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买房买生意上iU91
查看: 75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培养做事和思考的习惯

[复制链接]   [推荐给好友]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10-9 12: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培养做事和思考的习惯

点击数:13103

 孩子们是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成人生活奠定基础。因此,孩童时代越多机会学习处事,心智发展也就越健全。愈早学习如何解决问题,其为人处事愈有好的表现。因此在做事当中养成正确的思考习惯和方法,是心智发展的最佳捷径。父母要避免剥夺孩子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越俎代疱替孩子处理问题或过度的溺爱,将造成养尊处优的态度。相反地,父母要提供他们许多练习和尝试的机会,允许他们去试探,让他们做一些能力所及的工作或家事,从而在旁加以鼓励、指导和协助。
  做事的习惯
  当前的社会,由于生活水准的提高,几乎大部分的孩子都受到过分的宠爱。孩子们普遍不做家事,不分担家庭的工作,动手做事的习惯未能接着起来。加以玩具获得容易,无需制作,便能轻易得到。因此,养成了玩乐和享受的习惯,缺乏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么一来,也相对地提高欲望的水准,造成坐享其成的习性。这个习性在孩子的人生旅程上种下严重的错误,因为他的工作劲儿和创造力开始受到抑制,积极的思想和态度也就不容易发挥出来。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韦朗特曾经追踪研究一组青少年达数十年,发现童年在兼职工作、负责家务、课外活动及解决问题等方面做得较多的人,比做得较少的人,其成年后的情况明显的优异。他们交游广阔的可能性高一倍,获高薪工作可能性大四倍,失业可能性则小十五倍。此外,他们也比较乐观而有充实感。另一方面,童年工作较少的一些人,则犯罪被捕可能性很高,精神不健全可能性大十倍,未成年就死亡的可能性大六倍。他们研究又发现,智商、教育程度、家庭的社会和经济阶级,对那些追踪的青少年后来的情况,没有多大影响。
  我们必须注意一个现象,经济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工业科技的不断提升,已造成社会加速变迁。人们要想有良好的生活适应力,就必须提早训练,而最好的训练方式,就是指导孩子多做事。倘若我们对孩子的心志与精神不做有效的教导和启发,他们长大成人后,就要面临许多困扰。这个问题如果没有得到普遍的重视,社会上会出现各种失调现象,其轻微的程度可造成扰攘不安,严重的话,就是一个场劫难。我想,这个问题正是我们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培养子女做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能给予子女最宝贵的财富。因此父母亲必须教导子女从日常生活中学习它,而且要愈早愈好。
  学习思考
  其次父母要教导孩子思考,因为思考是一个人待人处事能力的基础,是一种精神活动的现象。思考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习的。根据塔巴(H·Taba)的解释:思考是一个人处理资料的过程,它把接触到的种种事物加以归纳整理,并做类推,从而对新的问题做预测和解释,并提出处理的方法。孩子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学习如何观察并收集资料,练习组织所搜集的资料并加以处理、推论和印证。父母如果能随时对孩子的思考过程加以指导,他的思考习惯和方法就会培养起来。
  我们必须注意,思考活动是应用符号在脑神经系统里运作进行。思考上应用最多的符号是语言文字。更具体的说,孩子们的思考,是应用文字符号的逻辑来处理所接触的事物。
  现在我们来解释语言文字和思考之间的关系。比如说,当你抱著牙牙学语的孩子观赏一朶花,你指著蕴含说那是“一朶花”,这时“一朶花”的语词与花的形象发生联结。如果重复说几次,孩子听到“一朶花”这个声音,脑子里就会浮现一朶花的影象。这就是记忆,是孩子们赖以不断学习解决问题的基本运作。\n  许多人对小孩子的教导,往往停留在这个记忆的阶段,未做深一层次的启发与指导。例如一朶花的性质很多,包括形状、颜色、香味等等,如果不从分辨与归纳中教孩子思考,他的学习活动就没有机会从记忆提升到对事物之分辨、整理与分析。\n  人本来就有思考的潜能。父母亲不教孩子思考和处理所接触的事物,他也能从记忆、认识、分辨和整理中自行学会思考。但是在这个知识爆炸的社会里,如果一切由他自己去尝试摸索,他在整个求学过程中,很可能落后。
  透过对日常生活事物的分辨、归纳和整理分析,孩子的思考能力开始进步,处理资料的方式和过程愈来愈精细熟练,愈来愈合逻辑。这就是一个的智力发展过程。我发现许多孩子在学校里的功课不及别人,不是由于天赋不如别人,而是思考能力缺乏有效的教导。
  我们给国小三年级的孩子出一个写作题目“公共汽车”。这需要一些自由联想与资料整理的思考过程。但总有许多孩子,想不出可写的内容,或者无法有效地归纳,做有系统的表达,写上两三句话就草草结束了。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大部分的孩子是平常缺乏搜集分析资料,缺乏使用语文正确表达观念的训练。
  日常生活中的对话,往往是训练孩子思考的最好机会。你可以教孩子认识事物,了解并做分析,更可以让孩子透过语言的表达,说出思想的结论。这时,正确的部分你要肯定它,赞美它,不正确的部分,则予以适当的更正。
