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买房买生意上iU91
查看: 30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石川: 是时候彻底结束“央企吃肉,社会喝粥”了

[复制链接]   [推荐给好友]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20: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谁来回答“国企赚的钱”都哪儿去了?》,这是近日网上转载率很高的一篇文章,核心内容就是为什么三家大国企一年赚3000多亿,只上交国家200多亿。国资委曾发布政策,结束国企13年不缴红利时代,但上缴比例最高却只有10%。现状之下,国企利润究竟流向何处?国有企业全民所有,究竟又该在利润上如何体现全民所有?(3月16日央视《新闻1+1》)
http://finance.sina.com.cn/g/20090416/08266108503.shtml


“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借用朱自清先生当年的这句夫子自道,来描摹国民的心理感受可谓熨贴。一边是三家大国企数以千亿的利润,一边是寒酸的10%上缴比例,换言之,当一些央企在饕餮狂欢的盛筵时,我们几乎什么也没有。众所周知,央企存在的题中应有之义即是“全民所有、全民共享”,如果背离了这一核心价值,无疑会使民众继续黯然神伤,腹诽不已。


曾几何时,坊间用“央企吃肉,社会喝粥”的生动叙事,来表达对一些央企独自发闷财的不满。何谓“央企吃肉,社会喝粥”?窃以为,是指央企凭借国家的优厚政策和雄厚资金,赚得盆满钵溢,但并未真正回馈和反哺社会,与央企人员富得流油相比,普通员工收入菲薄。事实的确如此,自1994年分税制度改革以来,国有企业长达13年不上缴利润。直到2007年,国家推出《央企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管理办法》,国企只上缴税收不上缴红利的时代才成为历史,但如今看来,“央企吃肉,社会喝粥”并未得到真正改观,因为高达万亿的利润依然不知所向,国民并未从中分一杯羹。


据悉,从1993年到现在,我们国企积累的未上缴的利润积累了几万亿元,试问这些天文数字的利润流向哪里了?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王忠明接受采访时称,剩下的90%用做企业的扩大再生产,用于支付改革的成本以及其他实实在在的一些需求。显然,这一回答过于笼统和暧昧。具体有多少用于扩大再生产?又有多少用于支付改革成本?除此之外的利润具体流向哪里?对此相关部门语焉不详,公众茫然不知。


其实,这些利润还有一项即是自肥。数字显示,2005年电力、电信、石油、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行业共有职工833万人,不到全国职工人数的8%,但工资和工资外收入总额估算相当于当年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55%。这是一组多么突兀的断裂。劳动保障部副部长步正发亦曾披露,电力、电信、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垄断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的2到3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实际收入差距可能更大。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垄断性国企上交给国家的利润是封了顶的,即10%,但其高管在今年以前是不封顶的。显然,如果继续坐视央企将大部分利润预留,“央企吃肉,社会喝粥”的现象只会愈演愈烈。


与国际上一些国家相比,利润上缴比例最高10%委实太宽松、太敦厚,以至有人戏称国家是“仁慈的君主”。据报道,新加坡国有企业分红主要考虑现金流(即折旧前盈利),分红水平高的达到盈利的80%-90%,一般为盈利的1/3至2/3。而且国际上的通用做法是,国有企业要将利润转给财政部门,由财政部门进行支配,或用于公共支出,或用于返换企业,而不是像我们的国企那样直接“扣留”。


是时候彻底结束“央企吃肉,社会喝粥”了。如何结束?笔者认为,最需要调整的即是目前10%的比例,至于如何调整,则需要把握一个度。中国社科院财贸所研究员杨志勇曾提到“红利悖论”——国家少拿了,国家的所有者权益不能得到充分的保证;国家多拿了,企业的发展后劲可能受到影响。显然这就需要把握两者的平衡点,但就当下而言,利润上缴比例最高10%实属过低。当然,调高上缴比例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需要加快垄断行业改革,放宽准入领域,引入竞争,真正让民营企业进入垄断领域,不能让利润由垄断企业专美。


不必再沉醉于天文数字的狂欢当中,如果不追问国企利润能否惠及于民,数字狂欢终究只是纸上富贵。如果不探究高增长背后的真相,不剖析高增长背后的隐忧,这种高增长假以时日必将流于虚无,因为许多央企的利润是建立在垄断基础之上。最关键的是,如果继续容忍央企截留高额利润,就会撕裂民意、造成社会不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4, 2024-6-9 16:55 , Processed in 0.042137 second(s), 30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