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买房买生意上iU91
查看: 902|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IT10大丑闻 "秘书门"事件与汉芯造假案入选

[复制链接]   [推荐给好友]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1-26 23: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0、顾雏军上演庭审闹剧

  时间:2006年11~12月

  地点:广东佛山

  人物:顾雏军

  事件回放:

  拖了1年之久的顾雏军案终于2006年11月7日在佛山市中级法院开庭,当地检察院指控顾雏军、姜源、张宏、刘义忠、张细汉、严友松、晏果如、刘科和曾俊洪等9名被告,涉嫌包括虚报注册资本罪、提供虚假财会报告罪、挪用资金罪和职务侵占罪等4项罪名。

  尽管早在2006年7月,中国证监会就已经依法对科龙电器原董事长顾雏军给予警告和30万元罚款,并实施永久性市场禁入,但庭审首日,9名被告还是齐齐喊冤。顾雏军更是当庭否认所有指控,称2004年有争议的5.1亿元销售收入是因为德勤会计师事务所逼迫所致。

  12月12日,坐着轮椅出庭的顾雏军以绝食相要挟,向法庭提出3项紧急申请:1、申请本案公开审理,允许不少于20家媒体旁听;2、申请法庭将本案的全部材料公开,防止别有用心的人加以删减,加以利用;3、申请将他写给有关部门的检举书作为证据,并予以公开。

  在经过长达8天半的法庭调查之后,12月20日下午,顾雏军案正式进入法庭辩论阶段。顾雏军再显“狂人”本色,滔滔不绝地讲了3个半小时,鼓吹虚假出资也没有对其他人造成损害、熊市造假无罪、从头到尾没有挪用科龙一分钱等3大“谬论”。

  他称自己只是办理了股权变更手续,将自己和其父顾善鸿拥有的顺德格林柯尔股权出售给了天津格林柯尔,他并不知道是用6.6亿的虚假投资置换此前过高的无形资产出资;即便存在虚假出资,这种虚假出资也没有对其他人造成损害。

  顾雏军说,据他所知,只有在公司IPO时财务报告虚假才构成犯罪,因为股东凭借虚假的报告购买了公司股票,其他时候都不应该构成犯罪。听闻此言,一位旁听人员笑着说,按照顾雏军的逻辑,所有上市公司都应该在股市熊市期间大力造假。反正股市都跌,造假了也不会因此而犯罪。

  而谈到挪用资金罪,顾雏军显然情绪有点激动。他一再宣称,公诉机关搞错了:“2001年科龙巨亏了十几个亿,哪有资金可供挪用?正是格林柯尔的无私帮助,才使资金困难的科龙得到了快速发展。”

  历时一个半月的顾雏军案庭审“闹剧”在2006年12月22日全部结束。公诉方坚持所有4项罪名的指控,辩方则坚持作无罪辩护。审判长在休庭前称一定公正审理,择日宣布审判结果。法律界人士推测,数罪并罚,顾雏军可能面临超过10年的牢狱之灾;且后2项“挪用资金罪和职务侵占罪”相比前2项“虚报注册资本罪和提供虚假财会报告罪”要重很多,最多可判无期。

  事件点评:

  顾雏军一案,在他法庭的哭闹中,于2006年末落下了个闹剧的笑柄。但无论顾雏军在法庭上如何时怒时哭,如何巧舌如簧、推卸罪责,都不能掩盖他“以资本运作、报表作假等手段,对科龙、美菱等企业造成伤害”这一事实,也无法改变法庭公正的判决。

  顾雏军的落马有其必然性。与其说他是个真正做企业的人,倒不如说他是一个资本的玩家,妄图乘国企改革之机,一口吃成个大胖子。他利用政府给予的土地“借鸡生蛋”,玩四两拨千斤的游戏;或使出“乾坤大挪移”,迅速转移国有资产;或利用上市公司监管不到位,用股民的资金去延续自己的豪赌。玩火自焚,是顾应有的报应!

  顾雏军倒下了!法律的公正必将让他为自己的贪念和罪行付出应有的代价!但这一切改变不了一个既成事实――肆虐资本市场并屡屡得手的顾雏军,害苦了科龙这类民营家电企业,也害苦了大批产业工人及投资者。科龙空调在科龙危机后销售量及市场排名急剧下降,与此同时,LG等外资空调排名迅速上升。旁听顾雏军庭审的格林柯尔旧部证实,格林柯尔员工基本全部离职,失去工作。公开审理顾雏军是件好事。它折射出我国资本市场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进程,说明我国股市所处的基本环境在逐渐净化,同时能够对上市公司、大股东起到警示作用。

  另外,最近听说顾雏军开始绝食了,据说是要以此抗议。这让整个案件增加了滑稽可笑的色彩。“等我老了,走到大街上,希望听到有人喊:看,那个老头就是冰箱大王”,这是顾雏军的名言;而今看来,以后他老了,大街上一定有人喊:嘿,那个老头就是挪用股民资金,还在法庭上绝食、抵赖的顾雏军!CFC中文网 - www.comefromchina.com
2#
 楼主| 发表于 2007-1-27 00:00 | 只看该作者