  语言的表达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父母亲一定要教会孩子使用正确的语言,表达正确的观念,因为它是思考的一部分。许多父母亲疏忽了这一点,孩子们的话说得不完整,不合逻辑,颠三倒四,甚至语汇不够,无法说出完整的观念,均未及时补救。长久下来,孩子的思考发展不免受到影响。我发现许多孩子在国民小学五、六年级时,数学成绩一落千丈,是因为他应用文字符号进行推理的能力无法跟上教材的程度所致。
  我建议父母亲要多让孩子谈话,把所要表达的观念和法则说得清清楚楚,孩子遇有表达不清楚时,要及时补救。另一方面。要找一些通俗有趣的故事和童话,多念给孩子听,并讨论其中的情节。孩子们的脑子像一部录影机,你若注意教他语言和思考,让他聆听好的作品故事,讨论故事的情节,他们的分析能力、思考和表达,一定有惊人的进步。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甘尼(R·M·Gagne)把智能和层次分为:分辨→具体观念→定义观念→原理→处理问题的理则。他从研究中发现,孩子们处理问题的能力,是从“分辨”中开始演化而来。孩子从分辨狗和猫的不同,而获得两种动物的大略具体观念,进而对两种动物加以界说,而形成定义观念。再由猫和狗的习性中的差异理出一些原则,进而演绎成饲养猫和狗两种宠物的方法。
  孩子的智能是在处理日常事物中,完成语文符号的推理能力。因此让他们分担一些其能力所能及的家事或工作,对其心智与精神的成长,具有正面的促进效果。孩子在工作中不但学习做事的方法和良好的工作态度,同时也学会了动作协调的灵巧,空间关系的能力,并促进其思考的能力。有变化的家事、工作、手艺和劳作,对孩子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因为它不断对孩子提出问题,不断向孩子做生动的启发的挑战。
  父母亲在教导孩子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必须注意孩子的兴趣,兴趣必须建立在“意义学习”上头。什么叫意义学习呢?心理学家罗吉斯(Carl R·Rogers)认为,孩子一旦发现学习的东西符合自己的意向或需要,就会产生密切相关的感觉,而产生主动的态度和积极的兴趣。在这种环境下,孩子感受到他正在主动探索,有趣味,从而发生专注与求知的意图。
  父母亲应努力试图把学校的课业与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把知识带到日常生活中加以运用和探索,可以使孩子学到更有用的智慧,而不只是对知识的记诵。
  国民小学阶段的课业,无论是国语、数学、健康教育、社会或自然,都与生活经验息息相关。把这些知识用来处理日常生活的事,孩子的心智就很顺利的成长。因此,你千万不要误导孩子只知“念书”,而疏忽教导他们处理日常生活的种种问题。
  鼓励孩子主动处理问题,最能引发其“发现学习”(discovery learning)的效果。根据布鲁纳(Jerome S·Bruner)的研究发现,它具有下列几种效果:
  (1)可以增进孩子学习相关知识的能力。
  (2)增进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自发自动。
  (3)引发孩子提出策略来解决问题。
  (4)增进记忆、回忆及组织所学的知识。
  孩子们天生爱做事,小小年纪问东问西,喜欢帮助大人做事。但由于他们拙于处理事务,父母经常浇他冷水,打击兴趣,甚至不让孩子参与家事。这样一来,孩子先天的好奇心、试探心和处理事务的能力,都会受到严重的抑制。
  从生活中磨练
  父母亲对于孩子拙于处理的问题,必须做适当的指导,而不是越俎代庖。教导的关键不是给予答案,或替他完成工作,而是经过指导后,把问题留给孩子去思考,去解决。
  要想孩子有个精明能干的头脑和处世能力,就必须从小在日常生活中,就做人做事和思考等方面多加磨练。我有一位朋友,他在家庭、朋友和事业上都非常成功。在一次聚会里,他说出他成功的秘密。他小的时候,父母亲教他做很多家事和工作,每遇到成功得意或失败沮丧时,便教他在那件事情中,寻找有价值的经验。他母亲常对他说:“生活绝对没有白过的道理;明眼人总要涉足滩濑其中,顺便捡拾几件大自然给他的美丽珍玩。”
  孩子最容易在日常的思考和处理事务中,学会一生受惠无穷的能力。我这位朋友就是在处理生活事务上,不断体会学习,不断磨练自己的思考。
  教孩子从生活与工作经验中不断学习,是一件重要的磨练。但要做得好并不是那么容易,现在我提出三个指导孩子生活与工作的方法:
  (1)要告诉孩子做一件事的理由,引导他想一想,认识清楚。做完之后,应冷静的做一次讨论与检讨。
  (2)要孩子想像一下工作完成时的情景,它将会带来快乐和满足(父母亲对孩子完成工作时,要予以赞许)。
  (3)教他把工作分成几个步骤或几个部分去完成。如果有两个孩子以上,一定要教他们如何分工。
  让孩子做事,自行解决生活上的一些问题,可以培养他的安全感。许多家庭清苦的孩子,环境逼得他们不得不自己烧饭、操作家务、照料婴儿。刚过十岁也许就要学习打工,做点零活以贴补家用。像这样的孩子,如果照上项原则加以指导,他们就会发展成自立自重,能负责、有担当的好青年。
  不劳而获给予孩子太多享受,他们不但得不到启发和训练,而且造成多欲和贪焚。今天,有许多家庭正遭遇到这样的难题。
  现在父母亲的另一难题是,不能坚持孩子应该做的事情。养成孩子们高兴就做,不高兴就不做的散漫态度,那是生活无能与精神涣散的开始。我建议父母亲一定要坚定地表示,孩子要把工作做完。
  根据一项心理辅导上的统计发现,引起精神及情绪不稳定、失败及自卑感最普遍的原因,是让孩子仅凭个人好恶,而不按照原则行事。孩子拒做不喜欢的事,便无法获得才干和自信。
  接受生活磨练的孩子,将来要比别人精明强干,处世比较圆融,具有成功者的素质。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就心理学观点看,确有其深远的意义。
  父母之爱不止表现于照顾孩子生活起居和提供受学校教育的机会,它还表现于对孩子接受教导性磨练的坚持。两者之中,父母对于后者似乎要比前者更需要付出耐心和勇气。
  
第三章  引导孩子乐观进取
