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买房买生意上iU91
查看: 2321|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爱情 · 婚姻

[复制链接]   [推荐给好友]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6-18 17: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爱情 · 婚姻<o =""></o>

        <!--[if !supportEmptyParas]--> <o =""></o>
        <o =""></o><o =""></o>

   闲不住, 经常上网. 看到一些东西, 本来不想插嘴, 免得惹得一身怪味. 实在是, 有一些看法.

     你们把天下女人划分为四类, 进一步地又逐一商品化. 无论属于那类: 妻子\小姐\二奶\破鞋, 都是明码标价或潜在要价的商品. 一言以弊之, 在以盈利为目的的商品社会里, 万事万物都被看作商品, 都以商标,产地,(), 质地,款式来论价格, 以得利的多寡来做决定. 看来, 你们中的多数是有钱人, 你们是应时代而生的幸运. 你们可以用你们的钱买到四类女人中的任一种, 或分先后买到一种以上, 甚或同时买到四种. 他们既包括女人, 也包括性事. 你们能买到爱情和幸福妈? 我也不知道. 我是一个怀疑论者, 我在怀疑. <o =""></o>

     不知是哪位说的:  “ 人间自有真情在.” 有的时侯它不一定,也不需要你去刻意栽培. 男女之情应分为友情,爱情,和同情. 有时界限模糊. 情的起点不都是性. 很多情况下情先于性. 有些情不一定要发展到性. 有的会保持原状, 有的会中断, 也有的会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不知道你查过没有? 爱情在英文与中文词典里的定义是不同的. 在新老词典里是不同的. 恐怕在不同的词典里也是不同的. <o =""></o>

     如上所述, 在几乎所有物品都被打上商品的烙印以后, 性行为可以作为商品被出售, 即使在以物易物的远古, 人人知道人可以作为奴隶被任意买卖. 以彩礼定婚姻的买卖婚姻不也是买卖吗? 我们的父辈曾经为争得婚姻自主权付出了代价. 只是不知从什么时侯开始, 人们把爱情与婚姻连在一起. 青梅竹马, 一见钟情, xiang情愿都跟婚姻有关. 爱情的产生常基于对对方某个() 方面的吸引, 欣赏, 或佩服. 音容笑貌, 言谈举止, 思想见识, 才能风度, 人品性格均可成为吸引的要件. 男人常会迷恋女人的美貌, 常把女人比作花,美貌的时效主要在第一印象. 有时把腹中空空的美女称为花瓶. 在计算机已遍及千家万户的今天, 人们又用硬件软件作比喻. 花会凋零, 瓶会打碎, 没有软件的计算机只是个什么也不会做的商品. <o =""></o>

     不同的人欣赏不同的人. 世界这么大, 没有一个人跟另一个百分之百相同,无论音容笑貌还是为人处事. 事实是, 大多数人总能在自己的一生当中, 找到自己的人. 情人眼里出西施说的是这个道理吧? 也经常听他们说萝卜白菜……”. 同时, 有所谓的爱恨情仇”, 爱一旦被对方伤害会变为恨. 情一旦被伤害会变成仇. <o =""></o>

     每一个有良知,有责任性的在婚姻中的男女, 都应该呵护,保卫自己的婚姻. 有道是: “千里有缘共婵娟,” “百年修得同船渡, 千年修得共枕眠.” 在人生的长河中, 夫妻间难免有磕磕碰碰. 我很赞赏Carrie 的一段话,在婚姻中的双方都有责任.一方犯错,另一方有不同程度的,无可推卸的责任. 每个人都应该多在自身找问题,尽量多承担责任,以实际行动()来感化对方, 相信对方,并给对方一定的自由空间. 我们是成年人,有感情,也有理智,任何的跟踪追击都要不得. <o =""></o>

   <!--[if !supportEmptyParas]--> <!--[endif]--><o =""></o>有人会说,你太虚伪,揭下你的面具吧. 我将声嘶力竭地回答: “还是戴着的好,拿下来太可怕.” 对我自己, 不管风吹浪打, 我会坚持我的理念, 捍卫我的婚姻. 想一想, 在你穷途末路时, 是谁使你转危为安? 在你贫困撩倒时,是谁伸出援助的手? 在你生病时, 又是谁端药递水? 天下最亲的父母, 他们早已认为你是能够自食其力的强者; 亲如手足的姐妹兄弟, 他们都各自为家,为他们的小家奋斗; 如同亲姐妹般的朋友, 他们不忘时不时地送来问侯. 他们都没有责任来照顾一个早以成家立业的你. 只有他()是你唯一的依靠. <o =""></o>

     在中国, 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遇到新课题. 人们的价值观, 婚姻观, 人生观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我们有几个人敢理直气壮地说自己是生活中的完人? 当孟姜女哭长城还传为佳话时, 我们身为人妻()者查一下, 我们花在另外一半身上的功夫有多深? 当一江春水向东流重拍重看之际,我们不得不反思, 故事的主人张忠良为什么错? 他的错在哪里? 当水浒中的潘金莲, 西门庆遭人唾骂时, 你有没有想过, 你可能是未来的潘金莲或西门庆? <o =""></o>
  <!--[endif]--><o =""></o>
   
<o =""></o>
11#
发表于 2006-7-10 19:05 | 只看该作者
真是这样吗?夸张!
Post by noyau
  
没有结过婚的男人和女人,不是纯粹的男人和女人;结过婚的男人和女人,都是死过一次或无数次,经过炼狱的高级动物。
瞎灌,瞎逛,找组织。: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6-6-24 21:33 | 只看该作者

爱的徒劳——紫式部爱情观浅析(zt)

      
<table bordercolorlight="pink" bordercolordark="white" border="0" bordercolor="pink" cellpadding="2" cellspacing="2" width="80%"> <tbody> <tr>   <td class="p1">      
      
  爱情,作为文学作品中(不只是文学,在其他艺术领域都是如此)一个永远也表述不尽的主题,表现了人类对爱情的品质,诸如忠贞、纯洁等的信念和追求。在 中国《诗经》三百篇的爱情诗中,我们可以看到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憧憬和追求;在《旧约》的《雅歌》篇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婚夫妇的情意缠绵;在莎士比亚名剧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我们可以看到爱情的伟大力量足以化解两个顽固家族结下的世仇;在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一剧中,我们可以看到爱向恨转变之后的巨大 毁灭性力量……日本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爱情也是它着重表现的一个方面。在比较研究中,我们发现,日本的爱情文学表现出的更多的是它的大和民 族性。它既不同于西方文学的壮烈的悲剧性,也不同于中国文学的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完满结局。日本的爱情文学,不管是万叶时代的“真情、男子汉气概”,还是 《古今集》推崇的“优雅、女性美”,都是把爱情提升到审美的高度,并且把恋情与无常这两大主题交织在一起,“奏出了日本文学的悲怆基调。”
  
  奠定这一“悲怆基调”的是产生于平安后期的物语小说《源氏物语》。物语主要描写的是以源氏为中心的三代人的爱情故事,揭示了平安贵族的爱情心理和人生 态度。日本学者中西进教授认为,“将《源氏物语》视作至福至爱的爱情小说”, “其实,这是严重地忽视了这种对恋爱持批判的态度”。 中西进是在对《源氏物语》引用白居易讽喻诗的情况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的基础上得出这一结论的。他在《源氏物语与白乐天》一书中写道:“《源氏物语》是批判爱 欲的作品”。 作者在物语中表述的是对爱的绝望和由此而来的对恋爱的否定,“由于否定恋爱的反命题反而增加了文章的分量”。 根据中西进的研究,《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讽喻诗的讽喻精神进行了直接完全的引用。但是,只要我们细加分析就知道,这种引用有两种情况:一是如中西进所说的 直接引用,比如《不致仕》,《骊宫高》等的引用。不过,这类诗歌的主题并非中西进所说的“比重偏大”的“关于人类之爱的主题”(中西进在这里指的是“戒 艳”——引者),所以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类。至于与我们的主题有关的“戒艳”诗的引用,则属于第二种情况,“以讽喻诗的某一节为基础,采取断章取义的办 法,完全离开原诗旨趣”。 也就是说,白居易的“戒艳”诗在《源氏物语》中并未起到讽喻的功能。物语作者对“戒艳”诗的引用并不在于讽喻,所谓“批判爱欲”的观点也就不能成立。
  
  《源氏物语》的表述是含蓄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往往隐藏在所引前人的作品之中。但我们不能因此就简单地说,所引作品的主题就是物语的主题。我们还应该根据作品在物语中的具体引用情况、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故事发展的整体基调等等,来考察作者的真实意图。
  
  白居易的“感伤”诗《长恨歌》中有一个“替代”的情节,在《源氏物语》中有很普遍的引用。关于《长恨歌》的引用,中西进在《源氏物语与白乐天》一书中 给予了很重要的地位,但他并没有看到“替代”情节引用的重要性。本文以“爱的徒劳”为题,试图通过对这一引用情况的分析,推断出作者的爱情观;并进一步根 据作者的亲身经历,所处时代的特征,论述形成这一爱情观的原因。
  
  
  一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钿擘黄金合分钿。
  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众所周知,这是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句子,对于以研究白氏文集作为家学的紫氏部来说,更是熟悉不过了。汉皇派遣的方士在“虚无飘渺间”找到了杨贵妃, 贵妃嘱托方士将这“钿合金钗”带回交给汉皇。这旧物“钿合金钗”据说是“七月七日长生殿”汉皇送给杨贵妃的订情之物,意义当然非比寻常。“钗留一股合一 扇”,在中国的旧小说中有一篇“破镜重圆”的故事,与此很相似。虽然具体的信物不同,但心愿是一样的:希望离别之后能够重逢。但又有不同,这里是尘世与仙 界两个世界,两界相隔,人仙殊途,重逢谈何容易?所以洪升安排他们在月宫相会。虽然这只是一个虚幻的愿望,但是,白居易却连这么一点安慰都不给读者。在白 居易看来,汉皇除了这一半的“钿合金钗”外,是得不到其他的慰籍了。在这里,“钿合金钗”不只是爱情的信物和再次相会的凭证,还有一层意义,即作为杨贵妃 的替代而存在。杨贵妃将钿合金钗寄与汉皇,不是也有希望汉皇“见物如见人”的意思吗?但“替代”终归只是一个替代,即便可以睹物思人,聊作慰籍,替代却不 能完全取代先前之物(人),拥有替代的人并不能得到完全的慰籍;所以汉皇最后只能长叹一声:“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在《源氏物语》中,多次出现“遗爱”、“遗念”、“替代”等词语和与替代有关的情节。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替代并非广义上的替代,比如玫瑰代表爱情, 春天代表希望等等。这样的替代在每个民族的文化中都是普遍存在的。《长恨歌》中“替代”的意思是:由于爱人的逝去,只能以他物来代替她从而得到慰籍。《源 氏物语》中的“替代”,只要意思与此类似,我们就可以看作是对《长恨歌》的引用。
  