9

百度“邮件门”涉嫌操纵搜索结果

  时间:2006年12月

  地点:北京

  人物:王东

  事件回放:

  一直喋喋不休地指责“向百度被裁员工征集博文”的搜狐在“滥用媒体公器” 蓄意中伤自己的百度,却因为其品牌总监王东发给CEO李彦宏和副总裁梁冬的一封内部邮件不慎泄露,而陷入被指“操纵搜索结果”的尴尬之中——在这封邮件中,王东提到,百度因“过去新浪对百度的负面报道而降低了其权重”。

  其实,在此前9月天极与百度的口水战中,天极网就曾指责百度篡改搜索结果。天极指出,百度将“天极下载”、“天极软件下载”、“天极软件站”、“天极软件网”等关键词指向已被百度收购的天空下载网站的错误就存在多处,且存在多处将其他下载站点流量转移到天空下载的情况。愤怒的天极在声明中质问:“作为一家声称‘立足于自主掌握并提供互联网核心技术的技术型公司’,难道就可以这样蒙骗公众吗?”对此,百度全不认帐。时任百度公关总监的王东曾对此公开回应: “百度一直是一家技术严谨的上市公司,不会做任何恶意修改搜索结果的事情。”

  但在网上流传的这封王东的邮件中则称,因为过去新浪对百度的负面报道过多,百度调低了搜索新浪内容的权重;不过近段时间以来,“新浪科技频道对百度的支持还是有目共睹的”,“而搜狐又是对百度那么多负面报道”,所以“如今情况有所变化”。

  “中午我约请该频道(新浪科技频道)负责的编辑郭开森吃饭,”王东在邮件中特别提到,“季度末频道负责人(如郭)的考核一部分也是以PV(浏览量)为主的,因此恰当时候给郭的支持,会比一般情况下的作用大。”因此,王向李彦宏和梁冬请示,是否可以“恢复新浪的正常权重而将搜狐调低?”

  如果说先前的天极网事件是揭开百度冰山一角的话,那么这次王东的“邮件门”可以说是彻底地暴露了百度的丑行和黑幕。

  “邮件门”事件在网上曝光后没几天,王东就从百度离职了。只有百度新闻发言人徐继业仍在喋喋不休地声明“王东完全是出于个人的发展”,不是受邮件事件连累。

  事件点评:

  李彦宏说百度不做恶,2006年看到这些新闻的人都笑了。

  不管今天的百度如何,事实上,百度刚起步的时候,李彦宏还是一个很纯洁的人。有文章说,李彦宏喜欢种菜,一个喜欢宁静生活的人无论如何都不是一个喜欢商业欺诈的人。但是李彦宏不幸进入了商界,人在商场,身不由己?

  2001年,百度开始推出代理制度。一直到2004年初,百度搜索都是很干净地运作,也基本上没挣到什么钱。后来,一个叫“移动时代”代理商的出现,改变了百度的历史。该代理商一开始做网站,后来代理了百度、3721等的服务推广,由于在代理百度业务时,业务难以开展,就向百度的高层建议,采取后来被业界深恶痛绝的“敲诈营销模式”的主意。所谓的“敲诈营销模式”,其实很简单,就是先利用百度搜索数据来调查分析网站数据,然后对搜索结果进行干预,有这么几点“创新”:

  1、通过权重的人为控制,影响网站在百度搜索结果中的前后顺序。此次“邮件门”事件,就是百度人为干预新浪和搜狐的权重控制参数,达到打击搜狐、抬高新浪的目的。

  2、搜索结果的选择过滤,这是百度的独创。百度可以不封你的整个网站,但它能把你网站的几个热门关键词给屏蔽掉。这种做法对很多不懂行的企业客户来说,很容易上当。百度先把你网站的名字在搜索结果里屏蔽掉,然后它的销售人员跑过去跟企业联系:“你们的公司(网站)在百度里面搜索不到,这样客户找不到你,花点钱就可以出现了。”

  3、按地区分拣搜索目标客户,这也是百度的一大创新。就是百度的后台系统将各种网站按地区不断分拣,然后将这些名录提供给它的销售人员或代理商,同时提供的还有这些网站的关键词参数。

  有了这3大“创新”,百度的业绩自然不断上涨。

  本来百度一直按照这个进行操控,从未被人发觉,现在一不小心在邮件中透露了这个信息,只能自认倒霉了!百度这个少年,小小年纪终究不能摆脱银子的诱惑。这也算是对百度的一次教训吧!CF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7-1-27 00:00 | 只看该作者

8、洋品牌笔记本质量抽检不过关

时间:2006年12月

  地点:浙江杭州

  人物:东芝、富士通、NEC和惠普

  事件回放:

  浙江省工商局在对流通领域笔记本电脑商品进行专项质量监测后发现,东芝、富士通、NEC等国际知名品牌的5个型号笔记本电脑被检不合格。2006年12 月14日,浙江省工商局公布,涉及的5款笔记本产品分别为:东芝Satellite L100、Satellite A80、富士通LBP7120- AC011S0A1、NEC S3100。

