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买房买生意上iU91
查看: 10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一篇不错得关于会计得文章

[复制链接]   [推荐给好友]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6-27 18: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0-01-28

一位CMA前辈的日志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nnh4141.blogbus.com/logs/45530681.html




考回洋鬼子的试 脱层中国人的皮



一直认为自己是个考试高手。当年高考是南京市文史类第四。好象因为没进前三,班主任老师还颇不满意。后来在这边读MBA又疯狂了一把。所有课程全优,金融专业课平均92。土耳其土豆教授的“债券管理”两次期中一次期末全部满分。上网查分数显示为00。原来人家网上数据库只留了两位数,没法显示100分。“金融衍生物”是最难的一门专业课,偏偏教授还是个杀手,出题题量大难度深,考前就放话,“Frankly, I don’t think you guys can finish it in time.”结果我不但做完了,还拿下95分。馊老头也在我的答卷上留下impressive的评注。

最后一学期5门课,带两个tutorial班,找实习工作,还顺带把CFA一级考了。现在回想,好象考得并不痛苦。大约当时的痛感都在找工作的frustration上。考个试,小菜了。

工作了两年,当初考的CFA成为Resume上的摆设,工作中完全派不上用场。因为前边的工作经验,财务分析的路子基本上定下来,于是打算考CMACertified Management Accountants)。先上半年的accelerated program,每周六上一天课,四次小考,平均要过60分。因为不是会计出身,感觉还是学到点东西的。基本上跟着课程的进度学习、复习、做题,考试很轻松地通过,平均考了85分左右。

上课期间印象最深的是班上那些愚笨的白鬼同学,大约课下没花功夫看书,都指望课上那几小时,还特好提问,问问题又不经大脑,白白浪费我的时间。无数次我的脑海中出现这样的图像:我快步走到那个白鬼面前,揪住他的衣领使劲上下前后摇晃他,声嘶力竭地叫嚷:你——怎么——那么——笨——!

好在,四次小考,每考完一次班上便少一批人,笨白鬼越来越少,直至绝迹。到后来怪想他们的,上课少了好些生趣。

后来8月份奥运会,把CMA丢在一边大半个月。等奥运会开完,盘点下学过的材料,这才吓了一跳,足有一尺厚,涵盖了financial accounting management accounting tax corporate finance internal control and risk management business strategy marketing operational management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management。更可怕的是,当我看着那些我曾考过高分的内容时,竟然完全陌生,一头的冷汗。因为,彼时距最后的大考,已经不足两个月。

于是拿出当年中国高考的本领,制定详细完整的计划,从周计划到日计划,依“计”而行。仗着accelerated program的高分,不肯再花一千多大洋上考前辅导班,下定决心完全靠自己。以“我是考试高手,我不过,谁还能过”的信念为自己壮胆。

复习过程出乎预料地痛苦。如果和当年考CFA作比较,那回是做学生,学习就是工作,在惯性中就考下来了。现在有一份全职工作,白天紧张了一天,晚上回家做饭吃饭洗碗洗澡,一通忙下来已经筋疲力尽,全然没有读书的精力与心情了。这才体会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于是改变策略,下了班在办公室看书,完成当天的计划才能回家,倒是很有效。不过,每每看完书从办公室出来,走在国王大街上,霓虹闪烁,夏末凉风拂来,情人们牵着手,我便会强烈怀疑这一切付出是否值得。我把最美好最值得享受的时刻浪费在毫无人性的合并报表、计算应税利润和转移成本上,我是不是有毛病?陈忠和曾说他后来一进训练场就想吐,大体上和我后来看到CMA复习材料的感受是相当的吧。

高强度的复习结束后,马上进入模拟考练习阶段。我从网上down了往年九套模拟题,按以往的经验,先不限时,注重成功率,并花更多的时间在复看错题上。尽管已经有了心理准备,第一套模拟题做下来,打击还是超乎想象。时间超了一半多不说,一百来道题居然错了近四十题。如果限时做,必挂无疑。

