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买房买生意上iU91
查看: 5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网上奇平视点:哭信息化的“哥白尼”普利高津之死(zt)

[复制链接]   [推荐给好友]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5-23 03: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伊利亚.普利高津死了。

  中国所有媒体,从最权威的报纸、通讯社到最权威的门户网站,都在漏报这条世界上的重大新闻。我还是今天从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页、北京大学科学研究部主页的“内部传达”中,偶然得知这一消息的: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讣告,诺贝尔奖得主暨该校伊利亚.普利高津中心的创办者伊利亚.普利高津博士5月28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伊拉斯谟医院病逝,享年86岁。

  普利高津,是人类自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以来,第四位最伟大的科学家。他的伟大,不光在于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获得了诺贝尔奖,更主要的是,他代表人类思想的又一次重大“转向”。

  哥白尼、牛顿和爱因斯坦加在一起,其实只做了一件事:完成科学从前现代(第一次浪潮)向现代(第二次浪潮)的转变,人们称为“现代性转向”;而普利高津一人,开启了科学从现代(第二次浪潮)向后现代(第三次浪潮)的转变,人们称为“后现代转向”。从“浪潮级”启蒙思想转向“第一人”上说,只有哥白尼可以和普利高津并称;从“浪潮级”科学纲领转向“第一人”上说,只有牛顿可以和普利高津并称。普利高津与哥白尼、牛顿一样,都是以重大科学发现为基础,对人类世界观和各领域、各学科(包括社会科学)方法论,产生“转向”级决定性影响的人。所以我认为历史上会把普利高津评价在哥白尼、牛顿水平上,超过爱因斯坦的地位。随着信息社会的日益发达,普利高津的历史地位,肯定还会进一步看涨,最终达到哥白尼加牛顿的水平。

  普利高津与牛顿,也许是最“门当户对”的。牛顿的纲领是确定性,普利高津的纲领,是不确定性。如果把牛顿的确定性,及其机械的、分析的世界观,作为工业化生产力思想的第一块基石,作为人类从自然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向的思想转折点;那么就可以把普利高津的不确定性,及其自组织的、整体自然的世界观,作为信息化生产力思想的第一块基石,作为人类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向的思想转折点。人类一直说要终结牛顿机械论,只有到了普利高津,才第一次真正实现了这种终结。因此,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学说,与日心说、万有引力定律、相对论一样,将成为人类思想永恒的财富。

  在全国媒体、科学界、技术界对这一人类巨星陨落“视而不见”之际,我们IT界有充分的理由哭送普利高津。

  第一个理由:普利高津发现了信息世界的“万有引力”

  我们IT人难道没有发现,“不确定性”与“信息”是一回事?不确定性,就是信息的“万有引力”。信息如果是一只苹果,不确定性,就是引导它从树上掉下来的那个“力”。

  普利高津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发现,要想瓦解牛顿为工业社会服务的整个“现代性”体系,“第一步”(普利高津语)就是从信息入手。这很自然,因为只有信息社会是替代工业社会的真正力量。

  所以他大力赞赏并引述盖尔曼这个说法:“熵与信息密切相关。事实上,熵可以被认为是无知的量度。”人们都知道熵是普利高津理论的中心概念,但可能不知道,他的本意是为了找到人类衡量有知与无知的尺度。人类“知识”经济了半天,连有知、无知都不会判断,不知道信息的“万有引力”从根本上说,是以熵为尺度衡量的不确定性,那还怎么发展信息化呢?穿透普利高津那一堆热力学术语,他的贡献概括成一句话,就是建立起“信息-熵-不确定性”的三位一体。上帝在他面前,就此轰然倒地死去。信息,在这神圣的一刻,登基成了主宰这个时代的新的宙斯。

  所以,说普利高津是信息化的牛顿,一定也不过份。他第一次为信息革命,找到了一个足以和牛顿体系相抗衡的宇宙力量的支点。当今天,我们IT人牛气冲天地用“第一支柱”去撬动整个地球时,饮水思源,不要忘记是谁给了我们第一支点。

  第二个理由,普利高津发现了IT背后的科学哲学

  说普利高津懂IT,那是我瞎扯;但要说普利高津不懂IT之道,那是你瞎扯。这个IT之道,就是IT之所以为IT的科学哲学。就是IT“为什么”的那个“为什么”(所以然)。

  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论,表面上看起来,与IT没有直接关系。实际上,它却是对IT规律在哲学层面上的最高概括。我们知道,工业化的生产力精髓,在粒子说,相当于把世界这个网络上的每一节点孤立化、静止化、绝对化;而信息化的生产力精髓,在“联接”说,强调节点之间的联接(INTERNET中那个INTER)。互联网和生物技术的革命性,就体现在这一根本性的“反潮流”之上。
。. 上山采艾草,下厨做羹汤 --- 美食DIY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4, 2024-6-10 19:13 , Processed in 0.036649 second(s), 31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