  此次专项抽检,所有商品根据GB4943-2001《信息技术设备的安全》(强制性标准)等10项国家强制标准、国家推荐标准、企业标准、明示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这4大品牌笔记本电脑受检型号存在的最主要质量问题是静电放电抗扰度以及辐射骚扰、抗雷击等。

  浙江省工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笔记本电脑产品在实际使用中可能受到人体、毛衣或其他静电载体的静电放电。它应当能够承受一定量值的静电放电,而不至于在实际使用中显得过分脆弱。静电放电抗扰度这项指标就是用来考核笔记本电脑的抗静电能力,它模拟规定量值、规定频次的静电,以接触放电、空气放电和电场感应等方式施加到样机的各个规定部位,在此过程中,若样机能正常工作,则表明其具有相应等级的抗静电能力,反之则表明其不具备相应等级的抗静电能力。本次质量监测选择的抗静电等级是信息技术设备抗静电基本等级,其中受检商品中有4个型号出现死机等异常情况。

  抗扰度和辐射骚扰是强制性指标,浪涌是指电脑抗雷击电能力,如不具备此能力,电脑将会比较脆弱,容易死机、丢失信息或损坏。辐射骚扰是指电脑发出干扰信号超过标准限值,从而有可能危及周围设备的正常工作或者本身电脑的信息泄露。专业人士指出,作为著名的国际品牌产品,此项指标不合格是很不应该的。一些北京的电脑经销商表示,浙江省工商局这次抽查的机型的确存在这几项问题,他们早已不对东芝等机型做重点推荐,目前只是还有部分库存。

  目前,浙江省工商局已对不合格商品做出责令停止销售的决定,并予以立案调查。

  事件点评:

  许多消费者曾经坚定地认为,跨国大品牌就是“高品质”的代名词。不过在一些品牌连续被曝出各种质量问题之后,人们开始发现,这些舶来品并非永远是“中国制造”的楷模,它们也越来越多地遭遇到本土产品曾经面对的信任危机。

  看着这些著名的笔记本品牌,与“责令停止销售”的字眼摆放在一起,实在为它们感到不值。难道产品关键部件的检测把关就真的这么难吗?为什么总是非要等到事情发展到某种极致、演变到难以搪塞的地步才去收拾残局呢?是不是只要产品瑕疵缺乏相对权威的认定标准,就只能是谁的嘴大谁“在理”了?是不是在一些“还算稳定”的产品故障面前,消费者就永远只能自认倒霉?

  尽管几乎所有的跨国公司都口口声声把中国作为最重要的市场,但究竟有几家公司真正了解中国市场的特殊性,特别是中国消费者独特的心理。中国有句俗语:“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正是目前中国消费者消费心态的写真:一旦某企业个别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消费者就会将矛头直接指向其所有品牌和产品,导致对这个企业的全盘否定。

  树百年名企,产品质量是根本,但我们不能把质量仅仅寄希望于企业的自律。无论是跨国大品牌,还是本土企业,一个良好有序的外部监管环境都是至关重要的。跨国公司若要在2007年远离质量问题的困扰,就要放下架子,真正深入了解中国市场、了解中国的消费者,做好产品,把好质量关。CF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7-1-27 00:01 | 只看该作者

7、“创维国王”黄宏生从神坛走向监狱

  时间:2006年7月

  地点:香港

  人物:黄宏生

  事件回放:

  2006年7月13日,创维数码控股有限公司前主席黄宏生及其胞弟——创维前执行董事黄培升因串谋盗窃及串谋诈骗创维系5000多万港元等4项罪名成立,分别被香港区域法院判处有期徒刑6年。至此,历时1年多、轰动业界的这一事件终于尘埃落定,黄宏生也告别了昔日的至尊地位,从神坛走向监狱。

  黄宏生事件起源于2年前。2004年11月30日,在香港廉政公署发动的一次名为“虎山行”的行动中,创维集团前董事局主席黄宏生被请进廉政公署“喝咖啡”。随后,创维15名高管先后被“请”去问话,引来创维内部“地震”。

  黄宏生,这个于1991年用仅有的几万元积蓄在香港注册了创维的创业者,几经挫折后,开发出具有国际领先技术的第3代彩电,公司在欧洲市场一炮打响,陆续获得多项国际风投。2000年3月,创维在香港成功上市,一跃成为国内彩电行业的龙头企业。一手缔造创维神话的黄宏生,成了中国企业家中的传奇。

  然而,随着创维资本实力的日益强大以及彩电行业整体利润的日趋微薄,黄宏生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频频大手笔出击,开始了地产豪赌。2004年3月,他个人出资10.5亿元,在海南三亚与人合资兴建了海南最大的地产项目“时代海岸”,成为该项目最大的股东。据香港廉政公署调查,黄宏生挪用的4837万港币就注入了该项目。同时,黄还在深圳注册创维鸿洲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有趣的是,地产公司虽然是以创维为名,但实际上却是黄的个人财产。地产投入是个无底洞,创维的正常盈利根本满足不了黄的投资需求,于是便想到铤而走险,押赌房产、挪用公司资金、做假账盗取资金,最终在追逐利润的陷阱里越陷越深。

