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买房买生意上iU91
查看: 516|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是泼冷水-奇文共欣赏

[复制链接]   [推荐给好友]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2-7-23 18: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不再是多赚钱的招牌 MBA的衰败将成为一个潮流

文章来源: 多维网 于 2002-7-23 14:16:00:

到加州市场营销公司Panagraph求 职的MBA毕业生,期待公司承诺给他们的年薪比其他大学毕业 生多1万到1.5万美元,但本身拥有MBA的公司首席执行官(CEO) 阿斯托恩(Mark Astone)对他们说不。

他说,即便从斯坦福等顶尖商学 院毕业的MBA,也对他们的真 正能力“有错觉”,而“只要你 努力工作,你都会获得好收 入”。

今日美国报22日的文章说,像阿斯托恩这样的公司经理现在并不罕见。维南斯(Winans)国际公司CEO 维南斯就说,“多数有MBA学位者无法从书本知识中走出来。”维南斯本人1987年获得旧金山大学 的MBA学位,现在一所学院教MBA课程。

高科技公司Everdream总裁Griffiths则告诉25岁的儿子,要珍惜时间和金钱。他说,除非工作毫无前 途,不应轻易中断工作去攻读MBA。Griffiths本人1979年获得乔治.华盛顿大学MBA学位。

文章说,对MBA来说,目前不是最好的日子。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McKinsey & Co.)虽然仍旧大量招 收顶尖商学院的毕业生,但这些人所占的比率已从1003年的61%降到现在的43%,因为该公司发现, 法学院、医学院和其他学科毕业生同样可以获得成功。

该公司发言人称,“我们认为,世界上最优秀的人并非仅仅局限在MBA学科中。”

在安龙公司破产等丑闻后,即便拥有哈佛商学院MBA学位的美国总统布什也认为,MBA已不像以前 那样光芒四射。布什是首位拥有MBA学位的美国总统。

Empyrean资产管理公司总裁Schwind在读MBA期间该学工业心理学,并获得博士学位。她说,MBA的 衰败将称为一个潮流。

斯坦福商学院教授Pfeffer经过40年研究,计划在9月份的管理学权威杂志上发表报告称,仅有少量证 据证明MBA学位对个人的工作有帮助。

但MBA的批评者也承认,MBA学位在寻找投资银行之类的工作时必不可少;而哈佛商学院等顶尖学 府的毕业生,往往终生都是猎头公司追逐的对象。
2#
发表于 2002-7-25 15:00 | 只看该作者
This is an article in Gazette:

MBA No Guarantee of Big Bucks

An advanced business degree is no guarantee of a successful career of a higher salary, a Stanford University business professor concludes in an analysis of 40 years of research on the economic value of the MBA.

Little of what is taught to these students prepares them for the corporate workplace, said Jeffrey Pfeffer, an expert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who has taught at elite U.S. business schools for 30 years.  Rather, students are paying for coveted names to add to their resumes and the opportunity to network with like-minded colleagues.  

Employers who hire brand-name MBA graduates do so on the basis of the quality of the student body at the school, not whether students have acquired specific skills or knowledge, says Pfeffer, who found a student’s employment prospects were unrelated to grades earne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2-8-15 10:15 | 只看该作者
奇文共欣赏:给所有有梦的人

美国求职历程----献给新踏上职业道路的女同胞们

文章来源: 教育与学术 于 2002-8-14 13:19:00:

  还有几天,也就是下星期一,我就要开始新的工作了。细算起来这将 是我自踏上职业道路以来的第六个工作,这还不包括当研究生时的助教助研工 作。这六个工作中,前两个是大学毕业后在国内的经历,一个是在大学任教,一个是在外企任业务代表。也许是我血液中的不安成份在起作用,也许是环境使然, 我不停地试图改变自己的处境和职业人生道路,于是通过几年的不停努力,我得到了美国一所名牌大学的录取和资助,开始了一个崭新专业的研究生生涯。

