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买房买生意上iU91
查看: 69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没有主权,你什么都别想有,更别提"民主".

[复制链接]   [推荐给好友]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5-9-20 12: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驻伊英军开坦克劫狱救战友引爆“政治原子弹”

  9月20日凌晨,自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一直相对平静的巴士拉发生了一起被国际政治观察家称为“政治原子弹”的事件:驻当地的英国士兵为了抢出被巴士拉巡警扣押的两名战友,居然出动十数辆主战坦克和数架武装直升机,撞倒警察局的围墙,强行劫走了被拘英军士兵。这立即引起了伊拉克举国愤怒,粉碎了原本就脆弱的驻伊英军与伊拉克警察之间的信任感,进一步激化了伊拉克和伊朗以及英美与伊朗之间业已紧张的关系。

  ★缘起:着便装开无牌快车开枪抗命 巴士拉巡警拘了两名英国特种兵

  当地时间9月19日上午,伊拉克南部港口城市巴士拉城南,一辆疾驶而来的轿车引起了哨卡执勤的巴士拉武装巡警们的注意:没挂任何牌照,车上坐着两名戴阿拉伯传统头巾着阿拉伯传统长袍的壮实男子,车子开得飞快丝毫没有过哨卡减速的意思,是武装分子典型的做法。

  武装巡警们立即包抄了过去,不等他们挨近,副驾驶座的一名男子突然抄起枪朝着伊拉克警察开了起来。双方激烈交火,两名伊拉克警察中弹,其中一人后因伤势过重身亡。闻讯赶来的增援警察动用了AK-47冲锋枪和枪榴弹,把那辆车打得起火后才压住对方的火车,并且迫使对方投降。



■毁了英军“友善”形象,送给“基地”抨击炮弹,引发两伊紧张关系



  愤怒的伊拉克巡警在下了两人的枪手,当即按在街边痛打了一顿,直打得两人头上出血,连声救饶才将他们俩丢在一辆警车上带回警察局。

  在前往警察局的路上,那两人突然开口说,他们是驻巴士拉英军第12机械化旅的士兵,正在执行跟踪锁定“迈赫迪军”头目的“特殊任务”。然而,他们身上却没有携带任何可以证明他们的有效证件。

  ★羞辱:头缠绷带身沾血迹电视示众 被指“谋杀”和小偷强盗关在一起

  到警察局后,两名男子又改口说他们是英国海军陆战队的特种兵,肩负“特殊使命”,并且暗示伊拉克审讯官去向巴士拉英军指挥官核实情况。

  然而,两人的蛮横态度激怒了在场的伊拉克警察,他们当即以“谋杀警察”罪指控两人,并将他们收入警察局监狱内,与150来号小偷强盗关在一起。

  在审讯期间,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的记者拍下了两人的画面并且立即播出。电视画面显示,两名平头男子坐在警察局的地板上,穿着蓝色牛仔裤和T恤衫,双手被反绑在背后,其中一人头上缠满了绷带,而另一人的衣服上沾有血迹。

  半岛电视台的记者解说道,画面上的两人“自称是英国人”,可巴士拉巡警却怀疑他们是“非法武装分子假冒英军”,因为打伤打死伊拉克各一名而遭“谋杀”指控。

  ★激化:驻巴士拉英军出动坦克直升机 愤怒伊拉克人纵火焚毁战车

  黄昏时刻,装备有30毫米加农炮的6辆英军“勇士”装甲车和4辆“挑战者”主战坦克在数架武装直升机的掩护下突然驶抵巴士拉南部警察局附近,迅速封锁了警察局四周的街道和公路,阻止看热闹的市民和其它伊拉克警察接近。

  英军的强硬态度一下子就激怒了围观的巴士拉居民,他们先是朝英军的坦克和战车投掷石块,接着又开始掷汽油弹,还有人用大喇叭高喊,要英国人“滚出伊拉克”。

  当其中一辆英军的“勇士”装甲车试图冲向警察局的时候,人们向它一齐投掷汽油弹,战车刹那间就燃烧了起来,一名英军士兵尖叫着从装甲车中爬了出来,全身被火包围着,幸而被附近的步兵救车。据英国通讯社后来报道,在对峙中,至少有2辆战车被点着,三名英国士兵被烧伤,其中一名比较严重,而伊拉克方面至少有四人死亡。

  ★过分:坦克撞倒围墙劫走战友 放跑150名刑事犯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英军的坦克和战车突然开到监狱后撞倒了监狱的围墙,迅速将两名英国同伴劫走。

  伊拉克一家电视台摄影师贾巴尔事发时正好途经当地,他说,在英国军队冲破监狱围墙后,大约有150名伊拉克囚犯趁机从监狱里逃了出来,而英国军人根本没有阻拦的意思。

  事件发生后,巴士拉省长穆罕默德-万利说:“在直升机的掩护下,英军士兵开着10多辆坦克、战车和武装直升机袭击了巴士拉警察局的中心监狱,并将之摧毁。这是不负责任的行为,是粗暴和野蛮的侵略!”

