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买房买生意上iU91
查看: 44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轉貼) 臺灣經濟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复制链接]   [推荐给好友]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2-9 21: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 國民黨推動臺灣工業化、解放佃農進行土地改革使國民黨成為臺灣的本土統治集團的世仇。

1949年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首次有機會在臺灣推動屬於自己的工業化,其必要步驟是解放佃農。二二八的鎮壓和土地改革使國民黨成為臺灣的本土統治集團的世仇。經歷“血與火”的國民黨迫於世界形勢需要工業化振作自己,但起 點比明治維新的日本更低,還得應付龐大軍事開支和難民問題,靠著大陸帶來的少量黃金,國民黨暫時穩住軍心。

2. 黨國資本主義及其強勢政治成爲臺灣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

萬事起頭難,蔣介石發布義務教育法令,用公職安排部分來臺的難民;發布軍令,用鳳山整訓解決國軍的山頭派系;發布戒嚴令,用軍法維持社會秩序。“糖與米”成為臺灣的工業化火車頭,用農工業剪刀差和肥料交換的方式把農業所得引導到紡織工業(英國最早的工業),同時提高關稅,保護市場,扶持臺灣的本土企業,義務教育則為臺灣未來的產業發展做好基礎。

1960年臺灣的百姓生活已有改善,黨國資本主義讓人看到初步成效。

1960年歐美國家出現第一波勞力密集的產業外移趨勢。臺灣的技術官僚尹仲容和嚴家淦認為這是一個機會,1966年在高雄成立加工出口區,可以看作是大陸今天遍地“經濟技術開發區”的1.0版本。

加工讓臺灣變成美日兩國的配角,但也讓臺灣第一次有能力累積外匯,而不再是殖民地時代供養日本的經濟奴隸。電器、紡織、塑膠等輕工業開始發展,許多臺灣家庭的“客廳即工廠”,用小作坊的形式參與加工出口。此景如同今日的珠三角、浙江和福建的部分地區。

1973 年的世界石油危機使發達國家陷入經濟不景氣,加上退出聯合國,種種原因使臺灣經濟陷入危機,迫使臺灣進行第一次產業升級。這個產業升級的核心是重化工業和 造船,外加高速公路及鐵路電氣化。


3. IT業等產業是今日臺灣經濟成長的最大動力,也是維持今日臺灣中產階級的最重要支柱。黨國資本主義把握了IT業等產業興起的重要時機。

1979年臺灣政府把機械、電子、 電機、運輸工具列為“策略性工業”。在黨國資本主義模式下,臺灣快速發展。不可小看制定這些目標的國民黨“外省黨員們”,他們確實掌握工業化背後的核心秘 密。1980年,臺灣創立新竹科學園區,也是今日大陸高新技術開發區的1.0版,使臺灣首次能躋身世界IT革命浪潮。

黨國資本主義是如何具體發展這些產業的?資本從哪里來?

國民黨首先成立中央財政委員會(財委會),下轄中央投資和光華投資。這兩個單位是黨營事業的財政發動機,臺灣最早的新興電子就是100%財委會持股,於1970年創立。因為 IT革命是全新的概念,臺灣沒人有能力大膽冒進,只能由國民黨出資1.8億臺幣。國民黨的冒險下注是正確的,1980年聯華電子成立,總資本26.25億 臺幣:交通銀行7.2%、臺灣經濟部6.5%、光華投資4.9%、私人投資合計2%,技術人員來自臺灣經濟部所屬的工業技術研究院。這次多了私人參與,但如果沒有初始的冒險下注,能吸引私人資本嗎?臺灣、中國大陸、日本這些後進經濟體如果沒有這種官方主導的參與行為,只能永遠落後

4. 嚴肅吏治

投資不見得成功,國民黨的投資有失敗的,但是貪汙卻很罕見。蔣介石很清楚吏治是如何讓他失去“大好河山”,靠著威權獨裁和軍法治罪,國民黨總體上能讓臺灣的工業化平穩過渡,從1950到1988年,國民黨的兩位蔣總統用38年努力使臺灣全體人民享受工業化帶來的好處,不再“男為奴、女為娼”, 被當作“殖民補充”的日本“皇民”。