  两年后我取得了硕士学位,又转入另一所更好的大学继续博士生学 习。又是五个寒暑过去了,正当我准备为自己最终取得博士学位而欢庆一番时,我却面临了一个更大的困境--觅职。本来规定的三篇论文我早已做完,早一年前就打算毕业找工作,可导师却抛下了个诱饵:以我的水平可以去前五十名大学任教,但我必需再花一年时间搞一篇更好的论文出来,到时他帮我推荐。人都喜欢听好话,我当时猛一阵激动,以为自己一定能成名教授,名学者。这样我又吭哧吭哧
一年,写了又一篇论文,得到了导师,其它教授和同学的褒奖。

  这下我满心以为可以找到好学校的教授职位了。谁知以马可夫过程来预测职业市场并不准。前一年本专业红红火火的学院教职市场这一年变得冷冷清清,外加一大批因加拿大政府削减教育经费从加拿大南下觅职的博士毕业生,把美国学院教职市场塞得个水泄不通。但我起先还存有侥幸心理:首先我是少数民族,又是女性,照纠偏(affirmative action)的原则,在同等条件下我有被优先录选的优势,这在高学历高层次的职业市场上尤其如此,不为别
的,只为女性,特别是少数民族女性在高学历劳动力市场供给中所占比例小,于是根据供求关系,物以稀为贵,何况我学的专业又传统是男多女少;其二,我老板几次说要为我推荐,凭他在那一领域的名气和交往应没有问题。

  结果呢,美国的大学一个也没有给我聘书,就连teaching school也没有。而我那些美国女同学,甭管有多差的,个个拿到大学的有预备期的终身教职。我好生奇怪,问一位法裔同学,他说亚裔在觅职和求学时不被看做是少数民族,故得不到优待,亚裔男士在hightech领域更是比例过高而受到纠偏的限制。一个美国同学也承认美国职业市场有歧视,他们先考虑美国人,然后是欧裔外国人,再是亚裔外国人。可我当时已是合法定居者了,照理不享受优先也得一视同仁。也许光我的姓名就能惹得招聘的主管把我的履历表压到文件堆的最底层,更不用说在面试时看见我的肤色和脸形把我打人另册了。但另一方面,比如政治献金或情报泄密什么的,亚裔又确确实实被视为少数民族。

  至于我老板的推荐呢更是不了了之,在我急急地奔忙于就业市场之时,他却躲了起来找也找不到,等到觅职季节一过而我毫无所获时,他跑出来说我可以再等下一年的招聘季,这一年我可以做更好的论文,明年他帮我推荐。我当时差点说出那个F word(英语的‘国骂’-编者注)来--你也不能故伎重演把人当猪头三不是。

  凭良心说我老板还不坏,他公平没什么种族歧视,至少表面看不出,但我不敢肯定他是否有性别歧视。我系同一专业还有一个更有名气的老教授,一副老绅士风度,那种对人,尤其对女士彬彬有礼的上一辈有涵养的美国人典型,其偏见和过时也同样有那一代人的特点。他就是对美国白人里那种肤色黝暗的同学也爱理不理,更不用说亚裔拉丁裔和黑人,一碰到他们,他便变成眼花耳背老态龙钟的样子,任你叫他也听不见,打招呼也看不见。如你找他谈课题,哪怕你准备了
十个二十个,他也一一给你否定掉。在论文研讨会上,只要是个非白人在作演讲,他要不是找你的短处进而说你的论文没有价值,要么乾脆不感兴趣一走了之。可他对纯白人特别好,尤其是那些金发碧眼的北欧人种,且不一定要美国人。对他们,他一点也不眼花耳背,老远就认出来打招呼,找他讨论问题的也必定有所收获,如没什么自己的见地的,也能得到他赏给的课题,没有资助的,可以得到他的助研经费。我就看到好几个外国同学吃他的闭门羹,可他一切做得那么合情合理,温文有礼,让你无懈可击,要complain都找不到地方。觉悟比较低的善良之辈,被他软刀子捅了还以为他是大好人。我走了几次弯路也看出来了,便在选择导师时投到新到本系的晚辈教授门下。