  《源氏物语》中 “替代”情节的引用,主要集中在与桐壶帝、源氏、薰君有关的故事中。
  桐壶帝的故事发生在《桐壶》卷的前半部分,作为引出全书主人公的序幕,完全移植自《长恨歌》,所以引用得非常明显。首先出场的是“已故更衣的遗物衣衫 一套,梳具数事”。 桐壶帝不顾桐壶更衣的身份和地位而对她加以专宠,使得更衣遭受后宫的嫉妒而忧伤致死。“深秋有一天黄昏,朔风乍起,顿感寒气侵肤。皇上追思往事,倍觉伤 心,便派韧负命妇赴外家存问”。前面所提的便是太君犒赏命妇的礼物。命妇将太君所赐礼物呈请皇上御览。皇上看了,想道,“这倘若是临邛道士探得亡人居处而 带回来的证物钿合金钗……” 这里虽然否定了“衣衫一套,梳具数事”的替代意义,却取得了很好的引用效果。接下来是一个不很明显的引用,刚刚出世的源氏公子,一开始作为更衣的替身而存 在。桐壶帝在给太君的信中也说:“今请视此子为亡人之遗念,偕同入宫”。 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这个看作是常人之心,后面也有葵姬死后源氏将夕雾当作葵姬的替身的情节;但在《源氏物语》中却有特别的意义。中西进说:“白诗中不曾出 现的皇子登场于《源氏物语》,恐怕是作为更衣的轮回,表明新的生命的存在。对此,我同意古泽未知男氏将源氏称作‘人的遗物’的观点。” 虽然源氏公子是一个“人”,但显然在这里他被赋予了物的属性。也就是说,这两个“替代”与《长恨歌》中的“替代”是完全一致的,即以“物”作为人的替代。 最后出场的藤壶,她有“酷肖桐壶娘娘”的“倾国倾城之貌”,另外,更为重要的一点,她和桐壶一样具有女人的属性。这里是以一个人替代另一个人,不同于《长 恨歌》的替代。作为紫氏部的独创,从而奠定了日本文学的一个审美传统。
  源氏的世界,从《桐壶》卷卷末一直延续到《云隐》卷,主要以源氏为中心,由周围许多女性的爱情关系构成。“由于藤壶女御相貌酷似母亲,这幼年公子便深 深恋慕”, 再加上桐壶帝鼓励他们亲近,源氏对藤壶渐渐产生了恋情。但这种悖伦之恋是见不得阳光的,所以源氏常常感到万分痛苦,希望能找到一个可以代替藤壶的人。由于 一次机缘,源氏偶然遇见了藤壶的侄女紫姬,紫姬长得酷似藤壶。“我很想要她来住在身边,代替了那个人,朝朝夜夜看着她,求得安慰。” 于是,他把紫姬带在身边,在她成年之后便同她结了婚。紫姬在各方面都表现得很优秀,源氏常得意于此(因紫姬是他一手抚育大的)。但相对于“完全的女性”的 藤壶来说,一个紫姬是不可能完全满足源氏的。所以,即便到了不惑之年的四十岁,他对女性的追求还是没有停止。这应该也可以算作是在追求藤壶的影子吧。他所 追求的每一个女性,只不过是藤壶的一个不完全的替身罢了。
  
  薰君的世界是从《香皇子》卷到《梦浮桥》卷。由繁华的京城退居到落寞的宇治山庄,具有非常消极的避世意味。薰君的世界就是一个消极的趋向佛教的世界。 虽然对待人生的态度是消极的,但薰君对待爱情的态度却是真诚的,并且也有一份执着在里面。他本是为了向宇治八亲王请教佛法而去到宇治山庄,却因对宇治大女 公子产生了恋情而又回到了尘世,他又重走在了他的父辈走过的路上。由于受到父亲的影响,大女公子对尘世的恋情抱着一种虚幻的理解。她拒绝了薰君,并想促成 薰君和她的妹妹二女公子的结合。不久,她在悒郁中死去。薰君的忧郁和延宕,使得二女公子最终嫁给了香皇子。真正作为大女公子替身出现的是她的异母妹浮舟。 浮舟的面貌比二女公子还更酷肖大女公子。薰君把浮舟藏在宇治山庄,却被香皇子发现。纠缠于二位公子之间的浮舟痛苦万分,跳河自尽未遂,最后出家,不再见薰 君的面。
  
  桐壶帝、源氏、薰君三个人的世界,可以构成三组人物图:桐壶帝——桐壶更衣——藤壶女御;源氏——藤壶——紫姬;薰君——大女公子——浮舟。由前面的 分析可知,物语的男主人公与自己喜爱的女性都无法做到常相厮守,他们只能寻找一个与自己的恋人相貌酷似的人来取得慰籍。但所谓替身,并不能完全取代先前那 一个人,他们所得到的慰籍是不完全的。虽然物语中并没有写明桐壶帝对藤壶有任何不满足,反而是说,(桐壶帝)“爱情自然移注在藤壶女御身上,觉得心情十分 欢慰”, 但从后面藤壶与源氏产生恋情的情节来看,桐壶帝和藤壶的爱情并不完美。紫姬作为藤壶的替身,赢得了源氏最多但却不是全部的爱。源氏对女性无止尽的追求给紫 姬造成了很大的伤害。而浮舟,则更是被薰君当作供在宇治山乡的本尊,失去了主体人的属性。总之,被作为替身的女性无法得到真正的幸福,只能拥有替身的男性 也不能得到完全的慰籍,得到的,只是无尽的长恨罢了。
  
  日本学者秋山虔教授注意到了这种引用的重要性。1987年在NHK放送大学讲授《王朝文学》时,他提出了紫氏部的爱情观,“对于绝对无法得到的恋人, 只好用形代(替身)来代替”,“《源氏物语》中多次安排了用替身代替求之不得的恋人,精神恋人的情节,深刻反映出作者无可奈何的爱情观。” 差不多一个世纪之后的川端康成在他的小说《雪国》中也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无可奈何的爱情观,在《雪国》中具体表现为“爱的徒劳”。作者写道:“尽管驹子 的爱情是向着他(指岛村——引者)的,但他自己有一种空虚感,总把她的爱情看作是一种美的徒劳。”
  
  
  二
  
  虽然《源氏物语》中的“替代”情节是引自《长恨歌》,但替代这一思考方式,却有着浓厚的日本特征。川端康成的另一篇小说《千只鹤》,就是对这一概念的 现代版的诠释。替代这一独特的思考方式,来源于对完美的不懈追求和完美的不可追求。所谓“完美”,在《源氏物语》和《千只鹤》中,具体指的是永恒的女性美 以及对这种永恒的女性美的永恒的爱。有一篇文章《论川端康成的创作》, 对“日本式的永恒爱”作了非常精妙的论述:
  
  (《源氏物语》中桐壶帝与桐壶更衣、藤壶女御;源氏与藤壶、玉?、紫姬;薰君与大女公子、浮舟)这些关系看上去虽然是千头万绪,却都产生于一个内在的 原因,即过去的与现在的美重合,永恒的感情以“物”为寄托而延续。光源氏留恋已逝的生母,结果对现在的继母产生了感情,他爱上玉?也是因为玉?是她母亲活 生生的替代品,最后他娶紫姬为正室,也不过是因为这位藤壶的侄女与她的姑姑容貌酷似。光源氏对母亲的爱并没有因母亲死亡而终止,而是以藤壶为“物”作了承 继,藤壶死后以玉?,紫姬做进一步的传承。死亡反而令本来短暂的情爱在替代品的协助下得到超越时空的永恒。男主人公对已逝的爱和美的追念转移成了现在的情 感,也许其中寄托这种爱与美的具体对象已变,但植根于过去的情感不变,这就是典型的日本式的永恒爱。
  
  从作者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源氏的爱欲并非兽欲的荒淫无度。物语中的头中将,是一个用来对比和映衬源氏的人物。在许多方面他都能与源氏一比高下,但在 恋爱方面,他只不过是一个鱼色之徒罢了。和他不同,源氏虽然也有过一些低级的冲动,但更多的是对女性美的普遍追求。这里说的“女性美”,既包括肉体美,更 包括精神品德上的修养。作者在物语中写道:“源氏公子每逢听人谈起女子的情况,看起来似乎当作家常闲话听取,其实他牢记在心,永远不忘。” 而且,“凡是公子所交往的女子,都不是寻常之人,都有独到的优点。” 《帚木》卷有一段关于源氏对待爱情的态度的文字:“源氏公子的本性,不喜欢世间常见的那种一时冲动的色情行为;不幸而有一种癖好,偶尔发作,便违背本性, 不顾遗恨无穷,而做出不应该有的行为来。” 这里所说的“癖好”,指的就是源氏“多情重色”,对女性美的执着追求。正如他自己说的:“我对富贵并不感兴趣,惟有风月情怀,始终难于抑制。” 源氏的一生,可以说是不断追求女性美的一生。
  
  “从美学角度分析,源氏面临的,是一种相当普遍、广泛存在的美的生成机制。” 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特别是对完美的追求,更是盘踞在人类头脑中的一个永恒的理想。虽然美的存在是普遍、广泛的,但完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每一种事物 都有它自身的缺陷,人亦如此。于是,替代便产生了。法国当代哲学大师、“解构主义”创始人雅克?德里达,在他的理论中,有一个“替补”的概念。替补 (supplement)一词由“补充”和“替代”双重意义构成。一方面,“替补是存在的增补和累积”。另一方面,“替补又是为了替代。替补总是介入或悄 然插进替代的行列。如果它填充,就犹如某物填充了空白之处。如果它再现和塑造意象,那是因为意象是先前匮乏的存在。替补是附加的,次要的,但在增补过程中 又成了取代者。替补不是简单地对已经确定的存在的增补,而是以替代方式出现”。“替补因存在的虚空而起,是存在不完美的证明。” 虽然德里达的替补概念与爱情没有直接的联系,但仍可应用到我们正在研究的题目中来。根据德里达的理论,替代的前提是存在的不完美。所谓“存在的不完美”, 包括两种情况:其一,每一种事物都有它的“丑陋”之处。比如,紫姬差不多是完美的,但她的强烈的妒嫉心却是一个源氏无法容忍的缺点。所以,既没有美丽的容 貌,也没有高雅的举止的花散里,却能因她的毫无嫉妒之心而在六条院独占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其二,由产生到消亡,这是每一事物不可避免的自然发展规律。这 是最大的不完美。人,亦逃不脱衰老和死亡。死亡,代表的是美的完全消失(完全空白)。用来填充这个“空白”的替代品,可以看作是对死者的完全替代。
  
  在德里达的理论中还有一个概念,“能指的滑动”。“文本作为‘能指链’,其所指虽在不断生成、延伸,但并没有一个单一、明确的方向,而是在不停地滑 动,向不同的方向散射和扩张。”“符号的所指即意义因符号所处的语境而异,它始终处在‘差延’之中,永远在‘滑动’,不停地‘转移’、‘撒播’,可以有无 限的‘替补’,因而只能呈现为一种‘踪迹’。” “美”这一概念正是如此,它所指的意象是多意的,不确定的。不同的人,处在不同的环境下,对美的理解可能完全不同。因而源氏才会说出“世间女子个个可爱” 这样的话来。作者也在物语中写道:“凡是公子所交往的女子,都不是寻常之人,都有独到的优点。”当藤壶在源氏的头脑中形成了一个“完全的女性”形象,她已 经是作为抽象化了的美的代表。所以,源氏想找一个人来替代她是不可能的。他只能从一个女性到另一个女性,从一个恋爱到另一个恋爱;他对女性的追求只能是一 个永远走不到尽头的过程。
  
  爱的徒劳正是源于爱的完美、爱的无限和爱的绝对。一方面,由于存在的不完美,恋爱只能以“替代”来延续;另一方面,由于爱的“能指”在无限地“滑 动”,永远达不到“终极所指”,这种“替代”也就永远没有止境,这种对永恒爱的追求也就永远不可能成功。可是,人们对完美的渴望却不允许停止追求的脚步。 在这样的矛盾之中,爱情才显得凄美。这也就是大和民族爱情的特征之所在。
  
  
  三
  
  完美的不可得,这是作者产生无可奈何或者说徒劳的爱情观的一个形而上的原因。从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所处时代的特征来看,又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一点,也是最直接的一点,是紫氏部本人不幸的爱情婚姻生活。紫氏部一生中没有完美的爱情和婚姻。二十多岁时嫁给了四五十岁的同族中的贵族藤源宣 孝。宣孝虽然多才多艺,却早已儿女成群,大儿子藤源隆光已经二十六岁。紫氏部与丈夫之间生下一个女儿,婚后两年多丈夫就去世了。在《紫氏部日记》中,有一 段关于紫氏部重回故里的描写,从中可以对她的凄怆心情窥见一斑。过去同丈夫一起生活过的地方已经变得荒凉不堪。凉风习习,暝色幽幽,独坐抚琴,能不怆然? 自己心爱的乐曲早已被闲置一边,可怜蒙尘。过去丈夫爱读的书籍也惨遭虫蛀,连侍女们也在一旁叹息,夫人真是太不幸了。孤独无告的紫氏部默默忍受着凄楚与悲 哀,她只好将全部身心投入到《源氏物语》的创作中。她倾注心血塑造出来的光源氏,正是她心中理想化的高贵、温柔、多情、责任心强、美貌、才华横溢的精神恋 人。她苦苦追求却无缘相见的梦中情人,正是她亲自用文笔塑造的替身。
  
