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买房买生意上iU91
查看: 4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国社会:“暴力文化”催生美国凶猛的“80后”

[复制链接]   [推荐给好友]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5 19: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美国社会:“暴力文化”催生美国凶猛的“80后”信源:广州日报|编辑:2007-12-15| 网址:http://www.popyard.org     [email="?subject=Recommended article: 美国社会:“暴力文化”催生美国凶猛的“80后”&body=From http://www.popyard.org"]抄送朋友[/email]打印保留



八阕 http://www.popyard.org 【八阕】编者按:此前,《广州日报》曾多次报道过广州“80后”话题,对“80后”犯罪给予过高度关注。如今,当我们把目光转向大洋彼岸的美国时,我们发现:2007年美国数十起枪击案中,半数以上竟是“80后”枪手,“暴力文化”浸染下的青少年枪案已经正成为美国严重的社会问题。网络暴力、家庭因素、心理问题、枪支文化,究竟谁之过?在准备本专题时,美国(12月13日,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枪击案,2名来自印度的留学生遇害)、日本(12月14日)接连又发生枪击案,这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当全球暴力犯罪呈现低龄化趋势时,这不得不引 起我们的反思。

2007年从年初到年终,美国枪击案仿佛是一场疫病:从华盛顿州、弗吉尼亚州、宾夕法尼亚州,到加利福尼亚州、犹他州、得克萨斯州……疫情已经从美国东部和西部蔓延至中部地区。

而且,这数十起枪击案半数以上都为“80后”所为,这开始让美国人关注与担忧“80后”一代。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12/16/xin_212120416071429610051.jpg

19岁的美国青年罗伯特・霍金斯,带着“我要时髦一回”的动机,制造了2007年美国最严重的商场枪击案。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12/16/xin_2121204160714468107512.jpg

“80后”泛指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一代人。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的凶手、23岁的赵承熙,就是标准“80后”。 (资料图片)



凶猛的美国“80后”



在前几年的美国,只有校园枪击案才多与青少年有关,但今年很多社区、超市与大街上发生的枪击案,其行凶者很多也是不超过30岁的年轻人,属于标准的“80后”。

最引人注意的是,作为2007年两起“最严重”的枪击案,其行凶者都是“80后”一代:

4月16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枪击案,造成包括凶手在内的33人死亡,堪称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枪击案,并被美国《时代》列为“年度十大新闻”之一。其凶手、23岁的赵承熙,是标准“80后”。

12月5日,美国内布拉斯加州东部城市奥马哈一座商场的枪击案,成为2007年美国最严重的商场枪击案,造成包括枪手在内的9人死亡,另有5人受伤。调查证实,凶手是19岁的青年罗伯特・霍金斯,更是年少“80后”代表,其行凶动机是“我要时髦一回”和“我要出名啦”。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的恶劣影响,甚至还扩展到全球。11月7日,芬兰校园枪击案以造成9人丧生、10人受伤而引发芬兰以及欧洲震惊。调查显示,凶手是奥维宁,18岁的学生,他是在网络上看到有关弗州理工大学枪击案的报道后,才模仿策划了芬兰校园血案。

另外,因图谋持枪血洗校园被捕的14岁美国男孩科西,曾与奥维宁进行过网聊,两人讨论的话题居然是1999年美国哥伦拜恩高中枪击案。分析认为,全球青少年枪击案存在如此高的关联性令人震惊,青少年通过网络交换暴力信息的现象值得警惕。



“80后”关键词:网络、自我、好斗



在美国,《时代》把1980年到1995年出生的一代,称为“Y一代”。有人概括过美国“80后”的种种优点:比如,志愿服务意识强、引领消费潮流、个体竞争意识强等。但面对频频出现的“80后”枪击手,人们也不得不关注美国“80后”所处的独特环境与不足。

