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砒霜是一种有剧毒的物质。对于砒霜不了解的人,可能对它的另一个名字更为熟悉——鹤顶红。 在中国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古装电视剧中,鹤顶红是服毒自尽的“指定品种”。 白血病,亦称作血癌,是一类造血干细胞异常的克隆性恶性疾病,是人类最无法治愈的癌症之一。 古时的剧毒能“攻克”现今的“绝症”。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但近日,中国教授陈竺和他的团队就因此获得了国际大奖。 陈竺教授 据《科技日报》报道,美国血液学会(ASH)日前颁发了本届欧尼斯特·博特勒奖,获奖人员为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的陈竺教授和巴黎圣路易医院的Hugues de Thé教授,以表彰他们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基础和临床研究中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欧尼斯特·博特勒奖是以ASH原主席Ernest Beutler名字命名的,该奖项表彰在转化医学研究中有重大进展成就者。 在同一主题下由两部分演讲组成,获奖者一位介绍基础科学进展,另一个介绍临床科学或转化医学成就。 今年的欧尼斯特·博特勒奖颁发给陈竺教授及Hugues de Thé教授是缘于他们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基础和临床研究中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曾是一种极为凶险,死亡率很高的恶性血液疾病。陈竺教授团队应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TO)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进行联合靶向治疗,使得这一疾病的五年无病生存率跃升至90%以上,达到基本“治愈”标准。其中,三氧化二砷(ATO)就是我们俗称的砒霜。同时,从分子机制上揭示了ATRA和砷剂是如何分别作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致病分子PML/RARα,将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和凋亡,从而达到疾病治疗的目的。 这是一项真正的结合临床医学与基础生物学的研究,是东方传统医学和西方医学结合的典范,开启了在恶性血液疾病中转化治疗的重要篇章。ASH 会议的新闻日报(News Daily)赞誉这一工作是“实验桌到临床转化医学概念的遗产和框架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