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买房买生意上iU91
查看: 6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特稿:中国--富国,穷国?

[复制链接]   [推荐给好友]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7-16 16: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特稿:中国--富国,穷国?




多维社记者周尔方编译报导/ 2006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美,期间他与商界领袖比与政界领袖会谈得更多,也谈得更好。这一事实提醒人们注意当代中国的一个巨大谜团:一个共产党统治的国家,却采用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和全球化模式进行现代史上最急剧的经济改革。从邓小平1978年提出四个现代化战略以来,中国不仅从中央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而且从一个封闭型经济体转变成一个全球开放型经济体。

据福布斯杂志报导,中国现在无论是在主要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中都属于贸易最开放的国家。它是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它的出口量和进口量都非常巨大。中国的进口额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30%,相当于美国的2倍、日本的3倍。中国也是世界第二大外国直接投资(FDI)的接受国,累计接受外国资本高达到6000亿美元。外国直接投资在其GDP中所占的比例近33%,是美国的3倍、日本的18倍。凭借其巨额的官方外汇储备──估计很快会超过1万亿美元──中国也是主要的国际投资者,尽管目前只主要集中在美国的债券。

1978年日益增加的开放性出色地滋润了中国的经济,现在它的经济规模增大了9倍,使4亿中国人脱离了极端的贫困。按现金交换率计算中国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按购买力算则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管按哪种方式计算, 25年后中国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报导指出,全球化推动了中国的经济,中国也正在推动全球化。但中国却显露了西方往往忽视的双面性:是个富国,又是个穷国;是个强国,又是个弱国。

据中国媒体报导,中国2005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1400美元,是美国的三十分之一,即使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185个国家和地区中仍然排在118位。如果按照人均国民收入计算,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绝对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如,按2005年中国人均GDP 1400美元和年均8%增长率/美国GDP人均40000美元和2%计算,2005年中国与美国的差距为40000-1400=38600,2006年中国为1400*(1+8%)=1512美元,美国为40000*(1+2%)=40800美元,即2006年中国与美国的绝对差距比2005年扩大了688美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也承认:“上世纪后20年,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的高增长率,经济成就世界瞩目,但中国经济距离世界先进水平的绝对差距还在扩大。”事实上,中国相对于美国比1950年的日本还穷(日本1950年以后开始经济复苏,在20世纪后半叶经济飞速发展)。

福布斯的报导指出,除了低收入,中国社会内部还存在多方面的严重失衡──如,经济繁荣与环境保护之间的不平衡,资源的巨大需求与自身的资源贫乏的之间的不平衡,急剧发展的市场力量与社会保障体系缺失之间的不平衡、私有与国有企业之间的不平衡、贫富收入之间的不平衡,沿海地区的高度发达与内陆地区的不发达之间的不平衡,以及最危险的,活跃的经济自由与政治上的专制之间的不平衡。这些不平衡难免会使这个巨人趔趄难行。

中国一面承受着这些严重的风险,一面已成为一个全球大国。这一独特的状况不仅对中国,就是对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都是个挑战。现有的多边机制在处理当前妨碍美中之间的难题时并不那么有效,如中国的对美贸易顺差和外汇汇率(更别说中国的人权记录和处理其他亚洲国家的核扩散时的暧昧立场了)。美国在评估中国的发展对美国的繁荣和安全的风险时常常左右摇摆、举棋不定。

美国政府有充分理由敦促中国在国际体系中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但问题是,什么是利益攸关者,没有一个精确的标准,也没有一个国家会接受别的国家单方面提出的人为标准。所以,就必须对话、谈判和互相谅解,以解决争端,实现合作。而且,美国和中国必须认识到,如果双方通过多边的方式,而不是双边的,更不是单边的方式,则解决它们之间的分歧会容易得多。

报导最后指出,必须承认,现有的多边机制在处理当前妨碍美中之间的难题时并不那么有效,如中国的对美贸易顺差和外汇汇率(更别说中国的人权记录和处理其他亚洲国家的核扩散时的暧昧立场了)。最终可行的道路──不仅对美国和中国,也包括对其他大国──只能是,既不忽视多边的机制,又协作和改进现有的多边机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1999 - 2025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5-1-24 18:15 , Processed in 0.038966 second(s), 30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