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买房买生意上iU91
查看: 543|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精彩文摘] Bc省谈鸡色变

[复制链接]   [推荐给好友]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3-28 09: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疯牛、人肉猪……现在加上个疯鸡,世界变得越来越美好了
=============================

加拿大出现首宗人类感染禽流感个案
--------------------------------------------------------------------------------
期数: 滚动新闻 | 来源: 多维社  

加拿大一名曾处理禽流感死鸡的食物检验局人员感染h7禽流感病毒,成为北美地区首宗人类染上禽流感的个案。报导说,该名患者曾在卑斯省一个隔离的鸡场处理死鸡,两星期前出现感染症状,包括眼睛出现结膜炎。

加通社报导说,当地卫生部门官员称,由于h7的毒性比较弱,不像肆虐亚洲的h5般厉害,故不会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该名患者现已康复,另外有几名工人也出现轻微伤风徵状,正接受测试。早前,该省五个鸡场出现h7n3病毒,当局至今已销毁27万只鸡。
2#
 楼主| 发表于 2004-4-2 23:42 | 只看该作者
联邦自由党是什么烂党?为何华人不组织自己纯华人的政党,反而利用华人的信任在扶助一个非华人的政党?本末倒置,靠……

等着,我要组织一个纯华人的党,看那个鸟党还敢和我党争。等我上台,嘿,根本不用什么COFI,他娘的凡是中国人就每人每月往帐户里打款三千,烦操英语法语的非黄色人种时薪一律调整为税前5元人民币,鬼妹18岁还不生孩子或者第一胎不是生华人的,全他妈剥夺加国国籍,直接送去新疆劳改!
================
令主流媒体羡慕的加拿大华裔人口
--------------------------------------------------------------------------------
期数: 滚动新闻  

多维社记者纪军编译报导/在温哥华联邦自由党国会议员候选人陈卓愉(Raymond Chan)为了重新杀回国会,而正在展开一场激烈的竞选活动时,他的新闻发布会只邀请了四家中文报纸、三家中文电台和两家中文电视台。这位移民自香港的前联邦议员,面对的是一位非华裔的竞争对手,它已成为温哥华最佳的政治故事之一,但把英文主流媒体拒之门外,却让纽约时报感到有些惊讶和不可理解。

4月1日出版的纽约时报先以陈卓愉的竞选故事为开头,用中国移民正在加拿大蓬勃发展的主线,找出了应运而生的中文媒体正以惊人速度崛起和令人□慕的原因。纽约时报说,在陈卓愉的新闻会上,中文媒体的记者恭敬地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如:陈先生真的支持同性恋婚姻么?真象他的竞争对手的支持者向保守的中文读者所宣传的那样么?陈先生真的倾向于要求移民向税务机构报告海外资产的立法么?

面对两家中文电视台的摄像机,陈卓愉微笑着先用普通话说道:“这个很难回答,但我有这样的朋友,有许多这样的朋友。”随后,陈先生又熟练地用广东话否认了他的竞争对手的上述指责。

纽约时报惊讶地感慨说,把主流媒体抛离政治对话之外,对于这个中国移民人口已发生爆炸的城市来说,已不再是件不可思议的事,因为他们已从一个微弱的少数派,仅在这一代就增加了百分之三十。那么,造成陈卓愉把他的竞选目标直接投向占据其选区百分之四十的华裔选民,已是最容易理解的一件事了。

加拿大的华裔人口已在过去二十年中成倍增长,目前拥有一百一十万人,也就是说已占全加人口的百分之三以上。但是加拿大其它城市并不象温哥华这样,根据2001年人口普查,在温哥华大都市地区的一百八十万人口中,华裔的比例高达百分之十九,有三十四万之多。

华裔人口的增多已经刺激了温哥华地区中文媒体的不断壮大,也使这些中文媒体在加拿大政坛上扮演着一个有影响力的角色。甚至这些中文媒体的影响力已开始让亚洲有所感觉,尤其是在2003年初爆发的那场也蔓延到加拿大的萨斯疫情。