美国“80后”一代,最充分享受到了信息网络带来的种种便利,也深受信息网络的影响。“80后”是在使用家庭电脑、观看500个频道电视的环境中长大的第一代;是使用音乐手机、MP3武装自己的第一代;是频繁触网,从网上下载音乐和即时聊天的第一代,是一个个被网络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全球社区的小公民。

这些20多岁的人只想做有意义、有用处的事,对个人成长期望很高,并认为他们是“不太安分”的一代。正面解读“不太安分”是:美国“80后”工作喜欢自主创业、喜欢频繁跳槽、愿意从事多种志愿者工作。但“不安分”的反面则是:他们太有自尊意识,太网络化,太容易“说翻脸就翻脸”。

美国3月份的一项调查表明,美国“80后”更多以自我为中心。对此,美国西北大学学新闻的大四学生扎克・萨姆森也是“Y一代”中的一员。他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强调个人力量的社会里。因而,我们这一代被认为很自我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



美国梦“涨价” “80后”“早衰”



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转变,绝不仅仅意味着在美国Youtube等视频网站上的公开自我展示。参与研究的作者说,研究表明美国“80后”普通缺乏同情心、无法与他人建立适当关系,甚至比这还更糟糕。研究课题的负责人、圣迭戈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琼・特文格说:“研究表明,受到侮辱或威胁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都比较容易激进好斗。他们在控制冲动方面容易出问题,因此更容易嗜赌成性或犯各种‘白领罪’(指白领在工作中所犯的诈骗、挪用公款等罪行)。”

美国“80后”记者丹尼尔・布鲁克的判断是:美国“80后”面临着“早衰”危机,更注重物质追求。他认为,美国梦在“涨价”,过去可轻松实现的中产生活,现在变成了不容易达到,当白领简直成为“80后”唯一的现实选择;在竞争激烈的美国,背叛精神上的理想,去做一个多挣钱的“变节者”,才是真正的生存之道。

对“80后”的“早衰”现象,布鲁克分析称,与处于他们这个年龄的父辈相比,如今的年轻人工作时间更长、挣得更少、福利更差,他们迫于现实不得不把物质考虑高置于精神信仰之上。

面对美国日益增长的青少年犯罪,很多专家将之归咎为家庭疏于管教、学校管理疏忽、个体本身遭不幸等。但从根本上讲,美国的社会制度与文化塑造了青少年犯罪的环境。



十月男婴获得枪支执照



目前,美国是世界上民间拥有枪支最多的国家,社会上枪支泛滥让世界其他国家都望尘莫及。最新统计显示,平均每10个美国人就拥有9支枪,枪支总量和人均比例均排世界第一位。有的家庭甚至长短枪齐备,家藏三五支枪者大有人在。很多家庭对枪支的管理极不谨慎,抽屉内、枕头边、卫生间,随处乱放,而且常常子弹上膛。

美国建国200多年来,已有林肯(1865)、加菲尔德(1881)、麦金莱(1901)、肯尼迪(1963)四位总统死于刺客枪弹之下,里根总统也在1981年遇刺受重伤。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平均每年有200万件暴力犯罪和2.4万件谋杀案,其中70%的谋杀案都与枪支有关。

美国枪支的泛滥,为青少年实现暴力行为提供了手段。有研究表明,家中能接触到枪支的孩子们更易产生暴力。不幸的是,美国青少年极易得到枪支。今年4月,美国伊利诺伊州一名10个月大的男婴获得许可,以自己的名义拥有一支12口径的猎枪和一支手枪。事情的起因是孩子的爷爷想把一支猎枪当礼物赠送给孙子。孩子的父亲本来没有想到申请能够成功,但还是通过互联网为儿子布巴・路德维希填了表格,结果真的拿到了执照。



