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买房买生意上iU91
查看: 45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后勤保障

[复制链接]   [推荐给好友]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5-4-14 14: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印边界到底是怎么回事-续                 彭诚  我写的《中印边界到底是怎么回事》一文在《中国研究》刊出后,很快便有了各种反馈。有的人来函,对他们以往不太了解的历史和现实表示" 震惊" ;有的人认真回答了我的疑问;有的人将文章据为己有,改名换姓在人民网发布,使我也意外地" 震惊" 了一回……  在来函中,特别要感谢LASER 推荐的王力维的文章。王是有心人,很专业地从" 后勤保障" 这个角度来说明,中国为什么要在打胜后主动停火并撤军。他的实事求是的分析令人信服。确实,在中印边界,印度是" 近水楼台" ,中国是"鞭长莫及" ,打持久战对中国非常不利。  大家一定注意到了最近发生的几条新闻:  --印度又花几亿美元从俄罗斯购买了200架战机;  --印度与捷克签订国防合作计划;  --俄印签订科技长期合作计划一揽子方案;  --印度软件业出口的规模、质量和成本等综合指数名列世界第一……  另外一条消息是中国决定修建青藏铁路。对小老百姓来说,这是" 不太起眼" 的消息,但我们可以相信,一定蕴藏着战略考虑。  这里想继续谈谈中印边界问题的来龙去脉,同样希望能得到高人的指教。  我相信," 后勤保障" 是当年主动停火撤军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但应该不是唯一的原因。另外的原因,如果用" 内外交困" 和" 问题复杂" 来概括,恐怕不会有什么大错。。  内外环境的困扰  1962年,中国正处于" 三年困难时期" ,或者说在过" 苦日子".现在的年轻人无法想象是么叫" 苦日子"." 苦日子" 就是全国人民饿肚子,农村里饿孚遍野,城市里" 水肿" 流行。正好手边有刘源(刘少奇的儿子)和何家栋合著的《" 四清" 疑团》,里面是这么讲的:  " 大跃进及随后的反右倾,造成国家一片混乱,万家墨面,千村萧索,经济濒临崩溃,人民忍饥挨饿,直至付出几千万人生命的代价。"  面对数千万人的非正常死亡,刘少奇和毛泽东在治国方略上的深刻分歧开始浮出水面。刘甚至激动地对毛说了这样的话:" 饿死这么多人,历史上要写上你我的,人相食,要上书的!" 而周恩来作为国家的大总管,每天都要为" 筹粮"伤透脑筋,不停地找各省" 大员" ,为部队以及更困难的地方筹措救命粮,无奈各地吃紧,从牙缝里省不出多少粮食。  但毛泽东最关心的,却是" 阶级斗争".  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10月爆发的。就在这一年的8 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 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 的著名论断。他说:" 中国有没有阶级,这是个基本问题。""承认阶级存在,就应承认□□□□与资本主义矛盾的存在。"  " 毛泽东的讲话石破天惊,原定议程全部全部被打乱。所有关于经济调整的紧急事务,根本无法再进行讨论。会议转向毛泽东提出的阶级斗争问题。" 《"四清" 疑案》里说出了当时的微妙内幕。  可以想见,在这种经济极其困难、领导层内部矛盾明显化、一场大" 浩劫"不可避免的情况下,中印边界问题是不可能放在重要位置的。这就好像一个饥肠辘辘且内火攻心的大汉,在人家趁机来欺负时,只能招架几下,而不能连出重拳一样。" 安内" 尚且不逮,又何谈" 攘外" ?  另外就是外部环境。新中国成立伊始,就订下了" 废旧约,立新约,另起炉灶" 的外交方针。整个外交是" 一边倒" ,即远美近苏。但" 一边倒" 的结果却并不令人鼓舞:毛泽东第一次访苏,就差一点儿和斯大林不欢而散,要求废弃的旧约并没能全部废弃。如苏联曾与美国在1945年雅尔塔会议达成秘密交易,其中包括承认外蒙古独立(中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却总是在战后的国际会议中成为受害者)。