  如果你希望孩子能积极进取,你必须先教他乐观,因为乐观是向前进步和开拓新机运的动力。如果你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有好的适应能力,你也必须陶冶他乐观,因为乐观能应付挫折,排遣心理的优郁和紧张。乐观虽然不是做事所必须的能力,但乐观却能使一个人发挥所长,积极进取,保持著良好的心智状况,去过创造性生活。
  要引导孩子向上,最好的方法是使他开心。孩子的心情愈好,愈充实,所表现出的防卫性行为也愈少。孩子们最常见的防卫性行为包括撒谎、闹别扭、惹事生非、畏缩、抗拒、攻击等行为。这些行为一旦牢固成习,孩子就容易以消极性能态度待人处事。
  在教育上最被误解的观念之一,就是给孩子开心和欢乐。许多人认为让孩子欢喜和开心,就会误导他们耽于逸乐,不务正事。古人说:“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寻求逸乐使孩子四体不勤,或者群居终日言不及义。持这种看法的父母,总是在孩子们玩得欢欣鼓舞,神驰入迷之际,出现干涉。他们愤怒责备孩子说:“你这没有出息的家伙,一天到晚只知玩乐,一点正经事也不干!”然后,严令他们读书或做爱事。孩子们这时候总是很扫兴地停止他们的欢笑。这种情形如果一再出现,孩子的未来心理生活,必须蒙上一层阴影。
  我常常发现父母亲自己为了家事或事业而心烦气躁,遇到孩子们欢欣逗乐,或大伙儿玩得一身脏汗时,父母亲会骤然发怒,臭骂一顿,甚至给他两记耳光。孩子们经常处于不安的风暴下,慢慢失去欢乐,心情免不了郁闷不安。将来长大成人,心理健康多少会受到影响。
  我的意思不是要你纵容孩子嬉戏玩乐,而是要你给予孩子欢乐和开心的心情。请注意!孩子玩得开心,对身心发展有益。不过,为了避免玩耍太久,你不妨告诉他说:“再过五分钟,请你来帮忙我做家事,我现在需要你的帮助。”这样,不但保持孩子的快乐,而且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
  孩子们是在欢悦和群体活动与玩耍中学习了际关系,学习如何处理彼此之间的纠纷,领会别人对自己的感受,发现别人的优点,改进自己的缺点,同时在和谐开心的活动中,学会团体的规律和道德行为。父母亲一方面要从孩子的欢乐声中了解他的心智成长,决定给予什么协助,另一方面,要给他一些工作和学习上的指导,孩子也就顺著欢乐与开心的情绪,循序学习,并保持亲子间的良好关系。
  童年时代欢乐与开心的情绪经验,是成年心理健康的主要来源。从许多心理学研究报告看出,没有欢乐的童年,就没有快乐的成年。
  人类欢乐意识的发展起于童年。孩子在出生以后的几年中,由于处处需要照顾,而成人又因为照顾和教导而建立了无上的权威,因此,在幼小的心灵里,发展出来一种基本的自卑心理。孩子具有一种发展性的悲伤情结,如果这种悲伤情结是因为疏于提供欢乐的经验以纾解其悲郁,建立自信心,那么孩子成长之后,就缺乏超越自卑的活力,而陷于严重的退缩和畏怯。另一方面,有些父母管理孩子过于严格,经常压抑孩子的情绪,经由严格管教,使孩子的情绪经验演变成一种“别要可恶,自己又快活不起来的意识”。这时,孩子就会走向敌意、顽劣和暴力的倾向。
  我们要给孩子一些欢乐,正是要纾解发展性的悲郁,让他克服这段情绪困境,把活泼、主动和积极性引发出来。活力就是生命力,没有经过欢乐洗礼的孩子,不容易有快活达观的人生,也不容易有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生活在工业社会里,不但每天生活紧张,工作与生活都处于激烈的竞争情况下,如果缺乏乐观的心境,就不容易有奋发向上的意志与活力。无论在生活与事业上,终将沦为不良适应,而成为一个失败者。
  在我的辅导经验中,许多心理生活上的不适应,都源自童年缺乏欢乐。许多年轻人,他们有好的学识,有正常的职业和固定的收入,但总是不快乐和消极。有一天,一位大学甫毕业的青年,找我谈话,他第一句话就说:“我觉得我的一生没有什么希望。”看他愁眉不展的面容,和消沉的语调,我已判断出他所缺乏的就是欢乐和喜悦的经验。
  就孩子的心智成长而言,我发现他们并不怕工作,不畏辛劳,只怕失去欢乐。所以无论功课多重,在家里需要操作多少家务,只要父母亲能给予精神上的支持,让他体会到欢乐和安全感,孩子一定有好的适应和成长。家境清寒的孩子,他们为了生活和求学,必须付出比一般人更多的努力,如果父母亲能给他温暖和支持,他们的积极思考和乐观进取的态度,一点也不逊于别人。
  乐观的人总是认为自己命运不错,即使有些挫折,他还是深信自己能够扭转颓势,时来自然会运转。继续努力下去,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善现况,即使处于不幸,他们还是认为能以坚忍来克服不幸。这样的生活态度,许多心理辅导工作者都认为,与童年的快乐经验有关。特别是父母的适当关爱和乐观的态度。
  以下我们来介绍一些如何教导孩子乐观的法则。
  乐观的身教
  你若想培育孩子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首先你必须就是一个具有乐观性格和风趣十足的人。因为孩子受父母亲的照顾最多,产生一种依顺认同的反应,把父母亲的行为特质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吸收。这种认同不但吸收父母亲乐观的笑容或愁容满面的失落,也同时吸收了乐观或悲观的思想、价值判断。倘使父母亲经常哀声叹气,疲惫不堪,遇事专挑不如意的地方钻牛角尖,经常从消极的观点评论事物,孩子薰日久,其举止也表现出优心如焚,多愁善感,在日常生活总是带著无病呻吟的悲切。
  心情沮丧,时常表现后悔内疚的人,往往看不惯孩子天真浪漫、心情愉快的举措。他们常常错把孩子本有的乐观当肤浅,把自信与活泼看成鲁莽,经常加以指责,时日既久,孩子也养成了悲观的态度。
  父母亲必须注意,乐观虽然只是人生旅途的气氛,而非目的,但是没有乐观,即使获得某些目的,也是徒然。乐观是人生旅途中所散发出来的芬芳气息,这些气息使你的人生散发著亮丽与光明,而且只要你有心享受它,就一定可以办得到。父母亲为了树立子女学习乐观的典范,应就以下各方面加以注意:
  (1)你自己必须时时充满自信,笑颜常开,不要在孩子面前显露沮丧和无助的言行。
  (2)少用贬损信心的批评。批评愈多,孩子愈失去其自信和乐观。多鼓励孩子,孩子的优点自然浮现出来。