  我导师在斯坦弗教过几年书,对五色杂陈比较习惯,但他还是保持了中西部人那种大男子主义,对女生的智力打点折扣,对男生关怀有加,不管他们有否女生优秀。他跟男生讨论时加点侃(chitchat),跟女生则乾巴巴的一是一二是二。这种性别的差别也是免不了,一个有家庭有责任感的男性处在有权力的位置上不得不顺应当前美国社会上的政治中性(political correctness),尤其是对性骚扰这根大棍子异常敏感,所以表现在行为上
是对女性过份的回避和冷落。这对二三十年前男性上司对女性下属过份猥狎骚扰是矫枉过正。不论哪种情况,只要这社会仍是男权社会,女性总免不了吃亏。前一种情况固然使女性免受骚扰之苦,可也使之失去了被了解赏识和培养提拔的机会。须知,我们所处的男权社会里男性往往是占据领导地位的,没有他们的首肯,你如何上得去?第二种情况对女性的不利显而易见。

  我那位导师除了不给女生一样多的机会外,还有虐待狂(sadistic)的倾向。我这里当然不是指性方面的。大家都知道,美国中学里分athlete和nerd。athlete往往颇受异性青睐,而nerd只能靠发奋读书出人头地。到了研究生院读PhD的大都是nerd,毕业后能去名牌大学当教授的更是nerd里的nerd。这些人从小缺乏异性的关爱,成天躲在枯燥的书堆里,想搞点奇异发明一鸣惊人,引起异性的关注。我们系里丑八怪一个接一个,尤其是教授中一个比一个矮,成天胡子拉喳,穿个牛仔裤和脏不拉叽的运动鞋,还以为老子天下第一号奇才,把贬损别人的智商作为自己的莫大乐趣。他们中大多数人也不见得真都是天才,都是靠玩命发奋,贬损别人,抬高自己,玩弄关系而荣升终身教授的。这号人得到的一切,都付出过超出常人好几倍的代价的。他们生活中缺乏乐趣,除了那些个枯燥得令人窒息的而大部份无甚实用价值的研究课题外没有什么爱好,外表又不吸引人,便或多或少地产生些虐待心
理。我导师一年又一年地留我下来不让我毕业,不是要我给他卖命搞研究(他的课题根本用不着我帮忙),更不会是为我好,只能是出于这种虐待心理。他每次与我谈课题时都说You mustwork very very hard,you don‘t need sleep,等等。我后来一副自甘堕落的样子,明白地告诉他我不去角逐学术职位,请他准我毕业。他到后来也同意了。

  公平地说,尤其和我后来在公司里遇到的上司相比,我导师还是个不错的人,起码他有学问,很努力,还算公平,无偏见,很直率。我指导委员会里的另一位教授就是那位彬彬有礼的老教授,他几次态度和蔼地暗示我回中国去找工作。对他我只是同样和蔼地谢绝。老爷子,咱爱在哪儿找工作就在哪儿找工作,只要咱是法律允许的,咱要想起来回中国自然回去,也不用您指点。我在这前前后后的经历中发现那些直突突得罪你的人不一定是坏人,而你该提防的是对你温文尔雅得体礼貌的伪君子。这点在公司里尤甚,几乎是家常便饭。

  我没能在美国圆我的教授梦,转而进了公司。乍一进公司感到很好,一是省了不少脑子,工作时间也大大减少,一下班便把活搁下了;二是工资比学校高,似乎是两全其美的事。我还发现我花了七年读博士是犯了大错误。如我当时去读比较实用的专业,比如鸡算鸡鸭算鸭啦,甚至烩鸡啦,既好读又省时,弄个野鸡野鸭学校,花个一年两年的,毕业后抢手得不得了,工资还高。偏偏我去了偏僻的大学城,在象牙塔一蹲就七年,信息不通,光阴虚掷,出来已换了人间,还要因年龄而遭受歧视。