  香港廉政公署指控,48岁的创维主席黄宏生和37岁的执行董事黄培升,涉嫌于2000年11月至2003年4月期间,与其母罗玉英串谋盗窃总额为4837万元的资金。2005年3月,黄宏生和黄培升再度被廉政公署加控两项罪名,即一项串谋偷窃和一项串谋诈骗罪名。

  2006年7月7日,黄宏生、黄培升涉嫌盗取公司财产一案在香港区域法院再审,主审法官简仕勋当庭宣布,黄宏生和黄培升两项串谋盗窃及一项串谋诈骗罪名成立。7月13日,香港区域法院作出宣判,黄宏生、黄培升均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法官在宣判时表示,盗窃行为有违诚信,案件涉及金额庞大,对公众及社会有所打击,必须判以有阻吓力的刑罚,以起警惕世人的作用。

  事件点评:

  尽管黄宏生旗下的“创维”曾开发出国际领先的第3代彩电并一度进入中国彩电业前3强,尽管黄宏生本人曾荣获“香港青年工业家奖”,其不屈不挠的精神令人敬佩,尽管在中国的富豪中黄宏生算是“非常低调”,尽管不乏内地和香港的高官及知名人士为黄宏生向法院“求情”,但这都没有成为对黄宏生“法外开恩”的理由。

  这个案子虽然以判刑结束,却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从整个案件过程看,黄宏生有远见,能够把企业管理和个人去留分开,老总出事,企业争气,摆脱了民企常见的“总裁一倒,江山变色”的悲剧;此其一。个人出事,该罚则罚,该关则关,黄宏生被法庭判决,但只要企业经营确实健康,就没有理由因为黄宏生待审,就硬让企业“陪绑”。美国、日本、欧洲的大型知名集团,总裁出事的不知凡几,但是企业还在,市场还在,换个人继续干,企业继续发展,这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应该有的生态。从这个意义上看,这次对于创维老总出事的反映,可以说是进步,至少也属正常;此其二。创维由小到大,在国内彩电业后来居上,成为一线品牌,实属不易。如果说珍惜,今天应该是企业、同行、市场共同珍惜,不应该因为黄宏生出了事,就伤害这个品牌。事实上,行不行最终还是消费者说了算,如果创维电视还像现在这样受欢迎,哪怕黄宏生获罪,创维这个品牌也不会倒。

  黄宏生事件更对国内企业家提出了巨大的警示,就是绝不能有任何的违法违规行为。但愿更多的企业家能从黄宏生在廉政公署的咖啡味道中,品味出更多的人生要义来。毕竟,从他人的教训中学习是一种成本最低的学习。

  期盼,中国企业别再出现第2个黄宏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7-1-27 00:02 | 只看该作者

6、“方舟3号”研发计划搁浅,国家经费流向不明

  时间:2006年5月

  地点:北京

  人物:李德磊

  事件回放:

  由于科技领域接连发现造假、挪用资金等现象,作为主管国家科技发展的最高决策部门,包括科技部部长徐冠华等均多次指示要严查科技领域的各种腐败行为。于是“方舟3号CPU” 研发计划搁浅开始浮出水面。

  方舟科技曾是中关村的明星。由方舟科技研制,并于2001年7月向公众发布的“方舟1号”,被称为国内首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2位实用化微处理器(CPU)芯片,改写了中国“无芯”的历史。

  “方舟3号”是国家863计划“十五”期间“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专项”中资金额最大的一个项目,国家划拨的项目资金额高达1538万元。然而,原本定于 2003年12月完成的“方舟3号”却拖到2006年仍未完成,且该项目的资金去向存在诸多疑问;与此同时方舟科技的资产和总裁李德磊的个人财富却飞跃了数个台阶。方舟科技存在科研腐败已成不争的事实。

  有接近“863计划”工作组的人士向媒体透露,方舟科技在预算中曾有高达700万元的量产流片费用,“虽然一次流片通常的费用都在200万元左右,但‘方舟3号’并没有批量生产,仅仅只是做了工程样片的流片,而且也没有经过大量测试,这样的流片费用大概在几十万元左右,与几百万元的流片费用相差甚大”。

  2004年3月的北京市工商局年检报表中,方舟科技资产总额已高达11463.85万元。而当年营业额仅有608.32万元,出口创汇额8.41万,负债资本高达2235.21万元。2002年1月,以人民币现金 37.52万元,占方舟科技24.8%股份的李德磊的个人财富,此时已飞跃到了天文数字。

  2004年12月的方舟科技财务报表显示,该公司当月的总工资开支为102.5万元。其中,工程部与市场部的普通员工总工资为67.5万元;6位行政人员(包括一个行政副总)的总工资为3万元;剩余的32万元左右,则属于方舟科技CEO李德磊等3名高管的薪金,明显高过国内半导体行业平均水平。

  2006年年初,全球最大的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软件工具领导厂商美国Synopsys公司,曾通过外交手段向政府有关部门投诉,称方舟科技使用的EDA软件涉嫌盗版侵权。最终此案由政府有关部门出面,达成了和解;但这说明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甚至连用于设计芯片的工具软件,方舟科技都没有为“方舟3号”购买,而单就这一项,李德磊向国家“863计划”申报的预算就接近400万元。知情人士据此认为,挪用了软件工具采购费用的方舟科技,在“方舟3号”的项目资金使用上“很有问题”。