  ★穿帮:英国政府说人是“协商放的” 英军承认是“动粗抢的”

  面对巴士拉省省长和伊拉克政府的指责,英国政府在事发后先是断然否认了囚犯是被劫走的。英国国防部称两人是在双方谈判后获释的。英国国防部发言人在伦敦说:“我们不知道任何有关监狱遭袭的消息。我想我们双方展开了谈判。”随后,英国国防部的一名官员说,那个监狱的围墙确实是被英军撞毁的,但那是“意外”。

  然而,驻巴士拉英军随后证实的消息让英国政府和国防部的“解释”立马穿帮:驻巴士拉的一名英国高级军官在接受路透社记者采访时说:“我们除了动粗抢回两名英军士兵名,别无选择。因为当时的情况十分危保?┩矫嵌际酝记雷咴勖堑娜耍?绻?颐窃俨欢?值幕埃?晾?司?炀涂赡鼙恢品?!?

  这位高级军官还证实说,为了掩护武装营救行动,他们还一边跟巴士拉警察局谈判,告诉他们说伊拉克警察无权拘禁英国军人,但同时武装营救计划已经展开。

  ★推卸:英国士兵伊拉克警察都没错 要怪就怪武装分子

  巴士拉驻军首长的话让英国政府和国防部脸上很是挂不住,赶紧于20日再次出面做解释说,英国士兵和伊拉克警察其实都没有错,要怪就怪当地的“迈赫迪”武装分子。

  英国国防部官员说,这事其实应该说是“迈赫迪”武装分子挑起来的,近来因为他们在巴士拉频频设卡公开亮出武装,英国的便衣战士试图锁定他们,而伊拉克警察则是怀疑便衣战士是不明身份的武装分子,所以双方发生了“误会”,希望伊拉克方面不要往心里去。

  ■新闻观察:“劫狱”事件---三大问题&三大后果

  尽管英国政府和国防部都试图息事宁人,迅速化解这场风波,但英国的媒体和国际观察家却认为,驻巴士拉英军极可能引爆了一颗“政治原子弹”,因为它直接曝露了三大问题,并且有可能产生三大后果。

  英国《卫报》、《泰晤士报》、《每日电讯》等主流媒体20日纷纷刊文剖析这起事件,认为此事件曝露了三大问题。

  首先是截穿了英国政府一直宣扬的伊拉克南部地区平安的谎言。英国《卫报》20日刊文说:“布莱尔首相和他的部长们常常自鸣得意地告诉英国民众说,英军控制的伊拉克的南部局势非常平静,而且英军和英军训练的伊拉克警察配合得亲密无间。而昨天晚上发生的事实却说明,伊拉克的真实情况跟政客们说的恰恰相反。最有讽刺意味的是,驻巴士拉英军司令刚刚批评过当地伊拉克警察对不断渗透的武装分子眼一只眼闭一只眼,结果就发生了伊拉克巡警认真查可疑分子,结果却撞上了英军便衣士兵枪口的事。”更让英国民众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在事件发生后,英国政府和国防部一再强调说,英军没有强攻巴士拉监狱,是通过谈判达成的协议,可事实却与他们的说法相反。这说明了一个更严重的问题,英军当地的指挥官居然敢擅自决定肯定影响英伊两国关系的大事,根本没有畅通的指挥管道。

  其次是驻伊英军和他们自己训练出来的伊拉克警察根本无法实现互信。这起事件还说明,驻伊英军根本不信任他们自己一手训练出来的伊拉克警察,也不相信他们自己培植起来的伊拉克司法体系。缺少这一信任,那么英国政府信誓旦旦保证的,英国政府将尽快减少驻伊8500名官兵的可能性将减少。最要命的是,伊拉克人就无法相信美国支持的10月15日的伊拉克新宪法会给他们带来真正的转机。

  第三是驻伊拉克的英军和外交官们根本没有真正的处理事件的技能。这起事件说明,伊拉克非常需要更有外交技能的英国外交官和军事指挥官,否则的话只会让局势更加恶化。

  除了上述三大问题外,这起事件可能导致的三大后果则令人十分不安:

  首先是占领军与伊拉克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驻伊英军一直在标榜自己与伊拉克平民关系很好,但是这起事件必然导致双方关系骤然紧张。9月19日发生了一起驻伊英军逮捕两名伊拉克什叶派武装迈赫迪军两名领导人和一名民兵的事,此事让英军与巴士拉平民的关系绷紧。而劫狱事件更是让英军形象大打折扣。事实上,占领者与被占领者之间的关系永远不可能调和。目前共有8500英军士兵驻扎在巴士拉市,而近期驻伊英军遭到的袭击事件日趋增加。从2003年至今,已有96名英军士兵在伊拉克死亡。   其次是伊拉克新政府的主权形象大打折扣。这起事件让人怀疑,自2004年夏天美国领导的多国部队向伊拉克过渡政府移交主权后,伊拉克政府到底享有多大主权。最新事件首次真实地反应了伊拉克过渡政府所拥有的真正主权范围。   第三是进一步激化英美国与伊朗之间的冲突。令国际社会感到意外的是,英国迅速将这起事件的“真正根源”指向伊朗。英国政府和国防部在事发后不断指责说,最近在巴士拉发生的武装冲突事件说明,这背后有伊朗给武装组织提供武器和经费,从而让象“迈赫迪”军这样的组织在巴士拉不断挑衅。至于伊朗最近找英国麻烦的原因是,英国和美国建议将伊朗核问题提交给联合国,伊朗“怀恨在心”,所以才不断支持伊南武装分子找英国的事。
2#
发表于 2005-9-24 10:38 | 只看该作者

好帖子是要顶的!

好帖子是要顶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5-10-10 12:25 | 只看该作者
结论:塔利班才是适合国情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1999 - 2025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5-1-24 13:05 , Processed in 0.046632 second(s), 32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