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买房买生意上iU91
查看: 2529|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zt新移民感叹:加拿大何处是我家?

[复制链接]   [推荐给好友]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8 20: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几年,仍有源源不断的大陆移民登陆加国,多伦多仍是他们首选的落脚点。因为对一个 New Comer 来说,没有什么比有个方便的社区生活环境更重要的了。与此同时,这也促成了多伦多租房市场的异常红火的局面。

老公最初一个人登陆时是由朋友帮忙找的房子,交的押金,所以落地后可以从机场直接奔居住所安顿下来。而我登陆时自然是由老公租好了房子,一切安排妥当,于是我想当然地以为新移民登陆时都会是这样一种情形。后来认识了不少朋友,发现原来有好多人落地时的第一站是移民之家,然后由那里才开始他们漫漫的租房之路的。

之所以说漫漫,是因为多数的大陆新移民都会需要一个过渡时期,即经过两三年较为艰苦的时间稳定下来,从各方面做好准备,然后再开始购屋定居的计划。而在这两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搬家就会成了家常便饭,于是也便有了丰富的租房经验。找个全家都住得满意舒服的住处并非易事:朋友C五年前与老婆登陆多伦多时没有一个亲戚朋友,落地后只有一头扎进移民之家接待站;又由于没有电脑,只有买本地图册和几张报纸,步行加乘车地小范围搜索,于是在接待站住了三天后搬进了新家――半地下的土库,光线昏暗。在刚刚登陆的日子里,居住于这样的环境,自然也不会有什么亮丽的心情了。之后又有了HouseApartment等的住房经历,当然也少不了在Down Town与老鼠及Apartment里和蟑螂做斗争的经验。后来夫妻两人各有了份收入不算丰厚但比较稳定的工作,于是两年半后,两人决定买房。虽然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最后买的是较旧的Townhouse,即使这样,俩人仍是异常兴奋且不知疲惫地投入到了装修工作当中。一年后他们也有了企盼已久的孩子。虽然每月的贷款成为了他们日常生活中一项最大的一项负担,但他们仍是非常幸运的,不仅因为他们能够尽快地拥有了自己的家,而且因为在几年的租房日子里,他们能够化解两人因住房条件差而引起的矛盾,顺利地渡过了新移民夫妻的危险期

相比之下,另一朋友老G,在落地后的安家过程中似乎多了些幸运。虽然他们夫妻二人也是移民之家打头站,但他们有电脑,可以上网找房子,两天后他们很顺利地找到一处Apartment的主人房。值得一提的是,妻子此时已怀孕三个多月,但房东并没有因此婉拒而是接纳了他们。虽然是三对夫妻Share三室一厅,但从后来的相处来看,日子过得还是非常融洽,房东经常主动载妻子买菜购物,尤其是孩子出生后,大家从各方面提供照顾,互相礼让,令人羡慕。对此,老G夫妻自然也是心存莫大的感激。当然,相处得如此和睦,跟大家年纪相仿,经历相似,及来自同一个城市有很大关系,但从二人的具体情况来看,不能不说是有着些许的幸运成份而使得他们有了个好的开始

新移民登陆时是否有人帮忙找好住处非常重要,但有了落脚点却不完全等于即刻可以安顿下来了,之后仍免不了搬家挪窝之苦。B君一家三口,虽有朋友帮助在House里觅得一住处,但由于是深秋登陆,住了一个月后问题出现了,房间温度太低,而房东又是耐寒能力极强不愿大开空调之人,结果孩子被冻成了感冒,父母看了自是心疼得很。协商无望后赶紧开始四处打听Apartment,几乎是带着哭腔请求房东尽快答应他们入住。当然了,谁不向往着能在加国度过第一个温暖的冬天呢。最后B君一家顺利住进了公寓,而这短短几个月的住房境遇也是让他们有着不少的感慨。

B君一家并没有埋怨朋友当初的考虑不周,毕竟,朋友帮忙找房必是付出一定努力的,心存感谢也是应当的,不幸的是,有的人似乎更注重自己的感受,把住得不舒适完全归咎于朋友的择房不善,结果一定是伤害或毁掉了一段本应珍惜的友情。朋友小L就遭遇了这样的不幸:他给一个朋友找的住处并不是甚合朋友之意,其实也无非是Share过程中的一些日常琐碎问题,这也是绝大多数的新移民需要面对并能够克服的问题,恰巧他这一朋友缺少这方面的耐心及能力,使得矛盾激化,于是牵怒于小L,也没见外地表达了抱怨,这让小L甚感无奈并无言以对,之后两人自然也无法在加国再续这多年的友情了,实在令人惋惜。