  科技部已责令相关部门严查“方舟3号”的经费使用情况,并已组成了调查组对方舟科技展开调查。

  事件点评:

  一方面我国科技投入长期不足成为创新瓶颈,一方面有限的资金却没有用在刀刃上,成了有些科研人员“圈钱”的手段。相关主管部门及其主管人员拥有太大的资源分配权和项目审批权,容易造成决策不当、资源浪费乃至腐败滋生。而一些科研单位将人员收入与科研经费挂钩,诱使很多科研人员拼命去争项目、争经费。

  避免造假就必须“严打”:切断政府官员和科研人员的利益联系,那是腐败的温床;加强流程的审计监管,大项目必须由独立的非政府机构公正审计;政府应该冷静看待科研热,在推动科研的同时,要紧紧把握实际,不能追求形式。在造假事件出现后,如果没有一竿子戳到底的正义和良知精神,没有集体决策以及个人负责的铁规戒律,缺乏一整套高透明度的社会监控和公示机制,将仍有类似的国家重点支持项目发生我们不愿意看到但又必须面对的严酷现实“黑洞”。

  出现学术腐败后,以法律来惩处,是对症下药,但仍需要分析原因;否则,纯粹靠威慑,并不能从根子上铲除。学术理应有一个宽松和自由的环境,废除那种唯成果是从的学界政绩观,给予学者和科研者以能坐冷板凳的时间,注重他们从事研究过程的钻研精神,而不是命令式的必须拿出什么成绩来,这才可能导致有超越性的成果出现。否则,把爱因斯坦放到我们的现行学术评价和激励机制下,充其量也只能混混日子罢了。CFC中文网 - www.comefromchina.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7-1-27 00:02 | 只看该作者

5、上海交大证实汉芯造假开除陈进

  时间:2006年5月

  地点:上海

  人物:陈进

  事件回放:

  2006年1月17日,春节前夕,一位神秘举报人在清华大学BBS上发布的一则神秘帖子——《汉芯黑幕》,彻底打破了中国科技界的一团祥和,其笔锋直抵为中国IT产业界骄傲的“汉芯”系列芯片发明人——陈进。在该则帖子中,神秘举报人痛斥陈进在汉芯研制中完全弄虚作假,骗取国家上亿元拨款。虽然上海交大汉芯科技公司(以下简称汉芯科技)随即发表声明宣称《汉芯黑幕》歪曲事实真相,但并没有抵消外界猜疑。

  而陈进在1月22日表示将寻找证据公开批驳网络传闻后再无下文,汉芯科技也在发表回应网络传闻的声明后选择了沉默。

  2006年5月12日,上海交通大学通报了“汉芯”系列芯片涉嫌造假的调查结论与处理意见。调查显示,陈进在负责研制“汉芯”系列芯片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造假和欺骗行为,以虚假科研成果欺骗了鉴定专家、上海交大、研究团队、地方政府和中央有关部委,欺骗了媒体和公众。上海交大决定,撤销陈进上海交大微电子学院院长职务;撤销陈进的教授职务任职资格,解除其教授聘用合同。科技部决定终止陈进负责的科研项目的执行,追缴相关经费,取消陈进以后承担国家科技计划课题的资格;教育部决定撤销陈进“长江学者”称号,取消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资格,追缴相应拨款;国家发改委决定终止陈进负责的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的执行,追缴相关经费。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骗取了如此巨额的科研经费,上海交大仍未提及事件责任人有没有受到法律追究。被撤销上海交大所有职务的陈进,依旧每天开着宝马大摇大摆进出上海交大浩然大厦。

  2006年岁末,国家有关部委在接受采访时证实,确实没有相关责任人受到任何法律上的追究。不少高校教授对于这样的处理结果非常不满,纷纷表述各自观点。追究包括评审专家、相关部门的责任。科学需要正身,打击科技造假亟待纳入法制化轨道。

  事件点评:

  真相大白,尘埃却没有落定。面对这一影响堪与韩国黄禹锡事件相“媲美”、手段却要拙劣得多的科技诈骗大案,公众在震惊之余不能不思考和追问:一个仅仅在外企有过芯片测试技术背景的工程师,凭借着什么能让“汉芯系列芯片”这一并不高明的“系列谎言”一路绿灯,畅行无阻——骗过众多专家,骗过上海交大,甚至骗过上海市政府和中央相关部委,套取了上亿元的科研拨款?如果说“汉芯之父”是“中国科技界最大骗局之父”,那么汉芯骗局的催产士又何止一人?教育产业化的歪风邪气,让一些从大学殿堂走出来的人心生邪念:既然学术可以造假,科研为什么就不行呢?这些人正是抓住了学术腐败向科研腐败渗透的时机,堂而皇之地打起不劳而获的如意算盘。