暴力文化耳濡目染



如果说枪支泛滥为枪击案发生提供了可能,暴力充斥的美国传媒则是青少年枪杀案层出不穷的深层原因。

在美国,“暴力崇拜”是一种较深的本土文化。在当今的美国,暴力与色情构成了文化娱乐的两大主题,青少年每天接触的电影、电视、电子游戏乃至网络,无一不包含暴力与色情的内容。不管是电影,还是游戏中的暴力行为,在缺乏分析能力的青少年眼里,杀人不眨眼的人物往往是英雄,他们杀人后无须负任何法律责任,也未受到任何惩罚。这就难免会在青少年幼小心灵中播种下崇尚暴力、只有武力才能解决问题的种子。

研究认为,暴力节目是暴力行为的催化剂。人长期暴露于血腥信息下,会被灌输一整套的世界观、角色认定与错误的价值体系。心理学家证明,孩子们在电视上看到的暴力行为越多,在学校的行为就越有挑衅性。



“危险时刻”父母缺位



当前美国社会中,有为数不少的家庭不能为孩子成长提供良好或健全的环境。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家庭正发生变化,妇女外出全职工作是一种普遍现象。据统计,四分之三的学龄孩子的母亲在外工作,这使得孩子们常常独自一人度过很多时间,填充空白的通常都是电视和录像节目。据调查,美国孩子年平均在校时间为900小时,而看电视的时间高达1500小时。

孩子放学后独自在家的时光,成为一个“危险时刻”,孩子极易接触到不该接触的东西:毒品、烈酒、网络色情、暴力游戏、极端冒险活动。另外,美国的家庭暴力、较高离婚率(美国离婚率高达55%)、单亲家庭等对孩子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



青少年的攻击力尤为可怕



年龄越大,人越容易怀旧;年龄越大,人越有话语权。当成年人对青春怀旧时,青春期似乎真成了美好的黄金时代。然而,青春期常常是残酷的,甚至比满肚子“阴谋诡计”的成年更残酷。

孩子最可爱的时候是3岁前,但那时,孩子的人性中残酷的一面就已开始展示。相信不知多少人儿时有过这样的事情:将一个苍蝇开肠刨肚,最后撕成碎片;用开水浇一个蚂蚁窝;虐待小猫小狗……

一个孩子为什么这么做?

心理学的解释是,他在尝试对一个生灵进行控制。农村的孩子容易找到活着的动物,通过折磨这些动物来尝试自己的控制感;城里的孩子则可以折磨他的玩具熊。

这种折磨行为的含义是:我这样对待你,你都不离开我。一旦获得了这种对外在事物的控制感后,这种控制感就会内化到内心中,那种无端端的伤害行为就会锐减。

在一个正常的家庭,他的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稳定的,父母不会轻易离开他或抛弃他或攻击他,于是一个孩子会比较快地获得这种控制感。但是,一个混乱的家庭,他的人际关系也是混乱的,一个孩子难以获得这种控制感,于是他会继续延续孩子时的那种行为----通过攻击一个东西来尝试自己的掌控感。

正是因为这一点,成年人的攻击行为和孩子的攻击行为有着很大的区别。成年人的攻击行为多是有目的的,一旦达到他的目的,他的攻击行为就会停止,并且为了更好地达到他的目的,他的攻击行为往往比较“收敛”。孩子的攻击行为则缺乏实际的目的,他只是为了攻击而攻击,所以孩子的攻击行为容易失控。

所以前不久有过这样一个发指的新闻:几个青春期的孩子绑架了一个年轻女子,他们将她残忍地虐待至死,而且事后没有表现出一点反悔。

更小的孩子或许攻击性会更强,但他们明显没有发育,攻击能力一般,但青春期的孩子已经发育,他们的攻击能力已经提升,所以青少年会显得尤其可怕。 在美国这样的国家,人人可以拥有枪支,那显然,拥有枪支的青少年,他的攻击能力会严重扩大,如果他想通过折磨别人来尝试自己的掌控感,那后果就严重得多。(文/武志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1-10 03:10 , Processed in 0.042315 second(s), 31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