  不只是紫氏部,平安贵族女性的爱情婚姻都是不幸的,这是由她们所处的地位造成的。奈良时代,在经济、政治方面,女性都有较高的地位,女性不但可以分到 土地,还可以在宫中任女官。从六世纪到八世纪中叶,日本先后出现了六人八次登皇位的女皇。这种从上古延续下来的母系氏族制的女性地位,进入平安时代以后, 渐渐降低以至女性完全成为男性的附庸。政治方面,宫中女官的行政作用日趋弱化,逐渐成为天皇的侍妾。在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男尊女卑的现象。婚姻关系方 面,贵族男子不但拥有一夫多妻的特权,而且由于日本历史上延续下来的访婚制的存在,使得男子可以更“自由”、“合法”地占有女性。“一个男子可以同时有好 几个妻子,她们分别住在娘家,丈夫轮流到各个妻子家过夜,翌晨离去,妇人处在只能等待男人夜间来相会的不安定的地位。” 正如古歌中所咏的:
  
  对人说:明月良好。好似说:盼君到来,唯有等待。
  
  紫氏部的一生,不也是处于这种等待的被动地位吗?这是第二点。
  
  藤源道纲母把她的日记定名为《螟蛉(即蜉蝣)日记》,并在日记中写道:
  
  恍若蜉蝣无依托,存兮亡兮心莫识。
  
  在这里,道纲母把女性比作蜉蝣,不但表明了她自己对爱情悲观绝望,莫可依托的痛苦心情,还唱出了整个平安贵族女性爱情婚姻悲剧的最为哀彻之音。与道纲 母不同,紫氏部没有把眼光只局限在女性身上,而是把视角投到整个贵族社会。作者所处的时代,正是日本氏族贵族社会没落的时代。当时的贵族社会,生活奢靡, 政治腐败,对于逐渐壮大起来的武士力量感到无能为力和恐惧,只会龟缩在平安京狭小的天地中争权夺利。作者在《玉?》卷反映了这一点。虽然在写作这部物语的 时候,藤源氏摄政关白还在盛时,但紫氏部没有为盛时所惑,却从贵族灵魂深处看到了贵族阶级崩溃的前途。在《源氏物语》中,作者不只一次暗示了这种荣华过后 的败落。而在这种行将败落的趋势下,紫氏部看到了生命的短暂易逝,命运的不可抗拒和人生的虚无不定。《紫氏部日记》中有一首和歌,道出了作者这种虚无的心 态:
  
  水鸟飘游不关情,吾亦蹉跎度浮生。
  
  在物语中,她又借薰君之口,赋诗云:
  
  眼见蜉蝣在,有手不能取。
  忽来忽消逝,去向不知处。
  
  “世事也都是像这蜉蝣一般,‘似有亦如无’。” 由人世的无常看到了恋情的虚幻,又由爱的徒劳看出了人世的无常,“爱情的无常流转正是人世与生命的无常”。 这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这是第三点。
  
  完美的爱情,这是人类共同的一个理想和追求。然而,自己的以及周围女性的不幸的爱情婚姻遭遇,却让紫氏部看清了爱情的可望而不可及。这只就女性所处的 被动地位而言;对于占统治地位的男性,他们的爱情就会是美满的吗?贵族阶级在权势上的日趋没落导致其精神上的颓废和心理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哀叹。佛 教的无常和末法思想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在社会各阶层传播。人世本无常,爱情又怎能完美?推而广之,人生只是个虚幻,爱情也只是个虚幻。越是执着于完美 的爱情与人生,则越会陷入绝望与无奈的境地。紫氏部以五十四卷的巨幅写就的《源氏物语》,表达的不仅是对徒劳的爱情的一种无奈,更是对虚无的人生的一种哀
      
      
         
      
    </td></tr></tbody></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6-6-24 21:30 | 只看该作者

爱的徒劳——紫式部爱情观浅析(zt)

<      
<table bordercolorlight="pink" bordercolordark="white" border="0" bordercolor="pink" cellpadding="2" cellspacing="2" width="80%"> <tbody><tr><td class="p1" align="center">
      
      
      
      

      
      
   <center>爱的徒劳——紫式部爱情观浅析

◇唐人后◇ </center>   </td></tr> <tr>   <td class="p1">      
      
  爱情,作为文学作品中(不只是文学,在其他艺术领域都是如此)一个永远也表述不尽的主题,表现了人类对爱情的品质,诸如忠贞、纯洁等的信念和追求。在 中国《诗经》三百篇的爱情诗中,我们可以看到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憧憬和追求;在《旧约》的《雅歌》篇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婚夫妇的情意缠绵;在莎士比亚名剧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我们可以看到爱情的伟大力量足以化解两个顽固家族结下的世仇;在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一剧中,我们可以看到爱向恨转变之后的巨大 毁灭性力量……日本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爱情也是它着重表现的一个方面。在比较研究中,我们发现,日本的爱情文学表现出的更多的是它的大和民 族性。它既不同于西方文学的壮烈的悲剧性,也不同于中国文学的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完满结局。日本的爱情文学,不管是万叶时代的“真情、男子汉气概”,还是 《古今集》推崇的“优雅、女性美”,都是把爱情提升到审美的高度,并且把恋情与无常这两大主题交织在一起,“奏出了日本文学的悲怆基调。”
  
  奠定这一“悲怆基调”的是产生于平安后期的物语小说《源氏物语》。物语主要描写的是以源氏为中心的三代人的爱情故事,揭示了平安贵族的爱情心理和人生 态度。日本学者中西进教授认为,“将《源氏物语》视作至福至爱的爱情小说”, “其实,这是严重地忽视了这种对恋爱持批判的态度”。 中西进是在对《源氏物语》引用白居易讽喻诗的情况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的基础上得出这一结论的。他在《源氏物语与白乐天》一书中写道:“《源氏物语》是批判爱 欲的作品”。 作者在物语中表述的是对爱的绝望和由此而来的对恋爱的否定,“由于否定恋爱的反命题反而增加了文章的分量”。 根据中西进的研究,《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讽喻诗的讽喻精神进行了直接完全的引用。但是,只要我们细加分析就知道,这种引用有两种情况:一是如中西进所说的 直接引用,比如《不致仕》,《骊宫高》等的引用。不过,这类诗歌的主题并非中西进所说的“比重偏大”的“关于人类之爱的主题”(中西进在这里指的是“戒 艳”——引者),所以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类。至于与我们的主题有关的“戒艳”诗的引用,则属于第二种情况,“以讽喻诗的某一节为基础,采取断章取义的办 法,完全离开原诗旨趣”。 也就是说,白居易的“戒艳”诗在《源氏物语》中并未起到讽喻的功能。物语作者对“戒艳”诗的引用并不在于讽喻,所谓“批判爱欲”的观点也就不能成立。
  
  《源氏物语》的表述是含蓄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往往隐藏在所引前人的作品之中。但我们不能因此就简单地说,所引作品的主题就是物语的主题。我们还应该根据作品在物语中的具体引用情况、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故事发展的整体基调等等,来考察作者的真实意图。
  
  白居易的“感伤”诗《长恨歌》中有一个“替代”的情节,在《源氏物语》中有很普遍的引用。关于《长恨歌》的引用,中西进在《源氏物语与白乐天》一书中 给予了很重要的地位,但他并没有看到“替代”情节引用的重要性。本文以“爱的徒劳”为题,试图通过对这一引用情况的分析,推断出作者的爱情观;并进一步根 据作者的亲身经历,所处时代的特征,论述形成这一爱情观的原因。
  
  
  一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钿擘黄金合分钿。
  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众所周知,这是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句子,对于以研究白氏文集作为家学的紫氏部来说,更是熟悉不过了。汉皇派遣的方士在“虚无飘渺间”找到了杨贵妃, 贵妃嘱托方士将这“钿合金钗”带回交给汉皇。这旧物“钿合金钗”据说是“七月七日长生殿”汉皇送给杨贵妃的订情之物,意义当然非比寻常。“钗留一股合一 扇”,在中国的旧小说中有一篇“破镜重圆”的故事,与此很相似。虽然具体的信物不同,但心愿是一样的:希望离别之后能够重逢。但又有不同,这里是尘世与仙 界两个世界,两界相隔,人仙殊途,重逢谈何容易?所以洪升安排他们在月宫相会。虽然这只是一个虚幻的愿望,但是,白居易却连这么一点安慰都不给读者。在白 居易看来,汉皇除了这一半的“钿合金钗”外,是得不到其他的慰籍了。在这里,“钿合金钗”不只是爱情的信物和再次相会的凭证,还有一层意义,即作为杨贵妃 的替代而存在。杨贵妃将钿合金钗寄与汉皇,不是也有希望汉皇“见物如见人”的意思吗?但“替代”终归只是一个替代,即便可以睹物思人,聊作慰籍,替代却不 能完全取代先前之物(人),拥有替代的人并不能得到完全的慰籍;所以汉皇最后只能长叹一声:“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在《源氏物语》中,多次出现“遗爱”、“遗念”、“替代”等词语和与替代有关的情节。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替代并非广义上的替代,比如玫瑰代表爱情, 春天代表希望等等。这样的替代在每个民族的文化中都是普遍存在的。《长恨歌》中“替代”的意思是:由于爱人的逝去,只能以他物来代替她从而得到慰籍。《源 氏物语》中的“替代”,只要意思与此类似,我们就可以看作是对《长恨歌》的引用。
  
  《源氏物语》中 “替代”情节的引用,主要集中在与桐壶帝、源氏、薰君有关的故事中。
  桐壶帝的故事发生在《桐壶》卷的前半部分,作为引出全书主人公的序幕,完全移植自《长恨歌》,所以引用得非常明显。首先出场的是“已故更衣的遗物衣衫 一套,梳具数事”。 桐壶帝不顾桐壶更衣的身份和地位而对她加以专宠,使得更衣遭受后宫的嫉妒而忧伤致死。“深秋有一天黄昏,朔风乍起,顿感寒气侵肤。皇上追思往事,倍觉伤 心,便派韧负命妇赴外家存问”。前面所提的便是太君犒赏命妇的礼物。命妇将太君所赐礼物呈请皇上御览。皇上看了,想道,“这倘若是临邛道士探得亡人居处而 带回来的证物钿合金钗……” 这里虽然否定了“衣衫一套,梳具数事”的替代意义,却取得了很好的引用效果。接下来是一个不很明显的引用,刚刚出世的源氏公子,一开始作为更衣的替身而存 在。桐壶帝在给太君的信中也说:“今请视此子为亡人之遗念,偕同入宫”。 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这个看作是常人之心,后面也有葵姬死后源氏将夕雾当作葵姬的替身的情节;但在《源氏物语》中却有特别的意义。中西进说:“白诗中不曾出 现的皇子登场于《源氏物语》,恐怕是作为更衣的轮回,表明新的生命的存在。对此,我同意古泽未知男氏将源氏称作‘人的遗物’的观点。” 虽然源氏公子是一个“人”,但显然在这里他被赋予了物的属性。也就是说,这两个“替代”与《长恨歌》中的“替代”是完全一致的,即以“物”作为人的替代。 最后出场的藤壶,她有“酷肖桐壶娘娘”的“倾国倾城之貌”,另外,更为重要的一点,她和桐壶一样具有女人的属性。这里是以一个人替代另一个人,不同于《长 恨歌》的替代。作为紫氏部的独创,从而奠定了日本文学的一个审美传统。
  源氏的世界,从《桐壶》卷卷末一直延续到《云隐》卷,主要以源氏为中心,由周围许多女性的爱情关系构成。“由于藤壶女御相貌酷似母亲,这幼年公子便深 深恋慕”, 再加上桐壶帝鼓励他们亲近,源氏对藤壶渐渐产生了恋情。但这种悖伦之恋是见不得阳光的,所以源氏常常感到万分痛苦,希望能找到一个可以代替藤壶的人。由于 一次机缘,源氏偶然遇见了藤壶的侄女紫姬,紫姬长得酷似藤壶。“我很想要她来住在身边,代替了那个人,朝朝夜夜看着她,求得安慰。” 于是,他把紫姬带在身边,在她成年之后便同她结了婚。紫姬在各方面都表现得很优秀,源氏常得意于此(因紫姬是他一手抚育大的)。但相对于“完全的女性”的 藤壶来说,一个紫姬是不可能完全满足源氏的。所以,即便到了不惑之年的四十岁,他对女性的追求还是没有停止。这应该也可以算作是在追求藤壶的影子吧。他所 追求的每一个女性,只不过是藤壶的一个不完全的替身罢了。
  
