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要学习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 @( m3 ?6 G9 N' \3 O/ T6 U+ x { p6 e1 C2 E3 {5 f% p
我们中国历史上,一般熟知的净土宗祖师就有十三位,其他宗派的很多祖师大德也都弘传净土法门,也都有自己的净土思想。这些净土思想彼此之间是有差别的。
/ W) x' I. f0 I- Y' N' e( f: Y
& t: ~, ]' `( o& o经过历史传承之后,我们会接触到很多信息和资料,初学的人会觉得难以抉择。: _/ N: q, f1 m3 ~* z. O0 |$ S
6 i) d- F* H+ n最基本的,这里有一个契理契机的问题。7 l f& q1 \. G' F
4 Q; P Z' x' r0 E V5 f2 q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究竟地阐明了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真实意,最能契合我们这种通身业力的凡夫根机。
) h2 c' r0 [7 |0 p7 r; W# i" N3 @: u9 `2 Y
/ k3 J( }; o' P3 C# j/ Z& J3 b比较起来,我们之所以要选学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有以下几点理由。" B$ D5 }8 S6 n, v4 R) G* p6 t
; ?) ^4 t2 I' I# |4 m8 T& _一、弥陀自说6 P. y$ D; p0 `1 W' g2 ~5 g0 M
. b+ W9 \/ w. ?4 T* ~3 X1 \& H
正如前面所介绍的,古今相传,普遍公认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既然是弥陀化身,他所说的等于是阿弥陀佛亲自宣说的。印光大师说:世传师是弥陀现,所说当作佛说看。
0 C2 _5 o& R/ k3 g9 G5 V二、楷定古今
3 z4 S# Y( h# |/ l+ X n; E$ F3 s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有“楷定古今”的作用。
# }4 f/ T% D% R9 ]9 R+ C% q/ K
( T c! W q5 Y* a+ l. c“楷”是楷正,“定”是决定。古往今来,所有对往生弥陀净土的解释、说法,都要依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为标准,符合的就正确,不符合的就不正确。
/ b( f& _+ e) s# d- T0 Q" Z( F, j
“楷定古今”所楷定的,都是当时有名的高僧,不是一般人。当然,现今这个时代,各种不同的说法,自然一并被楷定。5 E/ J$ d& F7 h% M
9 ^, ^$ i$ c0 G) k4 M7 T# h! m @ r, R" `+ l' m$ B
三、正宗传承
3 d J9 v$ E8 s2 J& L* r
) @3 X7 h' V; Z5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是净土宗的正宗传承。2 M" ^9 I! [$ q6 }
0 B* l$ d, E! Z 法门传承很重要。一般人学习净土法门,对“传承”这个概念比较模糊,因为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谁都会念,谁都可以念;净土法门也不必非要像禅宗那样以心印心、有严格的传承关系,似乎显得很松散。; ~( e- k3 N* g; j3 t( R- d
; o0 N# d7 t6 S- b' u8 D" x9 ]- v8 u) R/ T& c; t
当然,这也说明它普及、易行、简单;但是,并不是说净土教法就没有规矩,就没有教理的组织结构,其实是有的。
. I' l" b2 D3 V: t ' d5 _* I4 w! i' R1 M" U4 h# I8 N) u
% Y' ~( r6 q/ A2 U! y: d' @( v中国的净土宗,从南北朝至隋唐时代,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善导大师的思想,是纯粹的净土教义。; j, h) h$ c. q, R3 ?. U' c
! E- H, y' n. O/ H# u * v' w9 n5 W7 U7 [) n9 D$ Y) D: L: T
