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买房买生意上iU91
查看: 53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面对震灾请慎言多难兴邦

[复制链接]   [推荐给好友]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5-26 12: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2日07:33 汉网-长江日报
  作者:许斌

  地震灾难发生之后,相关报道与评论以及网友跟帖中常常使用“多难兴邦”一词,个人以为不妥,因为词意中,着实包含了对于亡灵的不敬。

  “多难兴邦”一词,源出自《左传·昭公四年》,说的是在春秋乱世,晋、楚、齐等诸侯国争雄天下时,楚王约晋王会盟于宋,准备强行确立自己的盟主地位,但晋王不准备与楚王会盟,发狠说:我们晋国地势险峻,又有很多高头大马,加上齐、楚二国还常常遭遇灾难,我用不着怕他们。于是有大臣劝谏晋王道:灾难对其他国家的影响难以预料,有些国家,因为常常遭受灾害、面临麻烦,反而能上下一心,变得更加强大。

  但多难与兴邦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就是这位大臣,同时还劝谏晋王说:楚国现在势力强大,大王您自己先“修德”以观其变,如果楚王也将自己强大的国力落实在“修德”上,我们晋国不能不暂时服从其号令。反而,如果楚王持国力强盛而骄奢淫逸、残暴不仁,楚国会遭到天谴,国力将持续衰退,不再有与晋国争夺盟主地位的实力。就是说,真正与兴邦有必然联系的,是“修德”,而不是多难。所谓“修德”,在中国古代是君王要善于纳谏,要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要整饬吏治、爱惜民力,让老百姓的生活过得好一点。

  历史上,如果国家遭受了大的天灾,或者当一些特殊的自然现象被认定为凶兆,君王就要下“罪己诏”,全面检讨自己的错误,向上天,向所有百姓承诺一定会改正错误,并要求天下人务必要劝谏、监督自己,以此来获得上天原谅,免得上天降罪、百姓受苦。自然,这样的“罪己诏”基本会沦于形式。

  强调“多难兴邦”,是因为在专制时代,能否“修德”,决定权在于最高统治者,而最高统治者基本都脱离底层民众,非经大灾大难,不肯对自己的行为有所反省。用多难,用老百姓无边的痛苦来感动统治者稍微发一下善心,中国的老百姓,真苦。何况,不要说感动的希望渺茫,便是感动的愿望能偶尔实现,也不具有丝毫的持续性保障。同一个君王统治时期,“修德”在先,淫虐在后,这样的伤痛填满了中国史书的一页又一页。

  但现代社会不应该是这样的,《宪法》规定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身为现代社会的公民,不需要跪求谁将“修德”恩赐给我们,而是要主动地争取,争取使个人的意志、群体的意志上升为法律意志、国家的意志,要尽一切力量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神圣不可侵犯,无论在任何时候。

  灾难,就是灾难,数万同胞在瞬息间离我们而去,悲伤,为了我们远去的同胞,让我们纯净地悲伤。不要说什么“多难兴邦”,不要将过多悲伤以外的意义强行赋予悲伤,不要一次又一次将社会进步的希望寄托在国家的多难、同胞的生命上,这样的代价,我们支付不起;这样的寄望,多么懦弱、多么缥缈。

  5月19日至5月21日,是全国哀悼日,国旗,正为我们远去的同胞而降。降旗除有表示国家哀悼、尊重生命的象征意义以外,还能通过这种仪式,告慰、警醒所有人:国民,每一个国民,都是国家真正的主人,只有尊重国民,让国民幸福生活,邦才可兴,国才会大。
2#
发表于 2008-5-26 12:40 | 只看该作者
那些国难之时说“多难兴邦”的家伙,祝你和你的全家多灾多难,为国家兴邦做出贡献。我代国家谢谢你们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8-5-26 16:26 | 只看该作者
还是国富民强好,还是国泰民安好。多灾多祸多难多痛———统统不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8-5-26 23:24 | 只看该作者
“多难兴邦”现在是个流行语。我个人非常反感这种说法,如果这种说法成立,大地震就应该多来几次。我想,每一次“难”后,政府应该多花心思在自己的缺失上,而不是习惯性喜丧,将白事变成红事。在四川大地震后出现的暂时人道大同,那是对人性的致敬,而不是对某个政府的效忠——不要混淆这个区别。

我也相信总理的本意并不是说:多难就是兴邦的前提条件,我觉得他无非是在体恤这个多难的民族,并且鼓励中学生化悲愤为动力,建设国家的意思.问题是,事后媒体出于各种目的,在这个成语上一拥而上,问题的本质就开始变化了,好像变成了多难才能兴邦,,,对于这种论调,我本人是十分怀疑的.古人说,哀兵必胜,但是当灾难变成习惯才能换来一个国家的兴旺,这样是不是太残酷了呢?



灾难就是灾难,即使能带来好的结果也不能换回那些生命,如果兴邦是一种结果而不是手段,那么作为邦的主体的人是不是也应该赖活着胜过好死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1-12 06:19 , Processed in 0.046389 second(s), 3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