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正直而友好的Travelsky在另一个坛子中的倡议, 我斗胆决定开此坛. 我不是学音乐的, 没有高深的音乐理论和扎实的乐理基础, 但对音乐的挚爱却伴我至今,二十载有余. 音乐是一种高度抽象化的语言. 通过你的耳朵进入你的大脑进而产生相关思维最终达到心灵的震颤. 我本人一直固执地认为音乐是所有艺术形态中的最高形式(只是我个人观点,请从事其它艺术形式的朋友谅解). 迄今为止,音乐给我的震撼要胜于文学,戏剧,电影,绘画... 我曾因对音乐的热爱而自发地去学习乐理等知识以期从专业的角度去欣赏音乐. 后来我放弃了追求从专业角度去欣赏音乐的想法, 因为我认为莫如以一颗火热,感知的心灵去体会它,套用那些乐理反而会影响你的欣赏. 欣赏一部作品,不在乎你能说出它是什么曲式,哪里是它的第一主题,第二主题,哪里是快板,哪里是慢板,哪里是赋格,哪里是恰空..., 而关键在于它给你带来了感受, 带来了震颤. 而且, 由于每个人经历,阅历不同,因此欣赏同一部作品的感受肯定不同.专家的讲解只能作为一种参考.当你对一部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与专家们的讲解不一样甚至大相径庭时,千万不要感到不好意思.不同的感受是很正常的.音乐是很抽象,很模糊的语言,因此多种多样的理解是无可厚非的.
这里我想推荐贝多芬的<第六田园交响曲>作品第68号(Beethoven, Symphony no.6 in F major, op.68 "astoral"). 这部作品我想对于广大古典音乐爱好者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即使不是古典音乐爱好者,也应该听说过. 但对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都认真听过一遍的人可能就不多了. 贝多芬的<第六田园交响曲>, 是他的唯一一部附有标题的交响曲,而且不是常规的四个乐章,而是有五个乐章. 为了避免标题误导听众,也为了驳斥一些言论,贝多芬曾在介绍这部作品中写到"more a matter of feeling than of painting in sounds". 因此大家欣赏这部作品时可更多地集中在能给你带来的感受上. 之所以要以这部作品作为此坛的开始,一是因为贝多芬是我最崇拜的音乐家,二是因为当年看过国外一位评论家对此作品的介绍,其中对最后乐章的介绍始终印在我的脑海里,他这样写到"最后乐章是感谢上苍, 感谢大自然的颂歌. 它描绘了贝多芬的世界. 这世界对于贝多芬生活的年代是遥远的甚至是无法想象的. 真不知道贝多芬是如何在黑暗中窥见到这样一个奇迹, 一个永葆青春的奇迹!" |
|