  在美国的公司呆了一段,才发现我的想法太天真。美国的企业文化全然不是美国民主社会的缩影,倒更象个兵营,等级森严,下级服从上级,老板一言堂,毫无民主自由可言。真的,在美国公司里不顺从是可以计过和开除的“恶劣行为”(我一同事就因此受到处份)。这比国内单位里不自由多了。国内单位里你不买领导账顶多升不上去,还不能处罚你(除非给你找别的罪状),更不能开除你。我就跟我以前的系主任党书记吵过,也没太大了不得。美国公司还有无尽的
极险恶复杂的权术,比国内单位有过之无不及,象文化大革命搞阶级斗争一样,只是更隐蔽更虚伪,加上各种有形无形的歧视,比国内单位难多了。一位朋友说得好,他说中国是个集权社会,人们没有政治自由,但中国的单位却比较自由,原因它是公家的,也就是什么人也不是的,所以不必太专制;美国是个民主社会,人人享有自由和民主,可美国的公司是专制而没有个人自由的,它都得服从追求最大利润这一目标。后来我看了些讲企业中权术的书,才知道美国的公司是
照军队建构的,好多公司的头儿都是当年二战过来的,并秉承了WASP(white anglo-saxen people)的清教价值观。这些公司为男性白人把持,呈金字塔形,而金字塔形又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故它也代表了父权。公司第一看重的是对这一金字塔结构的服从,也就是最终服从金字塔顶的CEO,而不是个人的才智,能力和创造。你可能才能超人,颇具独创,为公司立下汗马功劳,但一旦你威胁了这个金字塔的稳固,你就得被拔掉。另一个平庸
之辈,靠了会迎合上级(这就是维护金字塔结构)或私人背景(某某大头某某股东的亲戚朋友)可以毫不费力地爬到你上面去。

  你如是个有色人种机会就明显少了,你要是个讲话带口音的外国人更糟,你要碰巧是女的呢那就惨绝。你要是那种小女人类型的还好,只要你有工作许可,有一个时下热门专业的学历或工作经历,你总可以找到一份能让你过上比十年二十年前中国生活好上十倍百倍的工作,因为高新技术工业中廉价的workhorse(相对于经营层的收入比较)在眼下美国蓬勃的经济形势下求大大于供,美国人合格的不多,这杯羹便能分到外国少数民族移民手中。如果你的人生奋斗
仅此而已,你也许不会太失望。但你如不满足于此呢?我认识的许多女性,她们能干,肯干,并想得到相应的承认和提升,她们就要大失望了。我认识的比较成功的亚裔女士,在辛辛苦苦卓有成效地干了十年二十年后只得到微小的提升,近乎原地踏步,而那些good old white boys在学历经历和业迹能力方面都逊色的,三五年就能搞个VP,只要他能玩企业权术。

--曾经,我也有梦;是你,把我的梦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2-8-24 07:23 | 只看该作者
富家子弟“穷”得不可思议:学学美国人的小气

大多数中国人来美国,即使不是为了致富,也是为了学美国的致富之道 的。人们常常忽视的,是如何学学美国人的穷。

刚来美国的中国人总会发现,美国人的手头之紧,往往超出中国人。要看 花钱的作派,似乎美国人比中国人还穷不少。我的一位美国朋友,父亲是 一个顶尖名校的校长,年薪50多万美元,和其他几位挣得最多的大学校长 的年薪一起写在报纸上。她姐妹二人,都是常青藤的教育,自己刚刚拿到 博士学位,夫君(一位著名物理学家之子)也开始在一所常青藤名校教书 了。可是她的“穷相”,却常常令我吃惊。