  薰君的世界是从《香皇子》卷到《梦浮桥》卷。由繁华的京城退居到落寞的宇治山庄,具有非常消极的避世意味。薰君的世界就是一个消极的趋向佛教的世界。 虽然对待人生的态度是消极的,但薰君对待爱情的态度却是真诚的,并且也有一份执着在里面。他本是为了向宇治八亲王请教佛法而去到宇治山庄,却因对宇治大女 公子产生了恋情而又回到了尘世,他又重走在了他的父辈走过的路上。由于受到父亲的影响,大女公子对尘世的恋情抱着一种虚幻的理解。她拒绝了薰君,并想促成 薰君和她的妹妹二女公子的结合。不久,她在悒郁中死去。薰君的忧郁和延宕,使得二女公子最终嫁给了香皇子。真正作为大女公子替身出现的是她的异母妹浮舟。 浮舟的面貌比二女公子还更酷肖大女公子。薰君把浮舟藏在宇治山庄,却被香皇子发现。纠缠于二位公子之间的浮舟痛苦万分,跳河自尽未遂,最后出家,不再见薰 君的面。
  
  桐壶帝、源氏、薰君三个人的世界,可以构成三组人物图:桐壶帝——桐壶更衣——藤壶女御;源氏——藤壶——紫姬;薰君——大女公子——浮舟。由前面的 分析可知,物语的男主人公与自己喜爱的女性都无法做到常相厮守,他们只能寻找一个与自己的恋人相貌酷似的人来取得慰籍。但所谓替身,并不能完全取代先前那 一个人,他们所得到的慰籍是不完全的。虽然物语中并没有写明桐壶帝对藤壶有任何不满足,反而是说,(桐壶帝)“爱情自然移注在藤壶女御身上,觉得心情十分 欢慰”, 但从后面藤壶与源氏产生恋情的情节来看,桐壶帝和藤壶的爱情并不完美。紫姬作为藤壶的替身,赢得了源氏最多但却不是全部的爱。源氏对女性无止尽的追求给紫 姬造成了很大的伤害。而浮舟,则更是被薰君当作供在宇治山乡的本尊,失去了主体人的属性。总之,被作为替身的女性无法得到真正的幸福,只能拥有替身的男性 也不能得到完全的慰籍,得到的,只是无尽的长恨罢了。
  
  日本学者秋山虔教授注意到了这种引用的重要性。1987年在NHK放送大学讲授《王朝文学》时,他提出了紫氏部的爱情观,“对于绝对无法得到的恋人, 只好用形代(替身)来代替”,“《源氏物语》中多次安排了用替身代替求之不得的恋人,精神恋人的情节,深刻反映出作者无可奈何的爱情观。” 差不多一个世纪之后的川端康成在他的小说《雪国》中也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无可奈何的爱情观,在《雪国》中具体表现为“爱的徒劳”。作者写道:“尽管驹子 的爱情是向着他(指岛村——引者)的,但他自己有一种空虚感,总把她的爱情看作是一种美的徒劳。”
  
  
  二
  
  虽然《源氏物语》中的“替代”情节是引自《长恨歌》,但替代这一思考方式,却有着浓厚的日本特征。川端康成的另一篇小说《千只鹤》,就是对这一概念的 现代版的诠释。替代这一独特的思考方式,来源于对完美的不懈追求和完美的不可追求。所谓“完美”,在《源氏物语》和《千只鹤》中,具体指的是永恒的女性美 以及对这种永恒的女性美的永恒的爱。有一篇文章《论川端康成的创作》, 对“日本式的永恒爱”作了非常精妙的论述:
  
  (《源氏物语》中桐壶帝与桐壶更衣、藤壶女御;源氏与藤壶、玉?、紫姬;薰君与大女公子、浮舟)这些关系看上去虽然是千头万绪,却都产生于一个内在的 原因,即过去的与现在的美重合,永恒的感情以“物”为寄托而延续。光源氏留恋已逝的生母,结果对现在的继母产生了感情,他爱上玉?也是因为玉?是她母亲活 生生的替代品,最后他娶紫姬为正室,也不过是因为这位藤壶的侄女与她的姑姑容貌酷似。光源氏对母亲的爱并没有因母亲死亡而终止,而是以藤壶为“物”作了承 继,藤壶死后以玉?,紫姬做进一步的传承。死亡反而令本来短暂的情爱在替代品的协助下得到超越时空的永恒。男主人公对已逝的爱和美的追念转移成了现在的情 感,也许其中寄托这种爱与美的具体对象已变,但植根于过去的情感不变,这就是典型的日本式的永恒爱。
  
  从作者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源氏的爱欲并非兽欲的荒淫无度。物语中的头中将,是一个用来对比和映衬源氏的人物。在许多方面他都能与源氏一比高下,但在 恋爱方面,他只不过是一个鱼色之徒罢了。和他不同,源氏虽然也有过一些低级的冲动,但更多的是对女性美的普遍追求。这里说的“女性美”,既包括肉体美,更 包括精神品德上的修养。作者在物语中写道:“源氏公子每逢听人谈起女子的情况,看起来似乎当作家常闲话听取,其实他牢记在心,永远不忘。” 而且,“凡是公子所交往的女子,都不是寻常之人,都有独到的优点。” 《帚木》卷有一段关于源氏对待爱情的态度的文字:“源氏公子的本性,不喜欢世间常见的那种一时冲动的色情行为;不幸而有一种癖好,偶尔发作,便违背本性, 不顾遗恨无穷,而做出不应该有的行为来。” 这里所说的“癖好”,指的就是源氏“多情重色”,对女性美的执着追求。正如他自己说的:“我对富贵并不感兴趣,惟有风月情怀,始终难于抑制。” 源氏的一生,可以说是不断追求女性美的一生。
  
  “从美学角度分析,源氏面临的,是一种相当普遍、广泛存在的美的生成机制。” 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特别是对完美的追求,更是盘踞在人类头脑中的一个永恒的理想。虽然美的存在是普遍、广泛的,但完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每一种事物 都有它自身的缺陷,人亦如此。于是,替代便产生了。法国当代哲学大师、“解构主义”创始人雅克?德里达,在他的理论中,有一个“替补”的概念。替补 (supplement)一词由“补充”和“替代”双重意义构成。一方面,“替补是存在的增补和累积”。另一方面,“替补又是为了替代。替补总是介入或悄 然插进替代的行列。如果它填充,就犹如某物填充了空白之处。如果它再现和塑造意象,那是因为意象是先前匮乏的存在。替补是附加的,次要的,但在增补过程中 又成了取代者。替补不是简单地对已经确定的存在的增补,而是以替代方式出现”。“替补因存在的虚空而起,是存在不完美的证明。” 虽然德里达的替补概念与爱情没有直接的联系,但仍可应用到我们正在研究的题目中来。根据德里达的理论,替代的前提是存在的不完美。所谓“存在的不完美”, 包括两种情况:其一,每一种事物都有它的“丑陋”之处。比如,紫姬差不多是完美的,但她的强烈的妒嫉心却是一个源氏无法容忍的缺点。所以,既没有美丽的容 貌,也没有高雅的举止的花散里,却能因她的毫无嫉妒之心而在六条院独占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其二,由产生到消亡,这是每一事物不可避免的自然发展规律。这 是最大的不完美。人,亦逃不脱衰老和死亡。死亡,代表的是美的完全消失(完全空白)。用来填充这个“空白”的替代品,可以看作是对死者的完全替代。
  
  在德里达的理论中还有一个概念,“能指的滑动”。“文本作为‘能指链’,其所指虽在不断生成、延伸,但并没有一个单一、明确的方向,而是在不停地滑 动,向不同的方向散射和扩张。”“符号的所指即意义因符号所处的语境而异,它始终处在‘差延’之中,永远在‘滑动’,不停地‘转移’、‘撒播’,可以有无 限的‘替补’,因而只能呈现为一种‘踪迹’。” “美”这一概念正是如此,它所指的意象是多意的,不确定的。不同的人,处在不同的环境下,对美的理解可能完全不同。因而源氏才会说出“世间女子个个可爱” 这样的话来。作者也在物语中写道:“凡是公子所交往的女子,都不是寻常之人,都有独到的优点。”当藤壶在源氏的头脑中形成了一个“完全的女性”形象,她已 经是作为抽象化了的美的代表。所以,源氏想找一个人来替代她是不可能的。他只能从一个女性到另一个女性,从一个恋爱到另一个恋爱;他对女性的追求只能是一 个永远走不到尽头的过程。
  
  爱的徒劳正是源于爱的完美、爱的无限和爱的绝对。一方面,由于存在的不完美,恋爱只能以“替代”来延续;另一方面,由于爱的“能指”在无限地“滑 动”,永远达不到“终极所指”,这种“替代”也就永远没有止境,这种对永恒爱的追求也就永远不可能成功。可是,人们对完美的渴望却不允许停止追求的脚步。 在这样的矛盾之中,爱情才显得凄美。这也就是大和民族爱情的特征之所在。
  
  
  三
  
  完美的不可得,这是作者产生无可奈何或者说徒劳的爱情观的一个形而上的原因。从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所处时代的特征来看,又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一点,也是最直接的一点,是紫氏部本人不幸的爱情婚姻生活。紫氏部一生中没有完美的爱情和婚姻。二十多岁时嫁给了四五十岁的同族中的贵族藤源宣 孝。宣孝虽然多才多艺,却早已儿女成群,大儿子藤源隆光已经二十六岁。紫氏部与丈夫之间生下一个女儿,婚后两年多丈夫就去世了。在《紫氏部日记》中,有一 段关于紫氏部重回故里的描写,从中可以对她的凄怆心情窥见一斑。过去同丈夫一起生活过的地方已经变得荒凉不堪。凉风习习,暝色幽幽,独坐抚琴,能不怆然? 自己心爱的乐曲早已被闲置一边,可怜蒙尘。过去丈夫爱读的书籍也惨遭虫蛀,连侍女们也在一旁叹息,夫人真是太不幸了。孤独无告的紫氏部默默忍受着凄楚与悲 哀,她只好将全部身心投入到《源氏物语》的创作中。她倾注心血塑造出来的光源氏,正是她心中理想化的高贵、温柔、多情、责任心强、美貌、才华横溢的精神恋 人。她苦苦追求却无缘相见的梦中情人,正是她亲自用文笔塑造的替身。
  
  不只是紫氏部,平安贵族女性的爱情婚姻都是不幸的,这是由她们所处的地位造成的。奈良时代,在经济、政治方面,女性都有较高的地位,女性不但可以分到 土地,还可以在宫中任女官。从六世纪到八世纪中叶,日本先后出现了六人八次登皇位的女皇。这种从上古延续下来的母系氏族制的女性地位,进入平安时代以后, 渐渐降低以至女性完全成为男性的附庸。政治方面,宫中女官的行政作用日趋弱化,逐渐成为天皇的侍妾。在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男尊女卑的现象。婚姻关系方 面,贵族男子不但拥有一夫多妻的特权,而且由于日本历史上延续下来的访婚制的存在,使得男子可以更“自由”、“合法”地占有女性。“一个男子可以同时有好 几个妻子,她们分别住在娘家,丈夫轮流到各个妻子家过夜,翌晨离去,妇人处在只能等待男人夜间来相会的不安定的地位。” 正如古歌中所咏的:
  
  对人说:明月良好。好似说:盼君到来,唯有等待。
  
  紫氏部的一生,不也是处于这种等待的被动地位吗?这是第二点。
  
  藤源道纲母把她的日记定名为《螟蛉(即蜉蝣)日记》,并在日记中写道:
  
