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1、中国、中华、中央、中文、中原。
2、中华第一字、天下第一字、华夏第一字。
3、中庸之道、忠恕之道、大中至正之道、中和之道。
4、唐兰:“中本徽帜”。(1934年语)
5、东西南北中。(“四方之始”、“五方之尊”、四面八方、天地人间)
6、东木、西金、南火、北水、中土。(五行:一二三四五、木金火水土)
7、东青、西白、南赤、北黑、中黄。(“五方正色”、“五方之尊”)
8、东孔(子)、西孟(子)、南墨(子)、北黄(帝)、中龙(九龙山“龙脉”:华夏文化轴)。(指曲阜、邹城之中的九龙山区)
9、中即十字宇宙空间坐标原点。(“中”乃“一”、“丨”垂直相交结构而成的“十”字坐标的原点、源点、中点)
10、中即和、礼、智、仁、勇、强、纯、一、明、诚。(北宋·晁说之《答朱仲髦先辈书》:“所谓中者,用之则曰和曰礼曰智曰仁曰勇曰强曰纯曰一曰明曰诚,其实皆中之谓也。以故彼之学者惟知过不及谓之中,而于肫肫渊渊浩浩喜怒哀乐未发之中,则莫知之也。”)
11、中即道、中即一、中即多:“一中示多(注:充分地民主),多中示一(注:必要的集中)。”(引自《关尹子·八筹》)
12、中即极限、无限:“至大无外,至小无内”、“至高无上,至深无下”。
13、清·乾隆帝云:“盖道者何?中之为也。”
14、中即阴阳。“中”字形体结构:“丨左为阳,丨右为阴。”
15、中即五。(阳中:一三五七九之中)
16、中即六。(阴中:二四六八十之中)
17、《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18、“中”的汉字形体语言即中国国家形象:“双手掐腰、顶天立地,两臂环抱、天人合一。”寓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生生不已”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国文化精神。
19、“中”之形体结构特征:整体、方正、一统、平衡、对称、协调、至正、至诚、至明、和平。
20、中即仁、义、礼、智、信。
21、中即温、良、恭、俭、让。
22、中即寿、富、康、德、命。
23、中华文化传统之讲仁爱、重民本、执中道、守诚信、崇正义、尚和谐、求大同等,可一个“中”字以蔽之。
24、中乃本体论、宇宙论、人性论、价值论、知识论、方法论核心。
25、中即人性本质——理性:适当、适宜、适时、适度、适中。
26、中即核心、中即价值观:一人为大、囗大为因、人本为体。
27、中即远古先民生殖崇拜之孑遗:囗为阴、丨为阳。
28、北极星乃天宇之“中”。
29、太阳乃太阳系之“中”。
30、中字形体结构寓意古代日影测时(日晷)。
31、天地人三才以人为本(天在上、地在下、人居中。管子云:“道在天地之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一人为大、二人为天、三人为众。(囗大为因、囗一人为因、人本为体)
32、“大一统”释义:“博大精深、多元一体、统摄于中。”
33、国于天地,必有与立:大中至正、正大光明、中正和平。
34、中即纵横(十)、中即捭阖(开合)。
35、中即终始、中即始终。
36、在心曰中、在身曰和,不和则凶、不中则终。
37、中即共由:“共由为黄”(黄帝)。
38、中即忠:“一中为忠,二中为患。”孔子曰:“忠有九知”,所谓“知忠必知中,知中必知恕,知恕必知外,知外必知德,知德必知政,知政必知官,知官必知事,知事必知患,知患必知备。”(《大戴礼记·小辨》)
39、中即无极、太极、皇极。
40、中即至道、中即万理。(刘长允:“华夏探得至道,一个‘中’字协万理”。)
41、中即佥。(全;都)
42、中即敛。(集中、凝聚、趋附、汇拢)
43、中即同。(趋同、认同、共同、一同、大同)
44、宋末元初名道李道纯云:“中即儒宗,中即道本,中即禅机。”(儒曰执中;道曰持中;释[佛]曰虚中。)
45、唐·韩愈《祭董相公文》:“公来自中,天子所倚。”
46、王道正统:大中至正、正大光明、中正和平。
47、中即宇宙本体。(哲学的“上帝之先”;科学的“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
48、中即信,中即信仰,中即理想。
49、中即黄,中即土,中即五。(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
50、《易经》尚中;
51、《诗经》尚中;
52、《孝经》尚中;
53、《尚书》尚中;
54、《礼记》尚中;
55、《论语》尚中;
56、尧舜禹三代尚中——王道正统:允执厥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