  (3)经常跟孩子一起歌唱,一起享受一件事情的喜悦层面。从积极面看事件,天下无一事不具启发价值。
  (4)孩子遇有错误或失败,就教他如何处理,而不是教仔惋惜其损失。
  (5)让孩子有机会参与协助别人,享受助人的快乐。
  (6)安排孩子获得成功的机会,成功能带给孩子莫大的信心和自我肯定的机会。
  乐观的态度是一种习惯。父母亲乐观,自然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孩子。同样的,孩子在父母的薰染下,也变得乐观进取。在我的辅导与教学经验中,我发现,学生的乐观性格与父母亲的教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
  有一位朋友,他待人和蔼,做事认真,经常保持开朗和喜悦的心情。他的事业发展顺利,家庭生活充满乐趣。我非常羡慕他。
  有一天,我问他怎么保持奕奕精神和乐观进取的态度。他告诉我说:“我一直以新奇喜悦的心情去欣赏别人的言行,所以不管别人的举止如何,都能发现他的优点,不会轻视和批评别人。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独特的个性,你就像欣赏不同的景致花卉一样去欣赏他,所以我时时充满喜悦,人缘也很好。”
  于是,我请教他这种乐观的待人处事态度是怎么培养出来的。他说:“老实告诉你,我的乐观和进取是得自母亲的恩赐。”他津津乐道的说,“我的母亲无论下田工作,或者在家里缝纫缀补,总是轻轻地哼著歌。我们几个孩子最喜欢跟著母亲哼几句。母亲很温柔,很少责打孩子,但总是很有耐性地告诉我们怎么把事情做好。她经常做些小点心给我们吃,跟孩子们一起共同品尝,但总是问:‘好吃吧!一定很好吃!下一次妈妈会做得更好!’有一次,我的考试成绩退步了,腼腆地把成绩单交给她。她看到我怯生生的样子,‘孩子,你优愁什么,你应该高兴下一次考得比这一次好的机会将大大增加。’我的母亲虽未跟我说过‘明天会更好’的格言,但是在她的精神生活上,总是有一种明天会更好的气氛。”
  我这位朋友所说的“明天会更好”的感受,正是积极乐观的性格,正是现代人所最需要的精神财富。做父母的人,必须注意多给孩子一点乐观情绪的经验,因为它能带给孩子宝贵的活力。
  交谈的气氛
  父母跟孩子交谈的气氛,不但影响孩子对问题的理解,同时也影响自我观念的形成以及情感与情绪的发展。父母亲的谈话,是孩子们心灵世界的江河大海,它能载舟也能覆舟,因此美国心理学家吉诺特(H·Ginott)特别强调父母对孩子说话时的表情、语气和内容。他认为父母亲的说话,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它能够让孩子活得愉快,也可以让他们活得悲惨。
  许多人认为一个是否乐观,是由于他的思想。这固然不错,但是有的人一动脑筋,总是往消极悲观的方向想法,因而变得退怯消沉。有些人则从乐观积极的方向去著眼,而变得进取上进。因此,问题的关键是为什么有的人总是抱持乐观的思想,另一些人总是消极颓废呢?最近人文心理学家们从研究中得到结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个人的情感和情绪经验,深深地左右他思想的方向。
  就一个经常被责备羞辱、讥笑鄙视、批评谩骂的孩子而言,他的自我观念总是抹不掉“我不好”的阴影。因此,很容易反应出消极思想和嫉妒。比如说,孩子经常被骂道:“你怎么老是不长进!你这蠢蛋,你到底要我说多少遍!”孩子在听到这些刻薄的批评之后,免不了产生满腔愤怒的敌意,再加上“我就是不行”的自我观念,很自然地汇合成为自暴自弃。事实上,父母亲并没有因为他的责备而解决问题,相反的,是在制造更多孩子的心理困扰。
  以苛责辱骂代替指导的父母,其管教方式原本就具有消极的倾向,孩子在耳濡目染的情况下,一方面受到责骂而形成不好的自我观念,一方面仿同父母亲的暴躁、责备和辱骂别人的侵略性行为,孩子的人格成长也就受到严重的影响。
  孩子的言行举上招惹父母亲的忿怒,是亲子间不可避免的家常事。但是父母亲如何用语言表示忿怒,却深深地影响孩子的精神特质。以抨击孩子来发泄气忿,就会伤及孩子的自尊,有时还会造成亲子间的唇枪舌剑,伤害亲子间的情感。吉诺特举了一个例子说:十岁的莱恩张著嘴吃东西,声音很难听,既不雅又不礼貌。他父亲纠正了好几次,还是依然故我。父亲忿怒地骂道:“你给我滚开饭桌!吃得像猪似的。你知道猪吃东西的德行吗?”莱恩也冲著父亲说:“我知道!是老猪生的。”这种交谈的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反之,如果父亲说:“我觉得你嚼东西的声音怪难听的!”这只是一种事实的表达,孩子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最容易惹引父母忿怒的事情包括:成绩不及格、不诚实、打架、偷窃、不听话等等。父母亲说气话,发脾气打孩子,并不能解决问题。当然,父母亲可以用处罚来教导孩子,但它不是发泄你的忿怒,而是一种教导行为。因此你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被处罚。接著,孩子一旦改过,就要给他些赞美。
  对待孩子,如果能以谈话的方式代替处罚,那是最好不过。比如说,孩子成绩不及格,父母看到成绩单,怒目责备他“不用功”、“没出息”、“不专心”等等,不但会刺激自己愈发生气,亦会造成孩子的消极态度。如果你说“你成绩不理想,有什么我们可以帮助的没有?”然后展开一番建设性的讨论。这样就形成建设性的谈话气氛。
  孩子的教育,事先教导,要比事后责备或纠正来得好。这个原则,可以使孩子建立初期的信心,从而建立乐观的态度。比如说,你带孩子拜访亲友,就应该先给孩子一个学习礼貌的机会。让孩子做做角色扮演的活动,不但有趣,而且可以避免被父母申斥或批评的机会。这一来孩子的自信和乐观就得到伸展。
  孩子的功课一定要养成预习的习惯。这样有助于次日听讲的效果,获得教师的赞美,也孕育了学习的信心。孩子的学习行为不断获得赞美,就能引发自动学习的喜悦和兴趣,而亲子之间气氛也就变得和谐。
  亲子间的紧张气氛,总是在父母亲不满意孩子的行为表现时,如决提般出现。特别是孩子已长大到应当懂事,而又表现得令父母失望时,最为严重。但是,我要提醒父母亲一句话:孩子未长大之前,你曾教孩子些什么?