  恍若蜉蝣无依托,存兮亡兮心莫识。
  
  在这里,道纲母把女性比作蜉蝣,不但表明了她自己对爱情悲观绝望,莫可依托的痛苦心情,还唱出了整个平安贵族女性爱情婚姻悲剧的最为哀彻之音。与道纲 母不同,紫氏部没有把眼光只局限在女性身上,而是把视角投到整个贵族社会。作者所处的时代,正是日本氏族贵族社会没落的时代。当时的贵族社会,生活奢靡, 政治腐败,对于逐渐壮大起来的武士力量感到无能为力和恐惧,只会龟缩在平安京狭小的天地中争权夺利。作者在《玉?》卷反映了这一点。虽然在写作这部物语的 时候,藤源氏摄政关白还在盛时,但紫氏部没有为盛时所惑,却从贵族灵魂深处看到了贵族阶级崩溃的前途。在《源氏物语》中,作者不只一次暗示了这种荣华过后 的败落。而在这种行将败落的趋势下,紫氏部看到了生命的短暂易逝,命运的不可抗拒和人生的虚无不定。《紫氏部日记》中有一首和歌,道出了作者这种虚无的心 态:
  
  水鸟飘游不关情,吾亦蹉跎度浮生。
  
  在物语中,她又借薰君之口,赋诗云:
  
  眼见蜉蝣在,有手不能取。
  忽来忽消逝,去向不知处。
  
  “世事也都是像这蜉蝣一般,‘似有亦如无’。” 由人世的无常看到了恋情的虚幻,又由爱的徒劳看出了人世的无常,“爱情的无常流转正是人世与生命的无常”。 这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这是第三点。
  
  完美的爱情,这是人类共同的一个理想和追求。然而,自己的以及周围女性的不幸的爱情婚姻遭遇,却让紫氏部看清了爱情的可望而不可及。这只就女性所处的 被动地位而言;对于占统治地位的男性,他们的爱情就会是美满的吗?贵族阶级在权势上的日趋没落导致其精神上的颓废和心理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哀叹。佛 教的无常和末法思想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在社会各阶层传播。人世本无常,爱情又怎能完美?推而广之,人生只是个虚幻,爱情也只是个虚幻。越是执着于完美 的爱情与人生,则越会陷入绝望与无奈的境地。紫氏部以五十四卷的巨幅写就的《源氏物语》,表达的不仅是对徒劳的爱情的一种无奈,更是对虚无的人生的一种哀
      
      
         
      
    </td></tr></tbody></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6-6-24 21:00 | 只看该作者

《红楼梦》

《红楼梦》,中国清代长篇小说。一名《石头记》。作者曹雪芹。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婚姻悲剧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表现了封 建的婚姻、道德、文化、教育的腐朽、堕落,塑造了一系列贵族、平民以及奴隶出身的女子的悲剧形象,展示了极其广阔的封建社会的典型生活环境,曲折地反映了 那个社会必然崩溃、没落的历史趋势。作品还歌颂了贵族的叛逆者和违背封建礼教的爱情,体现出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并深刻而全面地揭示了贾、 林、薛之间爱情婚姻悲剧的社会根源。但由于历史的局限,作者在写出封建大家族没落的同时,也流露出惋惜和感伤的情绪,蒙有一层宿命论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贾宝玉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家庭。其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生活。在他心里,人只有真假、
善 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与此相连,他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情趣相投而出身、地 位寒微的人物。贾宝玉对个性自由的追求,集中表现在爱情婚姻方面。封建的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取决于家族的利益。可是贾宝玉一心追求真挚的思想情谊,毫不 顾及家族的利益。他和林黛玉相爱,是以含有深刻社会内容和深厚的思想感情为基础的。这种爱情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又推动他步步克服自身的劣点和弱点,日益发 展他进步的、叛逆的思想性格。但他的思想并未达到否定君权、族权亦即封建主义统治权的高度。他所深恶痛绝的,正是他所仰赖的。他无法与封建主义统治彻底决 裂,又不可能放弃自己的民主主义思想要求。因而他的出路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最后只能到虚无缥缈的超现实世界中去。

  林黛玉是一个比贾 宝玉更多一些悲剧色彩的艺术典型。她出身在一个已经衰微的封建家庭。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的影响有限得很,她保持着纯真的天性,敢爱敢恨,我行我素,很 少顾及后果得失。因父母相继去世,她不得不寄居在声势显赫的荣国府里。环境的势利与恶劣,使她自矜自重,警惕戒备;用直率与锋芒保卫自我的纯洁,免受轻贱 和玷辱。在这个冷漠的环境中,宝玉是她唯一的精神寄托,她执著而强烈地向宝玉要求彼此知心、忠于自我的严肃专一的爱情。但两人的恋爱注定是一个悲剧。因为 它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恋爱的叛逆思想内核又与整个封建主义相冲突,触及封建家庭的根本利益,毫无调和余地。终于,林黛玉怀抱纯洁的 爱和对环境的怨愤永远地离开了尘世,实现了她的誓言:“质本洁来还洁去”。

  薛宝钗出身在一个豪富的皇商家庭,性格本质与林黛玉截然不 同。她们都同样博览诗书,才思敏捷,但林黛玉一心追求美好丰富的精神生活,而薛宝钗却牢牢把握着现实的利益,孜孜以求的是富贵荣华。薛家母子3人在贾家长 期住下的用意是要实现薛宝钗与贾宝玉的金玉良姻。薛宝钗虽然得不到贾宝玉的爱情,但却握有实现婚姻的优势。她以自己的人品和才干,逐渐在封建家长的心目中 造成了“宝二奶奶”非她莫属的牢固地位;再加上薛家拥有贾家所急缺的财富,她所追求的婚姻势在必成。然而“金玉良姻”只是徒具形式的婚姻,这种婚姻的成功 意味着薛宝钗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的叙述和描写就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深厚、逼真、自然。《红楼梦》 在艺术表现上普遍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安排了鲜明对照的两个世界:一是以女性为中心的大观园,这是被统治者的世界;一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这是统治 者的世界。作者还常常拿一个人对两件事的不同态度对比,拿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态度对比,在对比中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隐秘,表达作者的爱憎倾向。《红楼梦》 善于处理虚实关系,它实写而不浅露,虚写而不晦暗,创造出一个含蓄深沉的艺术境界。作者善于运用春秋笔法,也就是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比如将王夫人对林黛 玉的憎恶写得十分含蓄。《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它以一个贵族家庭为中心展开了一幅广阔的社会历史图景,社会的各阶级和阶层都得到了生动的 描画。《红楼梦》的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罕见的。

  《红楼梦》早期流传的抄本带有“脂砚斋”等人批语,题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这种“脂评本”仅80回,现存版本完整的很少。另有《乾隆抄本百二十回红楼梦稿》,则为120回,前80回主要据“脂评本”抄集校改。乾隆五十六年 (1791)由程伟元、高鹗活字排印《红楼梦》,题《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120回。乾隆五十六年排印本称程甲本,第二年程伟元和高鹗对程甲本修订后的 排印本称程乙本,合称程高本。

  小说在当时已广为流传,封建朝廷屡禁不绝。其杰出的现实主义创作成就,给后人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历来以《红楼梦 》题材创作的诗词 、戏曲 、小说 、电影不胜枚举。对《红楼梦》的评论和研究也日见繁盛,人称红学。知名的学派有评点派、索隐派、新红学派。(摘编自《
中国大百科全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6-6-24 20:45 | 只看该作者

上海青年眼中的爱情婚姻家庭 不再信奉爱情至上

他们向往爱情却不再信奉爱情至上,他们重视家庭却对婚外恋日渐宽容,他们彼此相爱却又认同财产公证—— 择偶自主程度进一步提高,独身男女比例有所上升,婚姻和家庭中的平等,离婚率逐年上升,对性、婚恋关系的宽容开放,对家庭亲情的回归依恋……共青团上海市 委日前进行的一项针对上海青年的大型调研显示,当代青年的婚恋观渐趋开放。

    爱情:不再信奉爱情至上

对年轻人来说,他们更加重视爱情在人生中的地位,重视爱情在生活中的价值。一方 面,他们对爱情有着积极的向往,另一方面,出于现实的考虑或实践的经历,他们中的很多人不再信奉“爱情至上”,对于爱情的力量不再那么有信心。在调查中, 同意“爱情可以创造一切奇迹”这一观点的上海青年有44.8%,但是不同意这一观点的人数有一半多,占50.4%。调研人员表示,由于很多现实的复杂因素 的阻挠,使得年轻人对爱情的美好幻想大大减少。

     对于恋爱和结婚的关系,超过一半的青年认为谈恋爱与结婚是一回事,但也有43.9%的青年认为二者并不相同,恋爱更多的是一种体验和经历。  

伴随着青年自主择偶意识的增强,年轻人的择偶标准也经历了一个转变:从政治条件, 到学历、职业、收入状况等社会经济因素,再到性格、品德修养等内在因素。调查显示,在选择恋爱对象的时候,在职青年重视的前三项条件是:品德修养(65. 6%)、性格脾气(58.4%)、健康状况(41.2%);在校学生重视的前三项条件是:性格脾气(71.7%)、品德修养(71.4%)、外貌身材 (54.7%)。另外,在事业发展潜力、职业、学历、健康状况等方面,女性的要求略多于男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反映。

     婚姻:合则聚,不合则分

婚姻对于年轻人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本次调查中,有20.5%的年轻人同意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一说法,有5.3%的年轻人认为说不清,有超过四分之一的青年对婚姻的理想状态不抱什么期望。现实生活的磨合加剧了对于爱情的考 验。男性在这一点上可能更缺乏心理准备,因此他们同意“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的比例(22.4%)也高于女性(18.9%)。

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和社会宽容度的增强,婚外恋的比例越来越高,而对于婚外恋 所持的看法也愈加倾向于接受和认可。调查中,认为婚外恋“是一种开放社会的正常现象,无可非议”的人占7.7%;认为婚外恋“作为婚姻生活的一种情感补 充,虽不道德,但可以理解”的人占25.3%,觉得“只要不影响与配偶的关系,可以赞成”的占5.8%,总体上对婚外恋持默认宽容态度的共占38.8%; 另外有52.5%的人认为这“是一种对家庭不负责的行为,应当谴责”,还有8.7%的人觉得这“是对爱情的亵渎,坚决反对”。

调研人员发现,对于婚外恋持支持、默认态度的男性明显多于女 性。有专家提醒,婚外恋是一种对婚姻不忠的行为,不管会不会破坏家庭,都是不道德、不应该的。令人欣慰的是,还有61.2%的年轻人坚守爱情的忠诚,认为 背叛家庭、爱情的婚外情是应该谴责和反对的。

而对离婚这个曾经敏感的话题,很多年轻人已经能洒脱面对。在此次调查中,有41. 8%的青年认为“合则聚,不合则分,没什么”,这一观点高居首位;认为“不和睦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很坏,离比不离更好”的人占10.9%;还有12.9% 的人认为“离婚对孩子的心理打击太大,最好别离”;11.4%的人觉得“既然生活在一起,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有责任共同承担,不能离婚”。此外,还有 23.0%的青年认为离婚现象“说不清,清官难断家务事”。

调研人员表示,调查中的大多数青年没有经历过离婚,却有52.7%的人对离婚 抱着开放、赞成的明确态度。这种态度在相当程度上,是受社会思潮的影响,并由青年追求自由的个性、追求婚姻中爱情的含金量所决定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 反映了今天的年轻人更加看重婚姻的质量,注重真实和本质的婚姻情感。

家庭:夫妻平等独立才好

法制的完善深刻地影响到了人们的婚姻和家庭生活。青年在追求个性化的自由和享受的 过程中,也开始日益寻求法律的保障和对自身权益的维护。调查证实,在上海青年中,非常赞成和比较赞成婚前财产公证的人数超过六成,比1999年的调查结果 又增加一成,不太赞成和很不赞成的人数约一成多,比1999年减少一成。尽管还有一部分青年对婚前财产公证持迟疑态度,但是相比较而言,大多数上海青年在 观念上已经接受了婚前财产公证这种契约式的做法。在支持婚前财产公证的比例上,男性略高于女性。

     夫妻平等商议家庭事务、共同理财、担负起赡养和抚养的义务等 等,都已经为广大青年所接受。调查发现,有61.2%的青年认为,即使丈夫有能力养活全家,妻子仍然有必要外出工作;31.2%的青年觉得无所谓,还有 7.6%的人认为没有必要。

