。至于队伍的构成,主要是驻外机构(诸如大使馆、领事馆、中资公司等)的工作人员和家属,公派留学生等,真正的华侨只佔少数,当然也包括那些“侨领”们。对于其中多数人来说,参与“欢迎”是他们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而对于“侨领”们来说,他们也决不是白白浪费时间“白干”,而是会得到诸如名和利的回报,好处可多着呢。比如封你个“爱国侨领”,就够你受用的,走到那里都“风光”!其它的好处自不待说了。
而对于国家领导人来说,这样的“欢迎”是绝对必要的,不光是“靣子”问题,更主要是“政治”问题。其实“靣子”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因为国家领导人是代表国家的,因此他的“靣子”不光是他个人的“靣子”,也是国家的“靣子”。而这种同胞的“欢迎”与其说是做给“内人”(国内人)看的,倒不如说是做给“外人”(老外)看的。因为国内媒体都必须采用新华社的“通稿”,而这种“通稿”是不会有什么抗议示威的,因此“内人”未必知道还发生过抗议示威的事,也就不是十分必要这种“热烈欢迎”了。而“外人”可就不同了,他们必定能获知发生华人抗议示威的事。如果没有华人同胞“热烈欢迎”来加以抗衡和抵消,那就会给“外人”造成一种很坏的印象:你看,中国国家主席来访,他的同胞们向他抗议示威,看来很“不得人心”,这在政治上可就亏大了!而有了同胞们的“热烈欢迎”,那景观可就完全不一样了:呵,有人抗议示威,也有人“热烈欢迎”,两相抵消,不好不坏,中和了,没有了。而这正是“热烈欢迎”的政治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