总结一下,中国人考CMA,主要有以下这些难点。

第一个障碍就是语言。CMA有相当多的非计算类文字题,选项长,专业词汇多。我也是背过红宝书考过GRE的,有时一条选项就有三四个生词,读下来完全不知所云,只能嗐蒙。

第二也是最严重的瓶颈,阅读速度。CMA的考题,文字题选项长,计算题则题干长。有时一道题就相当于一个小案例,题干就半页。以英文为母语的鬼子可能瞄一眼就能抓住关键信息,我们只能先逐字逐句读下来,再理解消化,再做题。而一道题从读题到计算,还要填上答题卡,总共只有平均两分半的时间,时间恐慌可想而知。后来听说,CMA考试的题量,是按九小时设计的,却要求考生在四小时完成。这不是刁难人吗?

第三,你掌握了知识点,并不等于会做题。从知识点到解题能力,这还有一个转化的过程。首先是理解题意,意识到它考察的知识点,接着要快速地反应出解题的公式和方法,然后还要觉察出陷阱。CMA考题没有老老实实一套公式就灵的,总要绕两个弯子,再设两个陷阱。比如计算现金流忘了考虑税,或计算tax shield忘了残值的tax shield抵冲。你算出来的错误数字居然在选项里还有,兴高采烈地选了,回头一对答案是错的,往往是“怎么可能错”的一头雾水。

要克服这些障碍,实在也没有什么捷径,只有不断重复做题、对答案、总结、再做题、再对答案、再总结的循环。中国式的题海战术肯定有效。要知道,九套模拟题加答案,摞起来也有一尺厚了。而总结比简单做题更重要。我在复看错题和总结上花的时间,远远超过做题花的时间。最后总结出,转移成本有几种考法,几种陷阱;pension又有几种考法,几种陷阱。到最后,达到瞄一眼题干就能反应出考点和陷阱的境界。

由于题量大和我们语言上的先天劣势,要有抓有放,不要追求完美。有些内容,比如我最憎恨的tax,头绪繁杂,可考试中也就五题左右的题量。我基本只抓几种主要题型,其余偏门题目一概放弃。真正考试中我遇到的tax偏门题只一道,况且还有20%蒙对的概率。

考试时拿到卷子,先花两分钟浏览全局,哪部分是MA,哪部分是FA,哪部分又是corporate finance,做到心里有数,以便分配时间。我的专业是finance,所以我可以从这部分题里抠出时间匀给MA。如果一道题花费的时间超过5分钟,果断放弃。我大考时间掌握几乎完美,前边放弃了两道大型计算题,全部做完还余20分钟,再回头把这两题做出来,发现当初蒙的答案居然都是对的。

考完走出考场,望着阳光下多伦多的蓝天白云,想起这大半年的痛苦时光,心头涌起对CMA的无比恨意。如果CMA彼时是个什么人或什么家什,我定把它丢在地上狠狠踹上几脚。

一个月后拿到分数,88分,顺利通过。这并不是一个出人预料的结果,分数也还满意。只是希望,所有的付出换来的这个分数能够物有所值。

不过,多说一句,我觉得CMA还是适合很多中国人的。如果你没有成为百万富翁的雄心壮志,却又不甘心做一个junior position的会计,那么CMA是个不错的现实选择。CFA固然好,但就我的观察来看,中国移民要拿到赚大钱的投资银行做股票的工作,和中649大奖的难度有得一拼。如果是银行里理财顾问(Financial Advisor)的职位,无论从收入还是发展前途,和财务分析师(Sr. Financial Analyst)比,至少没有优势,如果不是有所不如的话。拿下CMA,至少可以保证一个比较稳定的职位,还很有升职中层管理的机会。至于以后,就看各人造化了。所谓的“事业成功”,也未必适合每一个人。稳稳地拿一份不错的薪水,压力不大,享受生活,我看就挺好,比起许多中国人常年累月累脖(labour)工的生活,天上地下了。当然,如果你压根就鄙视这种朝九晚五的白领生活,或者你看到数字就头晕,那就还是另寻阳关道吧。
http://jonwu777.spaces.live.com/Blog/cns!21FEAD30745756E0!251.entry?sa=95338005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1999 - 2025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5-2-4 22:19 , Processed in 0.041048 second(s), 30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