这种交易是背着国民党政府、也背着中国□□党签订的,但斯大林却以雅尔塔会议是正式会议为由,拒绝了毛泽东重新讨论外蒙古问题的要求。在这一重大问题上," 废旧约" 显得有点儿单相思了。  " 一边倒" 也没有维持多久。1959年,中国与苏联闹翻,世界上两大强国都成了中国的死对头,中国不但在周边环境还是世界环境,都处于多面受敌的不利地位。  而印度的外部环境却要好得多。他当时是" 不结盟运动" 的发起国,具有领袖地位,在国际上有比较大的影响,而且还算得上是对中国比较友好的国家,在国际上经常帮中国说话。在外交上,印度充分利用美苏对其的争夺,左右逢源,得到了大量的来自这两个超级大国的军事援助。印度与中国打仗,美苏都支持,巴不得中印大打,长期打,这样,他们不但可以大发军火财,还可以在政治上把中国拖垮。何况,中苏边境也是战云密布,苏联的几十个师陈兵边界,新疆已经很不安宁。环顾左右,又怎能不担心?  审时度势,中国实在不愿意与印度成为两军长期对垒的敌对国家。这可能也是中国反复强调" 和平谈判" 的原因之一。不过,不管这些原因多么有说服力,中国在这场较量中处于弱势地位,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有很多事情,历史并不会给我们多少机会,有些机会甚至是稍瞬即逝。  例如说,大家一定不会忘记1974年1 月的西沙海战。那一次战役,我国一举收复被南越政权占领达十几年的三岛(甘泉岛、珊瑚岛、金银岛),从而完全控制了西沙群岛,在世界争夺海洋权益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有效地捍卫了国家的主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沙海战结束后一年多,南越西贡政府即土崩瓦解,北越接管了全国政权。如果西沙海战延误了时机,说不定就再也没有那么好的机会了,因为与" 同志加兄弟" 兵戎相见,是很难下决心的。  最近,越南政府将南沙群岛设置为自己的行政单位,中国提出的"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的主张被抛到九霄云外,我们又面临一个边界难题。回想起来,当年如果不将西沙群岛问题一举解决,现在还不知道要增加多少麻烦!难怪一些国史专家在谈到西沙海战时,至今还感到庆幸,认为这一场并不算大的战役" 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丘吉尔在谈到外交关系时说过:" 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 这恐怕正是我们要记取的警世名言。  非法的条约,无奈的现实  对《拉姆西条约》及之后的英藏条约,我们也可以视之为" 旧约".尽管这是我们没有承认过的非法的不公平条约,但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也同样没能把它废除。要在一篇短文中将麦克马洪线出台的前后历史讲述清楚,是困难的,但这里不妨把几个关键问题简略地谈一谈。  " 麦克马洪线" 来源于1913年的拉姆西会议。这个会议是英国人主张召开的,会议的三方代表是:英国全权代表麦克马洪,西藏全权代表伦钦夏札,中国全权代表陈贻范。按英国的意图,他们认为必须在印度北部建立一个政治真空地带,以避免中国控制西藏后,对印度造成直接威胁。英国的政策是:把西藏当成名义上的中国自治地方来对待,但要限制中国对西藏的影响,限制西藏与其他国家建立交往关系,以确保英国在西藏的可以" 独享" 的治外法权,以及对西藏的" 监护".  于是,拉姆西会议形成的条约即1914年的《拉姆西条约》就完全代表了英国的利益。条约中最主要的条文是:  --" 大不列颠及中国政府承认中国在西藏享有主权,并且还承认' 外藏' 自治,允诺尊重该地区的领土完整,不干涉' 外藏' 的行政事务……"  --" 承认大不列颠的特殊利益……中国政府承诺,不得向' 外藏' 派遣军队,不得派驻文武官员,不得在该地区设立中国的殖民地……"  --" 为便于执行本条约,西藏疆域及内藏与外藏的分界,分别以红蓝线绘明于所附的地图上。  这里说的" 外藏" ,是指当时达赖喇嘛治下的西藏," 内藏" 指康巴藏区及西藏东部一大部分。而" 红蓝线" ,有一条就是麦克马洪线。  至于说英国承认" 中国在西藏享有主权" ,是基于英国政府的如下考虑:支持西藏独立无疑会导致严重的国际冲突,妨碍英国与中国及俄国打交道;而且,一个独立的西藏也可以与包括俄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单方面发展同盟关系,这对英国并不见得更有利。  