  基于这个原则,孩子越小越需注意教导,举凡诚实、做家事、关怀别人、责任等等,都要在日常生活中,以慈爱的态度点点滴滴告诉他,以耐心的语词指导他。这些耳提面命和平常的指导,配合自己剑及履及的实践身教,在孩子心中渐渐孕育出来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判断能力。这些平常的耐心教诲,创造了孩子心智的成长,也创造了亲子间的和谐关系。
  许多父母亲平常疏于指导管教,又错解自由学习和开放教育的本义,一切听由孩子任性。生活规范和待人处事未能立即好好加以指导,到了青少年阶段,因为道德观念没有建立起来,造成所谓“道德良心的虚弱”,那时想要教导孩子就不免困难。而亲子间的关系和交谈气氛,也就在因为爱子心切而严厉抨击与责难下,严重地受到破坏。
  无论孩子发生什么问题,交谈的气氛一定要保持和谐,这样才有助于孩子乐于改过自新和积极向上。兹建议保持良好交谈气氛的原则如次:
  (1)赞美和批评孩子,必须针对事,而不是对人。这样容易被接受,也比较能够保持和谐愉快的气氛,及产生鼓励的效果。
  (2)你可以责备孩子,发一顿脾气,给他一个处罚(不宜用体罚),但要让孩子知道他错在那里。当他改正的时候,你要对他的正确行为加以赞美与鼓励。
  (3)当他优伤或受挫折时,你要有接纳他倾诉的雅量。事情过后,自然雨过天晴。切忌在孩子受挫折与优伤时训斥孩子。
  (4)孩子很需要跟你有个愉快的谈吐。跟孩子愈多的愉快的谈吐,他愈能吸收欢悦的态度。
  (5)跟孩子讨论事情时,最后记得要从积极面去看问题,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朝气和活力。
  欢乐与喜悦的心增,使一个人拥有朝气和信心,它是人生旅途中的幸运之神。乐观的人无不积极进取,逢凶化吉。乐观是孩子顺利成长的守护神,它大部分来自父母亲的调教与陶冶。
  克服焦虑和消沉
  焦虑使一个人无法发挥他的才能,并引起身心的不适。相反的,神情轻松则能引发一个人神清志爽,积极创造。然而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变动太快,生活压力很大,竞争日趋剧烈。因此,每个人都必须懂得克服焦虑。
  在国小阶段,大部分的孩子感受不到焦虑,但到了国中阶段,随著功课的加重,升学的压力,开始感到沉重的精神压力。有些孩子由于生长在不健全的家庭,或者父母亲的错误教育,已经饱受焦虑的摧残。
  焦虑由紧张而起。当我们生活的情境有了改变,欲望得不到满足,受到强烈的挫折和打击,就会产生紧张,这是十分正常的事。但若紧张迟迟不能消除,变成伴随在日常生活的情绪反应,那就转变成焦虑了。适度的紧张,可以使一个人更专注于工作,激发其努力向上。但若变成一种焦虑的习惯情绪,就对自己有害了。
  一个人为什么会产生焦虑,原因很多,有些是因为生理上化学化泌的不平衡所引起,有些是因性的,是个人长期受到压抑而引起。但根据一般的看法,由心理因素所引起的可能性较多。也就是说,孩子如果长期受到严苛的管教、压抑或虐待,就容易产生焦虑的性格。正因为如此,父母亲一定要给予孩子一些轻松的休闲活动,平常不要给予长期的紧张和压力。比如说,孩子做错了事,你当然可以责罚他,但如果责罚过了还要胁孩子说:“今晚等你父亲回来,再跟你算总帐。”父亲回来以后,果然又因为母亲的告状,而遭到一顿“修理”。如果经常有这种事情发生时,孩子就会变得焦虑。
  许多父母亲平常就表现得达观、美妙、亲爱、慈祥,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学会了父母亲的特质。但有些父母亲平常就很紧张,一会儿怕这,一会儿怕那,无形中,教给孩子许多惧怕和焦虑。比如说,有些父母亲看到孩子在地上玩小石子,便即刻加以阻止,说是会感染细菌。看到孩子弄脏了身体,不断强迫孩子洗手。许多没有危险性、可以让孩子去尝试的活动,都被父母亲说得害怕而不敢参加。害怕的太多,就聚集成为焦虑,抑制一个人潜能的发展。因此,父母亲平常教育孩子时,应注意下列原则:
  (1)在没有危险性的范围内,让孩子多多尝试。
  (2)有危险性的活动,要说明事实的真相,不宜用恐吓的方式一再吓唬他。有危险性的活动,在父母或专人指导下仍可鼓励他尝试。
  (3)鼓励孩子多做户外活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如球类、田径、登山、游泳等等。越少活动的孩子越容易畏缩和焦虑。
  (4)引导孩子多做试探,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带他多参加各项社交、文艺等活动,陶冶多方面的适应能力。
  (5)孩子的安全感和喜悦的经验,是长大成人克服紧张压力的有效力量。因此,不要给孩子太多不愉快的童年。
  达观与轻松,配合积极的处世态度,不但能能引发源源不绝的精力,更能促进创造思想的开展。此外,达观有助社会适应,增强人际关系能力。它对于个人事业和工作之拓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不久之前,我认识一位青年,他是一所著名大学工学院毕业的。他瘦弱中带著怯生生的表情,两只手似乎不知如何举措一样,不断地搓动,两眼不敢正视别人。他告诉我,有几次谋职的面谈都失败了,原因是在面谈中,总是惧怕得话都说不出来。我发现这个年轻人染上严重的焦虑情绪,由于他一紧张就会失态,这是影响他走向成功生活的一大障碍。