孝顺长辈,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但现代化带来的社会变迁,使得现在的年轻 人生活节奏大大加快,工作压力也日益加重,对于老人的照顾往往显得力不从心。现代西方观念的冲击,让年轻人的独立自主意识大大增强,他们的孝顺观念是否一 如既往?调查表明,有7.3%和26.4%的年轻人认为当代青年的孝顺观念“强”和“较强”,超过一半(53.1%)的人认为“一般”,有10.9%和 2.3%的人认为现在青年人的孝顺观念“较弱”和“弱”。

调查背景:本次调查由共青团上海市委策划实施,2004年年底完成。调查以常 住上海的14~35周岁居民为研究总体,以身份(在校、在职)和职业性质为分类依据,通过多阶段定比分层的方式进行抽样,共发放问卷2200份,回收有效 问卷2060份,有效回收率为93.6%。(本报记者 林蔚 )

               

<table border="0"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width="100%">            <tbody><tr>              </tr></tbody> </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6-6-24 20:18 | 只看该作者

老子智慧与现代爱情婚姻(二)(zt)

爱情婚姻的“得一”

老子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 王得一以为天下贞。”(第39章)老子发现了一个秘密,说:从古而来能够得到“一”的是:天得到“一”就清朗,地得到“一”就安宁,神得到“一”就灵验, 河谷得到“一”就盈满,万物得到“一”就能生存,侯王得到“一”就能做天下的君长。相反,如果得不到“一”,那么这些方面就走向各自的反面。这里的“一” 是什么?这就是老子历来强调的“道”,这些都要遵循“道”。难道不是吗?本来大地好好的,得到“一”而很安宁,但是人们来乱砍乱伐,破坏森林,破坏植被, 移山填海,排污泄毒,再来个乱捕乱杀,那么破坏了大地的运行之“道”。大地失去了“一”,就会不安宁,就会有洪灾、泥石流等等,人类也得到了报复。如果顺 着老子这样的智慧,那么我们可以演绎开来,即爱情也需要“得一”,婚姻也需要“得一”。  

当前是一个多元的社会,人们生活在多元化中,人处在一个多 元化的坐标系统中,人有多元化的角色,人可以多元化地选择,因此爱情婚姻也是前所未有的多元化。但是也正因为多元化,也出现了许多泡沫感情、泡沫爱情、泡 沫婚姻、泡沫家庭等。老子的智慧让我们认识这些泡沫,除去这些泡沫,去品尝真正的爱情、真正的婚姻、真正的被他人爱与爱他人的那种甜蜜的人生之果。这就要 从多元的“多”中“得一”,要把握住“一”,要专注于“一”。 那么先从婚姻说起,这婚姻的“得一”的“一”是什么?这就是爱情,因为爱情是婚姻的基础,没有爱情哪会有坚实的婚姻基础?

  那么爱情的“一”又是什么?这就是真情,因为真情相爱,才会情真意切,没有真情便是虚情假意的伪爱情、克隆爱情,

  那么真情的“一”又是什么?这就是爱心,因为只有有爱心的真爱,才会心爱,如果心与心互不相爱,还有什么真情?

这就是爱情婚姻说到底的“底”,爱情婚姻中的那个“得一”的“一”,就是爱情婚姻中的 “道”。在你们爱情婚姻的这方“天地”中,你们得到了这样的“一”,那么你们拥有的这个“天”怎么会不清?你们拥有的这个“地”,怎么会不宁?你们的爱之 河谷,怎么会不盈满,而担心枯竭呢?既然你们的爱情婚姻“天地”中,天是晴朗的,地是安宁的,爱河永远是沛然充盈,那么是多么的幸福!

你再看,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就这样指出过,真正的爱情是以“互爱为前提 的”。这说得多好,互爱是前提啊!确实,真正的爱情、婚姻,就不该是无爱的,不该是单向的爱,不该是偏向的爱,而是彼此交互式的互爱。单向的爱不行,因为 爱是需要交流;偏向的爱不行,因为感情需要互动。如果用老子那种理念来诠释,就是爱也需要阴阳调和啊,不互爱,怎么在两人中间能够感情交流,心灵沟通,这 就是老子说的“冲”起来啊,这就是阴与阳之间,“冲气以为和”。(第42章)这不是冲突,而是在交流中融合,平和。这是多么美好的爱情婚姻境界啊!

  古往今来,爱情婚姻太复杂了,而现代人、当下的人,更复杂、更多元,但是想要使得自己“清”,使得自己“宁”,使得自己永远不枯竭,就要处理好“一”与“多”的关系,要从繁杂纷纭的“多元”中去敏锐地机智地把握这个“一元”。

爱情是婚姻的基础,有钱而无真正的爱情其实并不幸福,贫穷而有真正的爱情有时却很幸福。最近 我听到一个节目,是讲了一个爱情、婚姻的真诚,真诚得被当下一些人看作是“神话”一般的故事,然而却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他们出现在电视中,面对着全国的观 众,我也面对着他们,也被感动了!

这是亚美尼亚国的一个女护士,她爸爸是个经理,妈妈是个外科医生,生活条件很好。结果她在自 己的国家里相遇并爱上了一个又穷又不帅的打工的中国普通农民,最后坐了一个星期的火车告别祖国、故乡,来到中国。又一路奔波,辗转来到山东一个偏僻的乡 下。她到了男方的家,一看顿时傻了眼了,这样的穷,穷得让她都想像不出来!她看到农村里的烧饭的大铁锅以为是洗衣服的,就在锅里洗衣服。她要开灯,却找不 到开关,她这才知道中国的这种拉线开关。她哭了,她想回自己的国家去。她可以回去,但是为了爱情,咬咬牙留了下来。她再也不穿她带来的美丽的裙子,她和当 地的农民一样上山劳动,她和丈夫8年艰苦创业,盖起了简陋的房子,营造了自己的爱巢,还搞起了生产。她还生了一双可爱的双胞胎女儿,很美丽。虽然现在还很 穷,但她没有后悔,因为虽穷却有真诚的爱;相反她在亚美尼亚的妹妹嫁给了一个很有钱、条件很好的丈夫,但是不感到幸福,相比之下她虽穷,但幸福,这使得她 很为自己的爱情、婚姻自豪。电视里的这一节目,令我看了后确实很感动!有的年轻的姑娘看了,感动地说,我相信当代还有真纯的爱!是的,现代人如果没有真 爱,只是为了其他的目的牵手,那仅仅是手拉着手,而不是心贴着心,那么就很可能是泡沫爱情,或者是泡沫婚姻了。道生之,德畜之

  老子教导大家:“道生之,德畜之。”“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51章)天下的万物由道产生,这就是“道生之”。大道分化于万物就是德,万物要靠内在的德性来畜养,这就是“德畜之”。万物都尊崇道,而贵重德。爱情、婚姻不就是这样吗?

人为什么在幼儿园里不谈恋爱?男孩、女孩为什么在小学里不谈恋爱?这是人按照“道”来行进, 他和她还没有运动到这一个“点”。成长起来后,来到了青春的驿站,他或她在母爱、父爱之外需要其他异性的爱,需要爱情、婚姻了,这不就是人之道所产生出来 的吗?你如果要禁锢这种人之道那就是不对,你应该顺应这一道。你看今天我们越来越开放了,还允许大学生在校时结婚,这就是顺应人之道、爱情婚姻之道。但是 老子的智慧还教导人们,恋爱是由道产生出来的,在爱情里面就有德。爱情婚姻也要“德畜之”,这才符合道。

那么怎样用德来畜之?那就是顺着爱情婚姻内部的德性,来畜养,来培育,来发展。爱情婚姻内部 的德性是什么?我们分析过最重要的就是真诚的爱。我们再来看“爱”这个字,简化字的“爱”字,中间是个“友”,其它就看不出什么了。我们来看繁体字、古文 字的“爱”字,中间有个“心”字,就是表示用心去爱。“情”字中也有“心”。“爱情”从汉字上就可以知道,是心与心之间的爱、心与心之间的情、心与心之间 的沟通。因此“德畜之”,要用心来畜养,又要用德来畜养那两颗心,畜养两颗爱心。

  这很深刻,你懂得这一点就不能把爱情婚姻看作一场游戏,一场儿戏,一场假戏,从而逢场作戏。今天社会上这种游戏形式的爱情婚姻见得太多了,所以年轻的朋友会发问:当下还有真诚的爱情婚姻吗?

我发现大学生谈恋爱,有很多类型可以分析,有的很真诚,也结出很好的果,比如两人互帮互学, 学习爱情双丰收。但是也发现有些大学生谈恋爱挺有意思的,我归纳了四句话:大一是按兵不动,大二是蠢蠢欲动,大三是乱说乱动,大四是分头行动。大一刚来, 觉得老生们谈恋爱很新奇,花前月下,唐诗宋词,卿卿我我,男欢女爱的,所以新生也在窥测方向。到大二自己就蠢蠢欲动了,到了大三就乱说乱动,可是到了大 四,分配、找工作,最后就拜拜了。我问怎么回事情?他们说,有几个是真心谈的?大都是作为课余的一种休闲的方法和方式,是大学生活的一个伴侣罢了。你看, 这不是闹着玩吗?这不就是逢场作戏吗?

  还有老年人黄昏恋,也是这样要有互爱做基础,如果没有足够的了解,没有真爱,而是盯着对方的房子、票子,或是其他别的东西,再来逢场作戏,游戏一场,那往往带来的是老年的心灵创伤。这样的教训可也不少啊!

现在在爱情婚姻上,还有比逢场作戏更糟糕的,那就是爱情婚姻的骗局,社会上的网恋时有骗局, 还有好多的征婚广告中也时时有骗局。经常听到,有的人甚至是年纪都不小了,有妻子有孩子的,但还是那样花心,搞网恋。有的甚至经不住对方“美妹”几句网上 的,或者是手机里面的甜蜜蜜、软绵绵的“我爱你”、“我真的爱你”的老掉牙的套语,就羡慕着,垂涎着想去采这朵路边的野花。然后对方想尽方法,说自己碰到 了什么什么难处啦,动不动就要你汇钱去,骗你汇款。到后来这朵野花没有采到,而往往家里被搞得鸡犬不宁,你看白白扔了钱财,还搞出很多家庭纠纷。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韩国电影《我的野蛮女友》,我平时不太看电影,这次看了很有点感触!一 开头好不舒服,女主角是一个十分漂亮的女大学生,很靓丽,但是叫人讨厌。这个女大学生常常喝酒,还喝得酩酊大醉,喝醉了后还在地铁里呕吐,呕吐在人家头 上。人家戴了头套,被她呕吐得一塌糊涂,然后那个人把呕脏了的头套摘下来,一个光头,可是那女孩又呕吐在他的光头上。你看了也会觉得好恶心,受不了。

但是,随着故事的发展,起了变化了。我也越来越喜欢这个人了,越看越美丽了。为什么?她的内 心很美!原来她曾经爱上了一个男朋友,两个人谈恋爱很要好,但是很不幸他去世了。她又爱得非常真诚,始终把男友给的项链挂在胸前,而把那一份真爱一直珍藏 在心里,不再接受别人的爱。她为了这种爱活得很痛苦很累,她忘不掉那份曾经拥有过的爱情,怎么办呢?于是她常常借酒浇愁,常常在公开场合喝得酩酊大醉,呕 吐,骂人,打人。这就让本来是一个美丽女孩变成现在一个令人讨厌的野蛮女孩了。

后来她被一个非常像她原来男朋友的一个男大学生救了命,也对对方产生了好感,但是她好像感觉 到,自己内心的那个死去的男友不愿看到这一幕。于是她老戏弄新男友,打他,恶作剧。比如叫男友穿着她的高跟鞋来追她,叫不会游泳的男友跳到河里去测深度, 等等。这个男友看她这样野蛮,当然不把她看作恋爱的对象,而仅是善良地帮助她。但是时间一长,彼此了解了,产生了感情,擦出了爱情的火花。后来那女孩终于 从前一段爱情的篱笆里走出来,和那男孩真诚地恋爱了。

