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庐山会议,毛泽东见到了当年坚决请求放弃四平的老将黄克诚。
毛泽东问:"难道四平保卫战打错了?"
黄克诚答:"开始敌人向四平推进时,我们打它并不错。敌人集结重兵寻找我主力决战时,我们不该固守四平。"
毛泽东说:"固守四平当时是我决定的。"
黄克诚倔强地答:"是你决定的也是错误的。"
毛泽东说:"那就让历史和后人去评说吧!"
抢东北,弹丸小地起硝烟
"四平,四平,非要打四次才能和平。"原新四军3师独立旅教导员彭仲韬现在还能记得这个当年流传在四平老百姓中间的民谚。四平,东北平原中部著名的粮食集散地,三条铁路在此交汇,南至沈阳、北达长春,历来为兵家必争之要冲。从1946年至1948年,国共双方在这座当时总人口只有10万人的城市,先后投入兵力40余万,四次争夺方分胜负。"其中最惨烈,也是最经典的,是第二次,即四平保卫战。"国防大学教授徐焰介绍说。
日本投降后,驻扎在东北的苏联红军,到了不得不走的时候了。1946年3月22日,苏联政府照会国民党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宣布"四月底即自满洲撤退完毕",开始陆续撤出中国。国共两党摩拳擦掌,东北成为争夺的第一块阵地,包括四平在内的各大中城市,成为国共争夺的重点。
连指导员、特等射手赵兴元随着山东纵队从山东往东北开进。在他的手掌上,还留着日本鬼子的一块弹片,那是在前不久的一次作战中,鬼子的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枪,反弹嵌进了他的手掌。还没来得及取出来,部队就开拔了。"我们一共来了5个完整的军。"赵兴元回忆说。由于不少领导对苏联红军抱有很大的希望,部队出发前,把好的装备全留在了山东,有的战士甚至连枪都没有带。"结果苏联红军好多装备并没有交给我们,到了东北后我们的装备还不如在山东时候好。"新四军3师独立旅也从江苏北部一路北上,连续行军1500多公里,到达东北。"当时上级也是指示我们什么都别带,说东北衣服武器多得很。"教导员彭仲韬回忆说,"但黄克诚师长分析后,还是让我们该带的都带上。"与此同时,国民党军的飞机、军舰运送大批人马,也正在向东北云集。
对阵解放军的是深受蒋介石器重的学生杜聿明。这位闯王李自成的同乡从黄埔一期毕业后,从见习官兼军需上士一直晋升到陆军上将,在抗日的烽火中已成大器。此时,杜聿明麾下还有一期同学陈明仁、郑洞国扶持,六期师弟廖耀湘撑腰,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和西点军校的孙立人也率在印度兰加接受全副美式装备的新1军赶到助阵,其势汹汹,志在必得。1946年3月17日,借着苏联红军撤退的空隙,东北民主联军仅用时10个小时,便迅速占领了四平,俘敌4000人。
慢了半步的蒋介石大为恼火,电令杜聿明务必夺回四平,重新打通从沈阳到长春的交通。解放军占领四平以后一个月,四平保卫战打响。
"保卫四平,变四平为中国的马德里!"一向主张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的毛泽东这次改变了思路。 file:///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Administrator/Desktop/xinsrc_192070425114035924933104.jpg
彭仲韬
保四平,顽强抵抗难死守
"四平难就难在没有城墙,地势又很平,是个易攻难守的城市。"辽宁保安纵队3旅副政委刘振华回忆说。战事一开,拥有美式重装的国民党军利用其远远强于东北民主联军的优势炮火,向四平进行了持续地火力急袭,四平城区硝烟弥漫。
尽管民主联军在四平城内用钢板构成了大量空心堡垒工事,但由于敌人的炮火太密集,很多工事被炮火直接命中而被摧毁,部分阵地失守,部队伤亡很大。
一发美式六O炮弹在指导员赵兴元身边爆炸,赵兴元感到右小腿像狠狠地被人打了一棍子,大动脉打断了,血象水枪一样喷射出来,足有一米多远。赵兴元低头一看,伤口有茶杯口大小。"我用手死死抓按住,心想这下完了,腿完了,不能行军打仗了。"赵兴元说。毛泽东保卫四平,让蒋介石尝尝"老八路"厉害的决心仍然没有动摇,他再次致电林彪说:"望死守四平,挫敌锐气,夺取战局好转。"
林彪也回电毛泽东,向中央表示了东北民主联军的决心:"22日亥时电悉,当坚决执行,死守四平。"回电后,林彪带着1部电台和一个警卫排,冲到了一线指挥作战。"中央当时的决心,是想在四平集中歼灭一些敌人,在东北迅速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国防大学军史专家徐焰介绍说。