有一次,我正需要一台计算机,向她咨询应该买什么样的好。她马上告诉 我她丈夫正好有一台旧的想出手,只要700美元。她丈夫经常开国际会议, 急需一个“笔记本”,但这台旧的不卖掉,就舍不得买新的。我觉得她是 开玩笑,根本没有当真,但他们出的价格,确实便宜,况且是熟人,可靠 性强,所以就把那台旧计算机买下来。后来发现,在我付钱的第二天,她 丈夫就满心欢喜地把梦寐以求的笔记本买到了手。看来还真是迫不及待。

另有一次,为送我妻子去日本研修,她和她丈夫开车带我们出去吃晚饭。 回来的路上,她突然问我们是否介意绕一下,去给她即将出生的孩子买几 件衣服。她此时怀的是第一个孩子,什么衣服还都没有。我们当然满口答 应。但令人吃惊的是,她竟开到一家旧货店,买了几件人家用剩下的婴儿 衣服回来,路上还一个劲儿地说,小孩的衣服太贵了,实在买不起,等 等。我妻子听了心里直摇头,觉得她太亏待自己的第一个孩子了,于是到 日本后,赶紧买了一套上好的婴儿新装,航空寄给她。

我们的这位朋友不是个小气人。相反,她接人待物中规中矩,是我们在美国多年最好的朋友之一。 其实在我们所在的耶鲁大学,象她这样的节俭也不是个极端的例子。耶鲁之富,在美国是出名的, 乃至能把一个学生餐厅修得象个宫殿。一位艺术史系的前辈一次对笔者开玩笑说,把耶鲁艺术画廊 的名画卖几张,就够在中国建个大学了。无怪耶鲁能成为美国传统的贵族学校。最近一位社会学教 授作的研究表明,虽然经过多年平民化的改革,如给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提供奖学金等等,富裕家庭 对耶鲁这种精英学校的垄断,比布什他们上学时还要严重。不过,在耶鲁周围的街头,你还是常常 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个旧床垫已经被扔到垃圾箱那里,但两个学生模样的人对之审视一通后,高 高兴兴地抬回家去。学生买旧东西的习惯,更不用说了。

美国是个优遇富人的社会。但在美国社会最受人尊重的、最出风头的,还是所谓白手起家的富人, 即英文中的所谓self-made man。即使是富贵家庭,也非常注意让孩子吃苦、自立。甚至有些富人会有 这样的意识: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养尊处优,等于剥夺了他们成为自己这种self-made man的机会,真正 的人生领略不到,风头也出不成了,这对孩子不公平。因此,孩子从小为挣零花钱而打工,是最正 常不过的事。年轻人哭起穷来,也从不象许多中国人那样遮掩。我那位朋友作为大学校长的女儿, 生了孩子,全家靠丈夫一个助理教授的工资,挤在顶层的一居室里,过得紧紧巴巴、连滚带爬。双 方父母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每周都来兴高采烈地看自己的第一个孙子。但看完无例外地一拍屁股 就走,经济上谁也不伸手接济一把。唯一的经济支持,是她父母把自己用旧了的一辆车,以优惠的 价格卖给她。我看了看那俩车,就是不优惠,满打满算也就几千块钱。大学校长还开这种破车,多 少叫我有些吃惊。

但是,这一不可思议的“穷相”,正是美国精神的体现,也是美国长期繁荣的根基。笔者不否认, 美国照样有许多富贵的败家子。但主流社会的价值却是:不管你是谁,要想拿到钱,你必需证明自 己的能力!美国的富家子弟时有“穷相”,但他们的富贵却能常盛不衰。作为一个国家而言,又何 尝不是如此?!