5. 從臺灣汽車產業的興衰看臺灣社會與政治

臺灣經濟在黨國資本主義的模式下甚至開始嘗試進軍原本只屬於發達國家的高附加價值產業:汽車。1986年,臺灣的裕隆 汽車成功製造出飛羚101型汽車,底盤和引擎都是引進的,但其它都是臺灣自產的,改進版的102型汽車甚至有出口荷蘭的記錄。

為什麼裕隆汽車失敗了?1985年阻力來自日本。為了維護日本產業的世界利益, 日本政商團結一致的對抗裕隆。今天的裕隆汽車只是一家汽車經銷服務站。

豐田汽車能登上世界第一的寶座,靠得不只是自己的技術研發,還包括國家級別的商業打擊,日本在臺灣實現了“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豐田車”。

6. 岩裏政男執政開始借'民主'之名

1988 年1月13日蔣經國去世,轉變臺灣歷史方向的重要人物李登輝就任總統。這個外號“岩裏政男”的男人曾是日軍軍官。他上臺時,國民黨還是由外省人主導,李登輝迫切需要集中權力到他手裏,來穩定內心的不安全感,民主化是最好的道路,因為占人口過半的福佬人一定會 掩護他擺脫這個被動局面。

政治運動需要金錢,李登輝需要自己的人馬來對抗所謂的“外來政權”,但此時的他卻是這個“ 外來政權”的領袖。在李登輝的授意下,國民黨內部成立“集思會”。金錢的掌櫃則是劉泰英,身為黨主席的李登輝讓他掌控國民黨的金庫,開始用各種管道扶持外部的民進黨,臺灣的民主肥皂劇開始上演了,年復一年越來越高潮,等到1996年的臺灣總統直選,解放軍甚至以發射導彈的方式參與這場盛會,美軍的航空母艦也參演,一時之間舉世矚目。

能走到總統直選這一步,李登輝可謂散盡國民黨家財,股票能賣的賣,能民營化的就民營化,“國庫通黨庫”的戰略格局,讓他在民主化過渡階段裏的所作所為。

為了發展“盟友”,李登輝想起日本。“臺日合作”需要一些更特殊的良好氣氛。要營造這樣的氣 氛,李登輝需要改變1950年來臺灣人對日本的歷史觀。於是“日據時代”成為“日治時代”;“臺灣光復”變成“日本終戰”,一切都不新奇,花樣還能更多。 臺灣的福佬精英對日本的五體投地。


7. 經濟頹勢初顯



雖然臺灣的晶圓代工和相關電子業發展的越來越好,但經濟瓶頸開始出現。

首先是利潤率降低 到只有15%以下,而歐美日高科技產業的利潤率卻有40%,這還是臺灣政府以租稅優惠和優先銀行貸款作為變相補貼手段才實現的成績;

國防采購預算的88% 專門用來購買美制武器。這些國防開支在臺灣追求民主化的過程中, 因為兩岸關系日益劍拔弩張而變得越來越必要,只因為要應付來自中國的威脅與挑戰。為了保持臺灣軍事上的戰術攻勢,即使不惜排擠教育和社會救助預算。在“愛臺灣”政治賽局中,國軍恨不得一夕之間變成沙漠風暴中的美軍,傭金回扣種種非法行為橫行。但對岸的解放軍卻已經擁有自己全套的軍事武器。


8. ‘本土‘‘民主‘鬧劇與經濟

臺灣民主化是以消滅國民黨為代價的。當初不管發達國家的專家如何勸說國民黨鋼鐵在臺灣沒有市場,進口品可以替代。經歷戰火歷練的“外省黨員們”卻無論如何也要建立臺灣的“中國鋼鐵”,只因為他們明白工業化的重要性。

歲月催人老,曾經的精技術官僚已逐漸凋零,他們的接班人是透過民主化政治洗禮的“本省政客們”,“本土VS.外來”是臺灣政治鬧劇的核心價值,這兩個因素的交互作用之下,臺灣根本沒有環境培育自己的工業技術。“造不如買,買不如租”。

晶片的主要原料是矽(Si),中間需要很多知識、技術、精密機械,才能開始生產電腦裡的CPU。

世界晶片原料(silicon wafer)的最大供應商是日本住友化學。臺灣晶片行業越是成長,日本住友化學就賺越多錢。同樣是石油化學公司,住友化學可以做,臺灣塑膠卻不能做,原因還是沒有技術。