而温哥华的商业也正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随着华裔人口的增多,一些闪光的全新购物中心拔地而起,全部用广东话和普通话来经营。它给人留下一种这样的商业概念,当地媒体的新闻和娱乐已超越了一个正在收缩的多数派的理解范围。

一家名叫CHMB AM 1320(华侨之声)的中文电台,则成立于1973年,当时每天只播出一小时,但现在其广告收入已在全温哥华广播电台排行榜中跃居到第三位。温哥华日发行量最大的平面媒体--明报,据称其2000年的发行量已从1995年的八万多,增加到十一万五千份,而且目前仍呈上升趋势。

报导说,为了适应愈加激烈的媒体竞争,日前,温哥华不少中文媒体派记者赴台湾,现场报导了这场引发宪政危机的320总统大选。有时,这些中文媒体也挖掘西方主流媒体的报导,特别是有关中国问题的。比如几年前,一位温哥华明报的记者独家采访了被中国政府通缉的远华案首犯赖昌星。近来,有关瑜珈术、中国音乐和加拿大移民政策等,则变成了温哥华中文媒体的“奶油和蛋糕”。

纽约时报最后指出,激烈竞争看起来正让温哥华中文媒体得以改进,同时也扩大了温哥华中文媒体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三年前开始同中国三家电台合作的华侨之声电台,现在已开始在温哥华制作有关经济、政治和娱乐等节目,正在向中国的北京地区播出。台长James Ho介绍说,他们的节目都是探讨自由市场以及中国经济对加拿大的影响,但他也提到在去年萨斯爆发时,他们也曾用英文在中国大陆“大胆地”进行了报导,并认为正在帮助推动中国的新闻自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4-4-15 20:36 | 只看该作者
靠,我还以为那位20岁了还读初一呢,这文章真是没说的……
==================
海外放羊: 小小留学生的生活
温哥华阳光中文网 www.vancouversun.net
--------------------------------------------------------

------------------------
作者: 周卫民  来源: 温哥华阳光中文网  类别: 社会面面观  

日期:1/2/2004  浏览:72


2001年初一位不满20岁的刚从中国北京来到加拿大温哥华仅仅十

几天的小留学生在住所外割腕自杀, 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警方调

查结论是该学生由於生活压力太大, 承受不了而走上绝路. 专家

分析认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 经不起正常陌生环境的适应

.
这位同学的悲剧经当地媒体报道後引起华人的一片关注. 在温哥

华的自费小留学生有几千人之多, 他/她们独来独往, 基本上被

当地的主流华人社会所遗忘. 所以该事件之後当地华人社团有关

人士正在探讨如何关心中国的小留学生.
近几年留学出现的一个新特点, 就是申请到加拿大念高中﹑语言

补习学校﹑大学预科甚至初中的学生越来越多, 他/她们的年龄

大多在20岁以下, 有的可能在15-16岁.


这些小留学生有的在中国国内正读高中, 或者刚刚高中毕业, 或

者已经进入中国的大中专院校. 他/她们一般在家庭都是独生子

女, 在家庭都受到父母亲甚至祖辈的呵护和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

顾, 来到加拿大以後面临许多问题:


(1) 独立生活能力一般较差, 无法面对新的自立生活;
(2) 不知道计划用钱, 在国内的时候一般都是向父母伸手要钱的

;
(3) 身边没有亲人, 或者名义上的监护人没有起到应有的监护责

任, 有时会感到孤立无援;
(4) 生活方式上一般喜欢赶新潮, 对西方的新东西目不暇接, 标

新立异者众多;
(5) 有的留学学校办学素质较差, 没有对学生尽到教育责任, 没

有设置学生辅导员, 没有统一的学生寄宿制度;
(6) 从年龄阶段的心理结构上讲, 心理上一般都比较敏感脆弱,

行为的模仿性强, 对事务的甄别能力较弱;
(7) 不熟悉当地的法律, 也不愿遵守法规和公共道德, 主要体现

在无证驾驶﹑超速飘车﹑公共场所吸烟﹑拖欠逃避房租, 有的犯

事後躲回国内;


尤其是新学生对新环境不熟悉, 容易产生孤独感, 不同的学生来

自不同的地区﹑文化﹑家庭和经济条件的差距, 都会给别的学生

造成攀比的压力. 所以如何度过刚到国外的过渡期就显得十分关

键.