查诸历史,发达的文明总是被富裕所腐化。结果丰衣足食变成了骄奢淫佚,慷慨大方变成了挥霍无 度。富贵子弟常常荡尽家产,一个个辉煌的大帝国崛起又衰落。哲学家罗素说文明的最精彩之处出 现在其将熟未熟之时,因为文明一旦成熟,就难免被自己的成熟所腐化,走上衰落之途。古代希 腊、罗马都是如此。大英帝国,据说也因为其统治阶层的“绅士化”而衰败。日本的汉学大师宫崎 市定,40年曾写了一本“东洋的朴素主义精神与文明主义社会”,称中国的文明不断因“过熟”而 衰败,又不断得益于“野蛮民族”的入侵、借助新鲜血液去掉烂熟的传统、找回文明的动力,进而 一再复兴。这当然有为日本当年征服中国的侵略行为立言之意,但16、17世纪东来的欧洲传教士已 经注意到:中国人沉溺于富裕的生活,无力打仗,容易征服,而日本人却是天生的战士,等等。从 世界文明史的立场看,美国人虽富而似穷,在一个生活舒适的社会中能够保持艰苦卓绝的本色,因 而使这一史无前例的大帝国能够保持朴素主义的文明动力。

也正是从这个立场上,笔者要给近来弥漫在中国人之间的“中国崛起论”泼一瓢冷水。笔者不否认 中国近年来的巨大进步,也不否认中国令人生畏的经济竞争力。但中国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就在 于中国的穷:中国的劳动力价格只是美日的四十分之一!中国人愿意为了更小的报酬,付出更大的 劳动。但是,真正的世界经济强国,最终无一不是富裕的社会。中国能否维持一个富足而不流于腐 败奢靡的社会呢?现在还一点也看不出来。

不久前《南方周末》报导,中国的一个小学生,上完厕所发现没有带卫生纸,于是掏出一张一百元 的人民币,堂而皇之地把屁股擦干。当时周围的同学已经表示把自己的卫生纸给他用,但是被拒 绝。想来人民币擦屁股不是件舒服事。擦的目的,也是要当众摆摆谱儿。可惜,这种摆谱儿的方 式,又是最令人哭笑不得的。在任何一个发达国家,你很难用这种方式进行炫耀性消费。人家那里 平民百姓用的公共厕所也是有门的,而且谁也不会让人家看自己擦屁股。究竟是中国的厕所没有门 呢,还是这位小贵族不懂得做人最基本的一个“谱儿”,就是不能让人看见自己擦屁股呢?不管是 哪一种情况,都说明中国在这方面的文明还处于叫花子的水平。然而,叫花子却要打肿脸充胖子, 时时不忘摆阔露富。他们真要阔起来是个什么德行,大家可想而知。

当然,这类例子非常极端,不能用来概括整个中国社会。但你问问国内混得好的亲友,看看他们那 些上中学的孩子,哪个不是兜里装著手机,一双鞋上千块钱?美国的孩子当然不是生活得水深火 热。但他们的消费,不会超过父母;想要多点零花钱,要自己打工。中国的孩子,买父母舍不得买 的东西绝不眨眼,要父母的钱从不亏心,只知道喊“不够”。也怪不得中国有“富不过三代”的古 训。中国人刚摆脱赤贫就巴不得学富人的消费。但这种消费所体现的,却是地道的穷文化。中国根 本就没有真正的贵族。