"在四平保卫战前,林彪其实是一直主张边战边退的,但毛主席决心很大,林彪也坚决地执行毛主席的指示。"刘振华说。
彭仲韬所在的团一天下来就损失了120多人,部队派人到村子里动员老百姓抬伤员,但老百姓不了解共产党,能躲的都躲了。工作队找了半天,只找来3个人。"其中一个是瞎子,一个是瘸子。"彭仲韬说,"我们刚到东北,没有根据地,没有群众基础,作战和后勤补给都很困难。"即便这样,在鏖战四平的同时,林彪还忙里偷闲,命令东北民主联军二线部队,乘敌人防备空虚之际,一举拿下了长春、齐齐哈尔、哈尔滨三市,消除了土匪,建立了地方政权。"这样一来,不但配合和支援了四平前线作战,也为撤出四平留下了一条后路。"刘振华说。"打下这几个城市以后,又同时开展了建立和巩固根据地的工作,发动了大批群众。"彭仲韬回忆,今天看来,有一个相对巩固的后方,是东北民主联军退出四平后,迅速得以喘息恢复的主要原因。国共双方都志在必得,血战也就成为必然。东北民主联军和国民党军都发动了营规模的冲锋和反冲锋,民主联军依托楼房顽强抵抗,国民党军并没有占到太大的便宜,更没能够突入四平市区。陈明仁所辖的87师在大洼地区遭到了重创,基本丧失了战斗力。求胜心切的蒋介石听说陈明仁没有靠前指挥,火冒三丈,马上发给杜聿明一份电报:"第八十七师受此意外损失,据报陈明仁并未随军前进,着即查办具报。"国民党部队还在不断地向四平集结。1946年5月,包括新1军、新6军等国民党王牌部队在内的8个军近20万靠拢四平。
5月15日,在大批飞机的掩护下,国民党军兵分三路,对民主联军展开了更大规模的进攻。5月18日,廖耀湘的新6军在10余架飞机的配合下,集中全部炮火猛轰东北民主联军的主要阵地塔子山。这块只有百余平方米大小的山头上,倒下了敌我双方上千具尸体。守卫阵地的3师7旅19团在连续6次打退敌以营为单位的冲锋后,伤亡三分之二,已经无力再战,不得不退出战斗。
无胜算,民主联军夜撤退
1946年5月18日午夜。四平街一片死寂。东北民主联军正在迅速而安静地撤出坚守了一个月的四平,向齐齐哈尔等方向撤退。
"事先没有一点撤退的迹象,一直快到天黑,各个阵地都在坚持战斗。"刘振华回忆。
事实上,四平保卫战打还是不打,打到什么规模,不同的声音一直很多。当国民党军集中了8个军围攻四平时,西满军区司令员黄克诚就多次建议林彪不要硬拼,性情耿直的黄克诚甚至直接给党中央发了电报。林彪也越来越感觉到,战场态势正在向不利于我的方向发展,权衡再三,决定在天亮之前撤出战斗。
由于组织严密,国民党军对民主联军的行动毫无察觉。"我们部队已经撤出好几十里地了,还能听见敌人的大炮在轰炸我们的阵地。"刘振华回忆说。
东北民主联军撤退后10个小时,国民党军的步兵才尾随着坦克,开进了空城四平。
也难怪国民党军的迟钝,林彪在撤退之前,甚至没有报告一直关注四平战局的毛泽东。等大部撤退以后,林彪才致电告毛泽东:"中央、东北局:敌本日以飞机大炮坦克掩护步兵猛攻,城东北主要阵地失守,无法挽回,守城部队处于被敌切断的威胁下,现正进行退出战斗。"此战,国民党精锐部队在此遭受重创,伤亡万人,而东北民主联军伤亡也达8000人,损失了一大批老八路、甚至是老红军出身的战斗骨干。
"我们以前都是游击战,对阵地战、防御战中如何组织交叉火力都不熟悉。"刘振华回忆,"部队换防也不够巧妙,结果被国民党军摸到规律,因此常遭炮击。"大腿动脉被打断的赵兴元已经在师医院动完了手术,也随部队一同撤退。"我一个月就好起来了,又可以打仗了。"赵兴元说。 日理万机的蒋总统,放弃了继续追击的大好时机,犯下了他在军事生涯中的又一个致命错误。以至于号称"小诸葛"的白崇禧时隔多年后谈及此事,仍然扼腕长叹。"家父当年力谏蒋中正,希望一鼓作气,乘胜消灭林部,只可惜啊……"白崇禧之子、留美教授白先勇多次在媒体前这样表达了自己的惋惜和不满。而东北民主联军退到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后,迅速重整军队。半年后,东北民主联军增至36万,一年以后,增至50万,两年时间便已成百万大军。毛泽东风趣地说:"林彪现在长'肥'了"。伤好起来的赵兴元走上了营长的岗位,他的部队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两年以后,东北野战军3纵7师20团1营营长赵兴元带领部队,浴血锦州,大战辽西,一路南下,直取海南,成为全国著名战斗英雄。(新华网专稿 杨延龙 黎云 王经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