当然,韩剧的编导不一定读过《老子》,但是我想,如果用老子的理念来解读,很有意思,那就是 六个字“道生之,德畜之”。先说第一层,比如爱情这个东西也符合老子所说的“道生之”,这是“人之道”嘛,青年男女接触久了,慢慢产生了爱情,这是很正常 的事情,故事里的人物就是这样的。再说第二层,然而可贵的是他们都不是游戏一场,而是真诚地“德畜之”。起先那女孩“以德畜之”,畜养了前一段爱情,因此 虽是一生一死,但是那女孩爱得还是那样刻骨铭心,令人感动。这个女大学生也就是为那份抹不去的真爱而酗酒浇愁,为了不让心中的男友看到她爱上另一个男孩, 而野蛮,惩罚别人。第三层,然而“道又生之”,她慢慢知道还是要面对当下的现实,人死不能复生啊,这也是“人之道”啊,所以这位女孩选择了告别昨天,面对 今天,走向明天。她要按照“人之道”继续向前行啊!所以,最后那女孩终于想通了这个人生爱情的道道,她果断地扔掉了前一个男友赠送给她的项链,告别了昔日 的亡友之恋,重新振作起来,接受了新的爱情。第四层,可贵的是她又再次用“德畜之”,再用真爱和第二个男友畜养了一段新的爱情。这样的故事当然令人回肠荡 气了!所以我看《我的野蛮女友》是从不开心、恶心看起,而看到最后被一段美事、美情感动,并且触悟了老子所说的道在爱情婚姻中的一种解读。

  老子的智慧是从生活中来的,当然可以用现实生活来验证,而更高的层次应当是用来指导我们的生活,指导我们的爱情婚姻生活!朋友们,你们说是不是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6-6-24 19:59 | 只看该作者

老子智慧与现代爱情婚姻(一)(zt)

当下真情相爱的人不少,然而用爱情做交易的也不少,离婚率也越来越高,使得现代人有些迷茫了。有些年轻的男女常常要问:当今社会上还有没有真爱?还有没有真的纯洁的爱情?还有没有真正的爱情婚姻的幸福?爱情婚姻同样使得现代人幸福,又使得许多现代人痛苦不堪,疲惫不堪。

  <!-- 文章大屏幕广告 --> 这一讲,我们就来谈谈老子智慧与现代爱情婚姻的问题,看看老子的智慧是不是可以为今天的人们提供一些 启示。五色令人目盲 现代爱情婚姻真是五光十色,现代人爱情婚姻的多元化,不说别的就从新时期新的词语的涌现上, 也表明婚姻状况上心浮气躁。比如“早恋”、“早婚”、“泡妞”、“网恋”、“二奶”、“包二奶”、“包二爷”、“第三者”、“插足者”、“一夜情”、“婚 外恋”、“性骚扰”、“梦中情人”、“中国式离婚”、“涉外婚姻”、“只求曾经拥有,不求天长地久”、“男人有钱会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等等,真是五花 八门,怎不令人眼花缭乱?

我们再看传统文化中的爱情婚姻,这是被看作人生特别庄重的大事,从词语上就可以看出来:“终 身大事”、“白头到老”、“天长地久”、“山盟海誓”、“举案齐眉”、“结发夫妻”、“相敬如宾”、“糟糠之妻不下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 枝”,等等。我们稍微一比较,就看出当下时人的心态、理念来,比如一个是讲“一夜情”,一个是讲“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海洋深”。大家一看就明白古今 理念的不同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子有哪些智慧可以汲取?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第12章)五色,指 青、黄、赤、白、黑,泛指色彩缤纷。目盲,是眼睛瞎了,这里比喻眼花。这是说,色彩纷繁,令人眼花缭乱。《淮南子·精神训》中就说:“是故五色乱目,使目 不明。”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体会,比如看花花绿绿的东西多了久了,有时就辨别不出来了;晚上歌舞厅里边旋转的各色灯光也常使人的眼睛分辨不清。老子的意思 是,反对放纵人的欲望,反对沉溺在“五色”的美色中,因为这样就会有目而不再去辨察,或是有目而不能明察了。

  老子又说:“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第12章)驱马迅猛奔驰打猎,会使人心发狂,也就是心纵逸而不可制止。老子就反对过分地驰骋打猎,因为让人心变得不正常了。

  我们用老子的智慧来分析现代人在爱情婚姻上的几种“色”之“目盲”、“色”之“田猎”。这就是:一是美色之“色”,二是钱财之“色”,三是各色的理念之“色”。

现代人对于美色的追求,也许真可以称得上“猎色”了,有些人就是像打猎一样去追逐。大家看 到,在今天这个开放的多元的文化背景下,声色犬马远远超过以往,对于欲望的追逐也远远胜过古代的打猎了。比如五光十色中的“一色”,即人之美色、女色的渲 染和追逐,就甚嚣尘上。人们和媒体越来越重视美女,到处有“比美”、“选美”的大型活动,有自然美女,还有人工美女,有各种级别的美女,比如“全球小 姐”、“亚姐”等等,还有没有级别的“在野”美女,真是层出不穷,令现代人眼花缭乱,而那种猎色,不就像打猎一样“令人心发狂”?

当下的恋爱、爱情、婚姻中,“色”的标准更被重视,男人追逐女色,可以不惜一切。女人凭自己 的姿色,可以精致地挑选男人,挑剔地选择情人,最好能傍上个大款,富甲一方,至少也要嫁一个富有的好人家。今天男的动不动就称人家为美女,女孩子也以美女 称号为美,而心里乐滋滋的,然后身价也就百倍。

  其实爱情、婚姻中还有一种“色”,除姿色外,就是财物之色,那花花绿绿的票子、房子、车子等,不就是物之色?对于姿色之美,那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过,男人更注重于美色,就容易使得现代人在爱情婚姻上“目盲”。

女人对于男人之色,除了俊不俊,帅不帅之外,还有那财产之“物色”、“物之色”。不过如果女 人太关注男人的折子(钱财)、房子、车子、位子、面子(相貌),那么女人同样容易在爱情上“目盲”。各位可以体悟到,老子的教导“五色令人目盲”,“驰骋 田猎,令人心发狂”,这些忠告大约没有过时,还适合当代人。

另外,各色的爱情婚姻的理念也是令人目乱心迷,上面罗列过的那些当下词语就浮动着多少爱情婚 姻的事实与理念,对人的影响不小。特别是对于懵懵懂懂的、涉世不久的年轻人,影响更大。比如有一个公司的女白领,还没有结婚,她很开放,从北方到南方去出 差,一路上就主动地发生“一夜情”,加起来那就是好几个“一夜情”了。“一夜情”就这三个字,但是它的理念却影响了多少人啊!随着今后阅历的增加,这位姑 娘最后可能会反思,会知道自己这样做是应该,还是不应该,是后悔还是不后悔。当然今天的开放时代,已经不比以往,也许很多人眼里,有个情人,已经不是大惊 小怪的事了。

再比如“丁克”是年轻人很时髦的一个词和一种理念。丁克是英文翻译过来的,就是两个人都有收 入而没有孩子的家庭。上个世纪80年代流行于欧美的一些国家,然后流入中国。从90年代开始,我国的一些大城市里就有一批青年人选择不生孩子的丁克理念。 据有关统计,90年代末的丁克家庭的总数已经突破了60万。据说北京的育龄男女约有10%选择不要孩子,深圳曾经是国内最早,也是最大范围内引领丁克潮流 的城市,据说那里的年轻白领有21.7%的女性明确表示不要孩子。

丁克这种理念和影响,非常有意思。你看这些人被称为“丁克族”,这一族人他们有比较好的学历 背景,收入相对也较高,爱好消费,可以经常出外度假,而且不用存钱给下一代,家庭生活很少自己做饭,不愿意做普通的柴米油盐式的夫妻。不过有的人最后还是 放弃了丁克理念,重新要孩子了,于是又有一个名称叫“伪丁克”、“白丁”。这“白丁”本来是指普通的人,或是没有知识的人,我们大家都知道唐代刘禹锡的名 篇《陋室铭》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白丁就是这样的意思。现在很有意思,“丁克族”人移用这个“白丁”为“白白丁克了一回”的人,这个意思当然 原来是没有的,所以是移用。还有意思的是,他们把最能坚持丁克到底的人称为“丁狗”。为什么叫“丁狗”呢?这很幽默,就是坚决不生孩子,人家是养孩子,她 家是不养孩子而改为养狗,这不就是“丁狗”了吗?据说这还是丁克的最高级别的称号了。“丁克族”也没有什么不好,各人的自由嘛,你有权利要孩子,也有权利 不要孩子,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我想老子在此,大约会捋须一笑,而不会反对的,世界就是这样由一而多地不断发展着,但是自有“道”会校正事物的发展轨迹 的。

  所以,我们现代人在五光十色的爱情婚姻理念面前,恐怕也要当心,要小心分析,因为这里的“五色”也会“令人目盲”;不要赶时髦,忙着像打猎那样去驰骋追逐那些“理念”,因为老子谆谆教导“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知人自知,涤除玄览

老子教导人们:“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第33章)你活在世上,要有生存的智慧,其中一条 就是:了解认识别人,这是有智慧,还要认识了解自我,这就是高明。这提醒人们既要识人知人,又要识己知己。人活在世界上不容易,要打各种交道,你想,如果 既无“知人者智”,又无“自知者明”,你怎么行呢?

谈恋爱、婚姻大事更是非同小可,也许这个人就和你朝夕相处几十年,也许就和你相处一阵子。如 果是君子知己,则一辈子幸福;如果是红颜知己,则幸福一生。如果是小人,那么将是苦恼不堪;如果是一条披着人皮的狼,那么朝不保夕,岌岌乎危哉,谁喜欢与 狼共同欢舞啊?毕竟大多数的人不会愿意的。再说有的尽管只是相处一阵子,比如几年、十几年,最后还是分手了,但是对方带给你的心灵创伤有的却是一辈子的。 因此,在爱情、婚姻上,你能不识人吗?而且这个“识人”又深刻在如老子教你的,不仅要认识他人,也要认识自己,要又明又智,这就是明智。

  古代的爱情婚姻大多自己做不了主,因为要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你没有爱情、婚姻的自由。有的要到洞房这天,挑去新娘头上的方巾才知道,啊,我娶的是这样一个女人!啊,我嫁的是这样一个老公!于是接下来就是,人们常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给猴子满山转。

  现在不同了,叫找对象,你可以自由地找啊!但是谁知道你要找的“她”、或者“他”,是在哪里啊?是什么人啊?这有时真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所以爱情、婚姻实在有很大的神秘不测的空间。

  爱情有的能顺利进行到底,有时结婚后还不能进行到底,最后还是分手了。两人吵架的时候,常见到这样的情景:

  男的痛心疾首地说:啊啊,当初我瞎了眼,鬼迷了心窍,娶了你这样一个女人!

  女的捶胸顿足地说:啊呀,当初是我真的瞎了眼,鬼迷了心窍,才嫁了你这样一个男人!

大家听听啊,多戏剧性啊,这太值得深思了。你看都在自我检查,自我批评,自我反省,而且是很 深刻很真心,并且都看到了深层次了,那就是“瞎了眼”、“鬼迷了心窍”!你看,都说自己“瞎了眼”,那么这就是说,你是“盲目”地在谈恋爱;都说自己“鬼 迷了心窍”,那么这就是说,你是“不用心”地在找恋人。既然一是“盲目”,一是“不用心”,那么我们可以想像,你开出的爱情列车是多么危险!你在谈恋爱、 结婚那时,既然没有做到老子说的那种“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那么爱情、婚姻出了问题,你怨谁恨谁呢,只能怨自己恨自己啊,只能怨自己恨自己当初怎么这样 “瞎了眼”的“盲目”、怎么这样“鬼迷了心窍”的“不用心”啊,怎么就不多学习一点,多读一点书啊,比如学点老子的智慧啊!

因此还在谈恋爱的各位,你可以去学学老子说的那种“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你就不会瞎了眼, 鬼迷了心窍,盲目行动了,也不会鬼使神差地嫁错了郎,娶错了婆,谈错了朋友了!因为,你会用老子说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明智去寻找,去选择了。你会 睁大了眼睛,用火眼金睛,用聪明的心灵去寻觅你的如意郎君、你的如意妻子,去建构美满的婚姻、幸福的家庭。这是多么美妙的人生之果,这是人生的甜果、蜜 果、开心果啊!如果真的这样,那你一辈子不会再骂自己瞎了眼,鬼迷了心窍了!