一般的留学生学校会安排留学生住在寄宿家庭(Home-stay)中,

也期望学生与西人融合并学习英语, 但是中国学生一是嫌房租贵

﹑二是吃不惯西餐, 所以学生们都相邀合租房屋, 但是由於合作

精神不足, 朋友们不断在分化组合, 经常花精力找房搬家.


从家长方面看, 由於大多数父母不能亲自陪读, 所以认为给足子

女钱就万事大吉; 一些父母希望多与子女沟通联络, 但是天高皇

帝远, 管不到远方的子女, 因而任由子女在国外折腾.


所以如果要把子女送出国, 还需作出一些准备, 如在国内时准备

培育小孩的独立生活能力; 一些生活琐事(如洗衣﹑做饭﹑铺床

﹑吸尘﹑买菜)等多让子女做; 选择出国的地方最好有亲朋好友,

可以适当帮助照顾; 对性格内向的小孩, 多注意其情绪的变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4-4-15 20:53 | 只看该作者
土人碰移民--以眼还眼………
====================
作者: 周卫民  来源: 温哥华阳光中文网  类别: 社会面面观  

日期:1/2/2004  浏览:161


加拿大人与移民是如何看待对方的呢? 下面是两个抽样调查的结

果.
从加拿大人的角度看移民:


(1) 年纪较轻﹑教育程度较高的加拿大人能容忍新移民, 因为不

怕新移民跟他们竞争就业岗位; 而较年长﹑教育程度较低者则认

爲新移民"抢走"了他们的就业机会. 事实上有些粗活或低贱工作

加拿大人不愿干, 新移民较愿意干;


(2) 女性比男性对新移民更持不欢迎的态度;


(3) 左派的新民主党支持者最能宽容新移民, 右翼改革党的党员

最不欢迎新移民;


(4) 47%的加拿大人认爲每年接纳20万名左右的新移民(包括难民

)数目尚可, 38%的受调查者认爲太多;


(5) 加拿大人对新移民比以往宽容, 因为新来移民中70%是有自

立能力的技术移民或商业移民, 不像以前大多数是来"吃垮加拿

大"的亲属移民; 事实上带着资金和技术进来的新移民不但不是

拖垮加拿大的医疗﹑教育与社会福利体系的罪魁, 还给加拿大经

济带来正面的贡献;


(6) 46%的加拿大人感觉新移民提高了加拿大的失业率, 只有20%

觉得新移民替加拿大的经济制造了新的就业机会, 41%的人认为

新移民丰富了加拿大文化, 有些人担心带来更多犯罪;


(7) 移民集中﹑人口较多和富裕地区, 如安大略省﹑BC省和艾伯

塔省较倾向于认爲新移民太多, 相对之下人口稀少的萨斯喀彻温

﹑曼尼托巴等省就对新移民热忱多了.


外国人和移民又是如何看待加拿大或者加拿大人呢?


(1) 许多外国商人认为加拿大好像是"和美国其他州竞争的一个

州", 美国生意人将加拿大当作美国的延伸; 亚洲人考虑北美市

场的时候, 美国是首要目标, 其次是加拿大;


(2) 加拿大给人的印象仍是林业﹑农业和能源等天然资源产品的

生产国和出口国, 而不是科技产品的供应国;


(3) 对加拿大观感是"很棒﹑很友善﹑很好的国家", 可是不是赚

钱的地方, 加拿大有相当高的税率和强大的工会;


(4) 加拿大人对许多事情过于宽容, 产生了东方人不能理解的社

会怪现象, 如同性恋﹑毒品的合法化, 大量接收难民﹑社会福利

被大量蛀空等;