  纵观汉芯造假事件的整个调查过程,从科技部派出的调查组初步认定“汉芯没有造假”,到成立由科技部、教育部以及上海市政府组成的国务院调查组对事件进行重新调查取证,再到关于汉芯涉嫌造假的调查结果最终得到公布,看得出我国政府对这一事件的高度重视,因为它涉及到国家安全,关乎民族荣誉。真相早一天发现,损失便早一天挽回。然而一些相关人员的迟疑不决,对调查进程造成了阻碍,致使势态朝不可预期的方向发展,网络上关于汉芯造假的讨论一时间沸沸扬扬。另外,影响如此恶劣的造假案后面,至今没有在人们心中画上句号,相关责任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法律惩罚。究竟是法律有漏洞可寻,还是有必要网开一面?此事对学术界风气影响之恶劣,令人心痛。而需要反省的,又岂止陈进一人?CF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7-1-27 00:03 | 只看该作者

4、苏宁入围“商业贿赂10大案例”

  时间:2006年4月

  地点:浙江杭州

  人物:苏宁电器有限公司

  事件回放:

  2006年4月14日,浙江省工商局对外公布了“商业贿赂10大案例”。被苏宁电器掩盖已久的贿赂事件,陡然浮出水面。

  但苏宁总裁孙为民对贿赂事件断然否认,并以“目前还没有最后结论”为由,指责浙江工商部门此时对外公布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根据浙江省工商局提供的资料,2002年1月至2003年6月,浙江苏宁电器有限公司向杭州雅各电子有限公司和厦门夏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分别购入4329166元和3179717元电子产品。其间,苏宁以“赞助费”、“返利款”、“促销费”、“场地费”等名义,分别收取这两家公司138109 元和79600元费用,共计217709元。苏宁拿到这两笔钱后,并未如实入帐,只是将其记入公司财务的“其他业务收入”科目,企图蒙混过关。

  2004年5月13日,杭州市工商局认定,苏宁收取对方所谓“赞助费”等名目的财物,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8条第1款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第4条,已构成收受商业贿赂;并作出没收其违法所得18.8514万元、罚款10万元的行政处罚决定。

  对此,苏宁辩称,自己与供货商之间是隐名委托代销关系。他们的依据是,苏宁作为受委托人以自己的名义为夏新和雅各实施代为销售,因此产生的费用包括场地使用费、促销费,及购买促销品的赞助宣传费用,按照合同约定应由委托人承担,原告接受这些费用,完全符合法律和合同的约定。因此,2004年8月9日,苏宁不服行政处罚,向杭州市江干区法院起诉,请求法院撤销被告杭工商经检处字(2004)85号行政处罚决定书,并由被告承担本案的全部诉讼费用。

  一审法院于2004年11月9日作出一审判决,维持了市工商局的行政处罚决定。苏宁不服一审判决,于2004年11月22日向杭州市中级法院提起上诉。杭州中院驳回了苏宁的上诉,终审维持一审判决。之后苏宁继续向浙江省高院提起诉讼。

  通常案件一审后双方有上诉的权利,但上诉后二级法院再判决即为终审定案,不得上诉;因此,苏宁一案事实上已经结案,判定商业贿赂事实成立。杭州江干区法院的工作人员证实,孙为民所谓的“一审打完打二审,二审完了又向高院上诉”的说法完全是欺骗公众,因为只有重大刑事案件才有可能上诉到高级法院,“除非孙为民杀了人,否则还没有资格向高院上诉”!

  事件点评:

  看到这样的贿赂事件,人们似乎总是很容易习以为常: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没什么大不了的。而人们过多注意了贿赂本身,却没有思考这些费用产生的原因。那些背后时常抱怨零售商的“苛捐杂税”,不堪重负的供应商,为什么从来没有站出来指出问题?只因为,在渠道为王的今天,产品企业想取得更多的博弈资本和话语权,零售渠道面临多家企业产品的抉择,这样的供求关系必然是滋生“灵活操作”的温床。零售行业的利润来源早已由营业外收入来支撑,如果只是一味地打击惩罚,而不是根据具体情况给零供之间的通道费用作出明确的区分和定性,恐怕会出现更多的所谓“高院上诉”。

  苏宁的赂贿案虽在法律上已尘埃落定,但这件丑事也引发了很多问号,比如,企业之间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所进行的经营活动,政府、行业协会、执法部门究竟应该如何去引导和规范?治理商业贿赂根本要靠法制,而如何区分正常的商业活动与不正当交易行为?是不是应该仔细找一找管理体制和机制方面的漏洞,完善和规范市场竞争行为和惩治商业贿赂的法律法规,加快建立适合国情的企业和个人信用制度?恐怕只有这样,才既能切实取得近期整治实效,又能防止商业贿赂“死灰复燃”。否则,治标不治本,治下不治上,商业贿赂之风很难刹住,市场环境也难好转,最终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也很难得到遏制。CF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7-1-27 00:03 | 只看该作者

3、陆纯初败走“秘书门”

  时间:2006年4月

  地点:北京

  人物:陆纯初、瑞贝卡

  事件回放:

  2006年4月7日晚,已经下班的EMC大中华区总裁陆纯初返回办公室取东西,到门口才发现自己没带钥匙。此时他的办公室秘书瑞贝卡已经下班。在数次电话联系瑞贝卡未果后,次日凌晨1点13分,陆在极度恼怒之余,写了一封措辞严厉且语气生硬的英文“谴责信”给瑞贝卡,并同时抄送给公司的其他高管。