这当然不可能是一条公平的条约,中国代表陈贻范在英国的巨大压力下才勉强签了字,但中国政府当即否认了他的草签。所以,这个条约一开始就不具备法律效应。在以后公布的文件上,也只有麦克马洪和伦钦夏札的签字。  英国并没有罢休,旋即与西藏单独签订了两份协议,这两个协议对英国的利益极为有利。一个是商贸协定,英国在完全控制了西藏商埠与印度边境的交通联络线;没有英国的允许,西藏甚至不得征收关税或其他税。二是关于不丹东部印藏边境的协定,将印藏边境从喜玛拉雅山麓移到了山顶,把西藏领土的一大片割让给了印度。这片地方原叫" 东北边境特区" ,从此以后就成了印度的疆域。这就是著名的" 麦克马洪线".  英国殖民总督贝尔爵士兴高采烈地总结了这次会议所获得的利益,其中有这样的话:" 中国被迫从印度边界后撤,从克什米尔到阿萨姆,后撤了大约2413.5公里。""中国政府不得与西藏政府直接进行谈判,或与第三国签订有关西藏的条约……"  可以说,虽然中国政府没有承认《拉姆西条约》,但英国还是通过与西藏单方面签订的这两个协议,将《拉姆西条约》中的几乎全部内容确定下来。  结果是中国两头落空:不但没有获得草签协议中可以获得的权益,也没能阻止英国与西藏签定协议,以至于让英国人轻而易举地获得了超过他们预想的权益。给中国留下的唯一东西,就是" 麻烦".麻烦之一是《拉姆西条约》中的那条" 承认中国在西藏享有主权".在很长时期里,西藏独立派势力就反复宣扬" 中国没有签字" ,以证明自己独立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这是后话,不提。有兴趣的读者,不妨看看美国学者梅. 戈尔斯坦著的《喇嘛王国的覆灭》。这本书是迄今为止少有的详尽、客观的学术著作。  从法理来说,《拉姆西条约》是无效的;但从实际情况来说,这个条约却产生了效果。拉姆西会议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中国在几十年时间里一直内战连绵,外战不断," 城头变幻大王旗" ,哪一届政府也没能集中精力来面对这一个历史遗留问题,更没有力量来解决这个问题。  有意思的是拉姆西会议后印度政府的反应。在看到贝尔爵士的" 总结报告"后,印度政府在回复他的一份文件中说:" 印度政府带着兴趣看了您对西藏和我们从《拉姆西条约》中所获得的好处的归纳和总结。然而,那种利益当然纯粹是纸上谈兵,因为中国政府还没有在《拉姆西条约》上签字,俄国政府也没有接受该条约,因而条约现在是无效的。" 紧接着的话就值得我们注意了," 英藏秘密宣言才是现实的。它承认《拉姆西条约》对英国和西藏的约束,英藏双方都从该条约中捞到了一定的好处……去年在拉姆西进行的谈判完全破裂了,因为印度政府力求获得比中国政府准备让与的利益更大的西藏利益……" 可以看出,印度因为没有得到更多的利益而失望,还不得不承认,《拉姆西条约》是不具备法律效应的。  时间到了1950年9 月,新中国驻印度大使与西藏方面准备在新德里举行会谈。在会谈之前,尼赫鲁毫不掩饰地对西藏代表说:" 印度政府将沿袭英国人统治时的对藏政策,即表面上把西藏视为中国的一部分,而实际上内部认为西藏是独立的。"  当西藏代表再次提到《拉姆西条约》以及和英国单方面签订的条约时,尼赫鲁的回答十分干脆:" 并不存在这样一个单独条约。中国从未承认过《拉姆西条约》。"  也就是说,印度政府非常清楚,《拉姆西条约》不具有合法性,英藏单方面条约同样不具备合法性,这些条约是不可能拿到桌面上来的。中印边界的所谓"麦克马洪" 线,是这几个条约的产物,当然也就不具备合法性;所谓" 内部认为西藏是独立的" ,也只能在" 内部" 去认为,这些东西也同样拿不到桌面上来。  但道理是一回事,现实又是一回事。" 近水楼台先得月" ,将近一个世纪以来,印度已经逐步蚕食了这一片地区,几百万印度人迁徙到这富庶之地,已经生活了几个世代。  西藏著名的六世达赖喇嘛就出生在这里,他的优美情歌一直沿唱至今。但现在,这里是印度的阿鲁纳恰尔邦,麦克马洪线早已把这位达赖喇嘛的故乡划到西藏以外的他国去了;而在近一百年的时间里,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毫无办法制止事态的发展。  又一个世纪来临了。现在,该怎么来评述这一段历史和这一片土地呢?该怎么来解决这一段陈案和先人留下的难题呢?  哲人说:时间可以解决一切难题。  只好让时间来解决了。发布日期:二○○一年二月二十日