可是大约在唐末五代时期,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善导大师的主要著作因为法难、战乱等原因,在中国失传了。接下来宋、元、明、清这段时期,因为各宗的大德善知识都感觉到净土法门是释迦牟尼佛的出世本怀,都来弘传净土法门,引导修学各宗各派的人归入净土法门,形成了中国佛教史上“诸宗汇归净土”的局面。
' c3 D1 b7 ?4 U; y5 W: C: Z( W* _2 ]' U, n N
6 b8 O3 p2 X9 F4 c6 ]+ D1 U% N这样,一方面使得净土法门极大普及,另一方面也使得净土法门的宗义变得驳杂,杂有禅宗、天台、华严等各宗的思想。
q3 s2 K$ o; G0 o) O8 K3 j
5 s [3 ?1 Q# B9 ^! t* c* K" c2 Y ~# v8 O! J' X9 R, H6 [
所以,我们现在所接触到的净土理念,一般都比较杂,比如“教宗天台,行归净土”,或者“教依贤首,行归净土”,也有的人“教宗般若,行归净土”。这是为什么呢?, R" ~" K3 O. B6 G. h
% E8 i) \0 X+ F7 @
% [. W+ u# \( a* G因为善导大师一系的传承断代了,后人对一代佛法的判教、认识,失去了净土宗的立场,理论上只能站在禅、天台、华严的判教立场。可是在行持方面,他们也觉得靠天台的教观,靠华严的理事无碍观,无法当生了生脱死,最后还是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绕了一个弯过来,解门和行门之间不一致,不纯粹。这些理念,就对一般修学净土的人有了影响。所以,现在一提到净土法门,往往都有各宗各派的理解隐含其中。 ; H- e0 H( d' {/ `2 J2 l
- O* r% u3 \2 c+ V/ P
善导大师的思想不一样,它很纯粹,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站在阿弥陀佛本愿救度的立场,以净土教理解释净土法门,完全不夹杂禅、天台、华严的思想,是独立的、自成体系的、标准的净土宗思想。5 K( V" H; r: Y* s# d
$ V j, a, X+ J/ B/ c" C: ~8 T
9 t7 ?3 c- t1 _! ~; V1 H& N$ H
总之,善导大师的思想是净土宗的正宗传承。
& q2 N4 g: d9 b' ~3 O) F9 V: v# A8 f# p' ^0 r- O+ T; e6 Z
' @- u( ?+ V5 x& o1 s+ m% a0 y四、开宗立教6 t8 n3 g5 \1 }5 u/ d
8 k3 |1 V% P7 G7 t善导大师集净土宗之大成,他的净土思想最丰富,最圆满,不管是教理上的判释,还是行持、仪轨方面的建立,都是最完备的。
7 A, k' R" |8 Q" Y! P; ]+ w, {2 d/ p( \. X. W6 O. B) F
' U) O- v- i- O: M5 X
不论是佛教研究者,还是净土宗的行人,教内、教外都公认善导大师是净土宗的实际创立者,即所谓“开宗立教”的祖师。也就是说,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就是这一宗、这一法门的旗帜。
8 D; e! b& Q( H' r9 a1 i) E
: c4 R6 r4 O7 \5 F: q天台宗是智者大师所创,如果要修学天台宗,智者大师的思想就是标准;离开智者大师谈不上天台宗。 * _" w& k/ A/ @: I6 S* m4 f
. y9 m$ j, f/ x) I' o& T
五、必定往生
) q8 E6 O# ~, Z% u/ F- E# @/ w! i; g
我们依据善导大师的教法,得到的利益就是必定往生,没有任何不确定性。
5 f* J( L) W7 E u+ u2 B% K% E ~1 f' {9 H
如果依据其他的解释,未必能达到必定往生,因为摄受的根机不一样。比如“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很明显,这是受到禅宗的影响,这就不是引导我们这样妄想纷飞的凡夫,不是站在我们的立场所讲的,我们就得不到利益了。如果你听信了,你往生就不定,就打退堂鼓了。
/ [. m; S1 g0 V6 _. ?; D8 o) L% a8 W7 J8 \# v7 l. c
4 b* G) e: p: v0 m4 g6 X7 F往往有很多弘扬净土的法师、居士,对往生净土自设一些条件和标准:你念佛如果达不到一心不乱,至少要达到功夫成片;达不到功夫成片,至少要达到功夫成串;达不到功夫成串,至少要达到功夫成线。 2 G* |# d/ l/ p
% c. k& T7 S6 Z m% s/ f总之,达不到标准不能往生!有一百零八个“不能往生”,“若不能这样,就不能往生;若不能那样,就不能往生……”6 @% @! s% [. _9 F2 d2 p