  对一个人的情绪影响最大者,除了紧张与焦虑之外,尚有一种空虚的厌倦。这种人说什么也提不起劲,即使用尽心机去寻求克服之道,还是感到无聊。根据美国的调查,有百分之二十的年青人感到无聊,没有目标,意志消沉。这种消沉会造成吸毒、暴力行动或侵犯别人。美国心理分析学者对这种消沉的反应下了一个定义说:“消沉者一方面对环境不满,同时又对活动不感兴趣,对生活似有憧憬,但又不知憧憬的是什么。一种空虚感,一种消极的等待态度,希望外界给他带来满足。一种对时间的歪曲观念,仿佛时间是停滞不前。”消沉就是一种郁郁不乐的心情。
  造成消沉的原因为何呢?我想下列几种原因可能是时下青年消沉的重要因素:
  (1)缺乏自信心。孩子在学校里,学业竞争上遭到淘汰,挫折之馀丧失自信,而走向彷徨、郁郁寡欢之路。
  (2)孩子享受太多,缺乏挑战,丧失了兢兢业业、努力向上的斗志。
  (3)学校时自动升级,不用功读书,成绩低劣的学生一样升级。凡事随随便便,耽于声色之娱,厌倦于是油然而生。
  (4)厌倦往往是害怕吃苦的结果。事实上,吃苦与快乐互为因果,孩子若怕吃苦,就会退缩消沉。
  (5)缺乏生活的目标,失去挑战的诱因。因此振作不起来。
  (6)缺乏活力,体能不好,产生了厌倦的态度。
父母亲如果要使孩子能积极振奋,免于沦入消沉的漩涡,就得帮助孩子避免走几上述的歧路。
最后,如果要引导孩子乐观与进取,就得引导他有个“希望”。心里充满著希望,自然会乐观进取,因为它很像黑暗中的探照灯,能给予个人方向和光明,引领其走向成功的人生。
父母充满希望,才可能养育出怀有希望的子女。有一位心理辅导专家说:“悲观、恐惧和优郁最易传染。如果家里充满这种气氛,孩子的乐观本性就难以保存。相反地,要是经常教导他失败了尽可再试,遇到困难时正好可以锻炼其坚忍和品格。这种态度可以减轻世事无常的可怕和危机四伏的紧张。”我想,这段话就应是父母教育孩子的金科玉律了。

第四章  训练热心和毅力
  一个人要想有点成就,就得有热心。热心像是源源不绝的生命之火,它不断燃烧,照亮自己的人生,实现自己的抱负。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艾波敦说:“获得惊人成就的秘诀是热心。我认为热心比专门学说和技巧更为重要。”缺乏热心的人,不可能保持百折不挠和坚持奋斗的毅力。爱默生也说:“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能在没有热心的情况下完成。”
  热心与毅力是个人性格的第一部分,是透过教育而培养出来的,如果你希望孩子将来有所成就,有艰险叵测的世上能保持生气蓬勃,有活力,有毅力,你一定要注意这方面的教导。
  培养孩子热心和毅力的方法就是自我暗示法,也就是说,要孩子懂得常常暗示自己是具有热心和毅力的人。父母亲运用适当的时机。引用电视节目中一段人物故事即席讨论,或从一则新闻事件,去点燃孩子心中热心的火焰,使他们奋发有为。在愉快的餐叙里,在平常的交谈中,很自然地点燃令人与奋不已的热心和毅力。
  孩子是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学习热心的思想和观念。一则故事,一段社会新闻,都具有奇妙的启发作用。父母亲要引用许多热心人的故事,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薰陶了热心的思想和毅力,心理学家詹姆斯(Willkiam James)说:“如果你需要某一心理品质,你就先假定自己有那种品质,然后付诸行动。”孩子是透过人物的仿同和父母的教导中,播下积极的思想和毅力,然后才可能假定自己具有那种热心和毅力,在平常生活中表现出来。
  热心和毅力是从乐观的思想中衍生出来的高贵气质。因此,我们要教给孩子乐观,每天培养自己喜悦和充满希望的襟怀。哲学家梭罗(H·Thoreau)说,每天早晨起来,要常常在床上静卧片刻,告诉自己今天可能的好消息。比如说身体健康良好,心神保持清爽,工作有趣,未来前景是光明的等等,然后高高兴兴地起床,去度过新的一天。这样可以使自己乐观,进而孕育出热心的活力和坚毅不拔的精神。
  热心的人总是乐于助人。换言之,乐于助人的人能够产生热心,热心的人对别人有兴趣,对各种事物一样抱著积极参与的态度,这就是有活力的人生风格。为了培养孩子的毅力,你一定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多念一些伟人的传记和故事。这些故事不但能启发孩子的思想,更重要的是透过人物的认同,而学会伟人的毅力性格。兹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去培养孩子的热心与毅力。
  树立目标
  我们期望孩子保持热心,有志竟成,这个观念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把这句话当格言或庭训的口头禅,则不能激发孩子的毅力和热心。因为格言总是动听而不容易用出来的短句。
  如果你希望孩子确能实践有志竟成的毅力,你就必须先教他怎样树立目标。因为目标是生活及工作的导向,是努力以赴的实践性诱因。