是的,爱情容易让人花了眼,走了神,迷了心窍,所以对方明明不是西施,但是情人眼里就是能出 西施。谈恋爱的时候,双方往往把自己的亮点、美点显示出来,给对方看,而把自己的短处遮掩起来。这时候双方热情如火,火焰很高,温度很高,你就会不冷静、 不客观、不全面、不理智地把握自我,认知对方。你们是像处在共同创作或欣赏浪漫诗、抒情诗的时期,一切被陶醉了,所以幻想的多,现实的就少了。

那么大家要问,怎样才能“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呢?老子教你:“涤除玄览。”(第10章)涤 除,就是洗刷清除,“玄览”就是玄妙的观察力,那就是把眼睛要洗刷清楚,让他有玄妙的观察力、洞察力。有的本子“玄览”作“玄鉴”,鉴就是镜子,老子把人 的内心称为玄妙的镜子,那么就是你要把这一块心灵的镜子除去灰尘,擦得晶亮,那不就能照亮一切,看清一切了!高亨在《老子正诂》中说:“玄鉴者,内心之光 明,为形而上之镜,能照察事物,故谓之玄鉴。《淮南子·修务篇》:‘执玄鉴于心,照物明白。’《太玄童》:‘修其玄鉴。’‘玄鉴’之名,疑皆本于《老 子》。《庄子·天道篇》:‘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万物之镜也。’亦以心譬镜。”老子多美妙!他把人的心灵比为镜子,通过内心的像镜子一样的光明,来静 照万物,默察秋毫。

  “涤除玄览”或“涤除玄鉴”,这两说都很有意思,说得都很深刻,也可以沟通。在爱情婚姻的问题上,人们确实时时要“涤除玄览”、“涤除玄鉴”,才会心明眼亮,才会明智。

不过有人要说了,现在都讲可操作性,道理明白了,是否再讲点可操作性的方法?行啊,老子的智 慧下面还要讲到,不妨来听听孔子的智慧。孔子很有意思啊,孔子看中了他的学生公冶长,说:这个人可以把女儿嫁给他啊,虽然他还呆过牢房,但不是他的过错。 孔子就把女儿嫁给了他。孔子还看中了自己的学生南宫适,认为这个人不错,就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论语·公冶长篇》)。孔子怎样看人的?他教导你:“视 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太美妙了!孔子教你:看看他所交的那些朋友,看看他为了达到目的所用的方式方法, 看看他的心安在哪里,这个人还能隐瞒什么呢?啊,这个人还能隐秘什么呢?大家想啊,如果我们学会了这一智慧,从三个角度去“视”,去“观”,去“察”,那 就是全方位地了解了一个人,而且可以由表及里地了解了一个人,那你不就是做到像老子所说的“涤除玄览”了吗?那你在爱情婚姻上不就很明智了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6-6-24 19:42 | 只看该作者
<table border="0"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width="740"> <tbody><tr><td class="text16px-b" colspan="2" align="center" height="30">校友章必功“红楼趣谈”成学术甜品</td>         </tr>         <tr>            <td class="text14px-160" align="center" height="22">
      
</td>         </tr>         <tr>            <td class="text12px-160" colspan="2" height="25">
      
</td>         </tr>         <tr>            <td class="text10pt" colspan="2">                           
      (深圳特区报 2月27日文章)      
            
      “三宝”“三玉”寓意婚姻和爱情薛宝钗“黄金锁”相当于“求婚广告”      
            
      章必功“红楼趣谈”成学术甜品      
            
      “在《红楼梦》中有三宝三玉,联系‘三宝’的是婚姻,联系‘三玉’的是爱情”、“红楼梦中戴得最俗气的妆饰是黄金锁,相当于一个求婚广告,而戴得最巧妙的妆饰是冷香丸”……      
            
      2月25日,深圳大学校长章必功教授在罗湖区女子素质学校,为慕名而来的深圳 市民讲述了《红楼趣谈——姓名与妆饰》,以幽默风趣的话语、自然生动的描述,让听者不时地“会心一笑”,在周末享受了一道精美可口的精神甜品。
            
      章必功教授对《红楼梦》的研究有极深的造诣,同时又有许多精辟见解。在这里,我们摘取他在本次演讲中的精彩片断,与对《红楼梦》有兴趣的读者们,分享一个有趣独特的审美过程。      
            
      章必功,男,1949年11月生,安徽铜陵人。北京大学古典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84年到深圳大学任教。现为深圳大学校长兼深圳 大学师范学院院长,教授,全国优秀教师,深圳市政协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中国诗经学会理 事,中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旅游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广东古代文论学会副会长等。      
            
      已发表《六诗探故》、《红楼诗话》等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中国旅游史》、《文体史话》、《红楼讲稿》、《元好问及金人诗传》、 《先秦文学史·诗经》,译著《意识形态的时代》(英译汉),主编《文化与传播》等。目前正主持国家高等教育教材十五规划项目《华夏人文纵览》,广东十五社 科规划项目《岭南近代文学大系》的编撰。      
            
      人名设计独具匠心 “三宝”寓意婚姻“三玉”寓意爱情      
            
      大观园中有三个“宝”—贾宝玉、薛宝钗、薛宝琴;又有三块“玉”—贾宝玉、林 黛玉、妙玉。这“三宝”、“三玉”指称一位公子、四位小姐,中心突出,对称鲜明,绝非偶然巧合,而是《红楼梦》最具匠心的一组人物姓名。
            
      其一,“宝玉”二字,并列着两个不同的意思。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林黛玉笑道:宝玉,我问你,至贵者“宝”,至坚者“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      
            
      可知“宝”为富贵,“玉”为品格。这是作者有心让我们注意“宝玉”二字的内涵。      
            
      其二,“宝玉”二字,有特别细节,指向林、妙、薛。      
            
      第二十七回:凤姐……又问名字,小红道:“原来叫红玉,因为重了宝二爷,如今只叫小红了。”凤姐听说,将眉一皱,把头一回,说道:“讨人嫌的很!得了玉的便宜似的,你也玉,我也玉。”      
            
      一个“玉”字引得凤姐愤然作色,我们自然要想一想她的周围究竟什么人“你也 玉,我也玉”,原来是“讨人嫌的”黛玉和妙玉。这是作者有意提醒我们注意这个“玉”字,注意凤姐对这两块“玉”的态度,注意贾、林、妙这三块“玉”的关 联。
            
      第六十二回:底下宝玉和宝钗可巧对了点子,宝钗便覆了一个“宝”字,宝玉想了一想,便知是宝钗作戏,指着自己的通灵宝玉说的,便笑 道:“姐姐拿我作雅谑,我却射着了。说出来姐姐别恼,就是姐姐的讳—钗字就是了。”众人道:“怎么解?”宝玉道:“他说宝,底下自然是玉字了。我射钗字, 旧诗曾有‘敲断玉钗红烛冷’,岂不射着了?”由“宝”字,引出“玉”字,再引出“钗”字,这是作者故意让我们看出宝玉的“宝”字和宝钗的“宝”字是休戚相 关的。      
            
      其三,“三宝”、“三玉”确实有着特定的内在联系,联系“三宝”的是婚姻,联 系“三玉”的是爱情。贾宝玉和薛宝钗是“金玉良缘”,婚姻关系确然;贾宝玉和林黛玉是“木石前盟”,爱情关系确然。用不着唠叨。需要说明的是薛宝琴和妙 玉。
            
      在《红楼梦》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里,贾母因又说及宝琴月下折梅比画儿上还好,因又细问她的年庚八字及家 内景况。薛姨妈度其意思,大约是要与宝玉求配。薛姨妈心中固也遂意,只是已许过梅家了,因贾母尚未明说,自己也不好拟定,遂半吐半露告诉贾母道:“可惜这 孩子没福……那年在这里,把她许了梅翰林的儿子……”      
            
      这段闪闪烁烁、欲说还休的媒妁之议,指出了一个清清楚楚的事实,贾府当权派私下里已经拿宝玉和宝琴做了一次未遂的婚姻交易,假如她不 曾许配梅翰林的少爷,则宝二奶奶的交椅就非她莫属了。抓出薛宝琴写提婚,一来表明贾府当权派试图摆脱棘手的钗黛矛盾,为宝玉的婚事另辟蹊径;二来表明贾府 当权派选择宝二奶奶的标准是类同宝琴。也就是说,选中了薛宝琴,即否定了林黛玉;选中了薛宝琴,即肯定了薛宝钗。宝琴、宝钗,从表面上看,一个年轻心热, 天真活泼;一个端正凝重,圆滑世故;似乎差距很大,但究其思想性格,两人实大同小异,都是合格的封建淑女。只不过由于阅历的深浅,宝钗是一位已经成熟的封 建淑女,宝琴是一位尚未成熟但必将成熟的封建淑女而已。薛宝琴是作者根据贾、林、薛爱情婚姻悲剧的需要派生出来的人物,是贾宝玉的婚姻尺度,是薛宝钗的开 路先锋,是发动“金玉良缘”的兆头,是检阅“金玉良缘”的索引,她的出现推动了爱情婚姻悲剧的变化。因为这个缘故,加上“金玉良缘”的基础是门庭富贵,曹 雪芹才把“至贵者宝”的“宝”字送了给了薛宝琴。让“三宝”标志这三个人的婚姻“情结”。      
            
      至于妙玉对宝玉的感情,足以映称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妙玉和黛玉本来就是一对相似乃尔的少女,人称红楼“双玉”。一来,黛玉、妙玉气质 相似,才华相似。二来,黛玉、妙玉身世相似,遭遇相似。三来,黛玉、妙玉为人相似,品格相似。更不得了的是,这两个姑娘爱心相似,爱情相似,竟然都有自己 挑中的意中人而且是同一个意中人。她们的形象都是受打击、受压迫而又不甘心沉沦、敢于挣扎的妇女形象,妙玉的冰冷、晦涩的爱情苦果,和林黛玉的热烈、生动 的爱情悲剧,异曲同工殊途同归—鉴于妙玉爱情的“胎死”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同样证明了“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的必然性。加上她们的爱情基础又都是品 格情操,才把“至坚者玉”的“玉”字送给了妙玉,让三“玉”标志这三个人的爱情“情结”。      
            
      “三宝”、“三玉”的人名构思,深厚蕴藉,举类迩而见义远,称文小而其旨大。它的对称,是婚姻和爱情的对称,是“至贵”和“至坚”的 对称。“宝玉”二字的分配不仅暗示了两组人物的婚姻和爱情关系,不仅暗示了曹雪芹对这场婚姻和这场爱情的褒贬——对“至贵者宝”的婚姻暗寓讽刺,对“至坚 者玉”暗寓同情,并且暗示了他对贾宝玉和四位姑娘人品情操的抑扬。将“宝玉”二字一起用在贾宝玉身上是暗示贾宝玉的一重身份和一重性格。贾宝玉出身“钟鸣 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他的肩上寄托着荣宗耀祖、绵延富贵的厚望,他的脚下畅通着“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的前程,确是一块“至贵”之 “宝”。但贾宝玉鄙视功名利禄,讨厌孔门礼教,待人诚恳而平等,恋爱真挚而专一,又是一块“至坚”之“玉”。因此,宝钗、宝琴得“宝”字,黛玉、妙玉得 “玉”字,固其宜也。推而广之,大观园之外的蒋玉菡能得到“玉”字,宝蟾能得到“宝”字,也正反映了作者的称许和不满。大观园的丫环红玉改名小红也是很讲 究的。小红敢于和贾芸谈恋爱,精神自然可嘉;她又爱拣“高枝儿”飞,是一个小势利眼,便和“玉”字格格不入了;所以作者始予之,终夺之。 (记者翁惠娟/文通讯员汪朝晖)      
            
      编辑:尧华      
      
      
             </td></tr></tbody> </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6-6-19 13:06 | 只看该作者
Post by 唐朝美女
婚姻是经过历史检验能保证社会稳定的基本因素,
历史是怎么验证的?
社会动荡的年代结婚率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2-23 13:01 , Processed in 0.066989 second(s), 40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