(5) 加拿大的生活节奏过於悠闲, 人们做事不紧不慢, 政府雇员

的工作还常常出错, 这对来自香港和中国发达地区的人来说, 难

以容忍慢吞吞的办事效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4-4-15 20:59 | 只看该作者
丫的咸丰年写的文章,到现在居然还是丝毫没有改变,真是可怕!北美的白人工会简直就是“没有字的排华法案”呀!……
================
工会: 看不见的封锁线

--------------------------------------------------------

------------------------
作者: 周卫民  来源: 温哥华阳光中文网  类别: 社会面面观  

日期:1/2/1997  浏览:52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 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都是受资本家的欺负和

压榨, 工人起来反抗, 组织工会与资本家斗争是理所当然的. 但

是这个场景有些老了, 沧海桑田, 现在的工会势力已经成长得非

常强大, 各行各业都组织起工会, 除了蓝领个人外, 社会上的大

多数人如公共汽车司机﹑医生﹑护士﹑教师﹑政府工作人员都是

各自工会的成员. 物极必反, 工会不仅追求正当的雇员利益, 而

且与雇主漫天要价, 现代工会往往成为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美国十几年前的工会力量也是十分强大的, 美国总统雷根推行自

由经济学, 在任内通过立法, 大大削减了工会的力量. 而在加拿

大情况相反, 工会的力量日见成长, 尤其是以公共服务部门组织

的工会, 隔三隔五的罢工, 往往是此起彼伏. 由於其工作的性质

涉及面广, 受害面非常大. 媒体批评工会拿社会公众作人质, 向

政府(雇主) 发出要挟.


2001年4月1日加拿大温哥华地区所有的公共汽车和海上巴士停运

(只有高架火车继续运行), 罢工一直到7月底, 历时100多天. 这

次工潮的劳方是代表3,363名司机的加拿大汽车工人工会, 资方

是代表政府运输联网的岸山巴士公司. 劳方提出在3年内给雇员

增加18%工资(目前司机工资是每小时22.04元), 不同意在交通高

峰时刻雇佣一些兼职司机和在公交系统外允许私营公司经营线路

(认为抢了饭碗); 而资方认为加薪幅度不能接受. 这场罢工旷日

持久, 双方都没有让步, 而且双方的行为都没有触犯现行的法律

. 刚开始一段时间, 工人还能靠工会的罢工费维持, 渐渐顶不住

了, 资方则因罢工每天节省24万元的费用, 也能够弥补公司部分

预算的赤字. 普通百姓忍无可忍, 有的在市政府前面安营紮寨表

示抗议, 有的冲击市议会和运输联, 最後由省政府通过特别法案

才结束罢工. 其实在这场罢工中没有嬴家, 老百姓深受其苦; 商

家的生意下降; 因为消费和旅游受到影响, 政府的税收也下降;

司机靠工会补贴也是紧日子; 在罢工中内继续运行的高架火车收

不到车费了, 失去了公民对政府的信心. 在罢工期间, 政府继续

通过加油站收取的汽车燃油附加税, 是政府补助到公共交通项目

上的, 没有服务仍然收钱, 此种情况更令人们反感.


从某种意义上, 工会越来越变成工会领导人玩弄政治权术和保护

工会部门小集团利益的工具, 他们向工会成员和社会公众发布的

是含有虚假成份的资讯. 实际上许多工会成员也是不愿罢工的,

由於受到工会规则的制约只能跟着一起行动, 这也造成集体性的

盲动. 所以在加拿大, 该是限制工会权利膨胀的时候了.


以前的各级中左政府往往容易对工会作出让步, 甚至偏袒工会的

利益. 现在许多实现自由经济政策的中右党上台, 本身也因为削

减各方面的开支而不能满足工会的加薪要求, 甚至要裁减一些雇

佣职务. 所以预期政府雇主和工会之间会有更激烈的利益斗争.

我们只是希望在保护公众利益和社会资源有效利用的前提下, 达

到雇主和工会力量的平衡和相互制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框架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1-13 02:00 , Processed in 0.053515 second(s), 35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