  陆的盛气凌人激怒了瑞贝卡,陆将邮件抄送给公司其他高管也让她觉得很丢脸面,觉得错根本不在自己,反而是自已的权利受到了践踏。愤懑之余,4月10日 13点48分,她也义正词严地用中文回复了一封邮件并抄送给EMC在北京总部和上海、广州、成都3地分公司的所有员工。其中也包括老板陆纯初和其他几位高管。

  出于对瑞贝卡不平遭遇的声援,就在反驳邮件发出没多久的16点45分,一位“好事”的EMC中国公司员工将陆和瑞贝卡2人往来 PK的邮件转发给公司以外的朋友“共享”。发出电子邮件的人没有想到自己的邮件会自此一发不可收拾,并引来后面的“连锁反应”。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邮件像多米诺骨牌似地被迅速传播开来。

  2006年5月9日,从业内传来消息称,遭遇“秘书门事件”的主角——EMC公司大中华区总裁陆纯初已于日前离职,具体离职原因可能与业绩不佳有关。

  但在2006年6月23日召开的媒体发布会上,EMC对该说法未予置评。当日,EMC公司董事长、总裁兼CEO乔·图斯正式确认中国区总裁陆纯初离职。对于陆纯初的离职,乔·图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决不会允许任何人践踏员工的权利”。 明显反映了公司对陆导演 “秘书门事件”的不满。也有消息称,由于EMC中国公司以前有多名高管对陆纯初的管理不满,已经联名上告到美国总部。

  事件点评:

  一封邮件,让人贻笑天下。陆纯初在该事件中的表现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漠视员工的正常权利!

  陆是何种人,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在甲骨文时,就曾因为官僚作风落了个声名狼籍。陆的前同事和下属对他的评价是:此人只会搞运动,不会做生意。他有个外号叫“三不见”:不见员工,不见客户,不见合作伙伴。偶尔看见他发电子邮件给大家,无非是“我刚才在上厕所的时候抓到一个员工在抽烟”之类。

  后来陆进入EMC,更因为粗暴管理弄得大家怨声载道。EMC中国员工中流传着对陆纯初这样的评价:此人根本不懂本土化管理,只会居高临下,颐指气使,不把员工当人,不满意就裁员,从来没弄懂在大陆做生意的套路,也不懂得沟通,只会搞些运动。“秘书门”事件也是陆纯初在管理与人际关系处理上失败的集中体现,他这种剥夺员工权利,甚至要搞人身依附的官僚化管理令人叹为观止。毕竟女秘书瑞贝卡与公司签下的只是劳动合约,而不是24小时随时随地任人差遣、斥骂的卖身契。

  在“秘书门”事件中,陆的强权让世人都看到了他的刻薄和缺乏职业经理人的风范。对一个小秘书尚且如此,你还能要求陆纯初能管好一个企业吗?俗话说,家和万事兴。现在,他连自己办公室的事情都处理不好,还能指望他什么?难怪,他在离开他曾经执掌的企业之时,其公司员工无不拍掌欢庆。连他的前老板乔·图斯也特别因此事澄清,“我们决不会允许任何人践踏员工的权利。”当然,这句话也可能是对陆纯初最好的忠告。

  做人,还是厚道点好!CF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7-1-27 00:04 | 只看该作者

2、富士施乐身陷“贿赂门”

  时间:2006年1月

  地点:北京 天津

  人物:富士施乐中国公司、戚天常

  事件回放:

  2006年1月17日,有媒体披露富士施乐在与天津一个客户的合同争议仲裁案中,存在行贿舞弊行为,并有现场一段长度25秒的录像为证。据悉,录像摄于 2005年7月6日晚。录像内容为负责该案的仲裁员戚天常与富士施乐的代理律师、中伦金通律师事务所的陈振伟、张德才在天津美都大酒店吃饭的场景。

  为什么一顿饭局会掀起轩然大波?只因2005年7月6日富士施乐正处在天津的一项合同争议仲裁案审理期间。《仲裁法》第34条规定,仲裁员私自会见当事人、代理人,或者接受当事人、代理人的请客送礼的,应该回避仲裁。但受富士施乐代理律师之邀吃了晚饭的戚天常,仍然在天津仲裁委员会的动员下,参加了 2005年8月30日该合同争议仲裁案的开庭。知情人透露,天津这家客户与富士施乐的官司已经打了一两年,其中还有很多内幕没有曝光。由于此次报道的贿赂事件有录像为证,证据确凿,富士施乐也无法否认,更无法像2005年报道的涉嫌走私案件一样给多家媒体发一个“不要报道,以免日后发生法律问题”的文件。

  录像被曝光后,富士施乐中国公司对外事务负责人梁晓蓉仅表示:“富士施乐一向遵守中国的各项法律法规,没有任何的行贿行为。”而对其余问题不予理会。 2006年2月6日,富士施乐发表声明,就“贿赂事件”表示道歉。中伦金通律师事务所也发表声明,停止涉及律师以该所名义执业。富士施乐在公开信中表示,公司从未授权或授意任何单位和个人安排与仲裁员的晚餐。而当时公司法律顾问受邀请出席这次活动显然是错误的。

  2006年2月9日,天津仲裁委员会将戚天常从该委员会除名,并上报国务院法制办。国务院法制办通报各地仲裁委,要求开展以“严格仲裁操守,严肃仲裁纪律”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并特别提出:如有聘任戚天常担任仲裁员的,应予除名,今后亦不得聘任。

  于是乎,戚天常成了《仲裁法》实施以来首个被中国仲裁界“终身禁入”的前仲裁员。

  事件点评:

  在公众面前,戴着世界500强之一高帽的富士施乐终于露出它的丑恶面目。2005年10月21日曝出的“走私门”犹未解决,新的“贿赂门”再次闪电般将其击倒。这不禁让人奇怪,作为“世界500强”之一的富士施乐本应受到尊敬,但在中国,在短时间内它却丑闻频出!