评论】 【字体: 】 【打印】 【关闭


:: 相关链接 ::
大近视:到底谁在享受色情?
刘勤力:到底是谁养活谁?
彭子诚:中印边界到底是怎么回事?
京东山人:中国股市到底是什么?
彭诚:中印边界到底是怎么回事-续
京东山人:“广告陷阱”,到底陷害了谁?
三糊涂:将假话进行到底
检察日报:老百姓手中到底有多少钱?
李盾:到底要教给孩子什么样的“知识”?!
孔寒冰:朝核问题到底有多严重?
上帝:中国,你到底是个什么怪物?
李乙隆:到底是谁带坏了社会风气?
<LI> 蒋兆勇:把亲民政策进行到底




欢迎转载,敬请注明:转载自《中国报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

网站首页 | 月度排行 | 年度排行 | 思想学术 | 百家争鸣 | 文化视点 | 杂感随谈 | 各抒己见 | 社会透视
法律纵横 | 时事点评 | 经济随想 | 中国劳工 | 国际关系 | 中日关系 | 环球写真 | 两岸关系 | 军事广角
历史理论 | 历史长河 | 网络时代 | 开心一刻 | [email="subscribe@mlcool.com?body=subscribe"]订阅杂志[/email] | 隐私声明 | 法律条款 | 本站留言 | 收藏本站
2#
 楼主| 发表于 2005-4-14 14:13 | 只看该作者

真诚的朋友

考尔说赫鲁晓夫还明确表示,印度不会有像苏联这样伟大或更加真诚的朋友了。③在11月24日第二次会谈时,赫鲁晓夫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赫鲁晓夫表示,在上一次会谈中他不能做出向印度提供军事援助的承诺,因为当时古巴导弹危机正处于高潮时期,苏联必须进行“战备”。苏联现在可以向印度提供一切可能的军事设备了。在考尔同马利诺夫斯基商谈有关军事援助问题时,马利诺夫斯基建议印度不要去购买英国二手的航空母舰,因为“它看起来像五条腿的狗,容易成为攻击目标”,而是应该配备坦克和最新式的海空军武器,同时还要建立印度自己的国防工业。当考尔询问苏联是否准备向印度提供上述援助时,马利诺夫斯基回答说:“当然可以,但你们必须获得老板的同意。”赫鲁晓夫同意向印度提供印度所需要的一切装备,并为此否决了一些高级主管官员的反对意见。④12月12日,根据赫鲁晓夫的指示,贝尼迪克托夫在同尼赫鲁会谈中表明了苏联的立场。他首先表示,苏联政府钦佩印度政府和尼赫鲁致力于不结盟政策的努力,以及保持和发展同苏联友好关系的努力。贝尼迪克托夫说,中印边界冲突应该通过谈判,通过和平的方法解决。尼赫鲁在会谈中态度强硬,声称:“我们当然没有入侵中国的领土,但必须考虑的是,印度人民要求解放那些属于印度的领土。”对有关同中国谈判的问题,尼赫鲁坚持必须恢复到三个月以前的边界状况,才能进行谈判。①

  中印边界冲突爆发后,中国出于各方面的考虑,向印度呼吁和平解决边界冲突。

  1962年10月24日,周恩来约见班纳吉,强调边界冲突必须结束。与此同时,周恩来还在10月24日和11月9日两次致函尼赫鲁,表达中方的意图。11月20日深夜,周恩来约见班纳吉,向他宣布中国单方面停火的决定。②第二天,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宣布于11月22日零时开始,中国在中印边界全线停火,并从12月1日起,中国军队将从1959年11月7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中印边界冲突以“让全世界大吃一惊”的方式结束了。有关论著指出,苏联通过威胁停止向中国空军提供燃油对中国施加压力,迫使中国结束边界冲突,据说苏联是应印度的请求采取了这一步骤③。

  目前尚没有直接的档案文献印证这一说法,但肯尼迪总统的顾问鲍尔斯(ChesterA.Bowles)

  在1962年10月13日同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AnatoliyDobrynin)

  的一次谈话却耐人寻味。鲍尔斯在谈话中指出,中国同俄国不一样,它缺乏至关重要的自然资源,特别是石油和可耕地。中国70%的石油都是来自苏联,并将从苏联在靠近中国边境的西伯利亚新近发现的油田获得更多的石油;因此,“由于北平政府成功地攫取西伯利亚新发现的石油以及西伯利亚小麦生产的潜力可能会使得中国自给自足,这难道没有引起莫斯科的关注吗?”鲍尔斯明确指出:“如果有一天苏联和美国能够携起手来,苏联通过石油、美国通过食品,就可以对中国施加有效的压力,我们为什么不马上就做?由于到那时我们关系友好,我们可以为你们的边界安全提供保证,因此不会有柏林和古巴引起我们之间的麻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1999 - 2025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5-2-17 11:32 , Processed in 0.042625 second(s), 31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