  心理学家弗兰克(Viktor E·Frankl)指出:毅力就是建立在一个人追求某种目的或意义上。他说:“有了生活的目标,就能忍受任何种种生活的挑战。”很明显的,一个人情绪低落,不能振作起来,都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所致。一个人不怕缺陷和障碍,怕的是失去了属于他自己的目标,失去了他自己愿意努力的方向。
  目标是不能抄袭的,你不能拿自己的目标当作孩子的目标,更不能别的孩子的目标要他去实现。目标必须经过孩子自己去发现,肯定它,然后变成他价值理念的一部分。
  父母亲给孩子订目标便是越俎代庖,孩子很难接受。我们必须从日常的生活中,提供孩子自然的尝试机会,从鼓励与薰陶中建立他的目标。目标有远程的,也有近程的,都是孩子在学习和摸索中自己发现而树立起来的。
  有一个十岁的孩子,他的母亲买了一套“儿童读唐诗”给他,要他在暑假期间背诵。由于这个目标是父母指定的,所以孩子变成被动的读书。一个暑假下来,背不到二十首。另外有一个孩子则显然不同。母亲先跟他讨论唐诗,偶尔也能背上几首,当作风雅情趣,大大提高孩子读诗的兴趣,然后才买书。结果,背唐诗成为孩子暑假生活的目标。他开始把唐诗分成几部分,每天固定背几首,一个暑假下来,就把五册儿童读唐诗完全背熟了。就整个背唐诗的学习活动而言,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孩子所以能长期完成一件工作。是因为把它分成许多个小目标。一一去克服,由每一个小成就带来喜悦,而更乐于向前学习。因此,要想孩子在学习和工作上表现出毅力,就必须在“目标”上下工夫。
  孩子的心中如果悬著一个前景,就会勇猛精进。为了使孩子不断对那前景保持兴趣和热心,适当的鼓励是必要的。
  鼓励有时是口头的赞美,有时是一些物质的奖励。当然,最好的方法就是画一个进度表,每完成一件事情,就在那张表上画上一个标记。父母亲可以事先跟孩子约定,当孩子获得某些标记时,送给孩子所需要的文具或运动器具。这样比较容易培养孩子的热心和毅力。
  明确的目标,使孩子从“坐而谈”过渡到“起而行”。目标经孩子的憧憬,使他们看到光明,而不半途而废。不过父母亲在指导孩子去发现目标时,就不得不讲求技巧了。兹建议原则如次:
  (1) 目标必须是孩子自己发现,然后由他自己拟订执行的步骤,父母亲只能提供建议和诱导,不能越俎代庖。
  (2) 孩子执行的目标必须符合他的兴趣和能力。
  (3) 执行目标时,最好能协助孩子,分成几个阶段并订下时程去完成。万不可随心所欲,时多时少,导致灰心。
  (4) 随时注意孩子执行的进度,给他鼓励和奖励,失败了要设法指导他克服困难的方法。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必须面对现实,克难致胜。我们能够提早训练孩子确定目标的习惯,就等于为他培养了坚忍行事的性格。
  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的能力,能帮助和个人坚毅不拔地完成他所期望完成的工作。因此,教导孩子自我控制,是父母亲千万不能忽略的职责。
  孩子最常见的不能自我控制现象,是经不起外力的引诱而分心。例如孩子一回到家,电视机就在书桌的旁边,不禁打开电视机,一看就是一个小时。晚间,孩子需要时间复习和预习功课,家人却在客厅观赏电视长片或球赛转播,于是孩子情不自禁地也跟著看起电视。
  孩子能否自我控制,坚持自己原订计画去做功课,受两种因素的影响,其一是内在的心理因素——强烈的动机,可以避免外界的干扰;其二是外在的环境因素——要注意安排环境,使孩子能专心的学习。这两种因素的配合,可以增强孩子的毅力和热心的学习。
  父母亲要鼓舞孩子,保持做事的热心和强烈的动机与决心,不断的努力。无论是学习一项新的课业或革除旧的恶习,最忌讳的是不能坚持。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指出:自我控制所以失败的原因,是因为自暴自弃所引起。在努力的过程当中,一个人如果求短时的快慰与满足,就会牺牲长期努力的目标。它往往被一种消极的思想带动,例如“我相信我做不好”、“别人能力比我好,我无法跟他们竞争”,甚至有些孩子对自己说“再玩一天,明天再开始好了”,日复一日,一直没有认真执行自己的读书或工作计画。
  这种自我控制的失败源自内在的思想和情绪。父母亲很难用责备和苦劝获得补救。唯一的最好方法是,在他消沉的时候,让他适当的休息,并鼓励他想像完成预定工作时的快乐与喜悦,而重新鼓舞其进取和热心。
  影响孩子自我控制的另一个要素是环境。孩子不能专心念书,往往因为电视机的干扰,噪音的影响,光线的不当等等。特别是交结不良的朋友和家庭的纠纷,最容易使孩子分心,中断其学习的专注,以致丧失毅力与热心,放弃原定的计画。遇到这种情况,父母亲一定要检讨改进环境。
  毅力与热心虽然是一种精神的特质,但是它一经表现出来,就是一种很具体的行为。因此,我们可以透过增强原理,来“塑造”毅力的行为。具体的说,父母平常要注意孩子的行为表现,孩子一有毅力或热心的行为,就应予以赞美或奖励。这种方法,可以很有效地建立有毅力的态度与习惯。教孩子自我控制的基本原则如下:
  (1)自我控制可以演化为毅力和热心,它是可以透过有效的安排而建立。
  (2)增强孩子自我控制的方法,可以从改变环境、加强其学习动机和减低外界的不利干扰著手。
  (3)指导孩子订定计画,依据计画执行情形给予奖励(可用口头赞美、记载优点、物质奖励等方法)。
  (4)任何学习或工作计画,都应从易到难,循序渐进。
  (5)孩子在消极或想停顿其工作时,要鼓励他前瞻自己的目标,及想像完成计画的喜悦。
  孩子学会了自我控制,就能自动学习,凡事也能自制。自我控制是父母亲指导孩子发展出来的精神力量,它使一个能够贯彻始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对付失败
  无论是成人或儿童,失败绝对不是愉快的感受。但是失败乃生活常事,如果我们不懂得如何利用失败,就很难把生活引导到积极的层面。
  一个人如果在失败的时候不懂得藉机检讨改进,那么失败会变成情绪恶化的病源,使人泄气而振作不起来。如果我们把失败得失看得轻些,而努力去设法超越,是对个人能力的成长大有助益。因此,父母亲如何教导孩子处理失败,成为教导上重要的一环。
  人没有十全十美的,要求孩子十全十美会造成严重的挫折感和厌倦感。事实上,生活在不是十全十美下,才显得多采多姿。教导的本义,应该是指导孩子发挥所长,而不是要他样样皆通。
  父母亲有时必须特别注意,孩子在学业上过分的顺利与成功,缺乏失败的磨练时,反而不容易养成韧性和毅力。另一方面,如果孩子在学业上的成功是付出过高的代价才得到,而使他牺牲了欢笑、健康和活泼的朝气,那就得不偿失了。特别是孩子在学业上的成功,反而带来惧怕失败的恐惧,那么牺牲就更大了。
  多数父母亲一心一意设法防止孩子失败,或设法不让孩子知道他自己已经失败,一味降低标准,怕孩子受了刺激,那都是不当的教育。父母亲必须明白,人生中遇到失败十之八九,我们不能教孩子逃避失败,而是要教他如何在失败中获得成长与进步。
  有一位心理学家说,失败的价值有时胜于成功。因为成功的喜悦,只不过鼓励重复原来的行为,反而得不到更多的激发与思考。相反的,对失败的检讨,却训练孩子再求长进的毅力。不过,这有一个条件,孩子不能尝到太多的败绩,当孩子因为屡遭失败打击而失去自信时,毅力也就保不住了。
  信心是一个人人格的的特质,它必须自小开始培养。孩子小的时候,很容易得到成功,父母亲要乘机多赞美和鼓励,多多给他信心,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说出损及自信的话,种下失去信心的种子。
  失败是一个事实,父母亲只能针对事实来协助他,不能以批评的方式责骂他。父母亲能注意这一点,孩子的积极心和毅力就得到伸展。爱默生说:“一个人的成功是由多次失败构成。因为他每天试验、冒险,失足的次数越多,前进的速度越快。”
  失败对孩子而言是弥足珍贵的经验,要利用它来励志,不是因它而丧志。有时我们必须先经过失败才能成功,才能了解成功的真正意义。兹建议教导孩子处理失败的原则如次:
  (1)不要为失败难过。告诉他“事情已做了,过去了,你不可能改变过去。要鼓起勇气,把它当作一个教训,接受这个教训,然后忘掉这件事”。
  (2)教孩子不要诿过他人,要诚心检讨自己。
  (3)检讨之后,切勿自误,一再拖延,要即刻改过。“从现在开始,而不是从明天做起”。
  要让你的孩子知道,人生无法避免困难,遇到困难才是发挥创造力的时候。给你的孩子一个座右铭,要他抬起头来正视困难。并对困难或失败说:“我比你强,你击败不了我。”
  过火的热心和毅力
  最后,你千万不要让你的孩子过于认真,过分的热心和毅力也会毁损他的前程和健康。
  孩子长期处于勤奋用功和紧张竞争下,渐渐地把埋首苦干当作刻板的生活态度。日子久了,孩子失去欢笑,变得非常严肃,于是形成类似工作狂的性格。在精神生活和心理健康上,发生严重的问题。
  这样的孩子,会变得孤癖,郁郁不乐,看不惯别人的喜乐。在思想上变得固执,在人际关系上也有了障碍,这类性格的人,往往失去他的创造力。
  为了孩子能保持正常的毅力和朝气,你必须注意他的休闲和体能活动。健康的身心,才是源源不绝精力的来源。
  我们期待孩子成长为一个巨人,但不能揠苗助长。我们希望他活泼愉快,却不能因而疏于管教。我们希望他有自信,有毅力,就不得不让他接受失败的打击。父母对孩子的教导,往往是在爱与关心下,接受适度的挑战,让孩子酝酿出高贵的精神力量。


      
- 在家别忘介绍你的孩子
   
- 完美主义让心灵受伤
2#
发表于 2006-10-9 22:00 | 只看该作者
文章地本意是不错地,但从小也应该培养孩子们不浪费他人时间地习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7-9-19 09:53 | 只看该作者
0000000000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1999 - 2025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5-1-22 02:58 , Processed in 0.054558 second(s), 32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