  外资公司在中国做生意,最大目的是赚钱,至于如何赚钱,各有各的路数。表面上看,外企满口游戏规则,最最强调公平竞争,但是,暗地里从事不正当乃至非法交易者,大有人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1-27 00:05 | 只看该作者

1、阜国总裁郝杰涉嫌职务侵占被拘

  时间:2006年1~3月

  地点:北京

  人物:郝杰

  事件回放:

  在EVD外资压境风波未息之时,EVD技术提供商、北京阜国数字技术有限公司(简称阜国)总裁郝杰在2006年1月1日被海淀警方刑事拘留,原因是郝杰涉嫌利用任职今典环球总裁的职务便利,侵占今典环球公司资产,案情复杂、数额巨大。

  而此时,EVD阵营最大投资者张宝全正在美国谈判。一时间,EVD形势急转,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阜国单方宣布与NME签署“股权交换协议”的行为,导致张宝全与郝杰这对合作伙伴在2005年12月初翻脸。张宝全一怒之下将阜国和郝杰告上法庭。随后郝杰曾放低姿态意图与张宝全和解。虽未达成一致,但此后1月间,双方倒也相安无事。此番郝杰突然被拘,顿令业内意外。

  郝杰涉嫌的“职务侵占”,主要情节为:张宝全与阜国合作成立“今典环球”期间共投入5300万元,但到2005年6月,合资公司成立10个月,账户仅剩 300万元,还有100~200万元固定资产不知去向。这期间管理费支出高达1070万元,1年的营业收入却只有160万元。其间合资公司曾与某家电企业签署协议,卖出3000台码流仪,原应归入今典环球账中的近1000万元收入也部分被装入阜国囊中。2006年3月初他曾试图以“参加在德国举办的 CeBIT消费电子展”为名离境,但被警方阻止;3月21日,警方调查组奔赴广东,调查郝杰涉嫌“职务侵占”的资金去向。调查发现,阜国欠“顺通典当”共计900多万元,欠“华创中晟”500万元;郝杰还曾向阜国第一大股东上广电借款2000万元。阜国早已负债累累,大量资产在不知不觉中被乾坤大挪移。

  在郝杰已不担任今典环球总裁后,其每月3万元工资仍为今典环球所开。2005年10月,张宝全接手今典环球并对公司进行全面审计,当即将郝杰的同学、今典环球总裁吴哓岚停职。今典内部高层当即表示,因为技术不能兼容,此前阜国与英国NME的引资计划已无限期搁置。此番郝杰被拘,更使该计划实施成为空谈。事实上,该计划已经搁浅。

  事件点评:

  郝杰被拘,一个业界公认的丑闻!

  从 2005年初以来,郝杰以一个所谓自主研发的高清碟机标准概念在国内炒得沸沸扬扬,一时风头无二。到了2005年岁末,郝杰更是把EVD推到了前台,号称中国独立自主的高清碟机标准拥有者竟然以低廉的代价出售给了英国人!因为这一点,郝杰与自己最亲密的合作伙伴张宝全及其今典环球大打出手,双方各执一词,从最初的有所顾忌到最后以最恶毒的词语上升到人身攻击。仅仅1个多星期,这场风波便以郝杰的主动求和而偃旗息鼓,给喜欢看热闹的人们留下了一个悬念。谁也不会想到,2006年的第1天,郝杰被拘再次把他和EVD以及阜国抛到媒体的焦点地带。

  郝杰被拘了,成了公认的丑角。而郝杰的拘与不拘对中国的EVD标准推广而言,除丑闻之外似乎并没有太大的意义。果然,在2006年即将走过的时候,2006年12月6日,中国EVD产业联盟《北京宣言》正在宣读——2008年,EVD在中国基本代替DVD,这似乎是EVD想要一统江湖的征兆。问题是,费尽周折成为行业推荐性标准后,EVD一直少有作为,除阜国被卖风波和与主要对手上海晶晨HVD从口水战到和解引起外界关注外,基本在沉寂中度过。从市场表现来看,EVD在短期内尚无话语权,更谈不上全面取代DVD了。目前,EVD市场处境尴尬、技术发展受限、片源压力难缓,我们实在想不出EVD还有什么速胜绝招,而2008年全面取代DVD也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而对郝杰来说,除了他自作自受外,留给世人的也仅仅是一个茶余饭后的笑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1-10 18:57 , Processed in 0.061910 second(s), 39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