由于多年没有回去,对国内的许多事情不甚了了。不过从一些在海外也能看得见的现象,也能看到 这种摆阔的“穷文化”的走向。

不久前世界杯上中国队和美国队的表现,就是一个很好的对比。两国都是刚刚开始职业化的足 球“发展中”国家。美国那些在国内踢球的运动员,收入大多几万美元,最高一位不过20万。这基 本上与美国一般中产阶级的收入相差无几。世界杯后,两支欧洲俱乐部访美,包括齐达内、菲戈在 内的世界级球星都上场献艺。“纽约时报”及时指出,齐达内一个人的收入,基本就够给美国所有 的职业足球选手开工钱了。要知道,美国的体育明星收入一直是世界之最。齐达内是世界最贵的足 球明星,但收入比起乔丹来还是差远了。乃至美国目前有收入两千万的棒球明星要闹罢工的事。但 美国的足球运动员却安贫乐道。他们认为职业足球刚起步,还没开始赚钱,大家应该勤俭起家、少 拿多干。甚至美国足协强制性地给运动员的最高收入封顶,谁也不能挣过27万。这种兢兢业业的精 神,在世界杯上得到了报偿。美国队不仅打入8强,而且在国际足联的排名中并列第9,几个队员已 经成为世界级球星。

再看看中国队呢?水平之差令人发指,但个个几乎都是百万富翁。中国的人均收入仅是美国的四十 分之一,中国运动员的水平又不知是人家的几分之几,但收入的绝对额,却超过了美国同行。中国 运动员的骄奢淫佚是有名的,抽烟、喝酒、泡妞、骂教练、甚至犯罪,几乎无所不为。笔者当时写 了一篇“中国农民足球俱乐部”的文章,称中国队员挣得太高,已经被金钱给腐蚀,中国足球应该 向农村发展,让那些吃不饱饭、愿意为很少的钱而拼命的农民踢球,给中国足坛带来点朴素主义精 神,顺便也扶贫积德。不想一下子惹怒球迷,大家对笔者口诛笔伐。笔者让编辑把代表性的反对意 见传过来,才知道目前中国球迷醉心的是欧洲的足球贵族,对贝利那样的苦孩子成为世界最伟大球 星的故事已经没有兴趣。一位球迷甚至挖苦笔者不懂国情,称“中国已经不是个穷国,没有遍地的 穷人”。老天爷!中国不穷谁穷?英国《金融时报》最近撰文,夸赞近20年来中国政府以最快的速 度使大量的人口脱贫,创造了现代史上的奇迹,无任何国家可比。但是即使如此,由于中国的起点 太低,如今仍有一亿多(即农村人口的11.5%)农民生活在一天收入不到一美元的水平上。世界上除了 印度外,哪几个国家有这么多穷人?一天收入不到一美元,那几乎是苏丹、索马里的水平。苏丹、 索马里人苦成什么样,大家电视上看见了吧。我们有一亿多这样的同胞,居然还不算穷!这不是痴 人说梦吗?

如今的年轻球迷,多是八、九十年代长大的独生子,从小当“小皇帝”当惯了,一张口就是这样地 不知天高地厚。让他们最难以理解的是:足球对中国人而言,就象一个舞会和party,大家当然应该 去尽兴。但是政府和企业如果资助足球,就如同拿著扶贫的钱去办豪华舞会,就是腐败!在中国, 谁为足球花钱大家都鼓掌。贪官污吏们于是乎纷纷拿著民旨民膏投入足球,搞他们的政绩工程,喂 得中国的运动员“肥”得跑不动。你能指望对一个被惯坏了的孩子讲“父母有困难,你别用手机 了”吗?他们是不会懂的。他们会和你争辩说:“别人都用!”如今,“小皇帝”们长大了,该主 宰社会了。他们将把中国社会带到何处?你对此能乐观吗?

笔者庆幸的是,自己的孩子生长在美国,从小的衣服,也象我那位朋友那样,90%全是旧货。在美 国养孩子有许多事情要担心,但“小皇帝”式的恶习,却不用太操心。以笔者的观察,许多中国留 学生在美国苦读几年就变“土”了,比起国内的人来“穷相”毕露;他们自己的孩子,也大多比国 内亲友同龄的孩子节俭自立。我们不知不觉地在学习美国人的穷。

什么时候,国内的人也知道学学这些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2-8-24 10:42 | 只看该作者
Great article! Thank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2-12-19 12:38 | 只看该作者
I suggest you to send this article back to china to be published somewher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4, 2024-4-24 23:50 , Processed in 0.045104 second(s), 41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