; R9 x, N6 B# n2 K
' F2 m$ k3 n3 [* b% c对照我们自己,很少人能做得到。按照他们的理念修行,必须达到标准,关键是达不到怎么办?8 g) z4 Q- M3 R; D, k- U+ h, F
) ~- G" F* r: G4 W. ~; _/ u% }
3 T* m) \# u* u如果依据善导大师的思想,就没有这些障碍,没有这些恐惧和担心。在《无量寿经》里,法藏菩萨发愿说:
3 g. \0 N3 J' x. o, I |( j3 p0 C8 M M7 T2 `: g
吾誓得佛,普行此愿,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V3 q0 B! Q" ~/ n) b
; w/ Q4 L5 R; V0 G
“我成佛的时候,我要消除众生的一切恐惧,为众生作大安心。” ' r1 r$ x- `. [% s4 I7 F
' U" S7 ]/ ]! O0 m- K
我们有很多恐惧、担心。我们最大的恐惧就是我烦恼这么多怎么办?我贪瞋这么重怎么办?临终没法保持正念怎么办?这些,还是要找到源头——阿弥陀佛为我们安心。 " R. D7 ]7 H9 e- p# R0 U' S
. E. o3 F7 G1 b+ M# g2 ~善导大师把阿弥陀佛的愿心——法藏菩萨的誓愿功德完全展现出来。我们依据善导大师的思想,念佛必定往生!善导大师告诉我们:称名念佛是“正定之业”,没有任何不确定性。善导大师的话听起来令人信心倍增,他经常讲“易得往生”“皆得往生”“必得往生”“即得往生”……往生万不漏一。
/ V7 N/ e0 V6 x- X; q% ~8 S; Y! ~- U0 k六、普契时机- U9 g- O2 c) K: ?2 ?" i$ j. x
- j0 h0 K C$ }+ |) a由于各宗立场不同,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视角不同,效果就不一样,描述也不一样。
( a1 d; A: o& _# N9 @" j, P+ o' C, V: @! O G5 t8 ~* |) I' R
# f; q* u& s$ U: D" k% Z
比如说,站在天台宗的立场,就判西方净土有所谓“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凡夫只能往生最低的凡圣同居土。' e# s1 x9 |" ]& V) \
) k8 B( [3 f5 {( H' B& A) d$ t* W$ Z1 w0 c. l0 R4 M: w& H
可是,善导大师站在阿弥陀佛本愿急救罪业凡夫的立场,判极乐唯是报土,凡夫乘佛愿力,与大菩萨平等往生极乐报土。这两种判释,可说有天壤之别。4 |4 M0 C& v' F4 _* Z
" r" A- h* A8 J! R! M; ]) e. V
学习净土宗,要把握两点:- p: w: x! U) ]+ N$ W: q: S
x3 t5 H. B# @7 w m
* h- }& z4 V$ X9 a, n6 X7 O ?
第一,脚跟要站稳。
, j( G6 T# F% l7 ?4 e" }8 X; N6 [( b2 X2 ?7 b$ g) r% h
" ]( I7 |7 G- U7 `: u脚跟怎么站稳?我们是什么人,是什么根机,要看清楚看明白,要站在“我本身是一个罪业凡夫”这样一个立场上。
9 d) [# @( N* @5 T9 ]2 X- M
/ C! N; `* c ]4 @
7 u2 J& k' h" ~第二,目标要明确。$ a& |4 b! f9 M7 l% E0 \3 L
. Y2 a1 Z, G0 m6 J4 ?* w" i* r
我们盯住阿弥陀佛不会有错。不然,你晃来晃去摇摆不定。我是一个妄想纷飞的人,一辈子修行,就是为了克服妄想,可好多年也没有克服得了。克服不了,又起一个担心、疑惑:我用了这么多年的工夫,还是妄想杂念,这岂不是完了?这样就产生了障碍。
( v ? v2 @& \: P! I1 u# v! l0 ?, X; u9 F+ ]
3 A4 c% D' E4 {, v4 y$ |' ]- v
站在我们本来就是妄想凡夫的立场,这样的凡夫、当下的面貌,有没有得救之法?如果有,我们就不必那么担心害怕了;没有,打破头也得去找。8 Q/ w" e: q! t1 K9 i+ p
8 R! u; `+ P( l& t) N9 G8 n8 X1 j& Y 那么,现在就有,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就是。所以,站在这样的时代、这种根机的立场,我们就选修善导大师的净土教法。% o% ?- A. s! u# {. C2 X. 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