臺灣的國民黨體系深陷民主化的浪潮中。“本土愛台”進化成“政客”,他們為臺灣新時代的工業革命設下無法突破的玻璃屋頂。

臺灣產業界有希望在技術開發上投入更多。但臺灣的政治氣氛卻選擇“戒急用忍”。學法律的臺灣本土集團妄想以法律來阻礙大陸的技術開發,搞不清楚自身任務的正是這些“本土政客們”。

9. 全球金融風暴下暴露的本質

隨著中國大陸高速建設帶來的“中國特需”熱潮,使得臺灣經濟的馬腳暫時沒有露出來,但臺灣還是戒急用忍,等到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立刻原形畢露而且愁雲慘霧。

臺灣無法籌集必要的資本進行自我改造,因為臺灣把一切資源都投入民主化。愛臺N項建設是最新的版本,核心不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品質,而是拯救地方失業,並為將來的選舉做好準備,這是臺灣政治精英的主流意識。臺灣不滿足當“三民主義的中國模範省”,臺灣要當“民主直選的世界模範生”,這才是臺灣打拼的方式。民主不殺工業,工業卻因民主而死。八年後再次上臺的國民黨,已經完成舊瓶裝新酒的質變量變,變的更愛臺灣,自然也不可能完成振興臺灣經濟的任務。

今天的臺灣經濟遇到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根本不是偶然,資金不再能有效率的投入技術開發,市場在列強脅迫和“一邊一國”的基調下全盤開放,於是臺灣有了瘦肉精的美國豬肉;一瓶160元臺幣的臺灣米酒,還有稻米炸彈客。至於日本進口的毒米果自然不能大張旗鼓的調查,只能選擇性的炒作大陸的三聚氰胺。

公道放兩旁,民主擺中間;若為兩國 論,一切皆可拋,臺灣要爭取在一切國際場合上以臺灣的身份露臉,展現臺灣獨立自主的真實面貌,管它WTO還是什麼WHO,反正絕對不能OUT。

民進黨的“黨員們”對黨國資本主義的批判是強力的,他們正確指出了其中“極端危險的風險”---專制,但是他們無法擺脫自身的狹隘歷史視野,他們只能成為“本土政客”。

不但如此,他們甚至使“黨國資本主義”變成“權貴資本主義”。臺灣電視史上唯一毫無週末區別,隨時插播,而且已連播3個月的電視劇,就是由陳水扁家族主演的“赤貧”,其中的官商勾結和利益輸送遠非精彩所能形容。它反映了臺灣今天“就業老大難”的情形,產業只剩微利,當官才是發財的不二法門。臺灣經濟從推動民主化的第一天起,就在吃“外省黨員們”辛苦存下的老本。

臺灣經濟不只有民主化的干擾,還有嚴重的人口老化問題。孩子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金融保險體制,在 經濟條件惡化下,沒有任何外部資金補充,小孩越來越少,臺灣的大學在面臨倒店的情況下才開始討論大陸學生入學,由此我們就能看到這些“學術精英們”的眼界是如何遼闊了。臺灣人口每經過一個世代循環數量越來越少,在素質沒有顯著提升的情況下,對經濟的影響不言而喻。

位處工業後發集團的臺灣經濟自廢武功。臺灣經濟每經過一輪選舉和愛臺建設,臺灣經濟就越差,最後出現今天的困局。

臺灣經濟為什麼還沒完全崩潰?因為有大陸的貿易輸血。貿易輸血是大陸避免臺灣出現經濟崩潰的不得已手段。如果臺灣經濟崩潰,代表大陸將提前面對美日的攤牌,穩定才能發展,這才是中國需要的。

大陸目前依然是黨國資本主義體制,能進行全方位的產業發展,每經過一個週期循環,使得國家綜合實力得到相應的增強。臺灣人看到能不酸溜溜的嗎?

失去技術開發能力的臺灣是沒有未來的,會有今天的經濟困局是臺灣人對政治民主化的咎由自取。臺灣經濟的大蕭條才剛開始。

為什麼很多國家民主化卻沒有富強?因為他們沒搞清楚一個核心觀念:

一個國家的前途,最重要的是能不能持續獨立自主的工業化
2#
发表于 2008-12-9 21:58 | 只看该作者
我没看完,工业确实是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2-23 11:59 , Processed in 0.042886 second(s), 31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