加拿大的一年四季一定是有着巨大的魅力,所以才能够不断地吸引着如此多的人们移民于此。当我们背着行囊走下弦梯踏上这片土地的时侯,何处才是我们的家呢?虽然离开故乡时我们已鼓足了勇气和信心,然而,生活却是如此现实地摆在眼前:House冬天的寒冷,Apartment夏天的炎热,Share过程中的忍让和磨擦,似乎考验着每一个初来乍到的新移民。诚然,如前面所提及的,新移民的住房生活中演绎着的无非是生活的本身,五味俱全的,如果我们能够幸运地品尝到它的味道并能有颗感激的心,那么,对我们来说,加拿大的天空就会更加蔚蓝而清澈了。

更多……
16#
发表于 2008-12-29 14:17 | 只看该作者
ASUN博士对人生看得透呀,佩服。

老金也认为,既然能到外面闯,心态可以开放一些,才会活得潇洒。不过这并非叫大家降低标准委屈求全。不是猛龙不过江,出得来移民,是要来拿东西的,在这里完全可以建设一个比中国更丰富、更有韵味的家,而且达成梦想的速度相当快。

家的feeling,是庭院深深;家的感觉,是天伦之乐;家的气势,是檐高狗恶。。。。完整、丰富、热闹、雄伟、殷实。。。

魁瓜?值得大家羡慕吗?等你在花香草密的后院开枪的时候,你还以为那是头野猪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8-12-28 19:44 | 只看该作者
同感。呆的时间越长,感受就越深。看着周围的朋友走的走,忙的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老金如今拿起电话都不知拨谁好,只怕打扰了别人的忙碌和甜蜜。

对于刚刚落地、无家无业的朋友来说,呼朋却无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异乡异客的冷清。

但反过来想,这也不失为一个过日子的好地方。没有人窥探你的隐私、没有人八卦你的生活,天广地阔、自由自在,自然宁静无尘、百花丛生。

对于感叹无以为家的朋友,老金只想说两句话。

第一,家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车子,会有的;房子,会有的,对于大家来说,只是谁先谁后的问题。结论:不成问题。

第二,有爱才有家。我想,这在国内国外都一样,有人善良忠诚,有人嬉戏人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泾渭分明,“因为万恶的魁省”并非真正的原因。。。。

相信老金,如果你做过一个“宁静无尘、百花丛生”的梦,那么你就应该留在这里。。。。

[qout=3333]满地可移民更不稳定,来去匆匆。我都懒得去认识新面孔了,因为不知道哪天他又走了,再无音信。所以每年我的电话本都不得不confirm&update。弄得现在能打通的电话就不过寥寥几个。人生一大悲。[/qout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8-12-25 21:03 | 只看该作者
华人到哪儿都是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8-11-15 18:18 | 只看该作者
Post by nightcatmtl
在国内,每个城市都有大量的外来人口,

在加拿大,要学习客家人的作风,把加拿大变成你的地盘,你的家乡,

关键是,只要心中还知道你自己是中国人就行了.

是这么回事。

即使在中国,你生活工作的地方也不一定是你出生成长和亲人团聚的地方。我上高中的时候,有同学几个月没回家就哭开了。长翅膀总是要飞的。
3dvrd.com 三维驾校 || 分校: Côte Vertu 5146788989 市中心 5145626881 || 车房商业保险: 438499898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8-11-15 18:10 | 只看该作者
心安就是家。
3dvrd.com 三维驾校 || 分校: Côte Vertu 5146788989 市中心 5145626881 || 车房商业保险: 438499898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08-11-7 13:18 | 只看该作者
在国内,每个城市都有大量的外来人口,

在加拿大,要学习客家人的作风,把加拿大变成你的地盘,你的家乡,

关键是,只要心中还知道你自己是中国人就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8-11-7 11:01 | 只看该作者
"心中有佛,四海为家"说的是佛家弟子没有家小拖累,当以四海为家、志在高远。
移民家庭要走回头路是太难了,去国越久就越难。
满地可移民更不稳定,来去匆匆。我都懒得去认识新面孔了,因为不知道哪天他又走了,再无音信。所以每年我的电话本都不得不confirm&update。弄得现在能打通的电话就不过寥寥几个。人生一大悲。
与其感叹何处为家,不如诚心对待周围的华人,形成较稳定的华人社交圈。一个家庭如没有几个其他家庭的接触交流,终不成器甚至悲苦自承受、寂寥无人知。这样的家庭终不是健康的。
华(汉)人不相信任,缘于几百年来的异族统治和汉奸奴才卖国/主求荣,也由于贪钱猫论深入人心而社会改革停滞。人骗人、道德沦丧、法治缺位、信仰缺失、...凡此种种。你即使身处国内,也没有归宿感。
假如有一天,国内在社会风气、道德、伦理、政体各方面都向文明回归,那才是自己的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8-11-7 09:41 | 只看该作者
心中有佛, 四海为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8-11-7 08:30 | 只看该作者
早点回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4, 2024-6-9 07:09 , Processed in 0.054229 second(s), 40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